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天空

邱親伶講於2014年4月12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晚親伶學習心得分享,如我所說有不如法之處,懇請諸位慈悲指正。今年是我教書的第二十年,今晚我想與各位分享一點心得與反思,我將今晚的主題訂為: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天空。

上學期我給培德女校高中部的學生一個作文題目──聖城之美。在孩子的心目中,聖城最美的景色之一是「天空」。時而湛藍,時而五彩繽紛,還有千變萬化的雲。在她們的眼中,一朵朵的雲,有時看起來像龍、像鳥,還有通往天國的階梯。

我想在座各位一定有不少人同意孩子們的看法,聖城的天空真的很美。不同的是,當我們仰望天空時,希望看到的可能是佛光,是西方三聖,或是朵朵蓮花。「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我們與孩子們的期待不同,也就勾勒出不同的景象。

接下來,我想分享兩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是一對母女站在花園看著盛開的花,母親很開心的跟孩子說:「你看,是蝴蝶耶!」孩子回答說:「不是,是蜻蜓!」母親接著說:「明明是蝴蝶啊!」孩子也辯駁說:「不是,是蜻蜓!」母親終於耐不住性子而責備孩子:「都這麼大了,你怎麼蝴蝶、蜻蜓還分不清呢?」孩子委屈的跟媽媽說:「我看到的真的是蜻蜓。」母親這時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身邊,抬頭真的看到了一隻蜻蜓。

原來是母親與孩子的高度不同,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如果最後這個媽媽沒有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那她將永遠不知道孩子所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境界與問題,還可能因此錯怪了孩子。

第二個故事是一位學生在兒童教養院做義工後的分享。一群大學生到教養院關懷了一陣子,發現有一個孩子總是撐著一把傘,蹲在牆角,不說話也不理人,久了也就沒有人跟她互動。有一天一個學生心血來潮,她很想知道雨傘下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於是她撐起一把傘蹲在孩子的身邊,這時孩子抬頭看著她說話了!孩子問這個學生說:「你也是蘑菇嗎?」

原來這個孩子一直把自己當作一朵蘑菇,跟別人是不同的,而因為這個學生的好奇,終於進入了她的內心世界,最後將她轉介到兒童心理輔導機構接受治療。

這兩個小故事,讓我重新思考老師這個角色。剛開始教書時,總是一股腦的想把所學都教給學生。不管學生懂不懂,跟不跟得上。過去我教的是經濟學,需要利用圖形與數學做為分析工具,而這些對於非商學院的傳播科系學生來說,是相對困難的。曾經有一個新聞系的學生問我:「老師,你可不可以不要教數學,也不要教圖形?」我想了想,回答他:「那我要教什麼?」

我只會這樣教啊,因為我就是這樣學的!當時我並不懂什麼是因材施教,因病給藥。漸漸的,我看到了學生臉上的無奈與困惑,才終於瞭解到要改變的是我,不只是學生。不同背景的學生,就像不同的米,我應該適時的調整水量與火候,當然還需要更多的耐心與陪伴。

教書十年後,我重新回到學校進修,看著艱深無比的課程,我也很渴望老師可以看到我臉上的困惑;可惜的是,老師總是視若無睹,甚至無情的羞辱我。這大概是我的現世報吧!我在心裡不斷地告訴自己,我一定不要這樣對待我的學生,因為我自己嚐到了那種苦澀的滋味。

在《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依眾生根器化現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我想這除了是四攝法中的「同事」之外,另一層的意義,便是與眾生站在同一個高度,以同理心,看待眾生面對的問題,再適時的引導與教化。我們熟知的魚籃觀音即是如此,觀音菩薩深知眾生習性,以方便法循循善誘,最後達到教化的目的。

2005年,我和幾位老師帶著五個大學生到泰國北部──清邁做教育志工,教華語。在泰緬邊界著名的金三角,住著一群「亞細亞的孤兒」。之所以稱為「亞細亞的孤兒」,是因為他們是國共戰爭時,由中國逃出來的中國國民黨國軍的後裔。他們沒有國籍、沒有身份,是亞洲的邊緣人。因為他們始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願歸化泰籍。最後為了下一代,迫於現實還是屈就了。白天他們在正規學校就讀,學泰文,放學之後才在部落裡簡陋的教室學中文。

