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近祥講於2014年2月11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20
諸佛菩薩、上人、法師、各位法友:阿彌陀佛!今晚是近祥上來和大家結法緣;講得有任何不如法的,請大家慈悲指正。
去年十月的時候,我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故事;這些故事是節選於《弟子規淺釋》。今天晚上,我希望繼續和大家探討這個題目,再分享一些淺釋裡傑出人物的故事,用來展示《弟子規》所講的道理。這些淺釋是在《金剛菩提海》中,每期都有,從1995年9月份到2000年5月份,每一期都節選了一部份,已經出版了。
在講〈信〉的那一章,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首領,在非常、非常艱難的條件下依然信守諾言。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古希臘有一個大政治家,名叫沙士德‧塔爾;有一天他在花園散步,突然從外頭跳進一個滿身血污的青年。起先,他以為是小偷;但是那個青年卻「撲通」一聲跪下了,很急切地哀求他,說:「我因為和人打架,失手把對方打死,別人追著我,要我償命,不得已我才跳進墻來躲,請您務必要救我的命。」
這個青年一邊說還一邊哭著,連連磕頭。沙士德‧塔爾看他好可憐,就答應救他這一次,把他帶到地窖藏了起來。過了一會兒,十多人抬了一個死屍來,那個死者就是沙士德的兒子;他救的青年,正是殺死他兒子的兇手。這個時候,沙士德‧塔爾想了一下,就表示他並不知情,然後叫人把他兒子的屍體抬走,抬出去料理。
到了晚上,沙士德把年輕人從地窖中帶出來,交給了他一匹黑馬,說:「我本來應該把你交給那些人,因為你打死的正是我的兒子。但是我已經答應要救你,不能不守信用,你趕快騎著這匹馬逃走吧!」這種程度的誠信是非常稀有的!一般人通常會以怨報怨,只有有非常出類拔萃的智慧和品德的人,才會做出這種非凡的舉動。
當時我讀了這篇故事以後很好奇,就想找他以前全名是什麽?他的希臘文名字是什麽?在幾番查找以後,並不能確定;因為文章的出處名字是中文名,在網上找他希臘文的原名是找不到的,英文名字也找不到。但是有兩個名字,有可能是這個人:一個是希臘的領袖,名字是修西帝理,另一個名字是西塞羅。
在深入查找西塞羅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個西塞羅是公元前一世紀的一個政治家、律師,也是一個哲學家,當時是古羅馬非常有名的雄辯家。他有一個作品,讓我想起《了凡四訓》。他寫的是一封信,信的名字是《論職責》;就像袁了凡一樣,他這封信也是給他兒子寫的,因為他的兒子當時沒有認真讀書。
在這封信裡,他談論到什麽才是高尚的。在兩件高尚的事情中,怎麼樣分別哪一件事情更加高尚?怎麼才是權巧方便?怎麼才能在兩件權巧方便中做出抉擇?高尚的事情和權巧方便的事情,互相衝突的時候,應該怎麼辦?這封寫給他兒子很長的這封信,非常受推崇;它雖然不是基督教的作品,但是卻被基督教的教堂作為他們的讀物。這也是在印刷術發明後印刷的第二本書。在十七世紀,它也是在英國學校和大學中的課本。
這本《弟子規淺釋》,選了一些很傑出的領袖,其中一位就是美國的林肯總統──第十六任的總統。當他還住在伊利諾伊州的春田鎮時,有一個女孩約了朋友去旅行,事先請好了人來幫忙搬行李。誰知道請的人沒有來,這個女孩連火車站在哪裡都搞不清楚,所以就非常著急,急得在門口哭了起來。這時候正好林肯走過,就問明了情況後看著表,說:「還來得及!」就扛起行李,叫她在後面跟著。這個女孩就連走帶跑地跟著這個長腿的先生,走到了火車站;火車還沒有開,林肯把她的行李放下以後,一文錢也不拿就走了。
又有一回,當林肯還是一個律師的時候,和幾個同事騎馬到外地去辦事,路經一座森林。當大家看到小河,要牽馬去飲水的時候,才發現林肯不見了;跟林肯同行的人說,林肯撿了一隻被風颳下來的小鳥,他一定是找鳥窩去了。不久林肯趕上了同伴,跟他們說:「我總算找到了鳥窩了。雖然很不容易找,但是我一定要找到;假如不能讓這隻可憐的小鳥回到牠母親的身邊,我今天晚上就一定睡不著覺了。」《弟子規》第五章〈泛愛眾〉這章裡面寫:「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好學的亞伯拉罕‧林肯,自小家境貧窮,必須半工半讀。林肯買不起很多的書,大部份的書都是他從別人那裡借來的。他在少年的時候,就很佩服美國的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一天,他跟朋友借了一本《華盛頓傳》,他看了又看,總是手不離書,書不離手。那一個夜裡,傾盆大雨,他簡陋的小屋漏水,就把《華盛頓傳》打濕了;書烘乾了以後,仍然是皺皺的,書皮也顯得很髒。當時林肯很難過,就想:如果我把書這樣還給朋友的話,以後人家有書就再也不會借給我了。因此他就去給人家做了三天的工,然後把所得的工資,買了一本新的《華盛頓傳》,還給了朋友。
