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四法失菩提心

魏果時講於2011年11月14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Joey Wei on November 14 (Mon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我叫做魏果時。《大寶積經》裡頭有個菩薩;佛說這個菩薩因為有這四種事情,會造成他退失菩提心。OK!時間的關係,我只能說把我知道的淺顯地講一下,細節請自己去體會,也許在網絡或是在哪裡都有這些經典,很容易看到。這個《大寶積經》,基本上它的意思就是說:大乘佛法的這個法寶都在這裡了,都積在這一部經典裡,所以叫做《大寶積經》,基本上經名的意思來源是這樣子的。

我們也知道玄奘大師,他翻譯完畢《大般若經》之後--我想大家也知道,《大般若經》很大部--他翻譯完畢之後,身體已經開始很不好了,然後他又想繼續翻譯這個《大寶積經》。假設我沒有記錯,應該是翻譯到第四行的時候--才翻譯沒有幾句嘛!翻到第四行,他就開始覺得頭痛、眼花、字看不太清楚了。他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就放下筆跟他周遭的人講,他已經不能再翻譯了,體力有限。所以,翻譯經典可能需要很大的體力。

因為這樣,有一次因為機緣的關係,我就看了一下,就看到了這一段:「菩薩退失菩提心有四個原因。」為什麼要講呢?因為我發現我自己以前也犯過這一類的事情,哦!不是說跟你們講有什麼教訓、有什麼暗示;這個都沒有,只是因為自己以前犯過這樣的錯誤,所以造成現在很愚癡,因此想在這邊提一下。

時間的關係,我只能擇重點講,很簡單。所謂的菩提心,當然就是正的方面。一個人會退失菩提心,一定是往負的方面走;往負的方面走,平常我們也不太有感覺。

第一點,就像說「欺誑師長」,就是欺騙你的師長。當然佛講這個,是指出家人騙他的受戒師,或者他的得戒師,或是他的教授師。你的教授師教你經典哪,教你戒律,然後你欺誑他(「誑」就是「言」字旁,旁邊一個狂妄那個「狂」,欺誑)。這個欺誑,不是說我故意過去騙他。這個也可以這樣講,基本上它是有一點心機的。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不是發生在我們這裡--不舉例的話,很難解釋這一點。以前也有人提過這方面的例子。譬如說有兩個人很想抽菸,當然知道在廟裡頭不能抽菸,但是就說試試看吧,就問一下嘛,對不對?甲就過去問他師父:「念佛的人(在道場)可不可以抽菸?」當然一定給罵一頓嘛:「你瘋了!」對不對?一定把他趕出去,不要在這邊談這些問題,當然就趕他出去。

他出來就跟另外一個講:「當然是不同意啊!」他就說:「那你怎麼問的呢?」甲回答:「念佛的人可不可以抽菸?」他就說:「哎!你放一邊,等我來問。」他就去問他師父了:「請問師父:抽菸的人可不可以念佛?」這個念佛是三根普被哦!你上上根性的人、下下根性的人、再壞的人他想念佛,為什麼你不同意呢?是不是?所以他說:「抽菸的人可不可以念佛?」他師父聽一聽:「當然是可以啊!」他出來說:「哎!師父同意了,師父說可以啊!」所以他就很大方地在抽菸。

這個例子的意思就是說:用那些技巧騙他的這個師長。然後出來就講說:「師長如何如何……」;因為他當初問的問題,他講話的方式造成了那樣子的回答。出來之後他就改變一點點,就是他的意思,造成他師父好像也同意,對不對?可是你要說不對,也好像是不對,可是他這樣問,我這樣答,也沒有不對。這個欺誑的意思,就是用那些技巧去騙你的受戒師啊,或者是你的教授師。這個當然就不要犯;你犯了,你的菩提心就退失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假設有人發現,自己往昔對佛法不尊重,當別人講一些深一點的佛法,自己不愛聽,就覺得都沒有什麼用啦,反正一切法皆空啦,你講什麼都沒有用,不愛聽!他只要把他身邊的事情管理好就好了;因為這樣了,就造成這一生就沒有什麼智慧,對佛法也沒有興趣。偏偏他又很用功在做事,拼命在做事,很容易他就做了一個執事、管理什麼的。他對佛法不好樂,但是他又掌握著權力,很怕這樣的人,是不是?

那假設有人發現他自己是這樣子,所以今生他就想說:我以前不尊重法,所以我有這一方面的缺失,那我今生就很想……,有些人就發心啦,譬如說對《華嚴經》,他就想一字一拜,好重新尊重這個法,或者有人就對《法華經》一字一拜。當然都很不錯、都很好,但是你曉得《華嚴經》很大部,是不是?你要一字一拜需要拜很久,當然你平常還有日常的作息啊、功課啊,你還要再加上這一樣事情,你會很辛苦,通常的人,做一個星期自然就會停了。你也不用擔心:哦!他萬一一直都拜,不做……如何如何。你別擔心!他可能一個星期、兩個星期,都沒人障礙他,他自己就做不下去了,因為這件工作很辛苦,不容易。

「我要把《華嚴經》背起來!」好好好!去去去!對不對?背吧!背一個星期他就不想背了嘛,因為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但是有人就會在這裡說:「背那個經有什麼用?」你就會在這個佛法……OK!原文就是說「不疑處」,當然對大乘佛法他不疑,你「令他起疑」,你就會退失菩提心:「背那個經有什麼用嘛?!」「拜那個經有什麼用嘛?!」「你現在趕快這樣(修行)就可以了,你不需要那個。」你講這個話,你在無形中就是在對大乘佛法(不尊重)。人家對大乘佛法有信心、不疑,你讓他起疑,你就會退失菩提心,這是第二點。

所以基本上,就像你說大乘佛法的入門當然很多不同,有人念佛入門,有人打坐參禪入門,還有人學戒律,有人學教,從各種不同的法門他入門、入手,對機不同。假設我們是念佛的人,那有人說他喜歡學戒律哪怎麼樣,我們就隨喜讚嘆。有人喜歡念「大悲咒」入門,我們也隨喜讚嘆;我們不需要說:「哎呀!念大悲咒沒有用啊,你念佛就可以了。」你不要講這類的話;如果你講這類的話,很快就會退失你的菩提心。其實在退失菩提心之前,佛是講在四種情況下,菩薩就失去他的智慧,其中一點就跟這個是很有關係的。

第三個呢,就是說有人對佛法有興趣,我們訶斥他--其實這個跟剛剛那個「令他起疑」是很像的--你訶斥他就失去你自己的智慧。這是經典在前面講到失去智慧有四種原因,令菩薩失去智慧的其中一個原因,這一個跟失去菩提心很像,兩個你要並在一起考慮也無所謂。

就像我們說,有人來好樂佛法,我們就訶斥他,或者是用這些因緣法來留難他,你(菩薩)就會失去自己的智慧。你說:「哎!我這也沒有殺盜淫妄酒,我什麼都沒有犯啊,是不是?我也沒有殺生,我也沒有偷盜,什麼都沒有。」但是呢,因為這個菩提心本來是很直心地發出來的,你用一個諂曲,一些技巧留難他人。人家對佛法很好樂,很想學佛法……「哎呀!不用的啦,那個都沒有用的啦!」

或者譬如說,很多因緣我們無法做到就像是佛當初規定的要托缽。在北傳佛教這一邊,因為天氣哪,因為環境種種的關係無法做到,我們做不到。但是呢,南傳佛教有些地方還在繼續實行,有些人無法天天去托缽,就一個星期托缽一次。我們知道了,也就隨喜讚歎,人家去托缽,我們就隨喜讚歎。佛制,只要還有人在維持那一丁點,我們都很高興,我們都讚歎;我們不要說:「哎呀!沒有用的啦!去托缽幹嗎嘛?你這樣浪費時間……。」講一大堆,很快你就會很愚癡。人家再來跟你講一些甚深佛法的道理,你變成很不愛聽,就像我這樣,因為自己這樣,所以就提出來。

不曉得有沒有意見?這樣解釋不曉得行不行?另外一個,就一起把它講完,就是第四點。這個呢,一般的人不太去做,但是就提一下:用這個諂曲心從事他人,就是說這個菩薩用諂曲心,就像現在我們這種攀緣心哪,看見有錢的人來,就,哇!很高興地堆滿了笑臉;看見窮人來呢,就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就是用諂曲心去從事他人,在處理廟上的事情,這個會讓菩薩退失菩提心。就是這四樣。

【編按:《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二<普明菩薩會第四十三>: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謂為四。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以諂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失菩提心。】

學佛因緣

郭親敬 講於2011年11月10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Chin Jing Guo on November 10 (Wednes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是我第一次在聖城結法緣,談一談自己的學佛因緣,感恩大家的聆聽!這中間如果有講得不如法的地方,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慈悲指正!

在小學畢業那一年的暑假,我去姑姑家,看到《大乘無量壽經》的經本,當讀到「無量壽」這三個字的時候,我想:原來世界上真的有不用死的方法……,就這樣開始信佛了。那時候,姑姑就讓我抄寫《普門品》,念《普門品》和《大悲咒》。 閱讀全文

心中常生智慧

魏果時 講於2010年10月17日星期日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Joey Wei on October 17 (Sunday), 2010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我叫做魏果時。剛剛講說,對這個《六祖壇經》有什麼心得,個人想講一點我自己的一些很淺見的心得。當然,有講錯了或者是不圓滿的地方,請大家不用客氣指正;不用怕給我沒面子,沒關係的,就直接講了,看我動不動氣。

很早前,看《六祖壇經》,在很前面就是六祖大師剛開始到五祖大師那裡跟他講:「我心中常生智慧」;是不是這樣子?假設文字上有不對,請原諒,太久了。當然文字上有不對,都是照原來《壇經》上怎麼講;但是它的意思大概就是說,六祖就跟五祖大師講,我心裡經常生出智慧,他的意思就是這樣。

為了這句話,我經常就在想這件事情。看書啦,還是自己有什麼心得,經常就在迴光返照自己關於這件事情。當然,也不是很懂,現在就把自己的一知半解講一下;可能連一知半解都沒有,可能一知四分之一解都說不定。

我們知道--當然在座各位每個人的打坐功夫都比我好,所以講出來有不對的,當然也請指正了;因為這一點牽涉到打坐,和自己的領悟力。

我們知道,在打坐的時候,剛開始這個妄想不停,對不對?這個每一個妄想一直接著接下去,中間好像沒有停的片刻,就念念遷流,就是不停。這樣熬很久了,開始留意到自己的妄想不停,然後留意到這個「留意」,覺知的這個能力開始注意起來了,就緩慢下來了,變成這個妄想跟下一個妄想之間開始有一點點距離,有一點時間,不停地一直跑妄想出來。

那,繼續再坐久了,留意自己留意久了,你就發現中央那段時間越拉越長;到一個階段,這個修行人他自己發現說,到最後第一個妄想過了,靜下來了。然後到第二個妄想正要出來,他已經發現那個妄想準備要出來;不是說等到妄想出來才發現,「唉,我又打妄想了。」沒有,是妄想準備出來已經給察覺到了,當然功夫已經有進步。

