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
今晚輪到金錠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法大學習《楞嚴經》的體會。這是我第一次學《楞嚴經》,也是我第一次作這樣一個報告;如果有說錯的地方,或者不符合佛法,請大家指正。
在修行中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然後去除有為法,去尋找煩惱的根源,再去除我們的煩惱。為了要修行走對一條路,不要走錯;我們要非常清楚我們的信心,跟理解。如果我們念經卻不懂得經的意義,就好像是螞蟻咬西瓜外的部分,永遠都不能夠嘗到真正西瓜的甜味。
《楞嚴經》告訴我們,我們煩惱最重要的根源,不是別的,就是六根。這個六根它讓我們在生死輪迴中一直輪迴;但是也是這個六根,讓我們獲得快樂、解脫、安詳,和最後的妙覺。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佛性原本很純,沒有染污,很自由的。從無始劫來,因為無明,我們人就生起一念的妄想執著,然後被捆綁在這個結裡,沒有辦法逃脫這個生死輪迴。因為無明迷惑不解,那麼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遇到六塵(色、聲、香、位、觸、法)時就產生六識,就是能見、聽,可以聞到,可以嘗到,感覺和知見(見聞嗅嚐覺知)。
佛用六結作為一種比喻;就是一條布上打六個結來說明,來比喻六根;因為六根是從同一個地方而來,其實是相同的。它們互相在一起作用;眼睛只能夠看,鼻子就是鼻子的作用,舌頭就只能作為舌頭的作用,其它的也是這樣。因為我們人被六根所欺騙,當六根遇到六塵的時候,就被它所轉,人就隨著這六根生起六識。那識心本來是錯誤的,是沒有實質性,我們卻認假為真;因為迷惑不解,我們就跟著這個六識就產生錯誤的知見。那麼因為無明就有了三細;三細是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於是就形成了第一結--滅結。
因為六種形態就形成了六粗。智相,好像是世間的知見,比如說科學、科技和一切專業的東西,就是形成了第二結--空結。然後相續相,它永遠都不停止,那麼就結第三結--覺結。然後是執取相;執取相結第四結--根結。計名字相結第五結--靜結。起業相和業繫苦相結第六結--動結。
因為無明,我們人就產生妄想;然後就執著於這種虛妄不實的妄想,就不能脫離生死輪迴之苦。但是我們也不能認為這個六根就是那麼壞;就好像先前所說的,六根也是成佛的原因。所以只要我們不去跟著這個六塵轉,能夠背塵就可以合覺。如果人知道去控制,跟怎樣去正確使用六根來修行善法;譬如說懺悔、拜佛、念經、念佛,我們就可以解開這個結,脫離這種捆綁,就可以回到原來的清淨心,得到自在。
那我們要怎麼樣來控制這六根呢?下面有一個偈頌是這樣說的:「眼不見,口不饞。耳不聞,心不忺。」(這「忺」是豎心旁一個欠,表示想要、欲、歡喜)。那麼我們人如果按照這偈頌去實行去做,就可以控制六根,沒有煩惱,不造罪業。不管是歡喜的境界,或者不歡喜的境界;當我們面對這些境界的時候,都可以保持自己在那個道上法上,而不被境界所轉。
修行不單單是念經,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自己,注意自己的六根;經常去檢查我們的耳朵是不是在聽別人的講話?然後又加入進去,浪費寶貴時間。其實這時間可以用來念佛。我們有沒有總是去觀察別人的錯誤?去責備他們,然後造無量的罪業,又跟眾生結了惡緣。我們應該經常提醒自己,我們的目的是要保持自己在道上法上,不要走錯路。
每當不歡喜的境界生起的時候,比如說被責備,被譴責;甚至於我們覺得我們是對的,可是我們也要檢查一下自己,不要讓自己生氣生煩惱。好像《楞嚴經》上所講:「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我們要經常反省,在自性當中有為法是虛妄不實的;它們是因緣所生法,所以是虛幻的。當我們被責備時,都是因為一種因緣;我們可能做錯什麼,說錯什麼,但是自己又沒有覺察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感謝那個責備我們的人。又或者我們沒有做錯什麼,那可能是過去的因緣,導致這樣,但是我們自己也不知道。不管是什麼樣的情況,我們都應該用善巧方便來起一個善念,懺悔我們的錯誤,然後發一些善願,種善根,種善的因緣,幫助其他人來改變;不要有瞋恨心跟愚癡心;不要去譭謗他人;要發善願來修行正法。那過一段時間後,這個境界就會自己消失;我們可以看到那只是虛妄不實,我們不應該著住在上面,然後對另外的人產生惡念,產生瞋恨心。
《楞嚴經》教誨我們要去解開這個結,但是我們如果經常很容易生氣,又去責備別人,那我們是打了更多的結,學經也是白學了。我們不應該浪費精力跟時間,這些精力跟時間我們可以用在念佛上面。所以要有一顆慈悲心,原諒別人的心,那每個人都可以很和平地生活在一起,一起修行。大家都可以和諧相處,那每一天都會是快樂的一天。有一句話叫「Happy-Go-Lucky」,就是說每天很無憂無慮,很自在的。
我的報告到此為止,謝謝。
(主持人:還有五分鐘,請問大家……她講太快了。)
我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經歷。有一次我跟法師談話;法師問:「妳幾歲?是不是六十五歲?」我很驚訝,從來都沒有人說我這麼老;我有那麼老嗎?其實我的年齡比法師說的要年輕十歲;我呆在那邊,不知道要說什麼?回去之後我就一直在想,(我很執著於自己的外相)「我怎麼會看上去那麼老呢?」我很難去除這種對我相的執著。
第二天就有人跟我說:「其實妳看上去很年輕啊!並不老。妳可能是沒有染頭髮,所以別人會說妳比較老。」
我就想:「有人說我很老,有人說我很年輕;真的,每一種說法都是虛妄不實的,只是我們的執著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