林肯的朋友很高興林肯的這種行為,就把新的書收下,卻把買書的錢還給他,叫他再去買別的書來看。當時林肯非常感激,感激得眼淚都掉下來了。後來他把那本淋過雨的《華盛頓傳》天天捧著讀,也把華盛頓當成他的老師。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林肯自小就非常珍視書籍,對書籍裡所含有的智慧也是很尊敬的。他既這麼慈悲又很有智慧,不愧是美國的一位總統。在《弟子規》的最後一章節,有這樣兩句:「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另外又有一則,是關於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先生的故事。在他去世以後,有一本他1745年使用的記事本,在他舊居的佛吉尼亞州的農莊發現。這本記事本中,華盛頓親筆抄錄了大約有一百一十條的國民應對守則。這些言語及應對守則,顯示出十八世紀對青少年充實的人格教育;即使是今日,大部份的守則仍然適用於現代人的行為。
在這些守則中有一條是關於謹言慎語的,是這樣講的:「不要愛沾惹明知不實的任何消息,在轉述聽來的話時,無須講出是誰說的,切勿企圖發現秘密。」這個意思和本章《弟子規》裡面有些話,說得非常相似,都是教我們要謹言慎語,不要傳播任何不真確的事情。在《弟子規》是這樣講的:「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有這樣一則故事,說華盛頓在當上了大總統以後,有一回他穿著便服,騎馬出去玩;經過河邊的時候,看到一個軍官指揮著兩個士兵,把一段很大的木頭抬上河堤。但是河堤很高,木頭又很重,那兩個士兵用盡了力氣還是抬不上來。那個軍官一直在吼:「用力!用力!」卻不去幫忙。
當時華盛頓就去跟那個軍官說:「他們的力氣已經用完了,你去幫幫吧!」當時那個軍官就瞪大了眼睛,大聲地講:「我是尉官,你知道嗎?」華盛頓就說:「啊,對不起!我不知道;如果我早知道您是尉官的話,就不冒犯您了。」說完了以後,華盛頓就脫下外衣,跳下去幫那兩個兵把大木頭抬上來。一位美國作家就是這樣寫:「敬人者,人皆敬之。」在《弟子規》裡是這樣寫的:「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還有五分鐘的時間,我們就再分享一個故事。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一位大哲學家,因為他的見解和當時人很不相同,所以有很多人不喜歡他。有一天,他正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裡散步,忽然有一個陌生人自背後偷襲,用棍棒打了他一下就跑掉了。當時蘇格拉底的朋友看到蘇格拉底的傷並不很重,就要立刻去追那個年輕人,找他算帳。但是蘇格拉底卻一把把他的朋友拉住,就像沒發生什麽事似地,繼續散步。
老朋友很奇怪,就問他:「難道你是怕事嗎?」「不!」蘇格拉底說:「一點也不!」老朋友又問:「那為什麽人家打你,你還不還手呢?」蘇格拉底就笑了笑:「啊!老朋友,您也糊塗了!難道說一隻驢子踢了你一腳,你一定也踢它一腳嗎?」蘇格拉底不願意和惡人計較,這是智,我們縱使不是自然能行之的忍者,能不學做個利人勉行的智者嗎?
我們從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領導人,他們有一些很相同的共同點──都是從基礎做起的。也就是說,他們從很早期的時候,就開始建樹他們自己的基礎,來修踐他們的品行。當真正擔任領導人時,才能真正發揮這些德行,我們也可以從他們身上去學。《弟子規》既是為學生寫的弟子的守則,也是我們修行人的守則。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