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親法博士講於2017年2月26日星期日晚 萬佛城大殿
佛菩薩、宣化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我是親法,上週才從臺北回來,今天想報告一點在臺灣的經驗與感想,我要講的題目是《無聲之音—陪伴的力量》。
在臺北的時候,我在大悲學院做了一個演講,他們是由一個佛教團體,二十年來,專致力於臨終關懷,才出了一本書叫《生死的奧秘》,都是陪伴他人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故事。非常感恩!今天的社會變化太快,大多數人都很緊張,即使是已經退休的人,我們的緊張是因爲我們都被綁住了,困在我們的思想格局內。那麼這本書的故事裡面基本說明瞭,真正的陪伴是能夠幫助別人鬆綁,可以輕鬆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但是幫助別人鬆綁,談何容易!每一位在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旅人,多半都累積太多後悔與無奈。如何慢慢地引導當事人回顧一生,原諒他們,也原諒自己,面對最後這一段路,是很不容易的。更有的是,當有人無法說出來、看不見、聽不到的時候,你要陪伴他的時候,你能聽到他們無聲之音嗎?你能用能量跟對方做心靈的溝通嗎?這本書記載了都是大悲學院法師們花了二十多年,用心發展出來的一套方法與實例。
在蔡校長沒有回臺灣以前,他打電話給我,問這個他有兩個offer,一個是去德州一個大學做系主任,一個是回去幫他哥哥辦個大學。所以,我告訴他:做系主任沒有什麼了不起啊,可是從頭辦個大學,一生難遇。所以他就回臺灣了。那麼剛剛開始的時候,辦學校非常難,因爲要找好教授跟好學生都很不容易。所以最後他就從工業界找很好的人來做教授;或者在美國已經退休回去的好教授;因爲有很多的華人,他們家裡人還在臺灣,所以回去正好可以看看爸爸媽媽,可以照顧爸爸媽媽。然後,好學生更難了,比如說資訊系要找研究生,那些好學生當然都要去臺大、清大。所以,我就跟他們建議:你就把文科的學生找來,因爲你要找的是好的頭腦,把他們重新訓練,所以這就是他們今天用心培養的結果。
那麼我第一次見他們兄弟,是十五年前,他們在?時期?四邊都是田野,只有一棟大樓;我也帶了一位斯坦福大學教授去,希望他們馬上立刻合作,然後,從這個學校一開始就有國際觀。同時我們建議他們打造一個要滿足未來需要的大學,以跨領域爲主;也建議他們辦臺灣唯一的諾貝爾講座,以表達這所大學的目光在哪裡;也聯絡和德州大學合作。所以三年後他們創立了創新學院;五年前,造藝術館,是日本名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的——當時有很多家長反對,他們希望先蓋游泳池。但是跨領域的環境需要科技、人文和藝術的融合,所以他們決定先把大環境建立起來。所以兩年前,又剛成立醫學院。我也建議圖書館長要使學校成爲跨領域和附近社區的中心,而且有點書香味。所以在圖書館中有咖啡廳,經常舉辦跨領域的講座。
亞洲大學創新的用心也可以從當時施工隊裡面看出來,他們一開始從校園邊緣打了一個樹園,和臺中市政府聯絡好了,所有修公路,要砍的樹,都由亞洲大學去接收。今天亞大的校園,處處都是大樹成林,中間還有個大蓮花池,現在是臺灣大學中最美麗的校園之一。蔡校長很年輕,看來他會繼續陪伴亞洲大學,成爲一個世界級的名校。
另外一個經驗是,我帶我這個小弟夫婦去拜訪我一個大學同住的老朋友,他是有名的哲學家,拿到博士三年,就直升正教授;他深信老莊思想,所以他的理想都是迴歸自然。他現在形象就是個老道長,這個大家都尊稱他「范老」,只有我叫他「小范」。
