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尼近謁講於2014年10月24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兩個禮拜之前,是新出家的沙彌尼之一,所以就先談談自己出家前後心理上的一些變化。
出家以前,雖然通過學佛,暸解到要去除我執,和無我的道理;但是,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習慣於以「我」作為一切的出發點;不論做什麼,怎麼做,都是「我」。我覺得自己一直沒有辦法抓住到這個「我」;這個習慣性的「我」,就像一個大帳篷,把自己的心裹了起來。哪怕是在修行上,仍然是「我」要修行,「我」要念佛,「我」要學習經典的知識,「我」要空掉我自己,「我」應該,「我」不應該,等等。其實,不知不覺中,起心動念一直離不開我。
出家法會之前的那次拜懺,發現原來自己可以更加用心,更加恭敬。之前,八月份參加在家菩薩戒的那次拜懺,當時覺得自己已經很用心了;沒想到,這次出家前的拜懺則更用心;才發現,原來上次的還不夠。所以我知道自己的懺悔和誠心永遠都是不夠的。
拜完懺以後,頭髮要剃掉百分之九十八。我一輩子也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面。自始至終,大腦一片空白。之後,換了衣服、換了名字、又住進新的寮房;我不知道「我」是誰,就連那個想要尋找「我是誰」的心都沒有了。當這個空白的狀態維持了幾天後,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之前的自己都用錯心了。就是回到剛剛那個話題,不管做什麼,怎麼做,都是「我」。「我」想要「無我」,請問」「我」要怎樣「無我」呢?這樣就給自己的內心製造了很多矛盾。
這時才突然發現, 之前的那個「我」,是深深的扎在內心中的根,這個就是與生俱來的我執。從出生的那天起,就帶在身邊,熟悉到不分彼此;而以後想要「無我」的努力,卻好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雖然很努力地漂來漂去,但至始至終都沒有觸碰到埋藏在水底下的根。
記得曾經讀過一套佛陀的智慧語錄。其中有個小片段,有人問佛陀說,「我想要快樂,請問我該怎樣做。」佛陀回答,首先,去掉「想要」,因為這是慾望;其次,拿走「我」;剩下的就是「快樂」本身。當我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我覺得,這真的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最近幾天,我意識到我所瞭解到的只是一種道理,我並沒有真正地體會過,什麼是拿走這個「我」。
出家的功德是沒有辦法用自己的眼耳去測量的。可以比喻成像陽光,暫時照化了「我」那層堅固的冰;又可以比喻成像一隻大手,把「我」這個蓋子拿走了一會兒。雖然我知道,我的智慧及觀照能力不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我」還是會繼續凝聚起來;但正是在這短暫的時間內,可以讓自己有機會從一個全新的層面重新審視這個心;原來之前的自己都用錯心了,整個都是顛倒的。
尤其是出家當天的那個下午,法師講了一句簡短的話,也是給自己打了一劑強心劑。法師說,「出家後就是一合相,你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這這個整體。」而我的內心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出家以前,我覺得,我是我自己;出家以後,我覺得,我是這整體連帶的一小部分,就好像海浪裡的一個波浪,是隨著海浪起伏的。
談到自己的出家因緣,當初來美國,其實是來留學的;結果,恰巧自己租的房子在分支道場那邊,所以就常常去參加法會,寒暑假也會來聖城打一念佛個七。有一天夜間,看到滿天繁星,心中想到,「哦!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原來它離我這麼近,而我卻離它這麼遠。」就是在那一刻,我出家的心發起來了。
出家的那一天,好朋友寫了一封信來,說,「恭喜你,終於出家了,感恩佛菩薩生生世世的救護。」我看著這封信,覺得即感動又慚愧;就像昨天新出家的師兄結法緣時提到的佛菩薩的恩德。記得有一次,在晚上聽經的時候,聽到上人有講這樣一句話,大意是「佛菩薩什麼心都沒有了,心心念念只是救度眾生,令一切眾生返迷歸覺。」
談到因緣,想到過去,有一次法師對居士們說,「不管大家平時做什麼功課,要求大家每天一定要念兩千聲佛號。兩千聲佛號,半個小時,不長。因為我們還是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一切導歸淨土;所以大家要跟阿彌陀佛結個緣啊,不然到時候你去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問,你是誰啊。」法師當時講得很幽默,我對此也印象深刻。因為這也讓我瞭解到,要培養自己和佛菩薩的因緣,就是在心中要多念佛,念法,念僧;多念三寶的功德和恩德。
談到因緣,我想到上人講解的《十法界不離一念心》。上人講到,「佛、菩薩、聲聞、緣覺,是四聖法界。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是六凡法界。合起來叫十法界。」
「這十法界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就是從我們人現前一念心生出來的。這四聖、六凡法界,歸納起來,不出你我現前這一念的心性。這一念具足十法界,十法界不離一念。」
以前讀過徹悟大師語錄中也談及十法界。徹悟大師用的是文言文講解,他講解得非常簡略,對我的幫助也很大。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就是說,我們現在修行的當下, 如果不念佛,這個念必然落在其他九個法界。因為十個法界都不出當下這一念心。
「不念佛界,即念九界 。」這讓我想到,《華嚴經・十迴向品》裡面,教導過我們,是這樣子說,『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但為一眾生故,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為救護一切眾生故,而修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不但為淨一佛剎故,不但為信一佛故,不但為見一佛故,不但為了一法故,起大智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普淨一切佛剎故,普信一切諸佛故,普承事供養一切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發起大願,修諸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覺得從這段經文中學習到,雖然是凡夫,可能一位佛還沒有見到,但是可以發心,去和諸佛結一個因緣,和法界無量無邊的佛菩薩,發心去和他們結緣。如果不去和佛菩薩法界結緣,那這個心就要跑去跟其他法界結緣了。
再接下來是,「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
「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白話文就是,因為凡夫總是處在有為法中,不可能無心無念;而這個離念的心體只有佛能證得,等覺菩薩尚有一分無明未破;哪怕起一個念頭,都會落入到十法界。每一個念頭中有九十個剎那,每個剎那當中又有九百個生滅。每起一念,就為一受生因緣。如果這個人他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了,他一定會念佛的。阿彌陀佛!
:)感恩法师,很受用。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与极乐世界的电台连接了。:)
「我」想要「無我」–正是末學的狀態,感謝近謁師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