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個幸福的人生(一)

葉祖堯博士、周瑞芬居士講於2015年1月31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葉博士:阿彌陀佛!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們、各位善知識:我是親法,我的同修是親如,我們今天在這裡要做一個報告。今天晚上講的這個題目,對聖城的各位可能覺得很奇怪,因為每位在這裡都是修行的人,本來你們已經得到了幸福跟自在。所以在我們講這個題目以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一生中覺得很尷尬的一個故事。

我很年輕的時候,大概是三十五、三十六歲的時候,被請到日本大阪給一個會議致開幕辭。我也不知道日本的文化,所以我就跟在美國一樣先講一個笑話。當我講完笑話以後,底下八百人鴉雀無聲對著我,我當時真想就藏在講台後面。所以今天晚上我先分享這個很尷尬的故事,所以不會覺得太尷尬。

我要想講講為什麼我們今天要講這個題目?因為我們去年十月在華嚴精舍,跟二十位年輕的人講這個題目,哲法師認為這個題目很好,所以建議我們在佛殿講。

在過去幾年,我們常常在中國跟臺灣,跟一些其他地方,多半是跟年輕人,用佛法的精神來講一些人生的道理,今天我們在這分享的就是我們跟年輕人講的。

下圖下左方這張是在中國雲南跟兩百五十位老師,開了一個四天的課後的合影;下右方這個是在臺灣一個靈修服務的團體,跟他們五十位主管做了一個五天的工作坊。基本上是同樣的東西,你看,多半是年輕人。

我們想告訴我們的聽眾就是:幸福是一種自在的心態,一種不被外境所轉的心態。可是我們不用佛法來講,我們最主要是多半用故事講。

我們今天晚上分兩部份:一個是「什麼是幸福」,另外一個是「如何打造一個幸福的人生」。下禮拜是「如何建立和睦的關係」和「如何轉境」。

那麼,對一般人什麼是幸福呢?這些(左與下圖)都是幸福的一種表示,當然不是今天在座的;今天在座的人大概就是從這個(右圖)觀點來看。這是虛雲老和尚九十六歲還是九十八歲,在雲居山每天做他的功課。我們要講的是:人生是一個旅程(中圖);在這個旅程裡面,我們怎麼來看這個旅程。

人生是旅程,可是就像這個圖一樣,你往哪一條路走?你怎麼走?

可是今天在外邊的人,大多數人都不感到幸福;他們也許很有錢,也許很有名,可是他們並不感到幸福。所以我們希望跟他們分享的,從很簡單的佛法的精神來講(我們不敢談佛法),怎麼去對付這種情形。為什麼不覺得幸福?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陰影;這個陰影有多大,我不知道。這個陰影我叫「自我格局」。

有一次,幾年以前,我在一個公司跟五、六十位高級主管講三天的課,在這工作法中間,我請他們每個人畫一張自己的圖;畫完以後把圖都掛在墻上,然後有一個展覽,大家來看這些圖。

有一個主管,就畫了這張圖,一個很不高興的臉,脖子被綁在一根柱子上面。可是當這個畫展完了以後,大家坐下來分享的時候,90%以上的人都說:「我也是這個。」每個人不快樂有不同的原因,被綁住也有不同的原因:有的人是被買了一個大房子綁住了;有的人是因為父母在附近,被綁住了;有的人被子女綁住了;有的人被……反正每個人都被一些東西綁住。

我就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自己的影子到底有多大,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影子裡面有什麼東西?

這個小女孩一歲的時候就得了一種只有小孩子才有的癌症。從一歲多開始,她就進進出出醫院;四歲的時候,她從醫院回來,跟她爸爸媽媽講:「我可不可以在門口擺一個小攤子賣檸檬水?」她父母就說:「妳要幹什麼?」她說:「我希望籌點錢可以幫助其他像我一樣的小孩—。」

因為鄰居都知道她這個情形,都很踴躍,所以那一天她就募了兩千元;賣檸檬水募兩千元不簡單哦!她八歲的時候,正式成立一個基金會來募款;她九歲就死了。十年以後,我們有一次因為旅行去吃飯,在飯店有一個牌子,說「某某人已經死,可是你們要捐錢」。十年以後,她的基金會已經捐了六千五百萬美金。

從她的故事裡面,我要給年輕人講的是:我們不能選擇生命發給我們的牌,可是我們可以決定打好手中這副牌,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發揮個人能力來影響周邊的人。