這個修行人,他就會發現第一個妄想跟第二個妄想中間,不是有一段時間了嗎?這段時間,他就認為這個是無念,這段時間是空;這乍聽之下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對,可是他自己到一段時間他會發現其實這所謂的這段時間的空,其實是有念。第一個妄念對不對?到第二個妄念,這個妄念的另外一種形式。他認為原先說「我已經有空的那個境界」,那個空其實是妄念的另外一個樣子而已。

照《楞嚴經》的講法,一個人能夠靜這個心,靜到這個地步,他的心開始;怎麼講呢?對外面的事情就如一面鏡子,在想陰的時候,他的心就像一面鏡子;像一面鏡子,它的意思大概就是外面的世界有什麼東西,他一印下來,他馬上就知道外面的情況。這樣講好像也不清楚,再講清楚一點:譬如說,外面假設有五彩雲,突然間天空有五彩雲,或者是七彩,什麼彩都好,天空很奇怪的境界出來;他一看那個境界,印到心裡,馬上知道那個境界的後面的意思是什麼;就說,是有災難呢,還是沒有災難,是好的還是壞的,什麼時候有災難,他心裡開始有這個感受。那你說這是不是生出一種智慧?這樣看,就是說憑個人的看法,去看這件事情。

再舉個例子,譬如說,某件事情發生,大家就看見這個事相,哦,某個地方著火,或者某個大樹倒了,或者怎麼樣;某種境界發生,我們就看到這個境界,然後就是誰做的,如何如何,我們就在這個境界上,在來回地想。他看那個境界,看見它後面那個意思;因為印在心裡產生出來,他就知道將要發生什麼事情,然後是如何如何。通常他也不說,等到以後再印證。那這樣好像,我不敢講他有,就好像他有點神通。好像,或者說類似,那一個人到達空的境界,到達這個地步呢,他開始就有這樣的現象出來。

這個,其實;OK,繼續把它講完,再回來講這一點。他認為是空;久了之後,他認為那個其實還不是空,他發現那個有念無念,他認為的無念其實還不是空。但是其實這時候他功夫當然很不錯。問題是,他到達這個地步,他會發現其實有念的時候,跟無念的時候,兩個念,一個有念,一個無念。其實這個空性,在你有念無念的時候都已經在那裡。這個更難解釋,舉個例子,以前好像講過,師父也舉過這一方面的例子,我們就沿用師父的例子。

譬如說,這個大廳,我現在只是隨便說一下,這個大廳,假設是二十尺長,二十尺寬,二十尺高;方便解釋,就這樣子說,二十尺長,二十尺寬,二十尺高,就二十乘以二十乘以二十。那我們放了一個大箱子在這個大廳裡頭;假設這個大箱子是五尺長五尺寬五尺高,那放進來之後,這個大傢夥一放進來,那就問說這個空間還剩多少。很簡單嘛,二十乘以二十乘以二十減去五乘以五乘以五,是不是這樣子?剩下的就是空間了嘛。其實,他開悟的人是不這樣想的;剩下的空間是多少?還是二十乘以二十乘以二十。原來那個箱子放在那裡不影響到它的空;它的空還是在,這一點不容易體會。好!到達這一點之後,假設這個修行人,他的知見一點點不對,很危險;這是《楞嚴經》上的話。

譬如說,他就知道說,一切萬事萬物,這些萬法,森羅萬象的這個萬法,它的本質的後面其實根本就是一個空了。他修到這個地步,他不是說我們平常所謂的言語,同事之間,「哎呀,這些都是空的」;不是這樣說,他實實在在去了解到體會到的。他是由很微細的生滅,我們的念頭的生滅去體會到這個空性;也是一個生死,這個生滅。

好吧!先把這個重點講出來,這是上一回遺漏掉,沒有講的這個知見的這個問題。好,他因為知道這些都是空的,所以當他看見眾生在受苦,他會知道這些苦果;我們覺得如何如何的痛苦,其實都是空的。那你說;怎麼講呢?好,再講多一點吧,就算這個人造了很大的惡業,到地獄去受果報。假設他要受苦一百劫,或者是三百劫;一千劫好了,那總有了的時候嘛,受完了就沒有了,所以畢竟還是沒有嘛。好像很容易體會到這一點,所以他的結論出來了,這些果報是空的;我們因地在造因的時候,那也是空的,所以他就開始講沒有因果。

他講這個沒有因果,不是說一個沒修行的人講的話;他到禪堂裡跟你開示什麼叫作打坐,什麼叫作空,可以講得非常非常透徹,你都無法辯得過他。他這個知見說到沒有因果的時候,你再跟他講這個知見是不對,他又不愛聽;他覺得你打坐都沒有我好,你有什麼好批評我。所以一個人打坐功夫到一個地步,開始人家說什麼,不愛聽;因為他覺得,「你不如我嘛,你懂什麼?」就有這樣的心態出來,變成很危險。

就是上一回,師父的錄音帶,聽到這個空的邪見;這是一件很不容易懂的。在這個天臺教裡,在以前講的藏通別圓,大家也都知道,這個藏就是藏教人所設,就是析空觀;通,就通教人所設,就體空觀;再就別教,別教就是剛剛講的。這個一層一層的體會,很不容易講,因為這個人必須要很懂得這個定力的功夫,打坐的功夫;我當然是沒有,所以說,是很不會講這一點,也希望有人補充,把這個做圓滿,關於這個別教所認識的這個空的境界。

這個因跟果,我們因地的時候在造,那個因呢,其實你說它是空,也沒有不對,但是你在造那個因的時候,你很真實地在造那個因,你覺得很真實。譬如說,我只是舉例。譬如說你罵哪一個人或者打哪一個人,或者甚至於說殺害什麼東西,在做那個惡業的時候你當下覺得很真實,所以當你受果報,那個果報是空的,是假的,是幻象了;可是因為你造因的時候太真實了,你覺得很真實,所以你受果報的時候,明明是幻象,你也會覺得很真實地在受那個果報。所以說這個因果你說它是空,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對;但是沒有因果又是兩回事,是不是這樣?他到最後是沒因果,這個人,在《楞嚴經》裡頭就講到類似於行陰,就色受想行識的那個「行陰」;其實他到這個地步,照師父的講法,這個修道人其實到這裡,他白天沒妄想,晚上不做夢,其實是很好,我們的講法就很有根性,很有善根的一個修道人。

他是覺得說,他到了想陰盡的時候,其實他一個修道人能夠到這個地步,白天沒打妄想,晚上不做夢,這裡頭要留意哦。有些人說我連續好幾個月都沒打妄想;你敢講你都不打妄想了嗎?不敢講的。你不知道,連續三個月沒有妄想,不表示你第四個月就沒妄想,是不是這樣子?你連續三個月都不做夢,你哪敢保證第四個月就不做夢,是不是?你管不到它的。但是假設有個人,就很經常都能夠這樣子,是很不得了的;可是他就開始發現他的生滅的念念遷流,這個念念遷流不容易掌握,就是他的念頭的產生。

這個行陰的產生很清楚了,這個書上是講;當然我沒有,對不對?只能照本宣科。這個行陰,書上就講這個修道人,他會從此披露,現出來,在他的眼前會現出十類眾生的同分生機,這個《楞嚴經》上的用語,就那四個字,就同分生機。用白話文來講,這個修道人到那個地步,他會看見十類眾生,當然就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十類的這些眾生,他們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生機,會顯出來。那很多人,沒有顯出來,他就說出他已經到達空的境界。他的講話跟一個開悟證果人講話很像。

這個同分生機現出來之後,就是開始行陰的現象了。那師父是說,這個修道人就憑他的定力,把這個同分生機這個生命,那我自己跟十類眾生有一個共同的根源,那個根源他看到,然後他修行就用他的定力,師父是說用他自己打坐的定力把這個根源震裂掉;震裂掉你開始才跟十二類生沒有關聯,你才開始說不生死。

我相信禪宗公案裡頭,大家都很清楚有一個祖師往生了,本來要傳給小弟子;可是首座就說應該是他的,是不是?然後他那個首座就說,我打坐,假設在一炷香之內我不往生,就表示我沒功夫。他真的一打坐,一炷香還沒燒完,他就往生了。這個人脫死,我們講了生脫死對不對?你脫死自在,不表示你了生自在。就是了生脫死,你脫死很自在,沒有保證你了生能自在。那個禪師他一脫死了,誰曉得他還投胎不投胎去,是不是?現在那個同分生機你要震裂掉它,你才開始說我不用再去投胎;因為跟十二類生已經沒有關聯了。

本來是十二類生,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書上都是說十二類生;可是在這邊只講十種生,因為還有另外兩種是一般人很不容易入的,所以他就簡略說十類眾生。(為了講這個「常生智慧」,真是的--)我想時間到了,這個topic講得也很沉悶,很抱歉了,讓你們覺得很枯燥。以後再想辦法改進。阿彌陀佛!

聖人的慈悲與教育

沙彌親光 講於2010年10月4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hramanera Chin Guang on October 4 (Monday), 2010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今晚輪到沙彌親光練習講法,若有不妥,敬請指教。今晚是以聖人的慈悲與教育為主題。

在上星期二,九月二十八日,是孔子誕辰紀念日。末學今晚就藉著這個機會,向這東方的聖人——至聖先師致敬。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學術來教導三千多位學生。其中有七十二位是貫通這六藝的優秀人才。這六藝可以說是一個法寶,它既有修養品德、增長智慧、強健身體的功能,可以算是一種很完整的人格教育。學好了之後,這個六藝可以達到修身、齊家、從政治國的功效,去實現孔子的理想,就是「幼有所養,壯有所用,老有所終,安樂太平的世界」。但是在當時的這個時機,是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混亂,每一個國家你爭我奪,要實施這個理想,也可以說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下面想分享幾個故事,可以體會一下。

有一天,子路出城去辦事。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辦事辦到深夜才回到魯國的城市。那時候的城門已經關了,子路就在城門的外面睡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他一大早就進城。剛好這個守門的人就問他:「啊,你是什麼人吶?」子路就回答:「我叫子路啊,是孔子的學生啊!」這個守門的人就說:「哈哈,你的老師就是那個明明知道不可能,又偏偏要去做事的人嗎?」這時候子路就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子譏笑我的老師?正因為天下大亂,才必須要加倍努力。明知道不可能成功,還是要去做,不可以放棄的。若是等到天下太平了,再來救世,就用不著我的老師了。這一般人都是可以做的。」

子路說完以後,氣冲冲地就過了,就進城去。這個守門的人望著子路走遠了以後,就點點頭說:「啊!孔子這個人真是了不起!」

從這個公案裡,末學就想起我們前天,就是禮拜六在佛殿播放虛雲老和尚的紀錄片中。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他本來早幾年就想回兜率天去的,但是他慈悲的心腸,總覺得還是要把佛教重整好,所以就延到一九五九年,就是一百二十歲。那時候也剛好,北京的李濟深也是走了,就是過世了,所以他老人家也才走,就是一個菩薩心腸。給末學一個很感動的就是,我們看到紀錄片最後的幾個句子說:「我只想為國內保存佛祖道場、為寺院守祖德清規,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領大衣。」

