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
今天輪到親慧上台做學習心得報告,若有地方講得不如法,請各位法師及善知識們慈悲,能給我指導。
2010年的冬季禪七雖然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但喜悅卻還是在心中持續繚繞,至今仍未散去。常聽到法師們說:「冬季禪七是聖城年度的期終大考,讓每個在聖城修行的人,可以檢視自己一年來的修行。」這次的禪七是我在聖城參加的第五次禪七,隨著參加次數的增加,對這個修行期終考的體會,一年比一年還要深刻。同樣一道考題,是否明心見性?能否了生脫死?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來應考作答,有些人參話頭、有些人數息、有人念佛、有人持咒。聽到別人分享經驗時,覺得就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樣的精采。
即使是同一個人,隨著自己在法上的學習體會不同,應考時的心態和方式也會跟著不同,所得到的結果與心得也就跟著不一樣。就我的經驗來說,2006年是我第一次參加冬季禪七,那時的我,只知道淨土念佛法門,對打坐參禪根本就一竅不通。甚至認為打坐參禪是上品利根人所修的法,像我這樣愚頓的人可能不適合修。但在上人禪七開示的詢詢善誘下,我學著以「開放的態度」來面對打坐參禪這個法門及面對自己的身心狀態。這種「開放的態度」對我之後在法上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面對聖城這座大寶山,我不再局限自己只能專修一個法門。只要是因緣具足,那麼,就盡情地去體驗我應該體驗的,學習我應該學習的。我告訴自己:「千萬不要入了寶山卻空手而回呀!」
2007年,剛好在法大《釋禪波羅蜜》的課程中學到十種修禪發心。一開始讀到這十種發心時,只是把它當成佛學常識來記憶,並沒有什麼切身的體會。可是,當禪七一開始之後,「我為何發心修禪」竟變成我禪七時參究的話頭。每次開始打坐時,這個問題便會很自動地浮現出來。我為什麼發心修禪,難道是為了要讓別人稱讚我很會打坐嗎?我為什麼發心修禪,難道是為了證明我可以比別人坐得更久嗎?我為什麼發心修禪,難道是為了調養身心,讓身心安樂嗎?我為什麼發心修禪,難道是為了得大神通、得大勢力嗎?我為什麼發心修禪,難道只是為了要了脫個人生死嗎?
上面所說幾種發心,都被智者大師歸類為邪僻發心。那怎樣的發心才是正確的呢?智者大師提到:「以中道正觀諸法實相,憐愍一切,於諸眾生起大悲心,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數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不敢說,我也能做到這樣的發心。但是從那次的禪七經驗,我學到在做每件事時,一開始的發心很重要。因地不真,果地招曲。因地時的發心只要有絲毫地不對,果地就可以差個十萬八千里。從此,待人處事時,我會仔細審核自己的發心,當我發現我的發心不對時,我會試著去調整並找出正確的發心。
2008年,禪七期間,一個特殊的因緣拜讀了達摩祖師的《四行觀》,經文中所說的四種觀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文字很簡短,但義理卻很深、境界很高。以我的能力實在無法完全體會了解,我只是粗淺地將自己有限的理解,用在那三個禮拜的禪七,覺得受益良多。腿痛腰酸時,我就觀想:每個痛處皆是我過去造業的業處,無始劫來傷害眾生無數,我現在所承受的痛苦是自己過去惡業累積而成,既然是自己所造的惡業,現在我真誠地認錯,甘心承受這些痛苦,不再怨天尤人。說也奇怪,心態改變之後,腿痛腰酸便不再是難以忍受的痛苦了。坐到身心比較安樂時,就觀想:這樣的境界,一切從因緣而生,實在是沒有一個「我」能控制這一切,因緣具足時就有,因緣不具足時就滅,得失從緣,又有什麼好高興、悲傷的?能有這樣的因緣與大眾一起修行,就好好珍惜,不求神通,不求開悟,一切不求,只想在禪堂裡一切如理如法地修持。如此的觀想,對我的幫助很大,妄想少了很多,心也比較能夠安住。
2009年,是我身體狀況最差的一年。禪七,起七的時候,我甚至沒有氣力可以發出聲音來。我問我自己:「怎麼辦?現在的情況這麼糟,問題出在那裡?有沒有辦法可以改善?」於是,我開始很用心地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心念的起伏。那三個禮拜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訓練,訓練自己在所有因緣條件不具足的時候,是否有敏銳的洞察力能找出問題所在?是否有辦法來解決問題?然後,扭轉整個不利的局勢,往好的方向發展。
2010年的禪七經驗,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對我而言,整體禪七的修行體驗不是在佛七時才開始,而是很早就開始了。為何我會這麼說呢?在天台宗禪修〈二十五方便〉中提到,「行者發心修禪,首先必須先具備五緣:一者持戒清淨。二者衣食具足。三者閑居靜處。四者息諸緣務。五者近善知識。」持戒清淨是修定的第一個重要緣素。圓覺經又云:「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由此可知,持戒與禪定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要想禪定三昧現前,必須要持戒清淨。
我覺得我們真的很幸福能在聖城修行,上人一向非常重視戒律的持守,無論是對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弟子一樣要求嚴格。身為在家弟子的我們,除了有法師們為我們樹立良好的模範之外,我們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學習戒律。居士戒律課在講完三皈之後,從2010年春季班,正式開始進入五戒。法大《楞嚴經》課程,也在2010年秋季班,上到〈四種清淨明誨〉,另外還有菩薩戒的課程。
記得一位法師說過:「佛制定戒律,用意不在於束縛掌控眾生,而是用來保護眾生。為何會犯戒?那是因為我們心中的正念不夠。」這句話就像雷擊一樣打到我的心。仔細斟酌這句話,覺得非常有道理。若我心中的正念夠強的話,自然我的身語意業會順著正道而走,也就不會違犯戒律,就是因為我的心性還不穩定,所以需要戒律來幫助我隨時保持覺知與觀照,看看自己的心是否有安住於正念之上。如此攝心觀照自己的心念,慢慢地,有點了解〈四種清淨明誨〉中所說的:「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的意思。
五年的禪七經驗中,每個禪七都非常令人難忘,其中以2010年冬季禪七,令我印象最深刻。其中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才剛剛發生,所以令我印象深刻,而是因為這次的禪七讓我真的體驗到年度「期終考」的感覺。前四年的禪七,嚴格來說,只能算是「模擬考」而已,看看我有沒有資格,有沒有能力,可以參加真正的大考。而這次「期終考」的成績如何?我不敢說我有及格過關,還有太多太多可以改善進步的空間。面對新的一年,又是另一個全新的考驗,我會好好努力加油。今天就報告到這裡,感謝大眾耐心地聆聽。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