在臺灣,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很多年輕人不做事,跟爸爸媽媽住在一起。我常常問他們:「你大學畢業了,為什麼不做事?」他說:「事情有啊,可是他們只付兩萬二台幣一個月。我這個大學畢業生,這個我不要做,所以就跟爸爸媽媽住。」我就跟他們講:「兩萬二是給你進門,你門進不去你就沒有希望;你進了門,你可以發揮你的潛能。」

我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就是說甘地年輕的時候,從英國劍橋拿到律師學位,回到印度覺得非常驕傲。

可是他年輕的時候有口吃。他在印度做律師,因為口吃就做得很不好。他的家庭勸他去南非打天下。他到了南非,買了一張火車票,頭等艙,坐在中間;查票員來說:「看看你的票。」他說:「我這個頭等票。」「對不起,你要坐到後面去。」他說:「我買的是頭等票。」查票員說:「對,可是你是黑人,你就坐到後面去。」他開始跟他們爭吵,他們毫不客氣地把他丟到車子外面。

這個經驗讓他在南非的時候想,他怎麼樣可以幫助他的祖國、他的同胞,也許跟南非的黑人。從那裡他發展出他「非暴力的運動(抵抗)」。這是甘地年輕的時候,你看他眼睛發亮,瞪著,一幅了不起的樣子;你看,到這裡,從一個非常驕傲的年輕的律師,到一個真誠的領導,這中間的變化,我想要用一首詩來表達:

‘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的情況下經歷生活,但是我們都需要平衡現實的生活與我們的夢想,也許最困難的事情是如何導向我們的生活方式,來尊重並珍惜我們是誰。’

今天我想跟大家講,甘地的轉化,是從一個很驕傲的律師,完全是以我為主的一個人,變成一個真誠的領導者,完全以服務大家為主。「自己」已經不見了,這是一個真誠的人,我想這個也許是今天在座的都在修的菩薩行吧!

今天我本來想再分享一下這些很有名的人,我都認得他們的,可是時間不許可。我想用四個字來表達一個真誠的人,就是靜、淨、敬、勁,甘地這四個都表達出來了。他被丟下火車以後,他能夠「靜」下來,然後看得很清楚;然後尊「敬」他周邊的環境,然後才把大家帶起「勁」來。他想帶印度;當年整個大英帝國是全世界最有力的國家,整個壓力他一個人就挑起來了。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候,他能夠一個人靜靜地一肩擔起,所以這個是一個真誠的人能夠發揮的力量。

很抱歉,我再分析一下也沒有時間了。那麼最後我要講的是:幸福是一種自在的心態,一種不被外境所轉的心態,就像佛法講的: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阿彌陀佛!

周瑞芬居士:如何得到幸福呢?很多人覺得幸福是外面來的,都是別人給我的。所以,「因為什麼什麼人對我不好,所以我不能幸福;因為我沒有這個,所以我不幸福。」

幸福,都是自己造的,現在我只是給各位講一講幾項我們認為幸福是怎麼樣得到的。等一下我會用一些故事跟各位分享,為什麼我們這麼說。

我們覺得‘服務’是幸福的基礎;我們這裡大家都在行菩薩道,或起碼在學習行菩薩道,所以並不難想像,去幫助別人離苦得樂是可以讓自己得到幸福的。可是在外面的世界,常常會說:「我得到越多越好」,所以常常為自己著想,很少為別人想。

所以,幸福,我們剛才說過了,其實是我們自己造的。自己怎麼造呢?當我們自己內心自在、平靜,我們就幸福,所以是要往裡找,而不是往外找。

人生,其實剛剛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格局。每當我們把格局放下以後,打破以後,我們就會稍為幸福一點;學著一步步慢慢地來,而不是一口氣。今天不幸福,明天就幸福了。所以這是一個旅程,我們自己一點一點把剛剛那個黑影,那個格局去掉,才會有真正的幸福。

下面我就用一些故事來跟各位分享,為什麼我們這樣說。

你能不能用不同的眼光去看一件事?

我們這裡有一張圖片,很多人一看:哦,一位老太太戴了一頂帽子。除了這個還可以看到別的嗎?

這個裡面實事實上也可以看到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好像她的頭上有一根像羽毛一樣的東西在那兒。

中間這張你可以說這是一個很漂亮的白花瓶。你可以看到別的嗎?