孔子他是因材施教,靈活地教導學生。有一天孔子坐在大廳跟另外一個學生公西華,兩個在聊天。子路匆匆忙忙地跑來問孔子,說:「聽到了一種道理之後呢,是不是馬上要去做?」孔子說:「應該先去跟你的父兄商量商量再做,不可以聽到就馬上去做。」子路聽了以後,很有禮貌地行了個禮就走了。隔了不久,冉有也來了,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就說聽到了這個道理之後呢,是不是馬上要去做。那孔子卻說:「對!你應該馬上去做。」冉有聽了以後也恭恭敬敬地向孔子行個禮,然後慢慢地走出大廳。

那在跟聊天的公西華,就忍不住問說:「老師,他們所問的是同樣的問題,但是你回答的卻是不相同。」孔子說:「冉有啊,膽子小,所以我鼓勵他進取。那子路呢,性子急,所以我讓他能夠退讓一些。」這個學生公西華聽了以後,非常敬佩孔子靈活的教導方法,孔子是依照學生的個性。就是因為冉有性情非常遲緩,遇事情就退縮,所以就鼓勵他要進取。那子路呢,為人好勝,而且是冒冒失失的,所以要抑制他一點。

孔子他在衛國的時候,衛靈公問孔子關於用兵布陣的方法。孔子回答說:「關於禮制、祭祀的事我是知道。至於用兵的事情我是沒有學過。」所以第二天,孔子就離開了衛國,躲到陳國。剛好這個食物就沒有了,吃完了--這個就是陳國斷糧的故事。由於他在那邊人生地不熟,就被困在荒郊野外,沒有東西吃。學生都餓得站不起來了,孔子就站在那裡,沒有受環境的影響。但是脾氣暴躁的子路呢,看到老師跟同學那麼辛苦,就很不平地問孔子:「一個有道德的君子,為什麼也會有這種窮困的時候?」孔子回答說:「君子免不了也有窮困的時候,但卻不會被窮困的環境擠倒。而小人就不同,小人是為了擺脫窮困,什麼樣的壞事都可以做出來。」後來由於楚國的幫助,他們度過了難關,就是有了東西吃。

從這一次的遭遇,使學生們在品德上,也有了更進一層的修養。這是一個活生生的品德機會教育。

以上就是君子固窮的道理。固窮對出家人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說,出家人為「貧道、貧道」,稱出家人貧道。在前兩天紀錄片中,我們也看到,一九五六年,已經是一百一十七歲的虛老,為重整雲居山道場,他老人家住在用草搭的牛棚裡面,帶領大眾做佛事。我想這應該是一個固窮的最好示範,以及給我們修行者示現的最好的教育機會。

孔子到陳國的時候,是名滿天下。但是陳國的一個官員,就是陳國的司寇--是一個官員的名字--他認為孔子是虛有其名。有一天,陳國的這個司寇問孔子說:「你們魯國的魯昭公是明理的人嗎?」孔子立刻回答說:「當然是啊!」說了以後,他就恭恭敬敬地離開。後來這個陳司寇很得意地去告訴巫馬期,也是孔子的學生。他講說:「我聽說君子是不會偏心的,而你的老師卻是一個偏心的人。魯昭公娶了同姓的女子為妻,(那時候是大概不可以娶同姓的為妻子,同姓結婚的)怎麼這樣子算是明理的人呢?」所以巫馬期就把他的話轉給孔子。孔子就說:「啊,我一有了過錯,就有人來指正。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這個陳國的司寇知道了,孔子對實踐是勇於認錯的態度,他最後也了解孔子的成名並不是偶然的。

時間也差不多,我們就到這裡為止。阿彌陀佛。

用廣大的心胸與世界接上軌

比丘尼近中講於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Jin Jung on November 4 (Fri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今天輪到近中結法緣。如果講到不圓滿的地方,請包容。

今年我選擇參加了英文誦《地藏經》的地藏法會的念誦。為什麼呢?我歡喜嘗試新的東西。另一方面,如果我讀不熟的文字,能夠幫助我更用心。雖然我不懂得所有的文字,但我能理解中文的經義,我還是可以得到少少的念誦法喜。

我為什麼要參加英文念誦呢?因為我來到美國已將近二十年,而我的英文還在幼稚園的程度。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中國的小傳統裡,大部分所聽、所看、所讀的都是中文。雖然過去我讀了幾年英文,乃至到現在,我還是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來練習。所以念誦《地藏經》幫助我練習很多。

當我念誦英文的時候,我感到念誦的旋律很美,聽起來像梵文,又像海潮音;尤其唱到《地藏讚》的時候,特別感動,就像梵唄。

最近,我參與法大的一些活動,我感到我們就像住在桃花源裡,與世隔絕。可能有人想,這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是很多西方人覺得有語言的障礙。他們很歡喜學佛法,但是中文對他們來講太困難了,所以他們不能得到念誦的法喜。

我想,我們可以在此地安住修行,這因為宣公上人的德行。上人的願景,是將佛法帶到西方,而現在正是時候,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我們要給他們一個機會,融入這個團體。

一位佛友告訴我,有很多的佛教團體在西方國家,但是他們的信眾也都是中國人,因為他們是以中文來帶領法會。我希望我們可以從彌陀七、觀音七或地藏七開始,就像早晚課一樣,一天中文,另外一天是英文,乃至於大悲懺也可以。

過去在君康(真素齋)有幾年的工作經驗。有一點點關於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有一些西方人,他們不了解食物的成份,他們不隨便嘗試。顏色黑黑,不知道的東西他們也不嘗試。他們可以訂同樣一道菜三年,然後才嘗試新的菜。

在過去兩年,我在齋堂做行堂的工作,見到一些西方人吃東西的反應。有些人拿了碗,上上下下尋找他們要吃的東西,但也沒有找到,帶著他們的碗又離開了。有些人只吃了一碗清蒸的饅頭,什麼也沒有,隨即就不再見到他們了。但有一些能夠常住在這裡,我想他們都是有特別的因緣。

我們的任務是將正法帶到西方,如果我們換個立場來看。假如有一天換成了西方人當家,每天的日誦是英文,每天所吃的是馬鈴薯沙拉、起司、牛奶或是生生冷冷的食物,我想大部分的亞洲人也不習慣吧!

這兩年,我在法大拿了東西方的歷史課,還有佛教的歷史,乃至最新的科技。我發覺人類再怎麼努力去發展科技,及改變社會的生活水準,但始終也跟不到佛法的道理。就算很快我們都能夠飛到月球去旅行,飛到歐洲只需要一個小時,但還是相差太遠。在《華嚴經》裡,諸佛菩薩只要一個神變,就能遍遊十方國土,千變萬化。所以佛教是最科技的科技學。

我們學佛法也要用廣大的心胸才能與世界接上軌,同時也要運用發揮古大德留給我們的智慧,跟著潛能的腳步,腳踏實地去修行。

以下有個故事,是錄自於一個佛教的故事,講到謙讓的重要性。

有一位小學生,不小心摔倒在一家整潔的實木地板銷售商店裡,他手中正好拿了一塊奶油蛋糕,弄髒了商店正在銷售的一種高檔的實木地板。小學生的父母立刻瞪了孩子一眼,然後誠心誠意地向老板表示歉意,並馬上要動手去清理奶油蛋糕。不料,老板卻笑嘻嘻地撫摸著孩子的頭說:「謝謝你,我代表我的地板向你致歉,因為它太喜歡吃你的蛋糕了!」於是孩子笑了,孩子的父母也笑了,最終他們愉快地交談起來,並且在老板的熱情感染下,孩子的父親決定就在這個店裡,訂下了他們公司正在尋找的合作夥伴。所以這個地板的供應商,實在讓人不得不佩服這位老板以退為進的智慧。

下面,再介紹另外一個故事。Iguazu(伊瓜蘇)瀑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瀑布之一。由於Iguazu河是阿根廷和巴西的界河,作為界河的一部分,Iguazu瀑布就成了兩個國家共有的自然財產。由於雙方都想要爭奪更多的瀑布的所有權,經過很多次的談判,但始終沒有達到共識。後來,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西人最終做了讓步,瀑布最美的部分就被阿根廷如願以償地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一九八四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考察Iguazu瀑布的時候,將阿根廷Iguazu國家公園作為自然遺產,變成國家公園。由於瀑布最主要的部分是歸阿根廷,所以阿根廷就要承擔起保護瀑布的責任。阿根廷每年都必須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物力來保護這個國家公園。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Iguazu瀑布變成了世界旅遊的名勝,各國的遊客都來參觀,但意想不到的情形出現了。瀑布最美的部分雖然在阿根廷的境內,但是觀看瀑布最美的(最合適)位置卻是在巴西。所以要欣賞Iguazu瀑布最美的部分,必須要到巴西的一側。於是遊客們都從阿根廷跑到了巴西。就這樣,阿根廷每年辛辛苦苦地維持瀑布,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巴西人得到經濟上很大的利益。這個就是一個退步原來是向前的道理。

佛教裡面有一首偈頌,就是插秧的哲學。禪家有一個偈頌就是「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所以,我們修行要得到感應,必須要謙讓,就拿這首偈頌來當作一種哲理來參。我們必須要把心清凈,謙讓。

學佛與人生

黃親觀 講於2011年11月8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Huang Chin Guan on November 8 (Tues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晚上好!阿彌陀佛!我是黃素梅,法名親觀,今天晚上上來跟大家學習結法緣,如果有講得不如法的地方,敬請諸位慈悲指正。

今晚我想跟大家談談關於學佛和人生的問題,因為我自經過了很多的波折,所以我從學習佛法當中,得到了很多的利益。大家都知道:佛是一個大醫王,是醫生,我把佛法認成是藥來治我們的,也是預防針。因為我們眾生真的是很愚癡,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需要八萬四千種藥(法門)來對治我們。(講了很多因果給我們聽,守戒律行善,這都是給我們打預防針。)

在我過去的三十多年,沒有聽聞到佛法。真的,我也不知道做了多少不對的事情;很多的事情都是不應該做的,很多的東西是不應該吃的,很多的事情是不應該去想的,現在學了佛才知道的。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在最可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的時候,最艱苦、最悲慘的時候,我就是在這樣的時候開始學習佛法的。但是,在學佛的過程中,還是感覺很困難,因為那時實在是太疲倦了,身心都是沒有辦法的。在身體方面,醫生還可以醫治我;對心靈,醫生沒有辦法醫治我,所以佛法就是最好的醫治方法。

