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實《弟子規》在日常的生活當中

比丘近幸講於2015年3月16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晚由近幸在這裡跟各位結法緣。今晚所要講的題目是:「如何落實《弟子規》在日常的生活當中」。 

在《弟子規》<總敘>裡提到:「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開頭的總敘共有八句,點出了本書的大義,說明了學童應從孝、悌、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及學文中去實踐聖人的教誨。

這段是說弟子規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是根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的言行當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這些是學習的根本,是非做不可;如果做了,有閒暇呢,更應該努力去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及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或許有人會問:這《弟子規》是啟蒙教育,是學童應該學習的根本,是一個扎根的教育。我現在是大人了,為何還要學習做弟子學童的道理呢?沒錯!這是一個學童的啟蒙扎根最基礎的教育,是學童所必須學習及落實在生活當中。在現代的教育當中,如果沒有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受過《弟子規》的教育,沒人教,也沒有懂,雖然是學童的教育,但沒人教,沒人懂的情況下,或者您八十歲的老翁都做不到,也行不得。所以,《弟子規》是長幼必讀,是安身立命教育古今的一本好書,也是在吉祥平安當中來培育有道德的人。

大家很了解,一顆大樹的成長期是扎根有多深,有多廣,影響到這棵樹長成又高又大;一棟大樓的建立,它最基礎的地基工程一定要很堅固。然而,《弟子規》的教育就是根本,也惟有根本穩固以後呢,才能開出美麗的花果。我們也了解一棟大樓的基礎工程及棟樑是重要的;當地基不結實、不穩固,而上面的棟樑也就不穩定,這個棟樑變成什麼樣的棟樑呢?這個「棟」就變成搖動的「動」,也叫做「動」樑。這個會搖動的棟樑,你說這個大樓將來會不會倒塌呢?也好像說,在花瓶裡面插的花,這個花是沒有根的,沒有幾天,它就枯萎,水也發臭,也就是因為它沒有根本。

現在來講孔門弟子中的故事。話說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路,年長的子路在初見孔子的時候,他頭戴著雄雞毛,腰間佩戴著母豬皮,一副野人的裝扮,散發率直、勇猛的個性,有一股凌人的氣勢;也不知道聖賢學問的高深,也無視孔子的存在。在和孔子比賽射箭,沒想到孔子是那麼的神色自若,且溫文有禮,在氣定神閒之下,箭箭直入紅(靶)心,毫不怯弱。而子路也就自見形慚,急忙退出,改易儒服,而正式地來求見孔子,並拜孔子為師。

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麼一個弟子並非是容易教化調伏的。有一次他就問老師:南山上有又高又直的好竹子,劈下來做箭,射得又直又遠,可見人有好的本質就夠了,又何必一定要學文呢?孔子也就引用他譬喻,反過來調教他:這支箭,如果前頭加上金屬的箭頭,後尾飾上羽毛,豈不射得更遠呢?又入得更深呢?子路聽了老師的教誨,感到很有道理,從此就專心地向學。後來經過孔子的教化,放棄了粗暴的行為,努力地求學,勇於改過,成為孔門中優秀的人才。

孔老夫子為他正衣冠,開示君子之道;經過多年的訓誨調教,子路這塊質而無文的璞玉終於脫穎而出,大放光澤。後來,子路在衛國的內亂中被圍攻,力戰致死。因為他的帽瓔斷,帽子就歪斜了;當他在臨死的時候,仍然謹記著老師的訓誨,掙扎著把帽子重新戴正。他說過一個名言,就是:君子至死,帽子也不能戴歪。因為君子至死都要衣冠端正。那我們想一想,在我們自己當臨命終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像子路這麼心存正念呢?能夠正念往生?

在二十四孝當中的孝子,「負米養親」也就是說子路揹米為奉養父母的故事。年輕的子路,家裡非常貧窮,所吃都是不好的野菜。因為要供養父母的緣故,每每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揹負著米回來奉養父母。等到父母去世以後,他就往南方去遊歷,到楚國;楚國信奉他的人品,就聘請他做楚國的官員,以後他就富貴了。

當他富貴,他心裡還是時時刻刻想念著他的父母。他常常這麼感概地說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現在雖然富貴了,我自己有能力讓父母享福,但父母卻不在人世。就是想和從前一樣吃野菜,仍舊到百里外揹米回來養親,可惜這一世不可能再有這種日子。所以,這是子路的孝行;子路的孝行,負米養親,富貴思親。所以,有一首詩是這麼讚歎子路孝道的行為:「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在《弟子規》講「信」方面,提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也就是說,凡是開口講話都要講究信用,欺詐與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是永遠行不通的。人與人之間能夠做到信呢,就能夠顯示到恒常不變的安定狀態,彼此都能夠安居樂業,所以「信」是五常之一。孔子曾經說過:假如有人沒有守住信用,就不知道他有什麼可以算是一個人。也就是說,即使具備了許多的才能學問,如果沒有了信呢,在社會上就行不通。

《弟子規》是長幼都可以一起學習的;如果還沒有學習《弟子規》,也可以補課,也就是將失落的學分補上來,願我們同時一起來落實《弟子規》,把這個傳統的美德傳承下來,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