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聖城

The City of Ten Thousand Buddhas

中文首頁英文首頁

法語繽紛

 

如如一心──談念佛法門

比丘尼 恆哲
講於2010年12月24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阿彌陀佛!今天晚上輪到恒哲跟大家結法緣。

剛剛上人說:「我所能做到的,都是你們不能做到的,不管是吃香的、吃臭的都是一味。」六祖大師說,就是「使六識出六門」,不用我們的識心來修道,才能夠回到我們本來的面目。

所以,我想指出來,我們在修淨土法門的時間,淨土法門在所有的法門裡頭來講,是最容易的;但是,因為我們都有識心,我們一直在分別,一直在執著,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雖然是一個很容易的法門,但是卻有很多的挑戰。

明天是我們打佛七的最後一天了,所以我想今天在這裡跟大家打一個閑岔,來介紹一下覺明妙行菩薩,所講的《西方確指》其中的一個片斷。《西方確指》裡說:我們念佛如果不能夠「一心」,就要把這個想跟慮息了,定了──息想跟定慮,然後慢慢地念佛號,要使我們的聲音跟我們的心相合,心也能夠隨著聲音。如果能夠這樣子念,久而久之,自然地這個念跟慮就都能夠澄清,心境覺照,就不會有任何的境,在這個心裡頭起來;因此,能夠證入念佛三昧。想要得到念佛三昧,就一定要在平常多念;從一千聲到萬聲,心裡頭沒有間斷。這個時候,你的根器就最容易成熟;如果勉強地想要得到一心,由於沒有平常的多念,而最終是不可能得到一心的。

他說:「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的真心;心行處有,是眾生生死的業心。」這個中間是不容絲髮的。如果能夠綿綿密密地來加工,讓這個心沒有一點點的空隙,才會有幾分的相應;不要好像是修了半年或是十個月,就說:「哦!我能夠苦心修道。」不知道這樣子的思想,正是障道的地方,修行的人一定要很謹慎。

還有,如果你加功進步,但還沒到銅山鐵壁一樣推不倒,移不動的程度,還沒有辦法把你的念佛打成一片的時候,千萬不要好像見到一點影子跟響聲,就停手了,這個就叫做半途而廢 。半途而廢一定會讓你前功盡棄,一點好處都沒有。這個又是學道人的大病,不可以不知道。要知道,佛法的大海轉入轉深,絕對不是小小的知見就能夠了的;我們要盡形壽來修習,讓我們的功夫達到極點,切莫做容易之想。

念佛三昧,一定是要你心裡的大勢力所成就的,絕對不是由別的原因造成。現在你們在念佛,如果早晚不能夠如一,而且常常還有很多的亂想,這些都是因為用心不得力的地方。我們的心本來是沒有念頭的,這個念頭是隨著想而生,隨著我們的妄想而生;因為有妄想,我們就會流轉生死。

在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這一句佛號不是從想生,不是從念有;也不是在內,也不是在外:它沒有相貌。能夠這樣子地念,所有的妄想都沒有了。諸佛如來清淨微妙的真實身不是一,也不是二,不可以分別;能夠這樣子念的話,煩惱塵勞不去斷,也沒有結縛,只是這一心。一定要得這一心,才能夠算是「執持名號」,才能夠叫做「一心不亂」、「淨業功成」。

我們生在五濁惡世的凡夫,心智淺劣,不能了解究竟的道理,應該要發大願──願生極樂,然後至誠懇切地稱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定要讓我們的身緣我們的心,心緣於身;身跟心相依,就好像貓捉老鼠一樣,久久都不失。能夠這樣子的話,就會入正意念三昧。

你要使這個心一絲不掛,所有的思慮都忘記了,空洞洞的,不知道有身,也不知道有世界,也不知道我今天所做的都是修行的事;能夠這樣子的話,就跟道一天一天地接近,與世界一天一天地隔絕,這樣能夠趨向淨業。

至於修這個淨土法門不出專、勤二字。專就不別為另外一件事情,勤就不虛棄一個時間。這位菩薩也說,在念佛要有靜坐;靜坐的時候應該要怎麼樣呢?我們應該反觀,要來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就是住在這個真如的心上,沒有能,也沒有所,能夠這樣子地諦觀,仔仔細細地來觀察,來參究,沒有二念,這個叫做修行三昧。

那這樣子的話,坐一時就起來經行,然後又更持誦,要有一個秩序。如果忙忙促促的話,一氣趕去,就說我今天一天的功課做完了,這有茍且的念頭,不是真正的修行。大體上,學道的人不遵知識的明誨,決定勞而無益,未久必敗,大家要非常地謹慎。

