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近梵/文 轉載自金聖寺網站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這是省庵大師一字一淚的《勸發菩提心文》開頭的一段,一語道出了修行的旨要是「發心為首,立願居先」,否則不管怎麼修行,還是在六道輪迴。要求受菩薩戒,最大的關鍵就在發菩提心。這兩、三年來,不斷有居士詢問聖城何時要傳在家菩薩戒,似乎已有等不及之心態,這確實是好現象。可見學佛之人,並非個個都是學佛三年,佛就在天邊了!
雖然發了菩提心,但菩提心可大如虛空法界,亦可小如芥子微塵;若能持菩薩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則發心就有所遵循。所謂攝律儀戒就是諸惡莫作,攝善法戒是眾善奉行,饒益有情戒則是發廣大菩提心。如果能依三聚淨戒來修行,則菩提心可發得大、發得正、發得真、發得圓!
雖然六重二十八輕在家菩薩戒是由《優婆塞戒經》所錄出,戒條與十重四十八輕戒的《梵網經菩薩戒》有相當的不同,但發廣大菩提心的精神則是一致的。若能在受戒前殷勤懺悔,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之間都不忘失菩提心,不但要自利,且要利他,不但要自覺,且要覺他,則在受戒時必然能得到清淨戒體,而戒體的大小即是根據發心的大小而定。
受戒後若能持戒精嚴,則依《優婆塞戒經》說:「是戒能為沙彌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梵網經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為什麼?因六重二十八輕在家菩薩戒有六齋日,等於說每月自動要持六日的八關齋戒,其特點是這六日要「全斷淫欲」,完全是出家人的生活模式,久而久之,就會很習慣出家人的生活,若有機緣出家時馬上就能適應。
《梵網經》上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這就是菩薩戒的殊勝,發心受戒時當下就蒙佛授記,和諸佛所證得的果位已無二無別,這是在理上而言;接下來就是在事上真正的持戒修行了,等到理事圓融,那時就是菩薩戒圓滿,證得成佛果位之時了!
阿弥陀佛!
伏请大德开示。
闻受菩萨戒之殊胜,心虽向往,然家母有疾,榻前侍已七载,不便远离。
不知如何是好?
尊敬的法師,
阿彌陀佛!
弟子閱讀侍親至孝的張居士的信件有感…
弟子能否恭請 法師藉由妙覺法彙單元, 分日分次分享及說明菩薩戒各戒條的意義? 讓已受者溫故, 讓未受者知新, 讓將受者有心理上的準備? 受戒是件殊勝嚴肅的大事, 其實新戒子在生活上, 工作上都將面臨調整, 也需要有緩衝的準備及思考的時間! 弟子當年受戒時, 在法師說戒的課堂上, 有位師兄在醫院急診室上班, 他站前來對法師及大眾說明個人困擾, 因為過午不食這條戒對在急診室工作的人很難, 他如果受戒, 肯定沒有辦法圓滿此戒, 因此起了很大的煩惱, 因為也來不及轉工作部門!弟子思維, 如果受戒前, 戒子們都有機會了解戒條及思考戒條的意義, 也就能在受戒前, 有足夠的時間及機會調整自己的工作型態或徵詢家人伴侶的隨喜或同意, 日後持戒也能更加順利和長遠了! 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 以戒為師。對於無法親臨戒場受戒的人, 或尚無因緣受戒的人, 法師的慈悲說法, 都將光亮眾生的法身慧命, 阿彌陀佛! 弟子 親理恭敬叩首
大德亲理:阿弥陀佛!
感恩您!
顶礼!顶礼!顶礼!
感恩親理善知識慈悲為後學請法!
感恩法師及時施法雨滋潤學子心田!
頂禮隨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