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和尚恒律法師講於2017年7月8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尊敬的法師及善知識們:阿彌陀佛!歡迎大家回到我們家——萬佛聖城,一起來參加觀音七以及慶祝觀世音菩薩的成道大法會。
談到觀世音菩薩的成道,這可以代表觀世音菩薩與我們有很深的因緣,這怎麼說呢?
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娑婆世界,充滿著種種的痛苦和災難,是個很苦惱的世界。但是觀世音菩薩非常的慈悲,不辭辛勞,願意來此救苦、救難,幫助我們眾生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在一年的當中,會特別舉行慶祝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日、成道日及出家日的三個大法會,是來感恩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並且向他來學習,來利益廣大的眾生。
同時,慶祝觀世音菩薩的成道日,也是在提醒我們,在修道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有確定的目標和方向,才能夠成就道業。在這裡,跟各位善知識們分享一個小故事。
從前,在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個小村子,那是一個沙漠中的綠洲。從這個小村子往北走,一般僅僅需要五天的時間就能夠走出沙漠;可是,住在那兒的人們沒有一個人能夠走出過那大沙漠來。據他們所說的,並不是他們不願意離開那塊貧瘠的地方;而是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嘗試過了,不是就此永遠的失蹤了;或是花了很多天都沒有走出去,然後只好照著原路又走回到了小村子。
有一天,有一個旅行家很意外的來到了這個小村子,他當然不相信從這個小村子裡走不出這片大沙漠的這種說法。於是,他就向村子裡的人們詢問其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的:無論從哪一個方向走,最後不是從此就永遠的失蹤了,或是又回到了這個小村子裡來。
這個旅行家感到很困惑,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的真假,他就從這個村子向北走;結果五天之後,他就走出這片沙漠來了。那為什麼那個小村子的人們會走不出來呢?
於是這個旅行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找了一個當地的村民,讓他來帶路,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們準備了能用半個月的水和食物,牽上了兩匹駱駝;這個旅行家並沒有使用他的指南針,而只是拄著一根木棍,跟著這個村民後頭走著。十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五百英里的路程,仍然還是在這沙漠裡面。到了十一天的早晨,一塊綠洲出現在他們的眼前,他們又回到了小村子裡來了。
這一次,這個旅行家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這個小村子裡的人們會走不出這片大沙漠了。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指南針啊!以及根本就不認識北極星。所以,如果一個人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裡,只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是很難保持一路直線到底的,反而會是在沙漠裡面到處亂轉;不是就從此永遠的失蹤了,或是最後照著原路又走回到小村子來了。
於是這個旅行家就對這個村民說:你只要在白天的時候,你就休息睡覺;然後在夜晚的時候,你就朝著北面最亮的那顆星星往前走,你就能夠走出這一片大沙漠了。這個村民就依照他所說的話去做了,五天之後,他果然走到了大沙漠的邊緣。
後來,那一個村子中的村民們就在村子中央立了一個紀念碑,在上面刻幾個字來提醒後人,那就是:「新的人生,是從選定目標和方向開始的。」
聽完了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正確的目標和方向才會成功;修道亦復如是。
有人或許會認為,我們是凡夫俗子,距離成道是那麼的遙遠啊!我們怎麼可以能夠以成道作為我們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呢?
