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近祥講於2015年5月15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則故事,過去久遠劫前,有一位佛名字叫弗沙佛,當時有兩位菩薩一位是釋迦牟尼菩薩,一位是彌勒菩薩。弗沙佛想要知道釋迦菩薩的心是否已經純熟寂靜,於是他觀察到釋迦菩薩的心尚未純熟,而他的弟子心已經純熟,彌勒菩薩的心已經純熟寂靜,而他的弟子心尚未純熟。
弗沙佛思維一人之心容易度化,而眾人之心難以調伏。所以弗沙佛希望釋迦菩薩儘快成佛。於是弗沙佛到雪山寶窟中入火三昧。當時釋迦菩薩是外道的修苦行的人,去雪山採藥草,碰到弗沙佛在寶窟中入火定,放大光明,他十分歡喜,生出大信心和恭敬心,單足站立,合掌向佛,目不暫捨,一心觀佛,七日七夜未曾合眼。說偈讚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因為他七日七夜目睛不瞬瞻禮世尊,超越九劫予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此因緣圓滿世尊三十二相。
這個故事是修行者和他老師佛陀之間的相遇,這裏有一個觀照的方法。現在我希望大家想想您是怎麼遇到您的師父的,是個什麼樣的因緣可以遇到呢,這個因源自於您的前世和今生,這個緣是周遭的環境。
比方說,如果您種一個瓜的種子,這是種個因,您把它種在土壤裏,用水灌溉,得到陽光照射,這些都是這個種子得以成長和結果的緣。這個故事裏,釋迦菩薩在往昔種下了因,他是一個修苦行的人,他去爬雪山摘果實,這些就是他遇到弗沙佛的緣分,或是環境。之後他在進一步種下因,就是他見到佛入三昧時候,所起的信心和恭敬心,然後這位苦行者觀佛七日夜。
在當今這樣的科技年代,科技帶來的方便又將怎樣影響我們在實際生活並種下因緣呢?人類的業報又將如何呈現呢?業可以分為善業,惡業,和中性的業。上人在地藏經第三卷中解釋過,業和因的不同,因指單獨的一個事件,業指因的積聚。就拿通訊系統來說在古時候人們用駱駝,馬或者人來送信,送個信要花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
後來就有了電報,電話,如今用電子郵件和移動電話。
我們用電子郵件和對方溝通,可就算非常便利,一天內就送到,可你沒法保證你送出去的的郵件別人一定會讀,會回覆你。有些人很忙他們每天收到大量郵件,以至於沒法讀完。我們用電郵來交流,同時也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溝通和聯繫。結果我認為會影響到我們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
用電子郵件,我們可以忽略掉我們不想收到的郵件或者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發來的信息。因為無需面對面的交流,屏蔽這些人或事,也許讓我們有安全感。其實郵件系統並沒有幫助我們修行忍辱和慈悲。從另一方面講我們會無意的轉發郵件,也許原作者並不願意我們轉發他的郵件,然後這些人收到再轉發更多的人,其實這裏有些很微細的方面去容易觸犯到戒律和道德。這也是科技讓我們離修行越來越遠。
在佛法上,我們可以看到科技給我們帶來很大的便利,我們不需要再像玄奘大師那樣穿過沙漠,一路跋山涉水從中國到天竺去取經。現在我們從電子佛學辭典上就能讀到中文經文,在網絡上就可以看到英文經文,科技也幫助傳播佛法,我們的翻譯工作也是大家在線上完成。我們有專用軟件來上課或者廣播信息,我們用skype和gotomeeting.
現在有一些慈善機構和活動團體通過電郵,來推廣一些活動讓大家種下一個善的因緣,來幫助災難中或者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們,去改善提昇這個世界的環境和人文。如果您加入其中一個,就會收到很多你未必需要的電郵。他們的本意是好的,但作為接受方,一旦加入他們您基本上會淹沒在很多信息中。這也許就是您要修行智慧和慈悲的時候,要怎麼知道哪一個才是好的,要怎麼才能做到慈悲?