佛法是可以幫助我們很多的。有時,我們如果是在很緊急的時候,我們可以念大悲咒,或者念佛,就可以平息我們的身心。如果我們是處在恐懼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用念佛的方法,所以,這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在現在的人生,生活當中,還有很多人不想去學佛,還沉溺在名、利、貪、瞋、癡中,總的來講都是沒有想要放下,所以生活在這個世界當中,感覺是很恐怖的。有時我勸她們:「哎!妳們可以學佛了。」「不!不!不!還要等,我要等到60歲。」或者還是怎麼樣……「孩子養大一些,等孩子大了,事業成就,孫子,沒完沒沒了。」

我說:「妳那時的膝蓋,拜佛也跪不下去了。妳要用眼睛看經書,哦!眼睛也花了,耳朵也不幫忙了…,那時妳怎麼辦?」所以,做事要趁年輕。年輕人記性也好,經書看幾遍,可能都會背了。年紀大了好像我,現在好像覺得記憶力是比較差一點,所以還是趁早的好。

有時候,我們在做什麼事情都是很糊塗的,如果是沒有學佛的話。在世間,我們常常看到人家以為吃喝玩樂就是最幸福的;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其實學佛才是最幸福的。無常也是很迅速的,我記得上人講過:

魚在水裡躍,人在世上鬧,不知為善德,虧心把孽造;
金銀堆成山,閉眼全都撂,空手見閻王,愧心把淚掉。

我有兩個故事,是真實的故事,一個是學佛,一個是沒有學佛,他們兩個結局就是不一樣的:

我是從法國來的,有一位法國的太太,很高貴--所謂的高貴,在她的先生有外遇的時候,她先生提出要跟她離婚。她一下子氣起來就摔倒了,結果中風半身不遂到現在,差不多有十來年了,都是坐著輪椅。有一次她對我說--因為她先生的地位很高--她說:「哦!我從很高很高的地方,呼,就下到下面來了!」沒有人照顧她,她只有1個小孩;他可能怕要照顧母親,也沒有來看母親,所以現在是輪到政府來照顧她。

另外一位是柬埔寨華僑,學佛的。她的先生也是一樣,有了另外一個小老婆。她很大方,說:「你去吧!有人照顧你也是好。」她就把她的先生布施給另外一個女人。過了幾年,她的先生得了癌症,那個小老婆趕快拿了錢就溜走了,不照顧他。結果他(打電話)回來,還是跟這個太太商量。他太太--真想不到有這麼好的人--他太太說:「那你回來了,讓我來照顧你。」她有4個孩子,(都是她自己照顧,培養長大,成家立業)。

當他臨終的時候,他很傷心地對他太太說:「我這一生所欠妳的,我永遠是還不掉了。」

所以我們從中看到,一個學佛的人就是很寬宏大量的。其實,世間現在這樣的例子是太多了,我也是認識有很多……,但是不需要多講。下面再講一講這個:學佛趁年輕。

我見到在萬佛城的那些學生們,真的很幸福,我很羨慕你們。我也是很高興,因為我的兩個兒子都在這裡讀書。我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總是笑瞇瞇地:「阿姨你好!」這種微笑在外面是找不到的。他們也很懂事,也很能做事,他們是樣樣都會做。我剛來的時候很慚愧,我很笨,我要向你們學習。

有些小孩可能是父母逼他來的,但是來到這裡後,都慢慢接受了。我告訴你們:「如果有父母把你逼來的話,你應該要感謝他們。」這種父母的苦心,還有這裡的法師、老師們這樣孜孜不倦地教導你們,培養你們,照顧你們無微不至,這真的是最幸福的人生。

現在講講在外面的這些小孩子和青少年,他們是沒有聞到佛法,對現在家庭的教育,小孩也不聽。他們也是對壞的東西很容易學,好的卻學不進去,就只知道每天吃喝玩樂,還有成天盯著電腦。關於電腦,上人也講過好多次:電腦是一個大魔,人最後會被它害死的。

我們這裡的孩子是時時受到保護的,有很規矩的功課,知道什麼時間做什麼,什麼時間是做什麼,這樣有規律的生活就非常好。你們不要忘記在這裡的這一段生活--我看你們不會忘記。有時候我在聽學生們上來說法,很感動,他們真的是每一個都很知書達理的。

我覺得自己也很幸福,來到這裡一年多,也是在這裡學習,也做一個大齡的小學生。在這裡,我有什麼不懂的問題,有什麼不對的,希望各位慈悲指教,讓我能夠學到好的。有時,如果因為自己有錯誤的話,自己可能是根本看不出的,不知道自己的缺點。

剛才忘記講,那些小孩子這一次的這個(法國之行),我們有弘法團去法國,有6位法師帶著一幫年輕人去。這些年輕人中,有很多是我們培德中學的學生。他們真的很優秀,因為在法國沒有我們法總的道場,(是租用人家道場),所以我們都顯得手忙腳亂,他們倒是顯得很鎮定:哇!一步一步,就幫我們把法會安排得有條有理的。

我們在法國的年輕人,(也都跟著他們學習),現在一直都還在想念著他們,可能他們在網絡上都還在互相聯絡,那些大人們都感覺非常的法喜充滿。關於在那邊法會的具體情況,我看到近育師在《金剛菩提海》中,寫得很詳細、很清楚,每天的行程都有報導。至於我本人,也是有很多人問我:「幾時法師們還會再來?幾時法師們會來法國這裡,為我們建立一個道場?」我就啞口無言,因為我們法國人的業障比較重,這個福報還不夠,可能將來吧!

我就跟他們講:「過一年、兩年,我們再請法師們來啊。」所以,要得到佛法也是不容易啊,尤其是正法就更加更加地難!

還有兩分鐘,我就講一段虛雲老和尚,在跟以前的政界人士的對話,有人問他:「佛教何用有何益?」雲公就說:「聖人設教,總以濟世利民。語其初基,則為善去惡。從古政教並行,政以齊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為萬物之本,本得其正,萬物得以寧,而天下太平。」 又說「佛總是導人為善,為治心之法。如佛則濟度眾生,使眾生脫苦。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阿彌陀佛!

從敬老節來實踐孝道

比丘近梵 講於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聖荷西金聖寺  敬老節  A talk given by Bhikshu Jin Fan on September 25 (Sunday), 2011 at Gold Sage Monastery


1992年是我第一次到萬佛聖城,在萬佛城住了五個月,很幸運碰到了第一個敬老節,那時上人提倡敬老懷少。我聽到上人是這樣講的,上人說:「每一年在秋天,天氣不冷也不熱時來舉辦敬老節。」為什麼要舉辦敬老節?除了對長者表示關心照顧之外,因為在萬佛聖城有中、小學,所以上人是用一個很有智慧的方便法門來設立敬老節,讓學校的學生有實踐對長輩的尊敬,或是孝道的機會,因此創辦了敬老節。

敬老節本來只有在萬佛聖城舉辦,現在法界佛教總會所有分支道場,每一年每個地方都有敬老節,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在萬佛聖城也是一樣,很多長者每年都在期待這一天。在美國的社會,很多老人住在老人院裡,相當孤單,所以通常他們參加敬老節以後,就在期待著明年這一天的來臨,可見敬老節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我們知道,上人從小大家就稱他為「白孝子」,他母親往生的時候,曾經在母親的墳墓旁邊守孝三年,照道理守孝三年就表示盡孝道了,但上人怎麼講呢?他說,他這個行孝道是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是盡未來際的。所以上人就發願要照顧所有的老人,對所有的老人恭敬孝順,因此上人一輩子也是用「恭敬」和「孝順」來教導年輕人、學生、小孩子來實踐孝道,這是萬佛聖城創立的宗旨之一。

今天是九月二十五日,再過三天就是九月二十八日,是孔子的誕辰,孔子是中國的至聖先師,是第一個至高無上的聖人。上人所提倡的教育,基本上就是以孔子儒家的學說來教育學生的,因此萬佛聖城中小學就是教學生怎麼孝順,敬老節就是讓學生來實現對長輩的孝順跟恭敬,每年學生都有這個機會,他們要準備表演一些節目,還有佈置場地,甚至要做善後處理,但是不管怎麼辛苦,每個學生都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實際體驗的機會,所以不僅理論上是這樣,在真正的實踐上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孔子對中國的影響到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六十一年了,由此可證孔子對中國人的教導是歷久不衰的。今天在灣區有一個祭孔大典,這個祭孔大典已經舉辦很久了,是由灣區的中文學校,還有很多單位聯合舉辦的,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可見中國人對孔子是非常尊崇的。孔子的教導是以孝道為主,所以打開論語從《學而篇》開始,很多都講孝道。孔子對恭敬和孝道他是這樣講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是說我們要做一個正人君子,就要把根本做得很好。那麼什麼是做人的根本呢?孝順跟恭敬就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孝順跟恭敬做好了,人有根以後道德自然就生出來了,所以這個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從生活中去實踐來的。

一般人要有道德;出家的人也要有德行,就是要有道德,出家人如果沒有德行,第一,居士對出家人不會產生恭敬心;第二,修道不會有成就,因為沒有根本。因此上人也講「人道盡,佛道成。」人道做好了,佛道才會成就。所以修行也是一樣,要從根本的地方做起,對父母要孝順。但是在佛教這地方心胸是更寬敞的,為什麼?因為我們一般人都說,這是我的父母,或是有人結婚了,有了岳父母,或是有了公公、婆婆,親戚關係上的父母。但是在佛教,《梵網經》裡頭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有世界上的男人都是我的父親,所有女人都是我的母親。這是怎麼講法呢?因為佛知道,在過去生中,每個人都是互為兄弟,互為父母,互為姐妹。就是每個人過去生中可能你是他的父親,他是你的兒子,可是這一生就對調了,這個關係是變來變去的,但是我們凡夫看不出來,因此佛告訴我們,我們過去生中有這樣的關係,這個人可能是你的父親,可能是你的母親,我們要恭敬他、孝順他,所以這心胸是非常廣大的!

每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都希望幫助自己的父母離苦得樂。所有學佛的人都知道,幫父母離苦得樂最快的方法,就是往生極樂世界,那裡沒有苦了,而且到那邊最後一定成佛,不會在世間上受六道輪迴。所以發的心是很廣大的,就是把每個男人當成是我們的父親,把每個女人當成是我們的母親這樣子來看待,這樣子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恭敬心和孝順心,想幫助我們的父母,想救度我們的父母,不只是今生的,過去生的、生生世世的,我們都想來度他們離苦得樂。

佛經上所講的另外一個用意是,在我們修行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淫欲心,因為有了淫欲心,所以我們修行不容易成功,淫欲心是修行上很大的障礙。所以佛就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想想看,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父母會產生淫欲心嗎?不可能!如果我們對每個人都用這種心態來看待的時候,這淫欲心就生不出來了,這是修行上一個很好的助益。這也可說是在佛教上的一種大孝,這個大孝是對每個人就像父母一樣來孝順。所以在佛教也是講究孝道的。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一本孝經,是地藏王菩薩過去生中行孝的事蹟,如果在孝道上能夠實踐,做人的根本都有了,那麼修行的本錢也有了,要成就是很容易的。

今天各位長者來到這裡,除了參加敬老節活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讓那些年輕的人能有個恭敬孝順的機會。我們剛剛誦《普門品》就誦到了觀世音菩薩是:「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所以你們這些長者也可說是在示現,示現以長者的身份來教導這些年輕人,讓他們知道怎麼做,怎麼來修行;就像親偉師所講的,你們一生當中有很多寶貴的經驗,這是一個很好的傳承,可以傳給下一代,教導給下一代,讓他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敬老節時很多人聚在一起,其實很多人在一起也是互相學習,互相成就的好機會。

我希望各位長者今天在這裡能夠過一個非常愉快的敬老節,也將在這裡所學到的,回家以後可以做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這樣敬老節就更有意義了。

永不放棄!

