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大家晚安!我的法名是朱果翔,今天晚間輪到我作報告。
中午吃飯時,在齋堂親光師就跟我提醒,「今天晚間你要上臺報告,不要忘了。」我就跟他講,其實我是真的不會講法,那麼大家都輪流的話,那我就引用一些祖師大德的話,他們的著作,我想這樣應該不會有什麼不對;那有不對的地方,就是我們報告的人理解有錯誤,還是解釋有錯誤。所以假如我這個理解,解釋不對的地方,還是請法師、大德,大家給我更正。
那今天晚間要報告的是,省庵大師還是當沙彌的時候,註了一篇叫做《西方發願文》。我們在有打七的時候,晚上大迴向會禮祖。那麼第十一祖梵天賢公大師。就是我們最近晚間聽經,也是聽上人淺釋的《勸發菩提心文》;《勸發菩提心文》的作者就是省庵大師。
今天晚間雖然不是報告《勸發菩提心文》,而是另外一篇《西方發願文》,是雲棲 蓮池大師作的,省庵大師還是當沙彌的時候註的;但是這兩篇可以說是前後互相呼應的。
《西方發願文》這篇文章可能是比較沒有什麼趣味性,而且文字大概是三四百年以前的,有些是不太容易讀。但是對於學佛、念佛的人,它的內容是非常非常地重要;只要恭敬地研讀,依教奉行,肯定會得到無上的法益。我想省庵大師當初就是依教奉行,以身作則,他後來成為祖師。
我們聖城每次打觀音七、佛七、地藏七,晚間大迴向時,總會禮祖;總共禮十四祖,就包括頂禮第八祖雲棲宏公大師、十一祖梵天賢公大師;《西方發願文》就是第八祖雲棲宏公大師作的,由第十一祖杭州梵天賢公大師註解。他註的時候在上面寫的是,「後學沙彌實賢註」,很可能是大師在作沙彌時做的一些研究;研究看哪一些修行的法門比較合適,比較穩當。就好像大學生,在研究之後看要主修哪一門。後來他覺得這一篇《西方發願文》不但對自己很重要,對未來的修行人也很重要;他自己以身作則,教化眾生,後來成為祖師。
那作者蓮池大師,是明代的四大高僧之一;其他三位高僧是憨山大師、蕅益大師,跟紫柏老人。
我們主要是講省庵大師的註解。省庵大師在公元一六八六年出生,到一七三四年圓寂。諱實賢,字思齊。清朝雍正皇帝時江蘇常熟人。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他嚴持戒律,不離衣缽,日止一食,脅不貼席。就是日中一食,夜不倒單。終生不懈。大師將菩提心視為修行佛道,圓成淨業的根本條件。他的《勸發菩提心文》不僅理事圓融,知見透闢,而且至誠懇切,非常感人。
師父上人在《水鏡回天錄》就讚歎省庵大師說:「悲心廣大,菩提心文。四十八願,願力宏深。行解真實,瑞應超倫。蓮宗一脈,賴以常存。」
接下來是《西方發願文》註敘。就從這邊開始「或有問於余曰」,這個「余」就是省庵大師;有人問他,「諸經所載淨土文,總有三篇。咸可宗尚。而師獨於雲棲所作。極口讚歎……獨此願文。義周詞備,請申言之。」省庵大師就講,因為「此一願文,大章有六」,總共有六個部分:「一曰發菩提心」,「二曰」,第二個叫「懺悔三障」,「三曰立四宏誓,四曰求生淨土,五曰回入娑婆,六曰總申回向。如此六章。始終備足」,有始有終,所以很圓滿。
一般,大部分知道有淨土三資糧比較多,但是剛剛講這個六個章的比較少。這個六章相當於六個必修的課程,就是修行者的一個指導綱領。當然我們萬佛城,有師父設的六大宗旨;這六大宗旨跟六大綱領,可以說互相呼應,會增強我們的道心。
接下來這一部分還是在《西方發願文》的註。這個序文裡頭,省庵大師就很謙虛地寫,是「後學沙彌實賢註」的。他講,「蓋念佛法門。菩提最要。大心不發。淨土難期。」這個「期」,不是騎馬的「騎」,而是不要期待了。沒有發大心的話,不要想,就是沒有你的份。「故首之以發菩提心。」
「心志雖立。惑業尚纏。」就是說,迷惑很多,業障很重,被那個惑業綁住了。「果報一來。從何得免。故繼之以懺悔三障。」後來才會講到那三障。「煩惑」淨了,「既淨。業累都蠲」,都消除了。「宏誓不堅」的話,修行就會退,「故申之以四宏誓願。」
