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佛節談浴佛

比丘尼恆教講於2018年5月日22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今天是恒教在這裡跟大家結法緣。

今天是釋迦牟尼佛的佛誕正日,我們先回顧一下釋迦牟尼佛的一生。釋迦牟尼佛在三千零四十五年前的今天誕生了,從他出生的那一天,也就是四月初八,到十九歲的時候,他捨離國榮地位,在二月初八出家;之後參學五年;又在雪山修苦行六年;三十歲的時候,在十二月初八成道。

《僧伽律》云:佛生日乃至涅槃日,當為大眾稱揚佛德。因為佛貴為世出世之尊,選擇在人間出世、成道、轉法輪,乃至入涅槃,就是要令一切眾生明白世間法皆是妄想。

這世界怎麼成就的呢?這世界就是由於眾生的妄想而成的,將來也是由眾生的妄想而毀壞的。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敗壞,佛厭離世間的一切法,不生一切污染和執著,並為受苦輪迴的眾生帶來清涼的佛法,更為迷失的眾生引導究竟解脫之道。

《佛說灌洗佛形象經》提到「佛言,所以用四月八日者,於春夏之際,殃罪悉畢,萬物普生,毒氣未行,不寒不熱,時氣合適,正是佛生之日。」 

佛住世的時候,叫正法時代;佛入涅槃之後叫像法時代,只有佛的像和佛法在世間上。所以,經典說:諸善男子男女人,於佛滅度後,當至心念佛無量功德之力,浴佛形如佛在時,得福無量,不可稱

所謂的「九龍吐水,沐浴金身,天上天下獨為尊,七步寶蓮生,威德光明,法界永沾恩」,佛出生的時候,天上有九龍吐水,灌沐如來,如經云:龍王兄弟,左予溫水,右予冷泉,一溫一涼,為佛沐浴。太子墜地,四天王接至金機上,以天香湯,浴太子身,得浴佛情節。表示一切的諸天天人、天龍八部以及人等都對佛出世的尊重,恭敬和供養。

我們今天早上我們也以恭敬心禮佛足,接花香,再藉由浴佛儀式,清淨身心,感念佛恩。這個傳統在開始的時候,因人們對佛陀無比敬仰,所以就天天浴佛。後來為了統一和隆重起見,就在佛陀誕生之日舉行。以後,佛教徒就流傳下來這個儀式,來浴佛。近代在印度的鹿野苑和阿摩羅伐底出土的佛傳雕刻,都有反映這種情景的構圖。

本來佛身的清淨的,也不需要我們浴。「浴」就是強調這個紀念性,緬懷師恩這種孝念,也是一種孝道。在中國有教師節,最早是紀念孔子對教育史上的貢獻;而在美國,也有總統節,也是紀念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而我們是佛教徒,對於我們人天的導師,更應該有一種感恩的孝念,所以就浴佛。

佛像有形,可以洗滌,法身是無相的,如何洗滌呢?所謂的外浴佛身,內浴自心。這個「自心」也就是覺性,象徵洗滌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浴佛是藉外在的佛,來洗滌我們內在的塵垢,讓自性顯發,同證如來的清淨法身。在《楞嚴二十五圓通》就提到有一位尊者,是在洗澡的時候開悟的:

跋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跋陀婆羅」是梵語,翻譯為「善守」、「賢守」或者「賢德」,而觸塵而得開悟。在《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跋陀婆羅在佛像法之時,與常不輕菩薩同一時期,跋陀婆羅性為貢高我慢,常輕慢誹罵常不輕菩薩。後見常不輕菩薩神通之力,深自懺悔,以前因為他增上慢,不守規矩,現在又受常不輕菩薩教化,他就善守規矩,善守戒律了。或許以此因緣,自覺罪障深重,澡浴之時,借塵洗心,塵為不凈,體不常住,釋然解脫,罪入塵相,了不可得。

塵是不清淨的,身體也是不永久的,都是無常,水只是從兩者間流過,唯有真心才是不變的。罪就跟塵一樣,非常住不變的本性,了不可得。

水不洗身,也不洗垢,那到底是什麼境界呢?這是證果聖人的境界。師父說這是很妙的境界,如果還是不能體會呢,就要繼續參禪,也是可以接觸塵開悟的。有些中國和日本禪宗的道場,就有請跋陀婆羅菩薩的像,請龕之浴室。我想我們洗澡的時候,也可以參一參,但是夏天的時候,常常水不夠,所以呢,不要用太多的水;如果還參不出來的話,就不要佔據浴室太久。

我們藉由外在有形的水,來灌浴身體,清潔自己內在的心。當我們的心清淨光明的時候,也就離覺性不遠了。而這個覺性呢,是無形的,清淨無染。

我們今早念《浴佛偈》,之後,還有《浴佛真言》。我先念一下《浴佛偈》,之後我再試著解釋一下《浴佛咒真言》。

浴佛偈

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聚

五濁眾生令離垢,

同證如來凈法身。

這個《浴佛真言》,我先一個一個解釋:

第一個字是「唵」,在《楞嚴咒》的五百四十五句提到:它是引生義,引生自性無際無邊的善法種子。在《空智經》上面有提到:佛言一切真言句首,當安唵字。《持明藏》也提到:唵,為毗盧佛根本,能警覺一切。

接下來就是「底沙底沙」「底沙」,在《俱舍論》提到:「底沙」持云圓滿,是星名,從星為名。所以,「底沙」我們就是取它的圓滿義。「底沙底沙」也可以詮釋為究竟圓滿。

「僧伽」就是所謂的和合眾,也可以說是上人說的不爭。和合眾有兩種:一種是「明理和」,一種是「明事和」,同證無為、解脫是明理和;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是明事和。

那「娑婆訶」在《楞嚴咒》是五百五十四句,娑訶者,它一個圓成義。那《空智經》上面提到的是說:佛言一切真言,句首當安唵字,后用娑訶字。那《賢首疏》又提到:娑婆訶,唐翻速成,謂令前所做,速即成就也。《名義集》也說:娑訶是善說,又云散去,一切災惡悉皆散滅,無盡福善都集成也。

所以,「唵底沙底沙僧伽娑訶」,整句的意思可以解釋成這樣–不是完全,只是從這樣的去把它詮釋,可以說:藉由浴佛引發出我們自性善種子,圓滿一切的修行,互相和合不爭,斷惡修善,能快速、吉祥、圓滿地成就佛道。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