Jasmine、邱一心、張瑜庭、劉耀銘 講於2011年10月7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The talks given by the Girls School students on October 7 (Fri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Jasmine: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我今天希望能夠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在畢業後想要完成的一些目標,以及未來的夢想。

冷漠就像一間冷清的空間,需要靈感來設計。在我生命的藍圖中,我的興趣寥寥可數,沒有動力。這樣的生活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項小挑戰,直到今年夏天,我開始運用我生活中的空間。

我環顧一下四周,我家中的家俱阻礙到其它東西的利用價值,有許多地方成為死角。我不甘願地開始檢討自己的問題,開始整理生活的空間:把沙發靠墻壁,櫃子放在角落,桌子放中間,電視放前面--這樣的過程一直在我腦中重復播放,當我開始工作時,我的冷漠一直把熱情推走,因為心中的另外一個房間需要完成。

隔天,我們有個家庭聚會在這個小房間裡舉行,朋友們來家裡喝茶。當我發現客廳被重新整理時,看起來就像一整間房子,經過了大改動似地。因為這個經驗,讓我更了解到:室內設計可以影響到許多人的生活,而我也希望把這個影響力變成為動力,來慶祝我的成就。

這個夢想是去年我在寫培德女中的演講稿時,重新架構的,我很感恩老師和同學們能再幫我修改演講稿的時候,啟發我對室內設計的一些興趣。總而言之,在那一次的演講,都是關於我想要讓別人生活得更舒適,我想設計貼心的生活空間,能讓別人的生活更滿意,我想我的設計能夠適合每個人。

而我現在的生活,也是從我的靈感裡設計出來的。我的靈感來自城中的每一個人、事、物,這裡的學校以及這裡所傳授的知識,都讓我一生受用無窮。因為是在這裡學習,我才有了今天,才有能力為世界作一些改變,一些正面的改變。阿彌陀佛!

*      *      *

邱一心: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尊敬的老師、各位同學:阿彌陀佛!我叫邱一心,奉老師之命來學習講法。

我來聖城讀書近10年了,萬萬沒有想到,讀到高二時,發覺我的內心起了很大的變化,我對自己更了解,知道自己的潛力,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後一點激勵我做一個更好的人。

去年一整年,我不斷發現自己的能力能夠達到的地方,以及達不到的地方。高二的功課壓力比想像的要大,我全部接受。我從小就學會「是」表示聽話,「不」表示不聽話,所以我以為要做一個好人,一定要對一切都回答「是」;不單單要回答「是」,我腦子裡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說:「說『不』是不可以的!」

我不能對任何事情放棄,不是嗎?每個人都是這樣教我們的:「絕不放棄!」我把它當成座右銘。11年成了一場沒有止境的戰爭,我和一切作戰,只能贏,不能輸,因為失敗是可恥的。隨著每一天的到來,「是」的負擔越來越重,我也感到會輸掉,為什麼我什麼都要做呢?

有一天奇跡發生了,一位智者來我們學校講他生活的秘訣。通過討論,我隱隱約約注意到,他在向我們介紹一個新觀念,但我不確切知道具體是什麼。突然之間,他說的一席話正中我的要害,他說:「『不』、『不』、『不』,並不代表不好,要有選擇地戰鬪,有時候選擇放棄是正確的選擇。」

他的話讓我如釋重負,我終於知道我也有機會去試驗,沒有一條規定要求一個人什麼都學,什麼都要做完,或者什麼都要做完美。如果我試一件新東西,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我就可以對它說「再見」,然後繼續向前走,就是那麼容易!

有了新的見解,我加深了對自己的了解,也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我還發現,我必須設定一個限度,我不可能樣樣都行--這是現實,並非見不得人。學到說「不」,讓我認識自己,還有自己的能力,這對我幫助很大。

有了「不」字,「是」變得更有意思;這兩個字都含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用途。但最重要的是,除非我知道我有能力做一件事時,我可以說「是」;如果對其他明知做不到的事也說「是」,就是說謊。所以說「不」並不一定是壞的,它在合適的時候是誠實的話。

學會如何用「是」和「不」,對我是一條新的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謝謝各位!

*      *      *

張瑜庭: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我叫張瑜庭,今年讀十二年級。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我今年暑假在臺灣扶輪社演講的內容。

我說了一些我在做「尤干達計劃」時,所碰到的瓶頸以及經驗。這個「尤干達計劃」是在三年前由一心、耀銘、我,和另外一位同學發起的。我們曾寫信給當地的居民,跟他們訴說尤干達地區有小孩被抓去當非政府軍人的一些問題。我們也曾在佛殿做過報告,至今我們還在為這兩位尤干達小孩募款,供他們去上學。以下就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

我們決定要做手工壽司和珍珠奶茶,去超級市場前面義賣。當時的我,手上就拿著自己做的箱子,對經過的人大喊:「你願意贊助我們的計劃嗎?」就在這個時候,有一位中年男子朝我前進。站在太陽底下的我,因為反光的原因,所以不能看到他臉上的表情是怎麼樣的,我還是滿懷著笑臉,跟他說:「你願意支持我們嗎?」

他一開口就說:「妳憑什麼站在這裡與人家要錢?又憑什麼叫我相信妳呢?」我當時被他這樣一問,真的傻了。我開始問自己:「我憑什麼叫這些非親非故的人贊助我?又憑什麼叫他們去在乎我所在乎的事情呢?」我就開始跟自己說:「好好地在學校讀書就好了,幹嘛來這裡給人家受氣?快收一收東西回家吧!」

但是,又有另外一個聲音對著我說: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抱著質疑的態度來看待受苦貧窮的人,不相信這些贊助可以真的在他們的人生中,有那麼一點點的小改變。而如果這些贊助可以湊起來買一本書,讓尤干達小孩在課本裡學到「愛」這個字,以及它的意義,那他們長大以後,就不會想像現在這樣打打殺殺地,因為他們學習過,更了解愛的力量。

所以想到這裡,心中就突然有股力量告訴著我:「一定要讓他知道我的立場,以及我站在這裡的意義。」當下,我就真的拿出我所有的熱忱,來回答他有的問題以及不滿。就在我非常激動的同時,我看到他的左手伸進他的外套裡,結果我嚇壞了,想著我的小命應該不保了……。沒想到,他竟然拿出了20塊美元,偷偷地在我激動講話時,塞進我手上的箱子裡。我不敢相信地看著他,對著他說:「謝謝您!」而我這輩子鞠躬最彎的一次,應該也是給這位陌生人吧?!

我記得,當時我是很興奮地跑去跟我的同學講。雖然開心了好一陣子,但是過一下子以後,我又回想了整件事情的經過,我發現:讓我真正開心的,其實並不是那20塊,而是我對自己心中的那股莫名的勇氣而感到驕傲。我是願意用我全部的力量去幫助那兩位尤干達小孩,為自己所相信的事情而奮鬪。

也因為這個經驗,讓我永遠都會提醒自己教育的重要性。我常想:如果他們能夠透過學校來學習到什麼叫做永不放棄呢;如果他們在課堂上學習到什麼叫做「和平」這兩個字;或是我可以透過文字和信,來為那些失去親人的人們療傷,讓他們知道這世界上還有人在乎他們。所以就是透過教育,讓他們先學習到文字的意義,再慢慢從人生中去體驗書中所教的。

我知道,這個「尤干達計劃」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偉人在做的事情是不能相比的,我還有好多好多事情以及夢想等著我一一去實行。或許現在我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真心地相信:只要我有心去實現心中的那份熱忱,微不足道的計劃有一天,也會變成這世上前所未有的改變。阿彌陀佛!

*      *      *

劉耀銘: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我的名字是劉耀銘,我今天想要再跟大家分享一些我這個暑假去歐洲的一段旅程。

當時,我是跟姐姐一起去歐洲的,我們先從家裡飛到倫敦機場,再從倫敦機場轉機到比利時。

但是在這途中,我們其實碰到了一些問題:當時我們的航班到達時,比我們預訂的旅館時間早了許多,所以我們那天必須要在比利時的街上遊逛,因為當時旅館沒有位置給我們。可是在那邊我們碰到了一對夫婦,他們人很好,他們跟我們講說:在附近有一家旅館,在半夜一點的時候就可以開放給人家住,所以我們可以去那邊住。

之後,我們又到了德國的柏林市,當時我們有參觀柏林城,而這讓我想到了我們去年學的一些歷史,有關於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的。之後,我們又去了奧地利、威尼斯、羅馬、米蘭以及法國。在法國的時候,我們與去法國訪問的萬佛聖城僧團碰面了,當時我見到了一些我的老師。

在這次的旅行中,我學到了應該要永不放棄,而且我們應該要早點做一些計劃;就算碰到一些挫折,我覺得還是要很開心地在這場旅程中,因為旅程就是應該要非常輕鬆和開心地度過。阿彌陀佛!

