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近永講於2015年1月25日星期日晚 萬佛城大殿
上人、諸位法師、諸位佛友:阿彌陀佛!今天輪到近永在這邊和大家結法緣。我們在萬佛城,每一年年底,都有至少一週,有時候是兩週的佛七。緊接著下來就是三週的禪七。所以,加起來的話就至少四週,有時候五週,這麼長的時間。四、五週的時間,約一個月左右;對一年而言,一年也不過才十二個月,所以這個時間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如果能夠在這四、五週都能夠精進修行的話,那實在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也是需要很多福報,才有辦法四、五週都在佛殿,或者禪堂,這樣子過去。
回想到我自己,應該是九八年初,就到聖城常住。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參加佛七和禪七。一直到〇二年出家以後,以為說,出家了,應該就有機會好好地打佛七或禪七。沒想到一出家沒有好久,就被派到加拿大去,禪七進行到一半被派出去。所以,那一年的禪七也沒有圓滿。一直到〇五年,受比丘戒以後,才有機會圓滿地參加。
當然,我個人是沒有像很多人,像諸位這樣子,有這麼大的福報,每一年都可以參加。在這邊能夠四、五週都安心地念佛、參禪的話,實在我們有很多人需要感恩的。我們在這邊也不愁吃、穿,不愁住,什麼都不用擔心;到了午齋的時候,就有熱騰騰、香噴噴的菜飯在等著我們。
所以,我想第一個要感恩的當然是上人,創立這個道場。也感恩很多的護法居士,廚房的工作人員、辦公室,還有其他各個部門;因為他們的護持和犧牲,我們才能安心地在禪堂裡頭、佛殿裡頭修行。
我就想到,在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裡面,他提了發菩提心的十個因緣。這十個因緣,前五個都是感恩:第一個就是佛恩,第二個是父母恩,第三個是師長恩,第四是施主恩,第五是眾生恩。
我要特別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第四個施主恩。對我們出家人而言,我覺得這段文,描述得非常像我們在如來寺的生活。
這個文裡頭,一開始這麼講的,「云何念施主恩?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己有。」
接下來就解釋哪些東西:「二時粥飯、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早齋、午齋的菜飯,衣服,還有醫藥,及其他的我們身體需要的東西,這些都是別人努力工作的結果,我們拿來用。
然後他接下來講說,「彼則竭力躬耕,尚難餬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就是說,這些施主,從前都是農人,他們耕種,很賣力地耕種;但即使這麼賣力的耕種,也不見得能夠吃得飽。我們呢?我們也不需要工作,就坐在那邊受用食物。這樣子呢,卻還不滿意!
接下來說,「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於安服有餘,寧知愛惜?」從前的人要自己織布,不停地織布,但還是很困難。我呢?庫房裡頭一大堆衣服,都有剩下,我卻不知道愛惜!
「彼則蓽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閒庭,優悠卒歲。」這些居士們,他們住破破爛爛的房子,而且家裡頭有很多雜事,一輩子都是紛紛擾擾的。反之,我們住的是廣大的房子,很大的清幽的院子,一年到頭都是這麼悠閒。
接下來,省庵大師說,「以彼勞而供我逸,於心安乎?將他利而潤己身,於理順乎?」別人勞作的成果來讓我這麼放逸,我心裡頭安心嗎?把人家的利益來利益自己,這個在道理上講得過去嗎?
接下來他就說,「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就是說,受這麼多的恩,我們如果不懂得好好地修行,有慈悲和智慧,福慧雙修,讓這些居士們能夠沾到一點恩,讓眾生也受恩;如果沒有這樣做的話,我們吃的一粒米,穿的一絲線,都要償還的,都是欠的債。這個惡報是逃不過的。
這段我覺得對自己是很大的警惕,所以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接下來,我想談一談禪七方面的事情。我們參加禪七,我想兩個問題經常在討論中、在我們的腦海裡、在我們的經歷裡頭。上人開示裡頭這兩個問題也提到;幾乎每天,我們聽的開示都談到這兩個問題。
第一個當然就是痛,對不對?參加禪七的時候痛;第二個呢,就是妄想:就這兩個,擺不開的。
先談談妄想。在禪七的時候,我試著去觀妄想哪裡來。我發覺我自己的很多妄想是來自貪。貪什麼?五欲—貪財色名食睡,貪這些東西。因為貪這些東西,所以妄想就起來了。
後來就想到,《六祖壇經》裡頭,五祖大師和六祖大師講《金剛經》的時候,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就頓悟了。他開悟的時候講了些什麼?
他很驚歎地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最後講到「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五個裡頭,我想特別提出第三個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瞭解,我們自性裡頭什麼都有,就不會去向外追求財色名食睡;都不會去追求,因為你自己都有的東西。我們去追求,是因為自己沒有,所以外求;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地體悟到,本來什麼都是具足的;再加上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什麼都可以在自性裡頭生出來;自己什麼都有了,自然不會去攀緣。
所以,如果我們真的能這樣瞭解的話,很多妄想就會止息,就不需要打這些妄想。
最後剩下兩、三分鐘,想提一下痛的問題。
我們參禪,大家都曉得,想要開悟,也是要開智慧。如果我們參禪能夠開悟而沒有經過痛的話,那該多好!問題是,這有可能嗎?不經過痛的過程,就能開智慧,有這種事情嗎?
我想提出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如果看看六波羅蜜、六度的話,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精進,第五禪定,第六是智慧。智慧是在最後面。這六個波羅蜜次序不是任意擺的,是有一定的次序的。如果你讀《華嚴經》的話,你會曉得〈十地品〉裡頭,初地菩薩是專門修布施,二地是持戒,三地是忍辱,四地是精進,然後五地禪定,六地才是智慧。所以很清楚的,這是有一定的次序,不可以顛倒。如果你說,我們可以跳過三地,直接到六地的話,也許你有那個本事,但照六度萬行慢慢一部走的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跳過忍;沒有足夠忍力的話,不可能有禪定,也不可能開智慧。阿彌陀佛!
功勳祈世界和平, 利益報檀那厚德!
宣公上人慈悲!
方丈和尚慈悲!
這幾年都有在聖城打冬季禪七,但今年去了中國參學, 不克參加.
願各位同參道友,功夫精進,早日得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