有一個很有趣的實驗,是這樣子的:科學家將一群跳蚤放在一個大口的瓶子當中,那些跳蚤會很快的從瓶口跳了出來。科學家就將跳出瓶子的跳蚤,一一的又把牠們抓回瓶子當中,然後用一個透明的蓋子把瓶口蓋好了。
這些跳蚤們還是會繼續的跳起來,但是會撞到瓶口的蓋子掉落下來,然後又會繼續的跳;但一時都會撞到瓶口的蓋子,而無法從瓶子裡面跳了出來。但過了一會兒,您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跳蚤們仍然會繼續地跳,但是不會再跳到足以撞到蓋子的高度了。
然後這個科學家拿掉了瓶口的蓋子,雖然這個跳蚤仍然繼續地在跳,但牠們不會再跳出瓶子來了。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跳蚤已經自我限制了自己跳躍的高度了,所以即使拿掉了曾經障礙牠們跳出來的瓶蓋,牠們也不會再跳出瓶子來了。
同樣的,我們修行若是沒有明確遠大的目標和方向,就會在六道輪迴之中渾渾噩噩的隨業流轉,而不自知。就像剛剛在試驗中的那一些在瓶子中的跳蚤們,牠們自我限制了自己跳躍的高度,而跳不出瓶子來了。
就像有一個笑話是這麼說的:如果您參加比賽,所設定的目標是想要拿到一塊金牌的話,那麼您很可能或是您最大可能會得到一塊銀牌;但是您的目標只是想要拿到一塊銅牌的話,那你能夠完成比賽,就已經是非常幸運了。
相反的,我們若是有了明確遠大修行的目標和方向,我們就能展開波瀾壯闊的修行,所謂「什麼樣的修行目標,決定了什麼樣的修行。」同時,有了確定的修行目標和方向,我們在修行前進的過程當中,也就不會迷惘或迷失了。剛剛在故事當中提到了沙漠,使我想到了在佛經中一個有關沙漠的故事。
在過去有兩個商會的首領,各自率領了五百名商人,正在穿越一個大沙漠。
而在沙漠之中有一群夜叉鬼,牠們就變化成一群少年人,衣著非常的華麗,頭上插著鮮花,手中彈奏著各種的樂器,迎面而走來,對他們說:看你們疲勞樣子,身上還背負著這麼大的水囊袋子,你們不嫌重、不嫌累嗎?而你們的馬匹又馱負者這麼多的草料,這些拿來有什麼用呢?在前面不遠之處,就是一片大草原啊!在那裡有著清涼的泉水。你們只要跟著我們走好了。
其中一個商人的首領,他的心裡這麼想著:這是有道理啊!前面就是草原和清泉之處了,再帶著這些水和草料,實在是太可笑了!於是就吩咐跟隨他的商人們,把水和草料都丟棄了,以便減輕負擔,加快速度。就跟隨著那一群少年人去了。
而另一個商會的首領,卻是很冷靜的跟他隨行的商人們說:我們的目標是要穿過這片大沙漠,而我們現在都還沒有看到草原和清泉,我們還是不要拋棄所攜帶的水和草料,我們要堅持我們的目標,勇往向前,要走出這一片大沙漠。
這位商會首領的決定是做對了,雖然他不知道這一群少年人原來是夜叉鬼所變化出來的。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到這個結果:就是那一群丟棄了水和草料的商人,最後因為缺水而都渴死了,而成為那些夜叉鬼的食物了。而那群堅持目標不放棄水和草料的商人,終於走出了沙漠,到達了他們的目的地。
而在那時,不放棄水和草料而堅持目標的商會首領,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而放棄水和草料的商會首領,就是提婆達多。
這個故事,除了顯現出堅持目標的重要性之外,同時也提醒了我們,要確實了解目標的真實意義,才不會迷惑顛倒。譬如說:提婆達多就把神通當作他修道的目標,所以稍有感應,就自以為是,有所成就了;未證言證,自稱自己為新佛,想要來取代釋迦牟尼佛。他迷惑了很多的人,讓很多人都顛倒了。結果令他自己以及被他所迷惑的追隨者,都遭受了可怕的果報。
所以在《楞嚴經》裡面五十陰魔的境界,就是修行人不了解成就道業的真實意義為何,才會掉入各種魔的境界當中而不自知。那什麼才算是成就道業呢?在這裡,想跟各位善知識們分享一個有關阿難尊者的故事。
有一天早上,阿難尊者進城去乞食,托缽乞食。在他行進的過程當中,聽到有一位外道是這麼說的:任何人只要能夠保持十二年的清淨梵行,就算是成就道業了,可以稱為是漏盡涅槃的修行人了。
