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近廉講於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這裡是近廉,今天晚上練習講法;如果在個人的說法之中,有任何不副合佛法的地方,希望大家慈悲指正。今天晚上想說一些這個學期在法大拿的一些課,作為一個很簡潔的回顧,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因為這個學期法大開了幾門很有趣的課程,我覺得很值得和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個我想介紹的就是《六祖法寶壇經》。這個學期法大開了這門課,起初覺得很有趣,因為根據往常的經驗,如果在法大要開一門講經的課,那一般性都是曠時非常長久的,要兩年啊、三年,才可能講完一部經。但是這一次法大說的口號是要在三個月到四個月之内,要講完這一部《六祖法寶壇經》。那時就覺得很好奇,就覺得要怎麼講呢?要在三個月之内講完這部經,而且是由三個不同的導師,從不同的方面來講這部經。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很好奇。
第一堂課,我的第一位老師就給所有同學一個很大的挑戰,或者是給每個同學很大的考驗。記得第一堂課的時候,第一位老師就說到第一章,就是一個簡介。他是把比丘法海的簡介作為第一章,我們的導師就問我們:「你們知道法海比丘是誰?」這是第一個問題,我們就是一愣:「嗯!沒聽說過。」他說:「那為什麽他可以作為第一個人,好像是組織人來介紹他的師父──六祖。他有什麽資格在這本書來介紹他的老師?他是一個開悟的聖人嗎?他是祖師嗎?為什麽大家都可以默認讓他來介紹自己的導師、自己的老師?」
這樣的問題好像在以前講經的課程中都沒有遇到過,就是對這本經本身的權威性提出挑戰。我們都是很默認,認為經就是這樣;這樣去學,從來都沒有想過,它到底權威性如何?所以第一堂的第一個問題,就把所有同學問倒了,沒有一個人知道應該怎麼去回答。
然後在我們開始讀這個經文的時候,第一個介紹的片中,六祖誕生的時候是奇香滿室,見光見花,六祖是沒有喝他母親的奶,是由天人來撫養他長大。導師又提成第二個問題:「法海比丘他是怎麼知道的呢?是誰告訴他的呢?」在《六祖法寶壇經》中,從始至終都沒有提起過這個問題;只是在第一章的時候有說到六祖誕生的過程和他童年的一些小事。那法海比丘是怎麼知道的呢?是六祖跟他談及的嗎?這又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提出的時候,所有的學生都不知道怎麼回答。很多人試著說:「有可能是師徒之間秘密的交流才會有這樣的結果。」但是誰都不能確定,真的法海比丘他是怎麼知道的。
所以第一位導師就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讀經概念,完全擺脫了以前讀經的那種習慣。所以可以說,在我們的思維邏輯上給我們展開了一個新的領域,打開了新的看經的一個方法。
第二星期就是我們第二個老師給我們講《六祖法寶壇經》。他一上課就說:「很多經典很多人是以非常崇仰的心情來讀經典,所以《六祖法寶壇經》和其他經典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它更有點像小說故事的形態,而它其中所說的故事,都是真真實實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至少在唐朝六祖生活的那個時段,很多特別提及六祖和他的師兄之間的故事、和他同參道友的故事、和他弟子的故事,很多的交流。所以如果說《六祖法寶壇經》是傳統的經典的話,更可以說它是一種六祖生活的點滴。
在學習《六祖法寶壇經》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在唐朝人的生活的方式,在那時候修行人所經歷的各種事情,所以它給我們是一種很真實的感受。那位法師經常會讓我們想像:這《六祖法寶壇經》是一個故事劇、連續劇,我們經常要把自己置身於那個形態當中,在那個談話當中,虛擬我在旁邊看著這位老師和他的弟子這樣的交流。想像他們的表情、他們的動作、他們的反映,這樣來理解經的意思。
第二位老師提出一個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就是:「很多人認為修行是很單純的,但是在《六祖法寶壇經》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的鬥爭,甚至於還有追殺、暗殺,那都是很真實的事件。」老師就問我們:「唐朝的時候是那樣的,那現在會是怎樣的呢?」《六祖法寶壇經》它到底在給我們講一些什麽東西呢?我們在他們真真實實的生活中又能夠了解到一些什麽東西?對我們的修行會有什麽幫助?又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從來就沒有想過《六祖法寶壇經》可以那樣的學。
