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聖城

The City of Ten Thousand Buddhas

中文首頁英文首頁

法語繽紛

 

2010佛七講法系列之1

比丘 近懺
講於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上人慈悲、各位法師、各位佛友:大家晚安!阿彌陀佛!

凈土法門經過歷代祖師的傳承,還有現在大德們的一些心得,講來講去都離不開三個要素,就是:深信、切願、持名。學人利用今天晚上的時間,跟大家一起來加深一點印象跟概念。

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的意思。無量壽、無量光這兩句話看起來很簡單,可是,法藏比丘當初花了五劫的時間去思維,參考了210億諸佛剎,經過了塵遠劫的時間,去修六波羅蜜--塵遠劫的時間是無法想像地長--發下四十八大願,莊嚴了他依正二報的極樂世界和他清凈法身功德,又把它釋放出來,給我們眾生享用。

《大智度論》裡提到:佛的功德、佛的智慧、佛的福報可以跟眾生共受用,但他的善根只有佛受用,不能跟眾生受用。他這麼一個廣大功德體,我們眾生怎麼樣受用它?怎麼樣把他的四十八大願,轉成我們自己的功德?那麼,一切法因緣生,且法運轉有它的軌則;以這個軌則的運轉,就能夠得到它的果報。

大家知道,我們跟佛差了五個法劫;那麼怎麼樣受用他的功德?一般我們修行人有兩種力量會產生:一是內因力,就是你的善根、你的戒定慧功德、你的心力。第二是外緣力,就是三寶的加持、佛陀的加持、法的熏習、僧團的攝受。那麼,對於自然位的菩薩來講,也就是我們凡夫眾生,這個外緣力顯得格外重要;因為我們眾生的心,煩惱很重,容易受外界的影響,需要這種外界的加持。

蕅祖(蕅益大師)舉了一個例子:在寧國這個地方有一個老人家,他20歲時做慈悲事業,修福修報--修橋築路,有錢出錢,沒有錢出力,做了50年的功德。當他往生之後,死時到閻羅王那邊去,閻羅王也說:「你很好!做了50年的功德,那麼你想要怎麼樣呢?」老人家想說:「我就想來生做出家人。」閻羅王說:「你修了50年的功德,沒有辦法做出家人。」

那麼,老人家想說:「我做出家人的『燒火僧』。」燒火僧就是給出家人做最卑賤的工作,燒燒火呀,砍砍柴。「那麼,這個總可以吧?」閻羅王說:「燒火僧你都做不得,50年的福報不夠。那麼,這樣子好了,你一定要做呢,我讓你再回去,再修幾年福報。」

蕅益大師說:「50年的修善,燒火僧不得」,做燒火僧都不得;但是「白鴿聽經,轉身為戒環禪師」。有一隻白鴿聽一個法師講法,很短的時間就投生做出家人;這個出家人還不是普通人,就是戒環禪師。那麼,這裡面有一個意義告訴我們:三寶的加持力量和法的熏習。

有人會說:「我做慈善事業也有福報呢?跟三寶結緣、供養三寶有什麼差別呢?」有的,因為三寶的加持力,三寶有一種乘的功能--車乘運轉,使你有得度的因緣,因為你跟三寶結緣。所以,這是剛才講的外緣力。

一切有情眾生,都有同樣的一個本性;最起碼在座的各位,都想有一個離苦得樂的心情。我們可以拿我們自己做例子,最起碼我們的這一生,這一生我們的前生有多少次輪迴,可以用劫來計算。或許我們以前也曾發過願,或許也碰到過凈土法門,但是沒有去成。

其實,對凡夫眾生來講,最大的遮障不是老、病,而是分段生死,最大的障礙;怎麼講呢?我們沒有整個的生命把整個的修行一次完成;這個分段的生死把我們的生命切斷了,把我們的修行也切成片段,就好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不能交接。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群山之間最近的距離,就是從山到山巔,只要你有夠長的腿。」這個意思就是講,沒有人有那麼長的腿。也是說明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不可能門門學到,我們也沒有夠長的生命,把我們一次修行整個完成。所以,分段生死對我們來講,是最大的遮障。

宋朝的秦檜殺害了很多好人,在歷史上是一個大壞人,可是,印祖印光大師說:「他的前生,是雁蕩山的一個苦行僧。」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持戒苦行的頭陀僧,這麼一個有正念的修行人,他來生受到這個富貴果報的刺激,是變得如此地放逸。

我們現在在座的這邊呢,多分地來講我們的正念多,妄想比較少;可是這不表示我們的全部,也是我們現在第六意識的生滅心,它的背後有一個很大的倉庫--阿賴耶識,這裡有清凈的種子,也有雜染的種子。那麼現在跟三寶去皈依、持戒、聽經聞法,刺激了我們的善根,而表現出了最好的一面;可是它不是全部,等你到了來生,換了個環境,又有一個新的意識帶動它。所以說,這就造成前生與我們今生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分段生死給我們的障礙是最大的。

《阿彌陀經》實際上是敘述阿彌陀佛四十八功德、四十八大願。我們不妨看作這部經是兩尊佛:因為一尊是阿彌陀佛,他是四十八大願的一種表現;另外一尊是釋迦牟尼佛,把它宣說出來。一般我們作為佛弟子,對於佛陀所說的應該只有四個字:依教奉行。