阿難尊者聽了之後覺得怪怪的,但又不能確定到底是哪裡有錯了;於是只好保持沉默,心裡想著:佛陀一定會知道的,回去問佛陀就好了。
當阿難尊者乞食回來用餐過後,就去見佛陀,將早上聽到的論點向佛陀報告,然後阿難尊者提出了他的問題。他說:「世尊,在您的教法與戒律當中,可以單單依靠一個人出家修學的時間,來認定他是成就道業,漏盡涅槃的一個比丘嗎?」
佛陀就說:「阿難,在我的教法與戒律之中,單單依靠出家修學的時間,是不足以來認定是否成就道業,得到漏盡涅槃的。阿難,唯有修諸善法,斷盡慾望、煩惱以及無明,才算是成就道業而得到漏盡解脫的。阿難,佛陀繼續說:有的比丘在滿十二年梵行清淨,成就道業而得到漏盡解脫;有的要二十四年,有的要三十六年,有的要四十八年,乃至更久,這都不是一定的。」
聽了佛陀的故事,我們了解到修行是要斷盡慾望、煩惱以及無明,才算是成就道業而能夠得到漏盡解脫。所以要修行、要有所成就,並不是在修行時間的長短,而是在於修行品質的高低。因此,自古以來是修道容易,成道難。
更別說我們是修習大乘佛法,是為了眾生的解脫要求無上佛道,而不是只求個人的解脫。所以我們從進入佛門,皈依三寶就發了四弘誓願,作為我們修道的目標和方向,當然在其中就有佛道無上誓願成。
而我們每一天在晚課中的蒙山施食,我們不但會念誦「佛道無上誓願成」,還會念誦「自性佛道誓願成」;來提醒我們,佛道並不是在天上或是在什麼世界裡面,而是就在我們的心上,在我們自性當中。所以,是自性佛道誓願成。
乃至我們每天早晚的三皈依當中,「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都是在提醒我們眾生要發無上心,來成就佛道。
有人聽到這裡,或許覺得:這個修行要成道,實在太難了!而對修行不免生出了退心。其實修行成道也不難!讓我們來看一看,在一個鐘錶店裡面的一段對話的故事,或許對我們會有所啟發。
在過去,有一個鐘錶店裡,有一個新的小時鐘被放置在兩個大時鐘的中間。這個小時鐘在兩個大時鐘中間,靜靜地看這兩個大時鐘滴答滴答地在擺動著它們的鐘擺。過了一會,這個小時鐘就很客氣的對它們打了一聲招呼,說:「Hello」。在左邊的這個大時鐘就說了:「你是剛來的吧?你看起來沒有像我們這麼強壯。我真是有點擔心,你的鐘擺能不能夠在一年之內,完成三千一百萬次的擺動啊!」這個小時鐘一聽到要完成三千一百萬次的擺動,就吃驚地不得已說:「天哪!我辦不到啊!我真的辦不到啊!」而在右邊的大時鐘就說了:「你不要聽它胡說八道了!沒有什麼好害怕的,你只管每秒鐘就滴答擺動一下就好了。」
小時鐘聽了將信將疑地說:「天下哪有這麼簡單的事情呢!如果真的是這樣子的話,那我就試一次吧。」於是小時鐘就很輕鬆的每秒鐘滴答的擺動一下,在不知不覺當中,一年就過去了,而小時鐘也完成了三千一百萬次的擺動了。
聽完了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只要目標方向正確,要想多做事情,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就像那只小時鐘一樣,每秒鐘滴答地擺動一下,一年就完成了三千一百萬次的擺動了。所以,我們只要專注在當下,盡心盡力的做好應該做的事情,則未來的事情就會船到橋頭自然直了。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佛陀說:在從前,有兩位在竹竿上表演空中特技的師徒們,這個老師是以他的肩膀頂著一根長長的竹竿,而他的這個徒弟就爬到這個竹竿的頂頭上做空中表演。
在這個表演之前,這個老師就對他的徒弟說了:「你在竹竿上頭表演的時候,要時時地向下留意著我,要保護著我;而我在下頭也會隨時留意著你,而保護著你。我們上下彼此互相留意,彼此互相專心護念保護著對方,這樣子互相扶持之下,我們的表演必定是萬無一失的;如此一來,我們就會有很好的收入了。」