十五年前他帶家人回臺灣定居以後,就打造他祖上傳下來一個兩家的土地,所以他在高鐵站接我們開了一部舊車,然後他在車上介紹他如何打造他的地。他的地很低,雖然三邊都有河,所以他三年前就請附近建築公司,把建築要建高樓挖的土,都倒在他的地上;然後再花了很多錢,買各式各樣的古樹,這個種在地上。所以到了他家以後,看到整片地上都像一片森林。
我們到他家以後,看到整片地上像一個森林,然後有各式各樣的動物:雞啊、鴨啊、鸚鵡啊,在地上繞著我們轉,還有一匹馬。最奇怪的是還有一隻兔子,躺在地上,看到我們進進出出,一點都不怕。在安頓好了以後,我們跑到一棵大樹上的茶屋喝茶,然後看到他們的地。在我們回去的時候,他就跟我們講:你們沒看到我真正用心的地方,你們看到的都很好,可是真正用心的地方,他在問我們:你們有沒有看到很多野草?有沒有聞到臭味?有沒有蒼蠅?有沒有蚊子?有沒有動物的排泄物?他說除了馬是用來吃草以外,其他都是一個平衡生態的結果。
所以我看了這些,在臺灣幾個陪伴的故事,這些都是陪伴的故事——陪伴人、陪伴事、陪伴的經驗。我想到就說,真正好的陪伴離不開理想、用心與堅持,這些瞭解更令我感恩——能住在萬佛城是多麼的殊勝!因爲這裡有永遠的陪伴。你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但請看看上人的「十八大願」,上人的用心更是不可思議——在這裡,每年有三個半月的法會,加上每天的早晚課,以及每日的大悲法會,這些法會所積累的能量都在陪伴著我們及看不見的衆生。新來聖城的人可能不習慣這裡的作息,但是請注意,我們這裡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不僅有四衆,而且有大、中、小學的道場。因爲人多,並來自世界各方,因此衝突難免;但是彼此間的摩擦,也正是修行必經之路,不破我執,如何成道?
我最後結束,就是我來萬佛城的時候,做總體計劃的時候,已經提到老齡化問題,十二年後這個需要更殷切了。我們應該如何打造一個不同的老人陪伴園區?包括學生的參與;我們應如何打造這裡的小、大、學?可以成爲新型的教育標杆;這裡每天有新鮮的空氣和燦爛的陽光陪伴,我們應如何打造這塊寶地來與看不見的慈悲能量更融合?但不需要借用人工的肥料與灌溉,我們能一起來用心嗎?
:)用心陪:)圣城有叶博士、叶妈妈、音法师一家,是大家的福气。
我每次拜读三位开示,都极大受益,视野格局极大、睿智而慈悲。阿弥陀佛。
叶博士:所以我看了這些,在臺灣幾個陪伴的故事,這些都是陪伴的故事——陪伴人、陪伴事、陪伴的經驗。我想到就說,真正好的陪伴離不開理想、用心與堅持,這些瞭解更令我感恩——能住在萬佛城是多麼的殊勝!因爲這裡有永遠的陪伴。你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但請看看上人的「十八大願」,上人的用心更是不可思議——在這裡,每年有三個半月的法會,加上每天的早晚課,以及每日的大悲法會,這些法會所積累的能量都在陪伴著我們及看不見的衆生。新來聖城的人可能不習慣這裡的作息,但是請注意,我們這裡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不僅有四衆,而且有大、中、小學的道場。因爲人多,並來自世界各方,因此衝突難免;但是彼此間的摩擦,也正是修行必經之路,不破我執,如何成道?
我最後結束,就是我來萬佛城的時候,做總體計劃的時候,已經提到老齡化問題,十二年後這個需要更殷切了。我們應該如何打造一個不同的老人陪伴園區?包括學生的參與;我們應如何打造這裡的小、大、學?可以成爲新型的教育標杆;這裡每天有新鮮的空氣和燦爛的陽光陪伴,我們應如何打造這塊寶地來與看不見的慈悲能量更融合?但不需要借用人工的肥料與灌溉,我們能一起來用心嗎?
可以?
聖城及分支道場,從清晨的早課,華嚴經念誦,中午的大悲懺,晚上的晚課及淨土文,一整天都有阿彌陀佛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