因為我想要改變而改變

謝美儀、錢慧心、謝雨珊 講於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The talks given by the Girls School students on September 23 (Fri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謝美儀: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晚安!我的名字叫做謝美儀。我在這裡,歡迎你來聆聽我去年十一年級的經驗。

我不像英國國王喬治亞六世一樣口吃,但是我時常無法用言語表達我所要表達的感覺及心情。文字是人類的第一種溝通方式,然而我常常在辭海裡掙扎。我想大家都可以讀我的心。有時候,我只會提到我想法的一部份。由於自己懶惰,而不想對我的想法作更深一層的解釋,所以我常常只會回答個「yeah」,並且以為別人會明白我想說的話。然而,藉由改變我的溝通技巧,我現在變得比較有自信心去面對我的未來,也不再懷疑自己。這樣樂觀的態度,讓我整個心態都變了。我變得比較有耐心,也可以克制自己不去打擾別人。我漸漸蛻變成一位關愛及無法忍受任何爭吵的女孩。所以,透過自己與人互相溝通的進步,讓我了解到文字的力量,及對人類(包括我)正面的影響。

媒體傳布的影響,應該要是正面的。美國算是全世界最多廣告媒體的國家,我們都是被廣告包圍著,像是廣告看板、雜誌、傳單、網路、報紙、宣傳,還有一堆不同的廣告。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廣告對我的影響,或是它們運用特別顏色或情緒的表達方式,傳達背後的意義。廣告的背景、顏色、文字,及一些名人都擁有一定的力量去吸引顧客。

隨著我十一年級的時光消逝,我決定我要往大眾傳播方面走。我很意外大眾傳播在這世上擁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就像大部份的新聞報道,都是透過大眾傳播來傳達訊息給大眾的。媒體是我們物質主義的根源,我們長期暴露在媒體影響下,而漸漸地浪費。

例如說,我們渴望擁有最新的科技的唯一原因是因為,我們想要跟上最新潮流,即得到快感。在我所寫的《美國夢》作文中,我提到我要活得簡單自在而得到永恒的快樂。活得簡單是得到快樂的捷要。而我想要正面影響這個世界,或是改變別人的心態。

去年,我面對的最大挑戰,是限制自己與朋友們的交際。因為有些朋友時常會叫我給他們一些意見,或是他們會講一些他們的感覺。任何活動,好的、壞的,雖然覺得支持陪伴他們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當時我幼小的年齡無法分辨事實與八卦。我時常被捲入許多爭吵裡面,因為我允許別人跟我訴說給我他們的心情,卻讓自己跌入這些爭吵。

我也常常被找到與別人聊天,或是不知道怎麼好好地利用時間,並且被別人看成浪費時間這群人其中的一個。但是,現在我並不覺得我自己在浪費時間,因為我有更多的自信心講述自己的觀點。以前我覺得我被我們班的同學淹沒,因為我覺得她們都比我聰明。所以我無意識地把自己與她們對比,讓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感覺她們比較聰明,寫功課也比較快,我對她們來說,就像是一只螞蟻。

然而這些想法都在去年停止了。因為我擁有了新的想法。如果那天我沒有去上最後兩節英文的話,我或許現在還不知道我要做什麼。當我在找我有興趣的大學時,我就決定我要雙修大眾傳播和心理咨詢。我對柏克萊加州大學很有興趣,因為我想修的科系正好是那所大學的強項。我也在考慮其他的加州大學,因為他們有不錯的教育資源。從支持朋友、幫助朋友的經驗中,我從中學到如何表達得更清楚,讓人知道我的想法。我終於可以把我對社會貢獻的想法提升到更深一層。我知道,不意氣用事,也會跟朋友聊自己的問題和未來。我現在跟朋友敞開心胸,不再讓人家猜我的心思。我在表達方面有更多的自信,不再自己承受所有的不開心。語言建立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可以讓我自在表達我的想法的世界。

今年我參加模擬聯合國會議有一段時間,今年我是這社團的社長。從一開始,我是一個害怕演講的害羞社員。但現在,我是一個可以站在大眾面前分享我的看法和立場的女孩。去年,我在會議中代表一個國家,分享了我對保護生命的看法。另一個成就,是我在環境科學課中,我可以在廣播電臺中,把一些驚人的事實和環境保護重要性貢獻出來。這樣的方式,確實地表達出環境的重要性。學習溝通,讓我走出自己的世界,幫助社會,表達像思考的重要性,改變一切。阿彌陀佛。

*          *          *

錢慧心: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晚安!我的名字叫錢慧心,今年十二年級。今晚我在這想與大家分享我在這裡的經驗。

在空白螢幕的電腦面前正發呆的我,正在打算要寫申請大學自我陳述時,突然才發現我真正要畢業了。我即將脫離這些超級無敵悶,又厭倦的學校與宿舍行程,以後的我將是過著又cool,又精彩的大學生活。走到這裡,我的想法馬上停下來了,誠懇地問我自己,這些都是我要的嗎?在一個沒有約束的情況下,當一個完完全全不受控制的人。

三年前,我才是一位叛逆生,我可以與我未來的侄孫女說整整幾天幾夜的床邊故事。我經歷過的與其他人所經歷的不一樣。好比說,每個人的過去都是一張白紙,但我的是沾滿了烏漆麻黑的黑點。今天我竟然可以坐在佛堂這裡講法,而且還在這裡的女校上學。我好想大聲地向大家宣布,我因這個學校、這個環境,還有這裡的人而感化了。

理所當然地,起初剛來到這個環境下,我是掙扎的。記得我前兩年剛來到這裡時,我對完美這兩個字上癮了,感覺像是中了毒似的。我變得愛到處批評他人,而且宿舍也不例外。在我範圍的事情一定是要沒有一絲瑕疵,這是我那時做人的原則。

那時的我變得很挑剔、自大,及自我中心。每天我都必須得把這三樣東西餵飽。漸漸地,我發現我被它們征服了。它們把我變得越來越脆弱。相反地,我變得不敢在大眾面前表達我的心聲。我覺得大家好像會因為我在臺上的表現而批評我。這時候我才開始想要把我裡面的惡魔驅逐掉。可是偏偏心裡頭就會有一個聲音告訴我,這是人的本性,越是要改它,我就越是要變得越虛假。

時間匆匆地溜走,我在這四年裡感觸不少。比如說,電影、詩,外加聆聽最迷人精彩的故事,這些終於讓我找到最新的原則了。我特別喜歡陰和陽的道理。對我來說,它是一個很奇特的合體。仔細一看,陰陽這片圖片是以不完整的黑與白合在一起,而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形。這告訴我,人生就是因為不完美而完美;就因為這個道理,我們才會有完整的人生。從那天開始,我終於了解了瑕疵是人的本性。我們因為這樣才能在生活上面化解難題與挑戰。

可是,我們當然也要抱著正面學習的態度去面對路上的挫折。因為這個道理,我勇敢地在眾人面前表達我自己,也經常在大家面前給意見。因為這個動作,我感到自己是真誠的,感覺我可以與大家還有大自然融為一體。本人現在想獻上一位美國著名作家湯姆哈特的一句話:「只要我們容許,人生可以過得毫無意義。只要我們容許,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可以給自己的人生留下意義。我們的時間、體力和話語都可以當作世界上愛與希望的樂器。」確實,我們不應該處處只顧慮到自己,而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我們得把自己的精神與體力分給世界,才能成為它的一部分。阿彌陀佛。

*          *          *

謝雨: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晚安!我的名字是謝雨珊。我今年就讀十二年級。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經驗。

您可能無法想像,以前還沒有到這裡讀書的我,有多麼糟糕。想像一位一頭灰髮,皺紋籠罩著臉的老婆婆,在街上追著一位邊罵邊跑,並且從來沒有停止過奔跑的十二歲小孫女。現在,再想像一位乖巧的青少女坐在椅子上,滿臉微笑地,細細聆聽老婆婆的教導。很大的差別,對吧?這就是自從我來這所學校讀書之後,所有的差別。我改變不是因為不得不改變,而是因為我想要改變而改變。

在我小的時候,我通常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以前擁有的自由,老實說,比長大後都多很多。以前的個性讓爸媽操心,因為我只在乎我的朋友們,而其他的一點都不在意。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一直都覺得,朋友會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因為父母永遠都會在那裡,不會離開。我一直這麼認為,然而培德女中讓我改變了很多我的價值觀,特別是讓我想,當我跨入社會之後,到底要當怎麼樣的一個人。

因為我在這裡聆聽了很多各種不同的個人人生經驗,也漸漸了解一個人的個性,可以影響一個人多少。後來我才突然發現,過去這十五年來的我都是錯誤的。我從來不去聽任何人的意見或是道理。我從不去體會別人的心情,也不去了解別人會怎麼想。更悲慘的是,這十五年來我從不知道我是誰,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不知道我喜歡什麼,我不知道我想要做什麼,而未來的世界、未來的計劃也從來不在我考慮範圍內。

就這麼突然,自從來到這所栽培學生擁有良好習慣、學子如何做個有道德的人的學校就讀後,許多事情開始慢慢地改變。我在這裡找到我的快樂,卻也了解到以前的我有多麼地無知、幼稚。其實這是一所十分多規矩的學校。我可以感覺到慈悲心,而這種環境,也就是讓我改變許多的原因。

我還記得有次,我跟朋友走在路上,看到一位拿著拐杖的老太太,正緩慢地要過馬路。我與我的朋友趕緊衝過去攙扶著這位老太太,慢慢步行到另一頭的街道。「天哪,你們實在是太好了!我真的無法相信。」她很不敢置信地對我們說。頓時我們發現,這真是我長這麼大第一次運用這學校教的倫理道德,去對待這個世界。我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一天。

現在的社會中,人們常常忘記了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觀念。但我們培德女中的學生不一樣。我們不是只懂得這些道理,我們更懂得怎麼運用這些道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阿彌陀佛。

為臨終大考作準備

沙彌尼近紹 講於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hramanerika Jin Shao on October 28 (Fri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今晚輪到近紹來和大家結法緣,如果有講得不對的地方,請指正。最近是學校的期中考試階段,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最緊張的就是考試,最關心、最擔心的就是考試成績了。看著學生的樣子,我也感同身受,自己學生時代的情形又記憶猶新了。記得幾年前,考完最後一次試後,我如釋重負,真的很開心。當時真覺得、真以為自己把這一輩子的試都考完了。

殊不知,其實我所考完的只是學校裡的試,人生的試還有很多;開始修行後,沒有試卷的考試就更多了。現在回過頭來看看,不得不承認:其實學校裡的考試是最簡單的,因為大概都在意料之中。而沒有考卷、沒有練習題的考試才是最難的,因為讓人措手不及,無法準備。

從學生的考試,我想到了我們自己的考試。聖城每年都有很多次的大法會,每個月或者每隔一個月就會有一次大法會。這其中,年中三個禮拜的「萬佛寶懺」和年底三個禮拜的「禪七」,是時間最長的,也是很特別的。記得有些人把年底的三周「禪七」比作年底的「期末考試」,非常地重視。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一年中每一次的法會都可以看作是一次考試,是每一章的考試。「萬佛寶懺」呢,可能可以看作是期中考試,或者可以看著是為迎接期末考試而作的強化訓練。我們每天在佛殿的共修功課和道場裡的工作呢,則像是日常的上課學習。平時碰到的各種境界呢,則像是突擊的小測驗。而所有這些學習和考試,其實都是在為我們的「臨終大考」作準備。

雖然我的這幾個學生都很用功、很認真,我還是不時地叮囑她們:要好好預習、好好學習、好好復習、好好準備考試……,等等,好像只有那樣才算盡到了做老師的責任。不過,有時候我也問問自己,在督促別人的同時,有沒有也督促一下自己呢?自己有沒有照顧好做一個修行人的本份呢?有沒有在為自己的考試做準備呢?能夠把自己的「期末考試」考好嗎?很遺憾!答案好像都不是肯定的。

說到臨終的考試,有很多古來的大德都能夠來去自由,願意何時往生就何時往生,也就是說,他們的考試是帶著標準答案的,隨時考試,隨時就得滿分。譬如接下來的故事裡的道悅禪師。