假日,我們帶著滿滿的愛心、先進的設備到山地部落辦營隊。電腦、投影機,還有精心製作的教具,一切就緒,開始上課了。小朋友們看著像電影一樣的投影機螢幕,興奮得目不轉睛。可是,好景不長,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延長線負荷不了先進設備的龐大電力需求,燒掉了。授課老師瞪著大眼睛看著我說:「沒有電腦怎麼上課?」我說:「寫黑板啊!」大夥七手八腳的開始找粉筆,終於找到像寶貝一樣被收藏著的粉筆,而每一段只有指甲一般的大小;在臺灣,這些早被當作垃圾處理了。

接下來的團康課程,大學生們設計了新奇的分站遊戲,孩子們把鞋子脫了,開心的跟著老師和大姐姐們一起玩。我在教室裡準備著下午的課程,一個孩子羞澀的走到我面前,遞給我一張剛才上課發給他們的白紙,我不知道他要做什麼。我隨手拿起來,折了一架紙飛機給他,他開心的在教室裡飛舞。外面的小朋友看到了,紛紛拿著白紙來要紙飛機,一下子教室成了飛機場。原來他們要的快樂是這麼簡單!

下課了,我們發給孩子們有著精美包裝,五顏六色的糖果跟巧克力。不一會兒功夫,教室內外都是糖果紙。我跟孩子們說:「要撿起來放在垃圾桶裡。」孩子狐疑的看著我,點點頭跑開了。我看著地上的紙屑一點也沒有減少,就再跟孩子們說一次。孩子終於開口了,他們說:「我們家沒有垃圾桶。」剎那間,我愣住了。這個部落,沒有垃圾車,更沒有焚化爐,我們從來都沒有想過;我們帶來的除了自以為是的愛心之外,還有不屬於他們的文明污染與欲望。

另一批老師與學生進入一個更窮困的部落,當地華語學校的校長要求的課程之一,是教孩子們勤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老師依著臺灣標準的教育方式,分成幾個步驟說明。第一、先開水龍頭把手沖濕,然後用洗手乳……老師和大姐姐們賣力的教,孩子卻一臉茫然,終於一個孩子說話了。孩子說:「老師,我們家沒有水龍頭。」大學生們心頭一陣酸楚,我們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生活,洗手對我們而言,是這麼簡單又理所當然的,從來沒有想過這會是問題。

這趟的志工之旅,我想我們是受者,而不是施者。在我過去的經濟學教學中,第一堂課教給學生的概念是:「資源有限,欲望無窮」,也正因為資源有限,所以要學習如何分配,才能有效的滿足我們無窮的欲望。可是在那裡,因為資源有限,選擇不多,所以他們可以安於簡單的生活,而不用太傷腦筋。

我們在上山之前被告知,不能飲用當地的水,甚至連洗手都不行,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抵抗力。看著孩子們自在的在山裡跑跳過生活,而我們卻是綁手綁腳的,我實在不知道幸福的是他們,還是我們?以世俗的眼光,我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什麼都有。學佛之後,慢慢地體會到,其實我們擁有的盡是由貪念堆積而成的幸福,想要的永遠比需要的多很多。

在《佛遺教經》中,世尊教導弟子所謂的無求功德。世尊說: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我曾經在醫院當義工,看到生的喜悅,也看到加護病房內外的兩樣心情,看到因為親眼見到兒子跳樓自殺的師姊,剎那間重摔倒地而成植物人。我也曾經無語的面對學生哭著問我:「被殺害的妹妹,法醫解剖完了,現在怎麼辦?」還有學生問我:「從小照顧她長大的奶奶去世了,現在在哪裡?」如果沒有學佛,我想我只能跟著她們一起哭。

福報有限,業力無窮!福報怎麼樣才能有效率的分配於生老病死之間呢?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答案。2010年三月底,我參加了這一生中的第一個觀音七,一個夢境讓我深刻反省,人到臨終時,自己做不了主,別人幫不上忙。

觀音七結束後,我回到臺北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辭呈。從七歲入學到辭去教職,我的生活圈始終離不開校園。當我開始在道場學習做義工,就像剛進小學的新生,懵懂無知,跌跌撞撞,充滿好奇,又有些恐懼。我會犯錯,就像孩子們一樣。我想學好,也想改過,我也曾因為害怕而不知所措。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我甚至不知道該何去何從。許多的良師益友,屈就我的高度,彎下身子來陪伴我,今天我才有機會回到這裡,我真的很感激。

在〈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天空〉中有 1 則留言

  1. :)感动于分享者善良透明的心灵,感恩真诚智慧的分享,十分受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