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親慧講於2017年3月25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輪到親慧上台做學習心得報告。如果我今天所講的內容,有任何不如法的地方,請各位法師及善知識慈悲,能給我指正!
去年,也是在春天的時候,曾經跟大眾報告過自己在菩薩戒課程中,學習「瞋心不受悔戒」的一點心得。在上次報告內容中,根據「瞋心不受悔戒」的雛型,提出三種不同的角色,傷害者、被傷害者和中間調停者,這三者之間的人際關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相信在場的每一位,在我們的人生經歷中,都曾扮演過這三種不同的角色。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緊繃的,一稍處理不慎,憤怒、敵意、怨懟、仇恨就會依附在我們身上,進入八識田中,讓彼此陷入冤冤相報輪迴不止的糾纏之中。
那要如何來為這緊張的三角關係解套呢?縱觀,現今種種的社會現象,「世間法」並不能提出一個圓滿的解決方案。那「出世間法」又如何呢?今天,我想從「被傷害者」的角度來切入問題,繼續上次未完的心得分享。
瞋心不受悔,從字面上粗淺地來解釋就是,有人做了傷害我們的事,讓我們身心受苦,我們因此起了瞋恨心,即使對方來跟我們道歉懺悔了,我們也不願意原諒寬恕對方。除了修行很高的人,能以慈悲忍辱的心來面對別人的傷害之外,對很多人來說,原諒寬恕傷害我們的人,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當我們不能原諒寬恕傷害我們的人時,我們所受過的傷害和痛苦,便會一而再再而三在心裡翻騰,每一次翻騰,感覺就好像又重新經歷了受傷那一刻的痛苦。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們把自己囚禁在傷害與痛苦的牢獄裡,然後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傷害和痛苦的酷刑折磨著。
「無法原諒寬恕」就「被傷害者」的心理狀態而言,簡單粗略地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積極性地「無法原諒寬恕」,「被傷害者」對於傷害他的人心懷瞋恨不解,並且積極地採取報復行動。輕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重者,本金再加利息,你瞪我一眼,我就出言毀謗你;你斷我一臂,我就要你的命來還;你殺我兄弟, 我就滅你全家。
第二種是消極性地「無法原諒寬恕」,「被傷害者」對於傷害他的人懷恨在心,雖然沒有積極地採取報復行動,但從此再也不願意跟傷害他的人有任何的關係。輕者,漠視對方的存在,冷戰不說話,不願意與對方同室而居,同桌而坐。重者,則是生不相逢,死不相見,生生世世都不願意再見到這個人。有很多人認為如此這般不採取報復行為,就算是「原諒寬恕」對方了,但其實,這並不是真正地「原諒寬恕」。
如果,要我們「原諒寬恕」傷害我們的人,我們一定會問:「這公平嗎?為什麼有人傷害了我們,使我們痛苦,對方沒有得到應得的報應,反而還要我們「原諒寬恕」他?」一般人之所以「無法原諒寬恕」傷害他的人,除了一種很深層的執著要一報還一報討因果的心態之外,另外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擔心「原諒寬恕」傷害他們的人,就意味著忍受姑息對方不當的行為,赦免了對方邪惡的罪行。
其實,所有的眾生在「自然因果法則」面前是絕對平等的。沒有任何不當或邪惡的行為會被姑息;也沒有任何正當或善良的行為會被忽略;也不會因為某個人有什麼特殊身分就被無條件赦免;也不會因為時間久遠沒人記得就算了;更沒有「功可以抵過」,多做功德就可以掩飾過錯的這回事。傷害者有他要面對的問題和他必須要承擔的果報,而「原諒寬恕」其實是「被傷害者」在心靈上的一種修復傷害和治療痛苦的過程。
我們可以花點時間來想想,就因為不能原諒寬恕的心念,讓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經歷傷害及痛苦的折磨,試問這對我們清淨本然的覺性公平嗎?就因為不能原諒寬恕的心念,讓我們花太多時間,想著要如何報復討回公道,而沒有時間把我們萬能的覺性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試問,這樣做值得嗎?請不要急著馬上就要有一個答案,因為「真正的原諒寬恕」是出自於自己的自由意識,它不該被任何人強迫,包括我們自己。
在基督教天主教的教義中,有很多地方都有提到「原諒寬恕」的教法。那在佛教的教義中,有沒有也有類似的教法可以幫助我們轉變這個瞋恨「無法原諒寬恕」的心念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瞋心不受悔戒」給大家的一些啟示。
「瞋心不受悔戒」在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中,被列為重戒。若破重戒,即犯菩薩波羅夷罪。波羅夷是斷頭的梵文音譯,犯了重戒就好比是人斷了頭一般,性命必斷。也就是說,一個發心修菩薩道的行者,若起了瞋恨無法原諒寬恕的心念,破了此戒的話,便不再具有菩薩道行者的資格,所以稱為菩薩斷頭罪。由此可見,佛法非常重視「原諒寬恕」的心念,將其視為菩薩道行者「必備」的心性條件之一。
根據唐朝法藏法師梵網經菩薩戒本疏的註解,十條重戒中,其他重戒皆有開緣,唯有「瞋心不受悔戒」沒有開緣。這意味著,身為一個菩薩道的行者,隨時隨地都要在原諒寬恕的氛圍之中,沒有情形可以例外。這對一般人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也由此可見,佛教對「原諒寬恕」的心性修行要求標準是非常至高的。
我們為什麼會起瞋恨心無法原諒寬恕?更深一層地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無明」。對方,因為「無明」而傷害我們,我們,因為「無明」而起瞋恨心,我們還有太多的不明白不了解,我們和傷害我們的人,過去到底是怎樣的因緣而造成現在的彼此傷害。佛教是覺者的教育,就是要破除眾生種種的無明,當我們對這宇宙萬有的道理都明白了,眾生與眾生間的因緣果報都清楚了,其實,也就不需要「原諒寬恕」了,而是無盡的「慈悲與忍辱」。
有沒有對治的方法呢?記得,法師在課堂上,提出了十種對治方法,在聽講時就覺得很是受用。於是,下課後跟法師詢問這十種對治方法的出處,是出於唐朝法藏法師梵網經菩薩戒本疏的註解。我找出原文反覆研讀了幾次,覺得非常有意思。我想下一次可以分享一些自己讀後的心得。現在時間到了,感恩大眾耐心地聆聽!!阿彌陀佛!!
戰爭罪行德國日本態度不同,真心懺罪值得原諒,掩掩遮遮則不值。個人行為亦是如此。佛法也必須兼顧情理法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