但是他這個徒弟卻對他的老師說:「老師啊,這個樣子不行啊!老師,您應當專心護念保護著您自己,將您應該做的動作做好;而我也應當專心護念保護著我自己,做好我應當該做的。這樣子我們各自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動作,如此一來,表演才能成功完美,而不會有所失誤,那就一定會有很好的收入了。我想,這樣子才是對的!。」
此時,佛陀故事說到這裡的時候,佛陀說: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樣子做才是對的。
我們聽到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故事並不是說我們要自私自利,或是我們不要互相幫助。而是這個表演特技的師徒兩人,若是老是想著要保護對方,就會導致分心,乃至會互相干擾,會使自己的動作失誤,乃至也會影響到對方。結果表演很可能因此失敗,乃至有人會受傷。
所以佛陀同意他們這兩個師徒應該要專心去做他們手邊最應該去做的事情,這樣子他們才能保護他們自己,也能夠保護他人呢。
而這故事還沒有結束。佛陀又繼續說:比丘們,怎麼樣做才是保護自己,而且同時也會保護他人呢?那就是要努力的去修習和實踐四念處。這樣子把自己的四念處修好了,必然不會去傷害別人。這就是保護自己,而且也能夠保護他人了。
佛陀繼續說:比丘們,怎麼樣做才是保護他人,而且同時也能夠保護自己呢?那就是要能夠容忍他人的侮辱,不去傷害他人,慈愛他人、悲憫他人。這樣子為了保護他人,而且也能夠同時保護自己了。
佛陀最後說:比丘們,為了保護自己,則應當修四念處;為了保護他人,也應當修四念處。保護自己,則能夠保護他人;保護他人,則能夠保護自己。
佛陀這段的開示,告訴了我們真正的智慧,就是知道去做最值得應該去做的事情。那什麼是最值得應該去做的事情呢?佛陀說:就是去修四念處;也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在《四念處經》中,佛陀說:比丘們啊!這是最直接之道,能夠親近眾生,能夠超越憂傷和悲歎,能夠了苦和滅除不滿;為了真理的成就,為了涅槃的證悟,就是四念處。為什麼佛陀會說四念處是如此的重要呢?
因為四念處是修一切法門的基礎,使我們能夠循序漸進,依正確次第的順序來修習佛法,故而能成就道業,滅除一切苦惱。
就以最基礎的身念處來說,就是要求我們時時要放鬆,來關照我們的呼吸、動作、持戒、威儀和身體的實相等等,這些都是修習一切法門的基礎。
事實上,四念處的內容若詳細的解釋起來,可以說是廣大無邊的。雖然區分為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但其道理卻是環環相扣,渾然一體的。不只是通於小乘法,而且也是通於大乘法的。
所以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佛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以四件事來請問佛陀,其中的一件事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依佛而住;佛入涅槃之後,我們依誰而住呢?
佛陀回答說:佛在世的時候,依佛而住;佛滅度之後,依四念處而住。既然依四念處而住,是佛要入涅槃前的遺囑,由此可見,四念處對一個修行者在修行上的重要性了。
有人或許會說,有許多祖師大德們都是直接修禪、念佛、持咒,都沒有修四念處而就有所成就了。為什麼這裡還要說,需要修四念處呢?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這也使我想起了《百喻經》中的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個很天才的富翁,有一次他到另一個富翁的家裡去,看見了一座三層的高樓;這三層的高樓又高又大,富麗堂皇,尤其他站在三樓上可以看到遠處的風景。這令他非常的羡慕,他心裡就這麼想著:我的錢財也並不比他少啊!為什麼我以前就沒有想到要建造一座像這樣子的高樓呢?
於是他回家之後,他立刻找來了木匠,就問:你能不能照著那家的樣子,也給我造一座那樣漂亮的高樓呢?