所以,常常我們的煩惱都來自於堅持我們自己的想法。我們常常看一個事情,就覺得只有一種看法,這個看法是絕對對的。「這明明就是一位老太太,你怎麼可能說她不是一位老太太?」事實上,別人看到是一位年輕女人。因為我們常常堅持我們的意見,所以就要跟別人爭吵,就覺得很不高興。假如那個人是你的老闆,堅持讓你認為這是一個年輕女人,你會覺得非常地不高興,又不敢說,埋在心裡面,那是絕對不會開心的。

我們剛剛說,幸福的基礎是服務,我們學佛的人都很清楚,我們可以有很多不同樣子的佈施,來幫助人。

從這一張照片你可以看到這些非常餓、非常瘦的窮小孩子。他們很餓,所以我們假如可以做一些財佈施,買一些食物給他們,他們大概就覺得比較開心了。

法佈施,我們這邊的法師天天都在行的菩薩道,用法來幫助大家離苦得樂。

下面是無畏施,這也是可以幫助人家離苦得樂。

這張圖的中間,是我的小姑,她叫葉蕾蕾她以前也來這邊跟我們分享過她的經驗。(編按:請看「金剛菩提海月刊」第?期)

我的小姑來美國念藝術。她在一個藝術大學做教授,非常成功。她也作很多畫去畫廊裡買,也很成功。但是她到了美國就覺得好像跟她的根脫離關係了。她是一個東方人跑到一個西方的世界,她好像不知道她是誰。所以她就覺得這樣不對,她就想要去找她到底是誰。我們剛才說,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幹什麼的。所以她就去找。

很幸運的,有一個暑假,她被請去費城的貧民區,去在一片墻上畫一幅很大的壁畫。就從那一個項目開始,她就發現:哇!跟窮人在一起是我最喜歡的事情,讓我覺得生命有意義!她從一個項目又做到另外一個項目;她在費城貧民區做了十八年。

後來她去中國,右邊(照片)是在北京。北京有一個所謂的農民工學校,就是給那種沒有戶口的窮小孩去念的;他們是不能念普通的學校。那個個舊工廠改變成的校舍,非常難看,沒有生氣。她就幫他們把校舍變得有生氣(右邊第二張圖);第三張圖呢,他們在一個墻上畫了兩棵樹,一棵樹叫「生命樹」,右邊那顆;左邊那顆叫做「問題樹」。生命樹因為它很有生命,有果子、有葉子、根非常健康;左邊這棵呢,就是快要死的樹。所以當小孩子吵架的時候,她就叫他們兩個去樹前面,說:「我們喜歡比較像生命樹呢,還是像問題樹?」當兩個小孩子,同時面對著墻,比較容易把剛剛生氣的事就消掉了。誰願意做問題樹?沒人願意做問題樹,大家都要做生命樹。所以小孩子的問題就自然而然就沒有了。

後來她去世界各地去幫忙窮人,甚至去非常危險的地方,像巴勒斯坦那個地方,常常動不動就打仗,就把人抓去。大家說:「妳別去那些地方,太危險了!」她是不顧一切的,只有那邊人需要,她還是要去。

她從來沒有去唸博士學位。她來美國是唸碩士學位,可是因為她的工作,世界各地的人都搶著要給她榮譽博士。她現在有七個榮譽博士學位。

所以從這一個服務的例子,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以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在世界上產生這麼大的變化。所以我們服務並不是說一個勁兒地給別人東西,她因此找到了她人生的幸福。

這位女士她的名字叫露易絲·海伊她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這一為位女士生下來就相當苦命,她的爸爸媽媽在她十八個月的時候就離婚;離婚以後她媽媽無法謀生,所以帶著她就去跟另外一個人結婚。繼父對她非常不好,種種的虐待,所以她有一個非常非常痛苦的童年。

她實在受不了,所以十五歲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可是只有十五歲,也無法謀生啊,所以她就跟任何人願意要她的話,她就跟他去。十五歲跟人家結婚,又被人家虐待,所以她實在是走投無路了。

她很運氣的有一天,進了一個教堂。那個教堂很特別,跟一般的教堂不太一樣。這個教堂教一些怎麼樣可以療癒你的身體、你的心靈上的一些創傷。所以她就進去學了一些課,然後再繼續在外面再學一些東西;回來以後,她就幫那些不幸的人來解決他們的人生問題。

事實上,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去做了時裝模特兒,非常成功。可是當她開始幫助別人來解決他們的人生問題的時候,她那些美觀啊、時裝啊,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很不幸,有一天醫生告訴她,她得了癌症;像所有得了癌症的人一樣,非常恐慌,不曉得怎麼辦好,可是因為她學的東西是可以療癒;可以自己療癒,也可以幫助別人,所以她知道她有辦法,可以用另外一種的方法來面對癌症。

