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落實了我的修行生活

Brooks Hansard講於2015年7月6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大家晚安!我的名字是Brooks,今天晚間我要作的報告,是我跟佛法的關係,就是過去幾年來,有一些導致我跟佛法的關係有所轉變。首先,我要敘述的就是我住在聖城的這段時間,後半段就是我搬出去聖城之後對於佛法的關係。

在開始敘述我自己的故事之前,我要跟大家報告我跟佛法的關係。我還沒有來到聖城之前,我是過著一種很舒適的生活;沒有任何的紀律、困難或者挑戰。我的父母親對於我並沒有什麼紀律方面的訓練,我能夠維持對於佛法的興趣,是因為我有強烈的熱忱,而不是紀律。

我的家庭在我長大的這個過程裡頭是有一點點的規矩,這個規矩就是,比如說:我必須做完學校的功課之後才能到外面去玩;或者,在餐桌上,我盤子裡頭的食物一定要吃完;每天要在七點半以前上床就寢;但是這個對我來講並不是真的像這邊的規矩或者紀律。我過去在家裡過得是很舒適的生活,從孩童的時候一直到離開家裡來到聖城,我所過的生活是有很豐富的食物、經常可以看電視、享受音樂;天氣熱的時候就有冷氣、天冷的時候就有暖氣、有很多時間可以好好地睡覺、有舒服的床、舒服的沙發。

來到聖城住了幾年之後,我了解到我從聖城得到的利益,首先就是我學習了守紀律,守規矩。聖城教我如何在早上三點半就起來、如何去參加一個很精進的禪七、如何每天還有我自己修行的功課,包括瑜伽、打坐、誦持經典,還有當然要參加早課跟晚課。這麼一天加起來總共有四個小時的修持功課的時間,我不再像以前必須依賴對於佛法的熱忱才會去維持這樣的修持,而是每天的修行已經變成了我自己的自性裡頭的一部分,變成我習慣的力量,是我自身裡頭的一個力量。即使到今天,我已經搬到萬佛城以外住了兩年,我還可以經常有各種的連接,這是我以前在聖城住的時候,所得到的利益。雖然我搬出去,還經常有這個連接,我覺得這個是很可貴的一個利益。

因為我像我從聖城所得到的利益,就是我在修行過程中所遭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吃苦的時候,我會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在我還沒有來到聖城之前,我對這件事情的了解是,在修行的時候吃的苦是沒有利益的;因為佛陀在修了六年的苦行之後,了解到修苦行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也就是說他教導我們要遠離無益的苦行。但是,當我來到聖城之後,讀了有關宣公上人的教導,這個包括如何在修行的時候吃苦,修苦行會得到一些利益。比如說他所講的開示,就說:吃苦能夠了苦,享福就會消福;當我剛開始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是覺得這很奇怪的。

當然,我也記得曾經在看泰國高僧阿姜查的開示的時候,也有類似這樣的教導。我後來終於認識到了,能夠忍受修行過程中的痛苦,這樣子能夠增強我們忍辱的力量,還有會消除我們的我執;也就是經過這樣的過程,我們的苦就會逐漸地消除掉。所以,當我在聖城的時候,我就學會了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所遭遇的苦,這是值得我來欣賞,值得我來感恩的,這就是我在聖城得到的第二個利益。

另外一項就是我在聖城住的時候,這段期間,幫助我對佛法了解得更清楚。在我還沒有來到聖城之前,我對大乘佛法教義的了解是還在成長,還在開始的階段,那個時候我對佛法的了解是不清楚的;來到聖城之後,參加了一些課程,幫助我對大乘佛法有更清楚的了解,雖然,我對佛法的了解目前還是相當有限,是很微少的。

另外一項利益,我在聖城學習到的就是持名念佛跟禮拜。我還沒有來到聖城之前,我不認識、不了解這個法門;因為在聖城住,所以,我現在很歡喜拜願、拜懺,而且持名念佛也變成我修行的一個很主要的部分。

