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近聖講於2018年5月6日星期日晚 萬佛城大殿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法師們以及在座的善知識:今天近聖跟大家結法緣。近聖沒有大智慧,如有講得不如法,請大家指正。阿彌陀佛。
聖城一年一度的大法會–萬佛寶懺,信眾來自每個國家。上人曾講,在西方,聖城是佛教的發源地,並希望我們誠心拜懺,迴向給世界和平。
近聖很感恩上人建了這個道場,有這樣好的地方給我們修行,以及大眾到來這裏參加這個法會,成就這個法會。也感恩廚房以及護法們這麽誠懇地護法,這個是一個轉法輪的機會。
俗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人很容易犯錯,關鍵在於能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願意改。
俗語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假如我們改正自己的錯誤,我們可以安安心心,沒有後悔地度過我們的人生。通常我們做錯了怕人家責怪,想試圖掩飾自己的錯誤;通常我們怕人家笑話,不敢面對自己,也不敢面對別人。
所以懺悔,可以講在我們佛法中,是很重要的。
比如《禮佛名經卷首事儀》第一卷所講的,「欲求聖果,先懺罪衍。三業清凈,方趣覺路。」《普賢行願品》在懺悔的四句頌「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每個人都很熟悉這首偈頌。
如果我們只知道懺悔,過後我們一面懺悔,一面造新的惡業,這種懺悔有沒有用呢?所以我們要避免懺了這個罪,又造新的罪。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三皈五戒為我們的基礎,在我們修行中,這個是很基本的。
最低限度我們先三皈依,然後再登前一步,受五戒,在佛道上,有一個很明顯的指引我們去修行。我看在座的人都懂什麼是三皈五戒,不過嘮叨一點再重複五戒是哪幾條,提醒我們持了戒不去犯戒。
五戒第一條戒就是不殺生。
為什麼不殺生?就是以慈悲為本。因為奪取別的眾生的生命,我們本身也會遭惡果報,往往很多那些無始來冤親債主,就是從殺生那邊開始。因為我們當在殺他的時候,就有一種怨氣在那邊累積、累積,我們身體會變得有很多病痛,或是很多災難發生。
第二個就是不偷盜,就是講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要拿。
第三就是不邪淫。
邪淫往往很多人都會犯。因為不邪淫的意思就是講夫妻之間發生關係就可以,假如跟別的人就不可以。
第四就是不妄語。
這個通常我們都很忽略了,時常都會犯。因為要保護自己,時常講那些不正當的或者是騙人的話,得到自己所要的利益。
第五就是不飲酒。
這個也包括那些吃東西麻醉自己,使得我們的修行會斷。我們大家都聽過上人講過的公案,就是那個喝醉酒的人,馬上就犯了統統五條戒。
因為都有連帶關係,所以這五條戒是根本的基礎,我們發心要持這個,就是最好。在我們的佛法的道路上,從這五戒我們就可以修持善念,修善業,在我們的修行中要三業清淨。《普賢行願品》也是講到三業清淨。
那三業是什麼呢?這三業就是身口意。
身,有三種,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業,就有四種,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意,有三種,就是不貪、不瞋、不癡。
如果我們能夠受持這五戒十善,我們一生一世可以得到解脫。最起碼持五戒,我們可以保持人身。
很多人都會有這個怕,就是講“受了戒,犯了戒”這樣。我個人以前的經驗就是,勇敢踏出那一步,去受戒;最低限度,不要保持現在這個現狀,就是說保持現狀就是退步,所以要更進一層修行。
希望還沒有受五戒的人,勇敢踏前一步去受戒,得到戒體。受戒的時候,戒體是很重要,戒體在修行的道路上會幫助我們。個人有這種的經驗,所以很想分享給大家,就是講勇敢地去受戒。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經驗。
在沒有學習佛法之前,本人是花天酒地的人,做生意。當到了上人的道場,在紫雲洞見到上人的法相,知道跑不出他的手。在他的金剛指,一張法相–長者相–金剛指著。我一看到他,啊呀,知道要跑回正路啊!
那段時間也是進進出出,出出進進,不是很想要學習佛法,因為太多約束。然後,我的生意也有阻礙。然後,因緣成熟,就去受戒了。
有一天晚上,我的身邊的夥伴叫我出來應酬喝酒;我講我不可以,因為我已受了五戒。他講你可以出來喝杯水,或者喝杯茶就可以了;我就進去了。
到了俱樂部那邊,耳朵聽不到那些音樂,我就跟老板講,這些地方已經不適合我來了。所以我了解到,那個戒體,當我們受戒的時候是很重要。
時間差不多了,我就以五戒來共勉之,希望還沒有受戒的人,勇敢地踏前一步,佛菩薩都會時常看著我們的,就這麼簡單。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