這個故事其實是講關於岳飛的故事,在北宋末年中國有一位民族英雄,名字叫岳飛;他幼年喪父,母親很賢惠,母子兩人相依為命。青年時他去投軍,母親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以提醒他時時不要忘了挽救國家民族的志願。

那先講一點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時金人入侵北宋,占領了當時的汴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封,並捉拿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到北方去。然後,康王趙構就在杭州建了國,成立了所謂的南宋,自號為宋高宗,用秦檜作宰相。當時,朝廷裡文武兩派,意見不合:文人主和,武人主戰。

那麼,在戰爭方面呢,岳飛大破金兵於朱仙鎮,也就是離汴京很近的朱仙鎮,有直搗金朝的首都黃龍的壯志。可是,不幸被秦檜所嫉妒,秦檜就用了十二道假金牌召他回京城。因為岳飛有「忠君愛國」的思想,於是他就奉命班師回京。他過長江時,經過了江中的金山寺,於是就去拜訪那裡的道悅禪師。

道悅禪師就勸他不要回京城去,在金山寺出家修行,這樣就可以免是非。可惜,岳飛他將生死置於度外,認為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沒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所以拒絕了道悅禪師的一番好意。他要回去的時候,道悅禪師就作了一首偈頌給他,偈頌是這樣說的:「歲底不足,謹防天哭。奉下兩點,將人害毒。」

岳飛回杭州後,秦檜用「莫須有」的罪名,就使岳飛父子都下獄了。臨刑時,岳飛才了悟道悅禪師那首偈頌的意思。那年的過年是十二月二十九日,同時天降大雨,岳飛在獄中聽到雨聲,知道大難臨頭,想起道悅禪師的讖言終於應驗了。「奉下兩點」,就是「秦」字,後來,他果然被斬於風波亭。

後來,秦檜就問監斬的人說:「岳飛臨刑時,有沒有說些什麼話呢?」監斬的人就說:「哦!只聽他說:悔不該不聽金山寺道悅禪師的話,所以有今天的下場。」秦檜一聽大怒,就派何立去金山寺,準備要捉拿道悅禪師。

那道悅禪師他頭一天在定中,就曉得了這段因緣,於是留下了一首偈語;寫完之後就圓寂了。偈語是這麼說的:「何立自南來,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幾乎落他手。」第二天,何立果然來到金山寺,但是老禪師已經圓寂了。這個公案說明: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控制生死、來去自由,願意何時往生就何時往生,生死操縱在自己的手中,不受一切的限制。

而我們凡夫眾生呢,從曠劫以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正如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所說的:「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有的時候跑到人間來做人,有的時候又升到天上去了;做了善功德就升到天上去,造了罪孽過就又墮地獄了:總是跑不出去這六道輪迴。在《勸發菩提心文》裡,在講到發菩薩心的第六個因緣,念生死苦時,對這種輪迴之苦,又很形象、生動地描述。

有一個叫「愚生死長」的故事,故事很長,這裡沒有時間(全部)講,在那個故事的最後,佛陀說了一首偈頌,接下來就講講這首偈頌所引出來的一個小故事。這首偈頌是這樣說的:「不眠夜長,疲倦路長,愚生死長,未知正法。」意思就是說:失眠的人感覺黑夜很漫長;疲乏的人走一里路,就覺得非常的地遙遠;愚癡的人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長久地在輪迴的圈子迴轉,那是因為不知道正法的緣故。

佛陀說的這首偈頌,後來編入了《法句經》裡,比丘們有時候就會誦念到這首偈頌。有一次,有一位婆羅門從寺廟前經過,他聽到有人背誦這首偈頌,最後兩句就很深刻地印在他的腦海裡:「愚生死長,未知正法」,他不明白究竟是什麼意思。這婆羅門是城中的皇族,不但富有,而且又有美貌的妻子,與生俱來已擁有了一切。

他在心中翻來覆去思量這首偈頌,終於有一天他跑到廟上去,希望對那首偈頌的含義知道多一點。他看見很多僧人圍著佛陀,就恭敬地禮拜,問道:「佛陀!將來有多少位佛會出現於世界呢?」佛陀回答說:「將有恒河沙那麼多佛出現於世。」婆羅門聽到有那麼多佛會出現於世,便很高興地說:「好極了!我將有機會大做佛事。」他滿心歡喜地向佛頂禮告別。

在路上他又想起:「哦!我只問了佛陀將來有多少佛出世,就忘了請問佛,以前曾有過多少佛出世呢?」於是,他便轉回廟裡,頂禮佛足,請問佛陀這個問題。佛就回答他說:「數目也是如恒河沙那樣的多。」婆羅門聽到,不禁不安起來,心想:「我怎麼能錯過這麼多明白真理的機會呢?過去已經有這麼多佛出現於世,但我仍然在輪迴中受生死。我可不能再錯過恒河沙數諸佛,一定要開悟。難保來生再生為人,還是把握今生遇到佛陀這個機會吧!」於是他發心出家,成為僧人後精進修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如果我們真正為了了生脫死而發心修行的話,那麼我們的修行必定會有所成就的,正如這故事中的婆羅門。記得在蕅益大師的《寒笳集》中,看到這樣一段話:「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以因地真正故也。若想做律師而受戒,想做法師而聽經,想做宗師而參禪,想有權勢而營福,則受戒、聽經、參禪、營福,必皆墮三惡趣。」讓我們牢記大師的話,只為生死而修行。阿彌陀佛!

虛擬世界

比丘尼恆慎講於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Shen on October 22 (Satur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這裡是恒慎練習講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前幾天有位師兄告訴我說:「想要在聖城住呢,有一個秘訣,就是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當作沒事。」我最近在想一個問題,想了很久也還沒有想通,所以這個問題也給大家想一想,就是:先有境?還是先有心?心跟境的關係非常地微妙。

《毗舍浮佛傳法偈》裡面講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如果依這個偈頌來看呢,是先有境才有心。如果依《楞嚴經》來講呢,《楞嚴經》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依《楞嚴經》來講,又是先有心,再有境。

大概上個月(有一天)午供完之後,我就到功德部那裡拿點東西,準備去用齋。有位師兄就告訴我說:「有位居士來道場,她想上香,她自己開了抽屜拿了香,就去上香。」對方還在上香的時候,這位師兄就告訴我說:「妳要跟她講,要跟她講來道場不可以拿道場的東西。要跟她講,她如果需要上香,要自己到流通處去買。」我想,這我也沒有看到,我也不想管。但是這位師兄再跟我講一次。在跟我講第二次的時候,我就想:「好吧!那我跟她說說看。」

我們身邊每天都有一些境界在發生,我們對這個境界呢,我們的起心動念跟處理,都將決定我們的這個及格、不及格。每個境界都像一個考試,怎麼處理?處理得對或者是錯,結果就會知道。

本來不想管,後來我覺得:如果下次她再繼續這麼做,可能不對,我還是決定跟她談一談。我就跟對方講--就如同其他法師說的,如果她需要供養,她應該到流通處去買香,而不是自己拿常住的香來點;如果她真的要拿,也應該要先問過執事的人。其實我平時會放一些香在那裡,有一些居士想點的時候,我也給她們。那如果沒有詢問,自己就拿,其實這個等於是「不與取」--沒有人給你,你就拿了。不與取是不善業。

後來,這位居士的回答也很讓我意外,她說她來這裡幾次了,她上次買了兩包的香放在抽屜裡面。她想放在那兒,每次她來時都可以用,所以她拿的香是她自己的香,不是常住的香。哦!我就想:「原來如此啊!」所以,當我聽到師兄跟我講的時候,或者是你們任何人,聽到這個事情的時候,都會認為說對方是不與取,對嗎?但是我們絕對沒有想到,她是先放香在那邊。

所以,在我的方面,我就認為:當我的念頭想別人是不與取的時候,其實對我自己也是一種不善的覺觀,也是一種不好的想法。人家以一種誠心來禮佛、供佛,我們把人家想成賊,那真是很不好。所以我就責備自己,我就想:其實有時候,在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的起心動念其實要很小心,也要很注意,連這些不善的意念都不應該有。

最後,我建議她不要把香放在那兒。我說:「下次妳再來拿香的時候,一定會有同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其他的人看妳來拿香,一定會認為妳是拿常住的東西。所以比較好的方法呢,妳把妳的香放在妳的車子裡,妳每次來要上香的時候,妳就從車子裡面拿來上香,這樣比較不會引起誤會。」她也同意了,所以她就說:「好!那我下次就這麼做。」

我常常聽身邊的人講說:現在「E時代」的年輕人都活在虛擬世界。也許不認識的朋友,他們可以在網上談得津津有味,可以談個一、兩個小時。那麼從虛擬再變成現實,再變成認識,成為朋友。其實如果依經典來講,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也是我們虛擬的世界。

既然是虛擬的世界,那我們怎麼樣擬想這就很重要了。我讀到《夢遊集》裡有一個居士(的故事),這是憨山大師在他的《夢遊集》裡面講到的。他說有一位居士叫顧源,自號寶幢居士。他早期工於書畫,就是寫詩做畫都很好的。後來,他中年學佛以後非常精進,就避開家人自己獨住,只有一個童子幫著他灑掃、上香。他每天五更起身就開始念佛、打大木魚,很精進地修行。雲谷禪師曾經跟憨山大師提及到這個居士,就讚歎說:這個居士就是現代的龐公,就是現代的龐蘊。龐蘊是唐朝時候的人,意思是他修行是有點功夫的。

有一天,憨山大師見到了這個寶幢居士。當時他並不知道對方就是(寶幢居士),只是當一見到他的時候,就感覺這個人很有道氣。憨山大師很想上前作禮,但是又不敢--那時候憨山大師才十幾歲,因為他很早就住廟上了。後來,就跟隨在他的後面觀察他,見到這個寶幢居士入佛塔禮佛,非常地虔誠,就這樣殷勤地禮拜。就看他在禮拜舍利塔,憨山大師再繼續往上看的時候,看到那個舍利塔怎麼這麼奇怪--高聳入雲霄,上到天際去了!再來,有五色的光,顏色非常鮮麗,光彩交錯著……。憨山大師覺得這個境界太奇怪了,好像不是人間的境界。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子呢?自己也覺得很莫名其妙,怎麼會看到這樣的境界?

