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近南講於2018年12月18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今晚是輪到近南和大眾結法緣。今天晚上繼續講《勸發菩提心文》,因為以前講過前面一點,今天繼續再講。
先簡單復習一下“菩提”,省庵大師說發菩提心是很重要,那什麼是菩提呢?菩提就是我們要明白“道”。所謂的明白道,就是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正?什麼是邪?這樣子我們才可以依照我們所明白的、才懂得正確的去修行,也因為發了菩提心,才願意要捨邪歸正,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提起來。《勸發菩提心文》是杭州的省庵大師所作。
在這裡省庵大師提到發菩提心分十種,後來又講到分八種。哪八種呢?就是有所謂邪的八種。哪八種呢?就是所謂邪的、正的、真的、偽的、大的、小的,還有偏的、圓的。上人在淺釋裡面提到說,其實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是可以跟這八種的菩提心連起來解釋。就是說,如果我們–剛剛說正的跟邪的–如果我們是發邪的菩提心,發邪的心,就是等於我們自私。相反的來說,如果我們的心是正的話,我們就是不自私,也就是要利他、不利自己。
另外一個就是,如果我們是發小的心,還有偽的心,偽就是虛偽,就是假的,不真的,那上人淺釋說,這就是自私、自利、為自己。我們把這四個,就是八個裡面的四個邪的、小的、偽的還有偏的,如果我們都是發這樣子的心的話,進而我們的行為上,就是開始慢慢跟人家爭,然後有所貪、有所求。
所以在這個《勸發菩提心文》裡面,省庵大師就告訴我們,我們要去邪的、偽的,去小的、偏的,而取正的、取真的、取大的、取圓的。這樣子才是算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今天我就是繼續跟大家介紹正宗分。
在這裡先念一下省庵大師的文。正宗分,省庵大師寫說:「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我們先講第一個因緣,就是 「念佛重恩故」 。
在這裡,省庵大師是這麼寫的:「云何念佛重恩?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這裡省庵大師很詳細地描述什麼叫 「念佛重恩故」 ,是以怎麼樣的心態念佛恩。
剛剛念了這一段,我自己的感想是省庵大師特別提到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生生世世都是為了我們這些愚癡的眾生來行菩薩道。因為我們,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受盡了很多很多的苦,很多劫都是這樣子。為什麼佛要這樣子來受苦呢?他就是為了可以有那麼一丁點的機會,用權巧方便來教化我們,讓我們改惡向善,發菩提心。我們聽佛的本生故事很多就是佛捨身,就是捨了自己的身心性命,只為了眾生可以安樂。
《華嚴經》裡有很多是菩薩為了教化一個眾生,就那麼一個眾生;那個眾生如果到地獄去,他也願意跟到地獄去。如果眾生到畜生去做畜生了,他也轉到畜生道去,就是一起,來跟隨著眾生,這就是省庵大師這裡說的 「心無暫捨」 ,沒有一時一刻是捨棄眾生的。
如果我們知道那是佛菩薩的恩德的話,我們哪怕就知道那麼一點點 — 他們都有很多這種慈愛、這種照顧,那我們會對佛所說的話,還有佛的教誨是非常有信心的。在這種時候,如果說我們常常都念著佛菩薩的恩德的話,基本上就是對佛菩薩很有信心了,知道他們不會捨棄我們的。在緊急的時候,或者我們遇到考驗要做重大決定的那一念間,我們依據著佛的勸導、教誨來做決定。
我們的真心跟妄心,現在是同時起作用,所以我們很不穩定。我們偶爾真心起來了,可是很快我們的妄心又起來了,所以很不穩定。可是,就我自己觀察自己的心念,很多時候是很混雜很亂的,清淨的時候是比較少的。可是,如果我們常常念佛菩薩的恩,我們就知道他們對我們這種慈愛,這種恩德的時候,我們應該是對他們很有信心的。那考驗來的時候,我就不會那麼容易隨著自己的這種混亂的、雜亂的心情和思緒,被帶跑了。而是會比較堅定淡然地去面對,也不會比較那麼混雜,也不會起那麼大的煩惱。
就給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今天我被人家冤枉了,哪怕是小事,如果我們是隨著我們的妄心的話,就是我們沒有去念著佛的恩、佛的教誨,我們很快就會被這個境轉了,很快就會發大脾氣,會生氣,起瞋恨心。
可是如果我們念著佛的恩,我們就知道佛陀對我們是很慈愛的,那這一切都是一種暫時的考驗。上人常常都說 「Everything is OK」 ,它還是會過去的。如果我們對佛菩薩很有信心,我們也會相信,這句話,它會是這樣子的,只是現在暫時還沒有到那個時間,可能看起來很困難,可是它並不是終究永遠就是這樣子,因為我們相信他們說的話。
還有三分鐘,再念一遍第二個因緣。第二個是 「念父母恩」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乾去濕,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掃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惟一生父母,乃至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