他也提到關於迴向;迴向不是只要誦一下迴向偈一遍,而是需要從我們自己心裡頭發出真正的大菩提願,至誠懇切:普願一切眾生同生極樂,而我心無所執著如虛空,這個叫做迴向。

那我們不能夠得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夠得到念佛三昧,常常都是因為我們的雜念。在清朝,悟開豁然大師,他就提到怎麼樣能夠除這個雜念呢?他說不需要除,你只要抖擻精神,一念全提在佛號上面,雜念就沒有了。可是精力疲弱,不能夠使這個雜念馬上就沒有,那又怎麼辦呢?他說這是因為我們道力不夠,很多的散亂,要收慑我們的六根,漸歸於清淨。如果有雜念的時候,不要理它,我只是念,再加上眼睛看著佛像,或者我們的念觀照佛像,自然就不會有雜念了。

可是,久久地雜亂又起來了,甚至於這些念頭纏繞不清,這個時候你也不用焦躁,你只要澄清了心思,令這個六字洪名一一從你的念提起來,由口出聲音,耳裡面歷歷聽聞,再從你心念裡頭流出。如此循環,不令間斷,雜念自然就沒有了。

另外,憨山大師也提到念佛法門有五訣,我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不過我把它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是要決定的志。第二,你要放得下。第三,你要隨得緣;能夠隨緣就是安命。第四,要認得真;能夠認得真就不會惑,就沒有疑惑。第五,要厭苦切;厭苦心切,欲念自然就沒有了,就會不退屈。能夠用這五訣,然後單單地來持這一念的佛號。

講到這個要厭苦心切,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是因為念佛而脫苦的故事。在浙江慈溪這個地方,有一個很窮的婦人,家裡很貧窮,而且兒子很不孝順。有一天,她被她的小孩罵了,她心裡頭非常地苦,沒有辦法排解,所以就去附近的一個廟裡,跟出家人訴苦。這個出家人就說:「妳已經知道苦了,妳怎麼不把這個苦賣掉呢?」

這個婦人說:「怎麼賣呢?」這個出家人說:「妳只要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臨終佛來接你去,妳就永遠離開眾苦了,但受諸樂。這樣就把妳的苦賣了。」這個婦人就說:「我跟我的兒子共一個房間,我們的床和我們的爐灶在一起,床下還有豬圈;這麼邋遢的環境,怎麼能夠念佛呢?」這個出家人說:「無妨!妳在家時只管常念,等有空時,就到廟裡頭來拜佛。」她依教奉行,專求脫苦,念佛無間。

三年後,在幾個月之前她就知道她要走了,就對她的兒子說:「某月某日,我就要到西方去了,你不要出去哦!要為我料理後事,盡你做兒子的孝道。」她的兒子不相信。過不久,她又對她兒子說一次,兒子還不相信。等到她要往生的前幾天,兒子就聞到異香撲鼻,他到處去找,也不知道那個香味是從哪裡來的,於是他相信他的媽媽說的是實話;到那一天,他就在家裡等候,看到他的母親沐浴更衣,端坐念佛就往生了。

還有一個故事,是講臨終十念的感應。在唐朝有一個張善和,是靠殺牛維生的,臨終時見到一大群牛都奔向他,來要他的命。他嚇得要死,就叫他太太:「快點去請一個出家人來救我!」那麼,這個出家人來的時候就說:「經上說,如果有眾生做不善業,應該墮到惡道,臨終時能夠至心,就是很誠心地具足,念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將八十億劫的生死都消除;因為這些眾罪消除,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了。」

這個張善和就說:「地獄已經在眼前了,我沒有時間去拿香爐了!」他就左手拿著火,右手就捻著這個香,對著西方大叫稱佛號;不到十聲的時候,他就突然說:「啊!牛都走了!佛來了!已經給我這個寶座。」就含笑而逝了。

以前,我聽過一個居士問:「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預知時至呢?」她不一定認為這是一個感應。如果我們對於臨終時的這種四大分張這種苦,或者是這個冤親債主來討債的時候;我們沒有見到過呢,我們也可以想一想:一個人能夠預知時至,能夠很安祥地,心裡頭沒有一點恐怖,也沒有一點散亂,能夠集中心思憶佛念佛,這個時候我們這個識心就是佛,能夠得到好的善終,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上人在帶子裡頭說:如果我們大家的功夫還沒有成就,我們聚在一起,靠著別人的力量,來幫助打佛七;如果已經有功夫的人,有真功夫的人就不必打佛七了。

我覺得今年有很多修凈土法門的人來萬佛聖城打佛七,我們很希望這些已經有功夫的人,能夠來跟大家分享你們的經驗。我們在前幾個晚上,也聽到法師們講到這個極樂世界的殊勝;即使是帶業往生的人,到了那裡以後,他的心識都能夠很快地得到開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重要性,所以,希望大家都精進。明天是最後一天,能夠好好地把握。阿彌陀佛!

 

法界佛教總會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