她知道開刀不是方法,所以她就跟醫生商量,「我沒錢;讓我去賺錢。大概三個月我就可以賺點錢,然後我再來開刀。」

她其實本身很清楚,她之所以得癌症,因為癌症的根是長期的埋怨。因為她從小就被這麼多人虐待,所以她心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恨、有很多很多的痛,埋在心裡面,所以就變成癌症。

所以,她就找了一個非常好的心理醫生,讓她能夠把她心裡深處的那些痛苦、那些恨都釋放出來。她可以大叫、大哭、拍枕頭,所有任何方法,能夠讓她把這種情緒都給它弄出來。從她學習的療法上,她知道,當你把情緒上的根去掉了以後,你身上的病也會好。

她下一步去找一個非常好的營養師,告訴她怎麼樣來面對這個癌症,用什麼樣的飲食。她以前因為非常忙碌,沒有時間好好吃飯,全都是吃一些垃圾食物。這營養師給一個非常嚴厲的食譜,基本上是素食,也給她很多其他的方法,來把她身體裡面的毒素都弄出來。

可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她發現,她需要多珍惜自己,多接受自己。因為她從五歲就被人家虐待,她心想,「我一定是一文不值,所以人家才會虐待我。」所以她從來就覺得自己是沒有一點好處的。可是她在那個時候,開始學習肯定自己,接受自己。

所以用了這幾種方法,經過六個月的時間,她回去看醫生;醫生再檢查的時候,身上沒有一點點癌細胞。

常常醫生會告訴你,某種癌症是無法治療的。她對這個「無法治療」有個很好的定義。她說:「所謂的無法治療,是醫學界沒有辦法幫你,可是並不是表示你自己不能幫忙你自己。」她非常清楚,所有的病,身體上的病都有一個根;那個根是情緒上的根;你只有把根去掉了,你的病就去掉了。

所以在這一本書後面有很多很多頁的表格,所有我們身上可以講得出的病,都給你列出來。她就說,所以得這種病,是因為你的思考方式、你的情緒是這種模式;你想要去掉這個病,你就需要用這個新的模式來思考。所以,她就用這個來幫助別人。

這張照片是相當近的一張照片,她已經八十八歲,並沒有因為癌症而死掉。她到現在這個年齡還是在繼續在幫人。所以,這個故事就是說,第一,朝內看,朝內找方法;第二,以幫助別人是幸福的基礎。

我們剛剛說過,幸福的人生是一個不斷打破格局的旅程,來找到真正的自己。下面我用一個故事來告訴大家,這個旅程看起來大概是個什麼樣子,然後這個人怎麼樣不斷地打破他的自我格局。

尤努斯教授,是在孟加拉做教授。在一九七四年的時候,孟加拉有一個大饑荒,就在校園外面有很多人餓死了,死在馬路上。他看了以後覺得非常驚訝,說怎麼情況會糟得這個樣子?所以他就出去了解一下,是什麼樣的人連飯都沒得吃;那麼餓,就死了。結果他發現,「哦,這些窮人,他們之所以這麼窮,不是因為他們很懶、不做事,也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沒有技術,而是他們好像被局限在一個奴隸制度下一樣。」

怎麼樣的一個奴隸制度呢?就是一些有錢的人,買了一些材料,在孟加拉那地方,大家就編藤籃子、藤椅子這種東西。那些有錢的人就買一些材料,讓那些人來做工,可是給他們非常少的錢,所以這些人永遠沒法脫離貧苦。因為拿到的錢,簡直是買食物給家人吃幾乎不夠,所以就有些人就餓死了。

所以他覺得,其實我給他們每個人不到一塊錢美金—當然在孟加拉,賺的錢不如在美國多—只要每個人不到一塊錢美金,像六毛錢,他就可以自己去買材料,買了材料以後,他也一樣編啊;編完以後他可以去賣那個高價錢,他的老闆賣的那個價錢,所以他很快的就可以把借的錢還了,就變成自己獨立自主了。

所以,他就拿了二十七塊美金出來,借給四十二個窮人家,讓他們去脫離貧苦,變成獨立自主。

他對於這個結果非常驚訝,他說這些窮人,你別看他們窮,他們還很有信用;他們說要還錢,他們就會還錢,所以很快他們就把錢都還了他。這樣,對他幫助窮人的信心大為增加。

他就去跟銀行說,我們一起來借錢給整個村莊的窮人。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起碼在美國,在別的國家我不知道—「銀行只借錢給有錢的人」;銀行絕對不會借錢給任何沒有錢的人,因為他怕你不還錢。所以,他後來就跟銀行說:「那這樣好了,我來背書,每次你借給人家的錢,我同樣簽名;這個窮人不還錢,那我就來還。」因為他對窮人有信心嘛,他不怕。後來,終於說服了一家銀行,跟他一起做這件善事。