一般來說,當您收到一個信息,他們會介紹他們的情況,背景,但這些是從他們的視角,也許還有其他很多方面是我們不知道的,當您收到這些信息叫您加入,要支持他們,您可能來不及多想就做出回應。問題就在於,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在郵件便利的這種情況下,世界上很多問題都推到您面前來,坐在電腦或者ipad前到底要如何回應,也許您會做點事情,但也許會無能為力去解決所有的問題。
有一次在這裏打禪七,我聽到上人的一個教導,讓我印象深刻,就算是在禪七期間,上人的開示也不僅僅局限於坐禪的話題,有個弟子問問題,當時在舊金山金山寺,參加的人不一定都是出家人,有人問上人,我們現在在寒冷中修行,打坐,外面有些無家可歸的人在外面受涷,有的凍死了。我們在這裡修行,他們會不會受益呢?上人說起,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行在這條道上,我們修行是為了減輕自己的業障,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解脫,那我們怎麼來幫助別人?我們自己是泥菩薩要怎麼去利益別人,至於別人是否會因此獲益這就是個妄想,就算是別人真的能得到這個功德,你有這個想法也就是個妄想。
上人指出我們修道就是無休止,不休息的去利人利己。結果也許不會立竿見影,但我們可以看到從上人的修為上,看到他在世界上多個層面持續的影響力。
對於初學佛的人來講,現在西方,又是科技時代,相比以前,情況有很大不同。找到一個正知正見弘揚正法的道場對在修行的路上至關重要,我知道有些人通過網絡和網頁知道我們這裡,網上有很多佛教的知識,我們要學習也需要有機遇,緣分和智慧。我看到一個佛學網頁,講禪,他們提供一個虛擬的禪坐練習,由一個團體組辦,訂期每幾天網上碰面,他們會組織一個會議電話,聽一位導師給他們禪坐方面的指導。在我們這裏有真正的禪坐,3-D版真人來坐禪,我們大家在一起練習,在一個團隊裡,我們也該珍惜和感恩這種寺廟的環境。
上人開示說有三種善知識,第一種外面的護持者就是護持道場,第二種是同修法友,第三種是導師。如果在網上搜尋,您會看到很多法師可以選擇,現代社會,大家不像以前,現在通常不會去尋腳參方拜訪善知識和寺廟。想要遇到一個好師父,也需要有個人的因緣。就像舍利弗和目連尊者,他們是怎麼遇到佛陀呢,他們看到一個出家人舉止安詳,很威儀,這個和尚告訴他們佛陀的教化如何激勵他修道,然後又念記誦給他們,最後帶他們去見佛。 這個是通過感官的接觸,通過看,聽和理解,這些可以讓這兩大弟子遇到釋迦牟尼佛。
在弗沙佛觀察釋迦菩薩菩薩的故事中,他用眼睛去看,去觀察,觀照,作為人類,我們六根完具,我們可以用眼睛去看,耳朵去聽,鼻子聞,舌嘗,身覺觸,意去想這些都是我們自然會用的。也許有些人天生諸根不具,地藏經上也說譭謗三寶會得到盲聾喑啞的業報。現代科學在試驗如果在嬰兒出生前將基因序列改變,是否可以改變這種生來的缺陷,這裏我們可以停下來,觀照人類的命運是否會變得像烏托邦那樣美好,如果所有的都變得很完美,沒有痛苦,那我們也不能修行慈悲和智慧,讓我們離佛果越來越遠。
佛法教義裏,凡事不幸必有所因,地藏經第四卷說造殺業得短命報,藥理學家尋求治癒癌症的方法,雖然癌症在現在普遍被認為不能治癒的,但還是有些案例因為吃素和放生而痊癒。災難發生時,像地震,火災,海嘯,觀察災區人們的這種因緣,這些人有沒有殺生,有沒有殘害動物,有沒有在製造武器,如果人們能夠明白因果定律,災難和不幸就會減少。
我們可以做什麼?在培德中學,我們教學生擁有正知正見,發展他們的性格。然後加深他們對道德的理解,和佛門的教義。希望他們將來能夠關心全球化的事,做良好公民。學校教導他們要關心他人。現在作為社區服務的一部分,培德女校的一些學生派去為低收入家庭安裝太陽能板。我希望每個人都有機會發展他們的智慧,並和其他人分享,希望大家早點成佛。
Dear admin, thanks for posting, but this Dharma talk was given on May 15th Friday, not 2015年4月30日星期四, right?
是的,感謝您的細心,已更正,阿彌陀佛!
科技俞进步,人俞要有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