發了願了,「心願並發」,惑業已經消了,這個時候,三昧有成就了,九品蓮花,「九蓮易往。故要之以求生淨土。」這個時候,才求生淨土。
「但期自利」,假如只是顧自己,獨善其身,「是名小乘。普願利他。方名大士」,才是菩薩行。「故次之以回入娑婆。」
「自他因果。事理俱圓。」都圓融無礙了,「故以總申回向終焉。」就是最後,就總申回向,所有的功德都迴向。
「此之六法,一不可缺。」就是以上這六個步驟,一個也不能少;缺少第一個,就會淪為人天的小果,人天的福報。缺第二個,就會受三途的惡報,受地獄惡鬼畜生的報。缺了第三個,就容易懈怠懶惰,生退心。缺第四個,輪迴難免。缺第五個,就會成為聲聞獨覺。缺第六個,就是因果不圓滿。
接下來,就是這六章,一個一個繼續再說明。剛剛是提出來,現在講內容。時間不夠的話,以後有機會再繼續報告。剩下十分鐘,講多少,就在什麼地方結束。
「一曰發菩提心……菩提者,能覺之智也。……故必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緣。而後期生淨土。修淨業者不可不知。」宣公上人對這個菩提心的解釋,就說菩提心是一種明白的心,一種返迷歸覺的心,一種捨邪歸正的心,一種明辨是非的心,也就是不顛倒的心,是個直心。
這個解釋好像很多,但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講,一個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講別的,他只講我們發一個真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說,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這個就是普為四恩三有,發菩提心。那麼這個四恩,在家人的話就天、地、君、親、師,這是四恩;那麼出家眾,就是父母、師僧、國王、檀越。三有就是三界。
這六章的第二章,就講到懺悔三障。這三障是煩惱障、業障,還有果報障;缺這個懺悔三障的話,就會受三途的惡報。
它正文裡頭是這樣講,「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癡。」迷本淨心跟縱貪嗔癡,這是懺煩惱障,懺這個煩惱。迷本淨心是根本的惑,縱貪嗔癡是枝葉惑;所以迷本凈心是最嚴重最根本的。「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做的罪過,也是無量無邊。這個染穢跟罪過,這是懺悔業障所做的業。「所結冤業。願悉消滅。」冤業就是以後會得到這個報障。
只剩下三四分鐘,時間不夠去繼續講三四五六這四章,以後有機會再繼續報告。
我們萬佛城附近有位老居士,他在臺灣當公務員當了大概有四十年,退休以後搬到這附近來住;住了一年,最近又回臺灣去辦一點事情。臨走時我跟他聊聊天,我說年紀都這麼大了,都退休了,我們都是好像身在海外;身在美國,心繫祖國,心裡常常想的我們自己的國家。這個都是世間的想法,心繫祖國;我們最好是共勉,說「身在娑婆,心繫彌陀」,不要一直心繫祖國了。他聽了覺得也是有道理。
另外呢,就是我們都學過,知道這個孟子的母親,為了孟子學好,都要給他搬三次家,叫「孟母三遷」。我們佛門的弟子,就不用三遷了,我們就一遷就好了;不是一千塊錢的千,是搬一次家就好了。搬這次家,就是說,「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個就是最後的結語。
晚上的報告就到這邊。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