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果翔講於2017年2月1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晚安!弟子法名朱果翔,今天輪到我來學習結法緣。前幾次是練習報告百丈禪師《叢林要則》;總共二十條,已經報告了十九條,今天報告最後一條,這一條要則是:「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最後這條把它完結了,接著還有點時間,因為我也沒有其他的內容,就說最近別人結法緣的題目,怎麼來對治脾氣,瞋恨。將別人報告過的,再來復講。還有時間的話,就講一點別的題目。
第二十條:「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這個「慈悲」 ,可是說各個宗教都講慈悲,釋迦牟尼佛說,所有的眾生都有佛性,也都有本具的慈悲心,只是我們的業力、我們的貪瞋癡把它障住,所以這個慈悲沒有完全表現出來。
師父住世的時候,有一位新受戒的法師,他到了譯經院,去那邊管理,有信眾到那邊去跟他學習,他就介紹人家來萬佛城住。因為後來我們發現,怎麼不斷的地有人並沒有經過申請的程序就要來住,所以向 師父報告,師父就問他:你怎麼叫這些人來萬佛城?你是憑什麼?他說:「師父,我是憑慈悲心叫他們去的。」所以這一個故事,他講的是從他的慈悲心來做這件事情,但是每一個道場有它的規矩,要去遵守,不是說純粹從慈悲心,就可以忽略規矩與程序。後來他不在譯經院,轉到九號公路道場去,有一些流浪漢和陌生人,去那邊學打坐;打坐完了,就在那邊留下來住,師父知道以後,對他這種做法,也是有所責備的。
這只是一個例子,我們慈悲利益眾生是對的,但是要按照規矩來。比如說我們一面參禪,一面要持戒、念佛要持戒,行這個慈悲行也是要持戒。所以從我們佛教徒的立場來講,要持戒來修慈悲行,最好還是按照戒律,或者遵照菩薩戒來做人處事。比如說今年2017年我們有可能會傳菩薩戒,這是一個實踐慈悲的手冊和指導原則。那麼第二十條「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就這樣初步的做一個報告。
接下來,就說假如慈悲沒有做好,當然很容易就瞋恨。前幾天有人報告,說他有時生氣,容易發大脾氣,沒有辦法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他這個年輕人,也很難得在臺上這樣報告,他才二十歲。他就講說,應付個人生氣的方法有七個步驟,第一個是認錯、要原諒對方、最好當面認錯、不要用電子郵件;寫電子郵件時候也不要用那種表情的符號……等種種方式,這都是不錯的方法,他願意用來對治自己的瞋恨和發脾氣的方式。
另外一個坐在現場七十歲的西方人,聽他這麼講,他就說他有另外的辦法,從他七十歲老人家的觀點,他認為要處理容易生氣和瞋恨心的辦法,就是經常打坐,打坐時要觀想自己充滿了慈悲心,經常讓自己的慈悲心不斷地增長,在有這個慈悲的基礎的時候,假如這個瞋恨心起來,自然就可以把它看清楚了,將它化解了。
這是最近有兩位報告過的,他們處理瞋恨心、生氣的方法。在這之前有一位十歲的小女孩,她報告她自己個人的經驗,她就說,有一天,她跟爸爸媽媽到君康素菜館去吃飯,看到一本書《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上面講,說假如你容易生氣,容易愚癡,脾氣不好的時候,只要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瞋恨心自然就沒有了,就不會生氣,看了這本書她就有了印象。有一天,她在家被父親責備,罵了她,她就跑到樓上去,跟她父親慪氣,僵持不下,她不下樓、不回應、也不下來吃飯,什麼都不要,她就是很生氣;這時候她突然想起來在君康看到這本書,說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瞋恨心自然就會沒有了,她就想試試看,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才幾分鐘之後,她原來生氣的心就化解了;而且她就想父親給她吃、給她住、提供她教育,假如沒有父親的話,她今天是一無所有,怎麼可以對父親這麼生氣呢?所以她念觀世音菩薩一下子之後,就下樓跟父親道歉。她在佛殿這邊講自己的故事,現身說法,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以上這三個方法都好,法無高下,只要哪一個與自己相應、對自己有效的,就是第一法門。但是前兩個方式大部分是要靠自力,第三個方式是靠祂力,這個十歲的小女孩,她能夠這麼快,把她的瞋恨心化解了,就是因為在《普門品》裡講的,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前兩個例子是靠自力,第三個是靠佛菩薩的威神力,所以這個方式比較殊勝,當然也要自己願意念才可以。假如我們自己願意念佛,願意生起這個信心,與佛菩薩感應道交,自然而然一切困難都可以遂心如意。
還有一點時間,就報告有一次我與幾位同學講到,達摩祖師來中國的時候,有一隻很可憐也很幸運的鸚鵡,被關著籠子裡頭,那麼,牠就希望出來,在那邊看到達摩祖師走過來,就問說:什麼是「出籠計」 ?「出籠計」?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了,那麼達摩祖師就教牠方法,只要兩腿一伸,兩眼一閉,就可以出籠了。
我們討論說,您假如沒有那麼幸運遇到達摩祖師,那麼就會一直被關到籠子裡頭,籠子好比是我們三界的牢籠,那不如我們先來研究什麼叫「入籠計」,研究我們當初是怎麼會進到這個籠子的?有的同學就講說,這鸚鵡啊,貪吃,所以就會被抓起來,大家覺得對,那貪吃是原因之一,可能還有別的原因;因為只有貪吃的話,別的鳥也貪吃啊,為什麼人家不去抓麻雀?不去抓其它的老鷹,就要抓鸚鵡?啊,那是因為牠也很愛漂亮,所以牠身上的羽毛特別漂亮;這個主人就喜歡一天到晚看牠漂亮的樣子。
所以貪好吃的,就是有所求,假如我們違反「六大宗旨」 ,有所貪,有所求,就容易入三界的牢籠。有所求之後,我們就會想要擁有它,想據為己有,這也是第二個容易入籠的原因;比如說,有美麗的身段啊,擁有好的東西啊,把它據為己有,這是第二個入籠的原因。有的人說,那麼我是知足常樂,不再貪了,這種情況可能是已經貪夠了,目前擁有的夠多了,希望繼續保持這個所有權;好像一個員外,說我知足常樂了,這種情況下,他會很可能還陷在色界裡頭。除了這兩個原因,那麼把所擁有的統統都捨掉,都不想擁有它了,可能留在非想非非想天,什麼都不求、什麼也不擁有;可是他突然動一個念頭,想要討好某一個人,或是動一個念頭,說我其實很能幹,可以有一番作為,就把原來捨掉的執著又撿回來,這時候可能掉到無色界裡頭去了,這是第三個入籠的原因。
以上是一隻鸚鵡的故事,也許如法,也許不如法,不過講出來,當一個笑話供大家做參考。那還有兩分鐘,今天是農曆初五,也還算是過年的前幾天,所以在這裡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身安道隆!福足慧足!每天都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