第三位老師第一堂課的時候就跟我們說:「如果有一天你到哪一個大學,或者是哪個地方去有機會講經說法的時候,有可能會有某一個非常權威的學士,或者是對佛教很有興趣的人會問你:『六祖到底有沒有這個人?在《六祖法寶壇經》中所說的六祖和在歷史的那位六祖是不是同一個人?《六祖法寶壇經》是不是杜撰的?』」又是一個奇怪的問題,從來沒想過。
第三位導師說,他有一次在大學講法的時候,真的有人向他提出過這樣的問題。他說:「根據歷史記載沒有六祖這個人,所謂《六祖法寶壇經》中的六祖只是人杜撰的。」如果這樣的問題有人向你提出,你會怎麼辦?課堂裡的同學都不知道,我們愣了很久,這個問題也就這麼不了了之。
但是三位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詮釋了一部經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許這就是法大這次開《六祖法寶壇經》的用意,真正地讓我們從現實生活中,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去看,怎麼用現代的方式,讓古老的經典活起來,怎麼讓它真正的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我們的修行真正有所幫助。
第二堂課是「比較詮釋學」(Comparative Hermeneutics),它這門課是西方不同的學術人員,對於宗教不同的詮釋,來解釋「宗教」這個現象。所以從心理學、哲學、科學、藝術不同的方面,來詮釋「宗教」這一個現象究竟是什麽?
起初很多同學都認為,這門課真的是很無聊、很沒有意思、世智辯聰,或者可以說浪費時間的一門課。因為要花很多時間去讀那些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人文學。那些所謂的專家的文章,非常拗口,不易讀懂,而且他們用的詞非常生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我們也接觸到了一些所謂的學者,他們真的對宗教非常感興趣;特別對於佛教,他們以一種科學的方法來解釋佛教的一些現象,很有意思。
我記得有一位學者,他用潛意識的心理學模式,來解釋我們所謂的五十陰魔的境界。他用潛意識來解釋,很有趣。他說到,當我們打坐的時候,會進入一種潛意識的狀態,而潛意識的狀態,它是融匯了我們從小到大所有的記憶,而很多西方的,特別是瑜伽修行者,他們並不知道潛意識是一個非常龐大的一個記憶系統。所以他們只是想去利用,把潛意識作為一種工具來利用,但是他們不知道這個工具的能量太大。如果自身不能夠保持平衡,自身不能夠有一個正念的話,很容易就被你以前的、特別的、負面的記憶所控制。
所以他用潛意識的形態來形容一些在打坐中,或者在修練中遇到的一些境界。可以說他想用一種西方人能讀得懂的語言,來形容東方非常深奧的,對於五蘊狀態的一種見解、學術,很有趣,也很新鮮。讓我們知道,如果真的和西方人交流,應該是用一種什麽樣的方式,才能夠讓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交流。
這是第二課我想介紹的。現在時間也差不多到了。學了很多,但是也發現在學習過程中,自己也陷入了一個不平衡的狀態,也許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學習中,大殿的功課有的時候會忽略。所以有的時候在學《六祖法寶壇經》的時候,經常會想起神秀大師所說的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以想和大家共勉,阿彌陀佛!
法大《六祖法寶壇經》第三位導師說,真的有人問過他:「根據歷史記載沒有六祖這個人,所謂《六祖法寶壇經》中的六祖只是人杜撰的。」
這個提問本身就有破綻,我們不妨反問這個提問的人:「假如中國本來就沒有任何歷史書,那麼您能說中國的一切歷史人物都不存在了嗎?」這不就像“鄭人買履”的故事中只相信尺子(歷史書),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事實)的買鞋人嗎?
感恩廉法師的精彩分享。
隨喜讚歎法大授課法師新穎獨特的授課方式。阿彌陀佛!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參閱(六祖法寶壇經)若執此廢彼,即妄見是非,不契無相之理!
任何一位聖者乃至佛菩薩,當其未證道成就時,仍是一介凡夫,
何來神奇異象? 只要誓願於佛道精進,有為者亦若是!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