結果,雲谷大師就對憨山大師說:因為寶幢居士時時都觀西方境,所以當他禮塔的時候,就是禮這個西方塔,隨時作觀。因為他自己在作觀呢,連旁邊的人都可以看到是極樂世界的境界。這個也很特別,就像《楞嚴經》裡面有人(月光童子)修水定,對不對?童子去開門,就見到整個屋子都是水。所以,一個人的這個觀想、禪定的功夫如果很深的時候,不單是自己可以閉眼、合眼了了分明,連旁人都可以看得見。

當然,寶幢居士後來臨終往生西方,是隨意自在的,他是坐著往生的,預知時至,集合其他的高僧來念佛,家裡的蓮花香味三天才散去。他自己看到這個阿彌陀佛遍滿虛空,看到自己坐在蓮臺上面有半月之久。所以,這個是因為他平常觀想力非常地強,所以能夠有這樣的成就。

我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怎麼樣觀自己周圍的境界,這就很重要了。當我們禮佛的時候,我們就把觀音菩薩想成極樂世界的觀音菩薩,那麼身相高大莊嚴,白毫相光照遍三千大千世界。我們還可以觀想我們周邊的人,都是我們這個蓮池海會所有的菩薩聖眾,大家一起來修行的。那麼大家這樣善法的凝聚呢,就會成就這種極樂的淨業。

飛錫大師說過幾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他說:「鼻有墨點,對鏡惡墨。」就是拿鏡子來照(鼻子),你討厭這個墨點。「但揩于鏡,其可得耶?」就是說你只是擦擦鏡子,你這個(鼻子上的)墨點會去掉嗎?我們知道不會,對不對?那麼「好惡是非」,就是我們面對的這個境界。「對之前境」,這些境界在我們面前。「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就是你只是怨尤有這些境界。「其可得耶?」那可以嗎?當然也是不行的,對不對?因為很多境界是我們自心招來的。

所以,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為什麼這世間三惡道充滿?因為我們的內心有三惡因;有這些不淨的覺觀,所以我們感得這世界的依報,就充滿著三惡道。如果我們心裡沒有三惡道的時候,這個世間呢,你看!大家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我再講一個小故事:靈潤法師他修唯心識觀,非常精進。有一次他跟同伴上山去散步,在森林裡面,那麼森林起火了。起火的時候呢,大家就趕快跑,這個靈潤法師就說:「不用跑!不用跑!你心裡要沒有火,這個火是燒不到你的。」大家不相信,還是趕快跑,就只有靈潤法師不跑。那火來了,怎麼辦,就燒到了?

可是很奇怪,燒到他的時候就自然停了。所以,這也是他對唯心觀所做的,相信到極點的原因,也是很不可思議的。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阿彌陀佛!

仰賴父母恩, 在西方遇見善知識

比丘尼近祥講於2011年9月17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Jin Xiang on September 17 (Satur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晚上輪到近祥在這邊跟大家說法,作報告。

我們有一個迴向的偈頌,就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所以在儒家,我們講到,父母的恩、師長恩、君主的恩跟天地的恩。

在佛教裡,我們講到的恩德就是有父母的恩德、師長恩、眾生恩跟佛恩;這四種恩都在省庵大師所撰寫的《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有講到。所以今天晚上,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一些反思,是有關於我的父母跟師長對我的恩,他們怎麼樣引領我到上人的教法裡面來。

我們都知道,父母的恩,也就是我們會在這個世界上的原因。因為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具足六根的色身,也給我們心智;可以有這個心智的功能,所以我們才有辦法在這次的出生,來這裡種福田,學習聖人、古人給我們流傳下來的智慧。

我父親在緬甸的工作,是跟建築有關係的,他的家人也是做這種工作。當他一九七一年來到美國的時候,他在馬里蘭(州)Baltimore城市工作,他是餐廳的服務生。在工作一年後,他存夠了錢,就把他的家人帶到美國來。所以我們在香港停留了一段時間以後,就在麻省的波斯頓住下來。當時我們的家庭還蠻大的,所以要找工作非常難。但是很幸運地是,父親找到一個公寓,房東願意讓我們這麼一大家都住在這個公寓裡。所以我父親就買了上下鋪的那個床鋪,讓六個小孩子都住在裡面。

父親就繼續在餐館裡當服務生,我的母親在一個成衣工廠裡找到一個工作。當然,這個工作是算件的,她的手腳不是很快,但是她做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很有品質的。

我的母親非常節省,知道怎麼樣存錢,所以她會告訴我們,她的哥哥其實有一個收養來的女兒,但是他不知道他能不能在美國,把他的孩子養大。他就告訴我母親說,妳有這麼多的孩子,妳要怎麼樣才能夠把妳借的錢還清呢?因為養小孩子要花很多錢,但是我的母親就證明給他看,其實她可以做得到的。而她也真正做到了。

我的母親非常有遠見,希望她的小孩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因為她自己在緬甸的時候,必須要照顧家裡,所以沒有讀完高中。在緬甸時,她也請了英文跟中文的老師,來當她孩子的家教,教語言。

後來,我的家人就搬到洛杉磯去住。那個時候我才高中讀完,才在讀大學的第一年。我的姐姐跟我就找到了一個職業訓練中心;因為這樣子,我們變成加州的居民。因為變成加州的居民,我們才能夠在加州念加州的州立大學,不用擔心要付太多的學費。那個時候,其實我本來已經沒有興趣要讀大學了。但是因為我坐bus的時候,就看到一個city college,一個大學的名字,所以我就決定要進去看看,然後再回大學去讀書。

因為我是一個很安靜的人,在大學也只認識幾個人。所以我對職業生涯的選擇,基本上是非常無知的。我的數學還蠻不錯,但是我不知道我應該選擇怎麼樣的職業,來做我的生涯比較好。有人就建議我應該讀電機系,所以我就選電機系讀。因為當時在我身邊並沒有善知識來引導我,所以我有一些掙扎。

所以,很多有關於實驗的課,我都必須要非常地努力,非常地掙扎。在我大學第三年的時候,其實我已經覺得很挫敗,想要罷讀了,但是已經太晚,我不能不讀。所以在大學最後一年,我就必須要去找工作。公司不同的代表都會到大學來招生(人),來跟畢業生面談,面試。所以我也就去報名參加了這些面試,但是我的心情是有點憂慮的。

有家公司要來跟我面試;面試的人剛好是從我這個大學同樣畢業出去的學生;在波斯頓讀一年大學的那個大學裡面的畢業生,他剛好來面試我,整個面談都很順利。我想,我能夠有這個工作的原因,就是因為我跟這個人在波斯頓讀過同樣的大學。所以這個是我唯一的面試的機會,我也就得到這個工作。所以我當時就覺得很好奇,我在想,大概在那邊是有一些事情是在等著我吧!

接受在西雅圖的這個工作,在我的人生是一個轉捩點。因為它給我一個成長的機會,讓我變成一個比較成熟、比較獨立的人,讓我可以離開我家裡很舒適的環境。因為我父母的福報,他們決定要幫我在西雅圖找一個地方住下來。我的母親的堂兄妹就幫我到西雅圖找一個公寓,所以我的母親就跟我在一起住了一年。我的計劃是想在西雅圖留幾年,然後再回到洛杉磯去找工作;不過事實證明,後來並沒有這樣子。

在一九八七年的五月,我的善根跟因緣成熟了,我遇到了佛法,真正的佛法。後來我就發現,其實我說我是一個佛教徒,但是我對佛法的一些道理完全都不懂。後來我在星期六的報紙看到,金峰寺,有拜萬佛寶懺。所以我很開心,能夠找到一個廟,可以到那邊去學更多的佛法。當然,那個公告是很小的,很容易沒看到。

所以我到了金峰寺以後,我收到三步一拜(法師寫)的書。我在讀的時候,就覺得這書如吸鐵石一樣,這麼吸引我。在這個三步一拜的書裡面,我發現了修行的真正道理。上人有一次說,他的弟子都是他的化身,上人也從他的德行裡面,展現出他的慈悲。所以從上人的弟子裡面,還有上人所建立的道場裡面,我有機會能夠很深入地學習佛法,開始修行。

因為我開始了解因果的道理,就做了兩個很重要的決定,就是我想要避免殺業,我就成了一位素食者,開始吃素。另外一個(決定),我換工作。本來我的工作是製造軍事飛機;我就把這個工作辭掉,調到設計、製造商業飛機的部門裡面去。

我聽到上人的開示是在金佛寺,還有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卑詩大學。當時我一九八八年皈依上人,當時在金佛寺是沒有英文的翻譯,所以我也不知道皈依他的真正意思。後來,很多年以後,我在萬佛聖城,我自己要當三皈依(儀式)的悅眾後,我才知道,哦!三皈依的意義是這麼深遠!

這麼多年來,我必須要克服我在語言上的一些限制,讓我不能夠真正完全了解說法。但是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雖然不懂得講法的語言,它也是讓我修行忍耐的一個法門,我必須要學習去抑制我的這種好奇心。如果我的問題沒有馬上被回答的話,我也必須要學習怎麼樣很和平地來隨緣。

所以,上人為了要把佛法帶到西方,經歷過千辛萬苦跟無數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在一九三七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我為什麼會知道這個呢?就是有一年我參加法大(法界佛教大學)上人事跡的研習課,教授是易果容,上人的老弟子。他就講了一個歷史的資料,上人出身的歷史資料給我們知道。他很驚訝很多學生,都不太知道這件事。

所以我很好奇,想要問大眾,有沒有人知道什麼是Unit Seven-thirty-one(中國抗日戰争中的日本731部隊?)這個設置,它在一九三六年建造的。其實它是一個氯水的一種設置。它是差不多要做九千個測試,用人來測試,大家在那個地方差不多都已經往生了。它做測試的對象是真正活的人,都沒有打任何的麻醉劑。

對不起,剛才翻譯漏掉一個地方,這個Unit Seven-thirty-one,是一個生化武器的設置- 但以氯水設置的外型來做掩飾的,不但如此, 還用活人來做實驗。被實驗者都沒有打麻醉藥,很多人最後都死在那個地方;因為沒有打麻醉劑,衛生也不是很好,所以人體上面有很多的細菌感染。比如說他們的身體被切割開、被燒等……就如在《地藏經》裡面敘述的一樣。

後來易象乾博士又解釋說,上人為什麼需要離開東北,把佛法帶來西方,就是不希望被這些軍人抓到。所以我在這邊,因為有英文的翻譯,有英文上人開示的翻譯,還有經典的翻譯,得到很大的利益。再加上咒語,也有翻譯成這個音,所以也得到很大的利益。今年,我們很幸運地在萬佛聖城,第一次在地藏七誦《地藏經》的英文。這個英文的念誦是在涅槃堂。每次參加的人大概有十到十五個大人。在小學的學生大概有二十個會來參加。

所以我們很幸運,上人把正法帶來西方。這是一個很好,還有宗教自由的國家;因為這個原因,我很感恩這個國家的國父,他影響到我們,讓我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所以我覺得我也很有福報,來到這邊接受到老師的恩德,就是宣公上人,還有我的同修,他們引領我到佛教裡面來。所以每次當我聽到有人因為簽證的問題,要回到他們國家的時候,我就會記得我的父親給我的這種大恩德。他這麼努力辛勤地工作,把他的家人帶來這個國家。我也非常地感恩我的母親,因為她提供我教育,讓我學習,所以現在我才有辦法,在佛法裡面學習跟貢獻。我的母親也教我她所有在生活上的經驗,讓我能夠學習。

所以我想也就不用說了,也就是基本上我所有的,是因為所眾生,我得到了他們的這種恩德;不管是認識也好,不認識也好,看得見也好,看不見也好。當然我也是佛菩薩廣大恩德的受惠者。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