那個木匠就回答說:啊!那座高樓就是我造的。
富翁便說:那你現在就為我造一座像那樣的高樓吧。
於是這個木匠就開始量地基、疊轉、造牆。
當這個富翁看見這個木匠在量地基、疊轉、造牆的時候,就心裡覺得很疑惑,不曉得他在幹什麼。於是就問木匠說:你在做什麼啊?
這個木匠就回答說:我是在為你造這三層的樓房啊!
這富翁就說:我不要底下那兩層樓,你直接給我造最上面那層樓就對了。
這木匠就回答說:沒有這樣子的事情啊!哪有不造第一層樓而可以造第二層樓的呢?沒有第二層樓,又怎麼能夠造第三層樓呢?
這個天才的富翁很固執的說:我就是不要下面的兩層樓,一定給我直接造最上面的那一層樓!
在其他的人聽到了這件事之後,都在笑話這個富翁說:世界上哪有不造下面的兩層樓,而可以造最上面頂端的那層樓呢?
其實祖師大德們,在平時就已經把四念處修得很好了,我們可以從他們日常生活所行所為就可以看出來了。
記得有一次,宣公上人在簽支票的時候他說:你不要看我在簽支票,我也在觀照我的呼吸。從這一個生活當中的小故事,我們可以知道,祖師大德們的修行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這都不是偶然的。
而佛陀也說,怎麼樣做才是保護他人,而且同時也能夠保護自己呢? 那就是能夠容忍他人的侮辱,不去傷害他人、慈愛他人、悲憫他人。在這裡,想跟各位善知識分享一個舍利弗尊者的故事。
有一天,在佛陀所住的祇樹給孤獨園的附近,有一群人聚在一起,談論舍利弗尊者的高貴的品格。他們說:「我們高貴的舍利弗尊者,能夠容忍他人的侮辱,即使有人罵他、打他,他都不會有任何絲毫的憤怒。」
而在那時,有一個邪見的婆羅門聽到了他們的談話,就問:「喂喂喂,你們所說的那個能夠容忍他人的侮辱,而從不憤怒的人,那個人是誰呀?」
這群人就告訴他說:「那就我們的舍利弗尊者啊!」
而這個邪見的婆羅門很不服氣地說:「那一定是沒有人曾經激怒他罷了。」
這群人就回答說:「不是這個樣子的,婆羅門。」
而這個婆羅門心裡就想著:「什麼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就來讓他生生氣。」
就在當天,當舍利弗進城去托缽乞食的時候,這個婆羅門看到了,就想:看我的吧,我知道該怎麼樣去對付他。
於是這個婆羅門就從後面悄悄的接近了舍利弗尊者,然後就狠狠地打了舍利弗尊者一拳,心裡想:看你怎麼辦!
他沒有想到,舍利弗尊者甚至連回頭看一下都沒有,而繼續往前走他的路。
而這個時候,這個婆羅門當場愣在那裡;過一段時間,他內心充滿著慚愧,如火焰般的燃燒著他的內心。於是他急忙追上了舍利弗尊者,就拜倒在舍利弗尊者的腳前,祈求舍利弗來原諒和寬恕他。
舍利弗尊者很溫柔的就說:那好,我就原諒你。
而那個婆羅門又繼續說:「尊敬的法師,如果您願意原諒我的話,我想請您到我的家中來用餐,我想供養您。」舍利弗尊者也很慈悲的就同意了,於是這個婆羅門就帶著舍利弗尊者回家。
然而,有些人們看到了舍利弗尊者被這個婆羅門打了,於是就群集激憤的,有的帶著木棍、有的帶著石頭,就一窩蜂的跑到了這個婆羅門的家前,打算要好好的修理這個婆羅門。
而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就出現在他們的面前,問他們說:「你們這是在做什麼?」
他們就回答說:「這個人打了你,我們要給這個傢伙應得的懲罰。」
舍利弗尊者就說:「你們這是什麼意思啊?究竟是你們被打了,還是我被打了?」
他們就回答說:「是您啊,尊敬的法師啊!」
舍利弗尊者就回答說:「如果他打的是我,我已經原諒他了。那就請你們回家去吧。」
就這樣子,舍利弗尊者把他們給遣散了;然後舍利弗尊者就很平靜的獨自的走回了祇樹孤獨園的寺院裡去了。
為什麼舍利弗尊者能夠做到這樣子呢?