一般佛,在大乘經典裡講,一般重要的事情他會講一次,或者嚴重的講兩次。大家不妨看這部《阿彌陀經》,他要重申發願到極樂世界,提到四次!那麼,他鼓勵眾生凡夫先求生極樂世界,等到你成就了法身大士之後,再回到娑婆世界度眾生;因為在娑婆世界的眾生,這個心性跟空中的羽毛一樣,飄動不定。那麼你說:「我也可以留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啊,繼續行六度萬行。」但是,有一個真相你必須要知道:你將面對無量的老、病、死以及無量的痛苦、罪孽、煩惱的折磨;而且對未來不確定,所以釋迦牟尼佛鼓勵眾生求生極樂世界。

四十八大願當中,第十八大願強調的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第十九大願「至心發願,欲生我國」。現在就講到信,一切法門由信作根本;除了信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有,而且今現在說法,七寶池、八功德水。印祖強調:「相信自己是生死凡夫,沒有出離的因緣。相信自己沒有自拔(能力),相信一定要靠佛力的加持。」

蕅益大師說:「這是隨順本願」,因為這是佛祖的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他就是說:你相信我,我怎麼講你怎麼做,我就能救拔你;你掉到水裡之後,你不把手伸出來,我沒有辦法去救你。你要抗拒本願,說我用自己的自力去……,那麼,窺基大師講過:「彼方精微,欲往實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個很精妙的地方,你要靠自己的力量,甚至阿羅漢都去不了;但是佛力的加持,卻很容易。

所以說你「隨順本願」,相信自己是生死凡夫;不要說:「業障很重或者煩惱很重,可能我去不了」,那就真的去不了。各位想說:「你就這麼有把握嗎?你確定能去嗎?絕對能走嗎?」如果是這樣子想呢,那麼你跟凈土法門不相應,那絕對去不了;甚至於你想我願意去都去不了,決定往生。這是印光大師對於信的一個解釋。

那麼願呢,蕅祖解釋道,這也是一個往生的關鍵。願是不求人天果報,不求二次的涅槃。曇鸞大師又講到,他說:「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成佛的心就是求生凈土的心;求生凈土的心就是度眾生的心。」那麼,我們往生凈土文裡有「為菩提道,求生凈土」,所以說這是一個願。

也有大德解釋說:你對娑婆世界的事情,人、事、物的一個事情的結果,你很注重的話,你就是沒有發願,你的願不具足。你應該注重它的過程,你對成敗、得失的心太重;因為你的心有所重,你跟那個娑婆世界的心吸得很緊,你就不容易出離,也就沒有這個願,願就不具足。

嚴格說起來,我們凡夫是什麼功德都沒有,但是,為了在事相上必須要安定,我們每天持戒、精進、忍辱、布施、每天的功課;這還是有資糧的,還是有點功德。你做什麼事也要有一個方向,有個志願,有個志向;沒有的話,你這個地方沒有辦法安住。一個大德講:「你把這些東西迴向極樂世界,發願迴向極樂世界。」而且蕅祖講「時時發願」;我們二六時中,早課、晚課、拜願、大悲懺、甚至於午齋的結齋、臨齋……,這都是發願的時候,強調的是「時時發願」。

持名佛號;有人會問:「為什麼持名的功德是這麼大?」善導和尚當他提出持名的這個法門之後,歷代的祖師沒有人敢反對。他的理由就是「與彌陀本願相應」,這就是彌陀佛的本願。那麼,他這麼大的功德海,它的咒願就是一句佛號裡面。持這個名號,印光大師說:「一句彌陀念誦聽」,嘴巴念出來,耳朵聽進去。「十句成片三三四」,因為這個念佛的法門是一個聲成,不是一個法成,一定要出聲音。

我們在座也許兩百個人、三百個人,這邊有一種和合相;但是和合相裡面也有一種別相,你要聽你自己的聲音。如果你聽別人的聲音,則心隨境轉,你聽自己的聲音,一心不亂,這樣才能成片。即使是你嘴巴動,也要製造出聲音來,讓你的耳朵聽進去。這是印光大師他的一個開示。

我們現在作一個觀念上的總結:你要留在娑婆世界,去極樂世界呢,應該有一個目標,世間人他有一個志願,一個志向。

我們過幾天就是聖誕夜了。一百多年前,有一個耶誕夜前夕,一個小男孩站在一個商店前,站了很久。這個老板出來了,就問這個小男孩:「你為什麼站在這邊這麼久呢?」他指著這個櫥窗裡面一雙鞋子,說:「老板,請你幫我跟上帝禱告,送這雙鞋子給我。」

這個老板把他請進去了,很慎重地說:「你等一下,我到後面去替你禱告。」過了一下老板出來說:「上帝跟我講,說不能把這雙鞋子送給你;但是,可以送你一雙襪子。」那麼就請小男孩坐下來,把腳洗乾凈,給了一雙襪子。他說:「你要穿這雙襪子,去找你的鞋子。」

三十多年後的一天,這個老板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來信。他說:「老板,你記得三十多年前,一個男孩站在你的店門口,結果你送他一雙襪子,而且告訴他很有哲理的話;那麼,他找到他的鞋子了。」下面的署名是林肯(Abraham Lincoln),美國總統林肯。

我們都離開家太久,儘管每個人回家的路不一樣;現在我們也有鞋子,也有襪子,就看大家怎麼走回去了。那麼,哪裡是我們的家呢?西方極樂是君家!阿彌陀佛!

 

法界佛教總會Dharma Realm Buddhist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