他有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方法來幫助窮人建立信貸,他把窮人組織起來,五個人一小組。有時候有事情發生,比如家裡有人病了,或者是什麼事情發生了,一時還不出錢;這五人小組互相支持,其他四個人就來幫這個人一起還。所以他們也獨立了,慢慢地就可以幫這個人一起還;四個人幫一個人就比較容易。

他的信心因此大增,他又去銀行說:「好了,我們現在幫了一個村莊,那我們能不能來幫整個國家呢?」可是銀行也有他們自己的格局,他們還是認為—雖然這個事情很成功—可是他認為這是個例外的現象。他說:「窮人就是沒有信用,不能借錢給窮人。」銀行都不願意跟他合作。他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就自己鼓起勇氣來冒這個風險。他自己成立一個銀行,專門借錢給窮人,都是很微型、很小額的貸款。他不借給任何其他人,這個就是所謂的「村莊銀行」。

他成功了以後,野心更大了。他現在不只是他一個國家了,他現在要全世界的窮人都可以被幫助到。現在全世界大概有六十幾個國家有這個微型貸款的銀行—這個「村莊銀行」。因為這件事情,他得了諾貝爾獎金。

這個故事就是想跟各位分享一下。這是一位非常普通的教授。天下教授無窮之多,他一點沒有什麼特別,可他就是有一個善心,有個慈悲心;從幫助他的校園外面的少少的四十二位窮人,慢慢一個村莊,再一個國家,最後到一個世界。所以,我們只要對於我們做的事情覺得有意義,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我們只要持續地去做,很多人都可以像他一樣做出這樣偉大的事情。

這幾個故事就想跟各位分享,幸福的人生其實是從我們裡面的力量出來的。我們是來幫助別人離苦得樂;因為別人離苦得樂,我們自己也有了幸福,所以,這個事情都是非常可能的。

幸福是一種自在的心態,是一種不被外境所轉的心態。所以,一念放下,萬般自在。謝謝各位!阿彌陀佛!

葉博士:還有幾分鐘,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問題?

向居士說因為我剛剛跳得很快,所以希望再回去,有幾張補充一下。

一個真誠的人,他跟別的人不一樣,是當你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你是在他面前唯一的人,他的專住力完全放在你身上。

我講一兩故啊,這位(右上)是Herb Kellerher,他是西南航空公司—美國最賺錢的航空公司,從一開始就沒賠過錢—的創辦人,也是長期的總裁跟主席。

這位(左上)是John Wooden,美國有史以來最有名的大學籃球教練;他做球員是最好的球員,做教練也是最好的教練,好像他最近走了,是一百歲走的。

這位(中下)是李國鼎先生,他是臺灣經濟推手。我在一九九五年設立一個國際大獎—「李國鼎經濟社會獎」。當然,李先生是第一個獎的得主,其他獎的得主包括在臺灣的聖嚴法師。

我就講幾個故事,Herb Kellerher:西南航空公司有四萬多員工,有最多的勞工的組織,可是從來沒有問題。為什麼?他跟勞工談判的時候,他就把公司的財務報表拿出來,公開跟他們談:我給你最好的條件。那些勞工組織基本上沒有辦法跟他討論,因為他給你最好的,他不是從給你一點一點增長。

我第一次跟他見面的時候—我跟他有一個小時的約會;我們談了四個小時。在這四個小時裡面,他的眼睛沒有離開過我。談了四個鐘頭以後,我告訴他:「我要回奧斯汀了,對不起」。他說:「哦。」他看看錶,說:「你還有時間,我把你送到飛機場。」所以,他就自己開車把我送到飛機場。到了飛機場以後,他說:「哦,你還有十分鐘,我們在這裡還可以再談十分鐘。」我們就談了四個小時又十分鐘。

所以,這種人外表是沒有做作的。他要跟你談,不管你是誰;只要談得來,他有時間。

這幾位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人,可是他們也都是最真誠的人。故事很多,可是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向居士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可以單獨告訴妳這些故事,好吧?

阿彌陀佛!謝謝!

在〈如何打造一個幸福的人生(一)〉中有 1 則留言

  1. 葉教授,您好!
    我在華嚴精舍討論會中聆聽您的講話,深覺受益匪淺,今日聽到您在大殿的說法,非常希望能有英文版的錄音或講稿,可以傳給我的孩子,讓他們也受益。可否請您email一份英文的稿子全文呢?感激不盡。
    阿彌陀佛!
    親誠敬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