我們可以說舍利弗的四念處修得很好,能夠如實的觀照身、受、心、法;所以在任何的情況下,他都不會失去正念,而具足忍辱、慈悲,當然不會生氣。
或許有人會說:我現在實在沒有辦法做到像舍利弗尊者一樣,被人從後面狠狠打了一拳,而連頭也不回的功夫。這實在是太難了!
然而老子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若是能夠從最基本的身念處中時時放鬆身體,來觀照我們的呼吸作息,即使有人對我們辱罵,我們也不會當下就隨順我們的衝動的習氣,立刻認為對方是在攻擊或是在傷害我們,就發起脾氣來,說出一些很不得體的話,把場面弄得不可收拾了。
由於修習身念處,我們首先會放鬆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呼吸,這樣子才能夠安住於身。這是最基本修習身念處的基礎。這樣子會給我們有多一點的時間來分析、探究:自己是不是聽錯了?還是做了需要向對方道歉的事情?還是這件事跟自己根本就沒有關係,而是對方自己在煩惱,所以對方才會說出這樣子的話?還是我們被人有其他方面的誤解了?
即使對方對我們有所敵意,我們也可以冷靜下來,依照佛陀所說的,保護他人而且同時也能夠保護自己的方法:那就是能夠容忍他人的侮辱,不去傷害他人,慈愛他人、悲憫他人。
而不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那我們就是像過去所講的快意恩仇了,那是冤冤相報沒有了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照佛陀所說的,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彼此之間的不和,那就是把佛法活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了,也是保護了我們自己,也保護了他人。
然而不管我們選擇了再好的路,但路還是要我們自己走下去,沒有人可以幫我們走的,即使諸佛菩薩也都是如此。所以道是要行的,不行哪有道。
接下來時間不是很多,講個故事呢太長了,會令大家煩惱。所以我想問大家,有沒有問題?
那我們再講一下四念處好了。為什麼四念處是很重要呢?因為它的次序是身、受、心、法,它從我們的身體呢來作觀照。大家若對四念處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四念處經》。《四念處經》有兩部,在南傳的一部《大念住經》,一部《小念處經》。不管怎麼樣,它一開始就是要安住於身。
要安住於身呢,第一個就是我們在修行身念處,要放鬆我們的身體、放鬆我們的呼吸,不管我們是要觀照我們的動作、觀照我們的持戒、觀照我們所謂的不淨觀,都要從安住身開始,就是把我們的身體要放鬆,放鬆呼吸,這就是身念處最基本處。
如果我們能從身念處的最基本處開始做的話,我們時時就能保持身體的一個舒適,和所謂的氣和心就平;那我們就不容易生氣,也不容易緊張。尤其在這個緊張的社會當中,我們從身念處就能夠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情。從身再到受,再到心,再到法,這可以說是一個階梯。
一般我們都說我們修法啊、念佛啊、修禪啊,都很執重在於法念處。但是若是我們的身、受、心沒有調好的話,直接修法不容易成就。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佛陀會說四念處,要依四念處住。因為這個身、受、心、法呢,身調好了,受調好了,心調好了,法呢自然能夠修得好。所以為什麼說身、受、心、法,這個次第是非常的重要。
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呢?如果沒有問題,我們就到此結束了。
阿彌陀佛!
感恩方丈和尚慈悲开示!
您总是将善法通过简明易懂的故事方式辗转传化与我们,真乃受益匪浅!
至诚顶礼!
根据我所知道,四念处。 应该是 “观身不静”,“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难道不是?
觀身不淨,不是觀身不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