最後一項,我在聖城住的時候,我認識到當我有機會為法師們服務、效勞的時候,是非常感恩有這樣的機會。當我剛來的時候,我對被指派的工作,然後還有一些額外的事情要我去做的時候,雖然我會去做,但是在我的內心裡頭,我寧可做別的事情,所以我那個時候是比較懶惰的態度。當時間慢慢地過去,我也認識到能夠為法師,能夠為僧團來服務,這是一個很寶貴、很難得的機會,這個除了能夠讓我去掉我執,而且這也是讓我種福田的機會;一個眾生或者一個人,他可能經過了好幾個大劫,都沒有這樣的機會去種福田,去為僧寶做事。所以我開始有這樣的機會之後,每當我被指派,或者有法師要求我做任何的工作的時候,我都會有一個歡喜的心做這個事情;尤其是那個越髒的,越令人討厭的工作,我會越歡喜來做;因為我知道這個正在消我自己的我執,而且讓我有機會可以種福田,可以增長我的功德。

當我住在聖城的時候,我自己的修行有兩個部分,包括學習跟修行。我學習佛教的經典還有上課,同時我也一起參加聖城裡頭的修行。我的學習是可以讓我增加對佛法的認識,我的修行讓我對佛法的認識更深一層,變成我自性的一部分;學習可以開發我的智慧,修行的時候,可以增長我的定力。同時,我在這邊的時候,也能夠受持五戒。所以,我在這邊的修行包括戒定慧三部分,這個是對我很有幫助的。

在我搬出萬佛城在外面住的這段期間,我了解到有一些其他也很重要的部分。我學習到行菩薩道的時候,不只是戒定慧,它還包括有無我、慷慨、要注意到別人的需要;而且要盡快能夠幫助別人,當別人有需要協助的時候。所以,我離開聖城之後,我的老師,不再是以前的佛學的經典,或者佛學課裡面的老師,而是菩薩戒就成為我的老師,還有朋友、家庭,他們都是以身作則,成為學習的對象。

當佛快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就問佛陀:當佛入涅槃之後,要以誰為師?佛陀回答:當我入涅槃之後,你們要以戒為師。以我自己的例子,我很了解這樣的教導,因為我離開聖城之後,我是以菩薩戒為師。當我在學習菩薩戒的時候,我更深地了解到菩薩戒跟菩薩道有很深的關聯,菩薩道是要我們專注在無我,自我犧牲,為眾生的利益來著想,所以,菩薩戒增強了我這方面的信念。

在還沒有受菩薩戒之前,就是說我自己要照顧好自己,往內專注就好,這就是受五戒的時候的想法;我只要考慮到我自己的行為、自己的舉動,不需要去考慮到別人。但是,菩薩戒就強制我更向外去關注別人,比如說,菩薩戒有提到,不沽酒戒,不賣酒給別人,除了我自己不飲酒之外;因此,這個別人的福祉、別人的利益是比我自己的清淨更重要了。還有其他的例子,是可以看得出來五戒跟菩薩戒的不同。

五戒沒有那麼專注到對三寶、父母、師長、法師們,還有生病的人、貧窮的人、還有對政府這樣的關係,我們經常要專注跟他們的關係。因此,菩薩戒強制我把注意力轉移到對別人的福祉、他們的利益,也就是說我要注意到我的責任,對他們有什麼責任;這個就是對我很重要的學習的課程,讓我了解到同理心、慈悲心、無私,還有慷慨的重要性。菩薩戒讓我切除掉我的過去的一些不好的習慣,推動我必須要改變,推動我必須要跟這個世界有所互動。

我另外的老師,學習的對象,我離開了聖城之後,就是我朋友跟我的家庭。

翻譯者以第三人稱敘述:Brooks在2012年12月成家了,對象是一個中國家庭,是一個很慷慨、很善良、很有愛心的家庭。當他與同修有了新生的男孩子的時候,他的岳父母日以繼夜不休息地來幫忙照顧他的男孩子。他的岳母在半夜醒過來,協助照顧孫子,為孫子洗澡、換尿布、換衣服、餵他;這個本來應該是嬰兒的母親做的。他的岳父也不畏疲勞為他們烹飪、清潔、上街買東西,甚至洗衣服。最主要,大家都很關心這個新出生的嬰兒;他們不止是這麼用心,而且還有一個很歡喜、很樂意去做的態度。任何一個人養過小孩子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很困難,需要很多忍耐心的工作,但是他的岳父母能夠協助他們每一個步驟,讓他學習到這個非常的無私、布施,而且把別人的利益,把別人的需要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