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出家日紀念法會開示

比丘近巖、比丘尼恆輔、方丈和尚恆律講於2013年10月20日星期日午齋時 萬佛城五觀齋堂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比丘近巖:諸佛菩薩、各位法師跟各位善知識:大家阿彌陀佛!今天我們在一起慶祝觀世音菩薩的出家法會,很多人來,佛殿很滿。有的人不遠千里從明州趕來,擁護這個法會,參加觀音七;有的人不遠萬里從國外來萬佛城,或者是參加觀音七,或者是準備來這邊修行。

這使我想起我給學生的一個作文題目──落葉飄颻,讓學生們寫寫他們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對秋天的認識。剛好我們教到《千字文》裡面的「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我們現在確實是感到寒將來、暑已往,現在是秋天、深秋。我們說「秋收冬藏」,我們現在是「收」的時候;核桃園的核桃熟了,我們要去採收;葡萄園的葡萄熟了,我們去採收。一年的辛辛苦苦的所耕所耘,我們現在是「收」跟「藏」的季節。

我們出家人,現在收呢,就是收我們自己的身口意,來好好打七;即便我們這個時候沒有辦法非常地專注,但是我們也是可以為即將來臨的冬季禪七做一個準備工作。就是我們現在是「收」,等到冬天好好的「藏」。

就以在家居士來講,他們在生命之中找到了自己所要走的路,所要修行的這個路。他們選擇來這個地方,用身心來奉獻道場、來修行,這個是我們秋天收成的一種象徵與表示。我們如果把一年四季分一分,我們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話,相對我們佛教裡面的「四正勤」:未生之善令之生,已生之善令之長;已生之惡令之滅,未生之惡令之不生。這是「四正勤」。

「未生之善令之生」就恰如春天;「已生之善令之長」就恰如夏天;「已生之惡令之滅」恰如秋天;「未生之惡令之不生」恰如冬天。所以,這四方面能夠使之運用到我們修行之中,我們就可以得到圓滿。

如果要使「四正勤」要行之圓滿,我們下週這個禮拜的觀音七,剛好是我們好好用功修行的時候。已經起的妄念,我們好好地在佛殿裡用功,使邪念能夠轉正,未生的不讓它生;已生的善念,我們念念讓它慢慢滋長;未生的善念,我們用功使之能夠出生。我希望大家以此「四正勤」,能夠勤心得如意足。阿彌陀佛!

*     *     *

比丘尼恆輔: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歡迎大家回到萬佛城,一起來慶祝觀世音菩薩出家日。

觀世音菩薩修反聞聞自性的法門,所以我們用心來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她用心觀察世間眾生呼救的聲音,菩薩聽到了她就分身前往,來救出苦海,令眾生離苦得樂。《普門品》一開頭就說:「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所以,觀世音菩薩就好像慈母。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來參加觀音七。每天我們會誦兩部《普門品》,然後虔誠地來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以下我想給大家報告一段有關於《普門品》的感應故事。

在唐朝,有一位慧公法師,他跟同寺廟的一位叫慧遠法師,他們兩個最友善。他們一起來共同修行佛法,後來兩個人分開了。慧遠法師到京城裡去聽聞很多大乘的經典;這位慧公法師他就到處去雲遊了。過了三十年以後,慧遠法師講經,然後授徒;他的辯才無礙,他的經典也講得到處都很有名,到處都非常親近他。慧公法師這個時候也雲遊回來了,兄弟兩個人見面在一起,真是有說不出的高興。

慧遠法師談起他的見聞,真的是語如泉湧;慧公法師就只有唯唯諾諾的,無善可陳。這個時候慧遠法師就問慧公法師:「你為什麽都不說話,難道這麼多年來,你都沒有學到什麽嗎?」慧公法師就說:「我因為太笨了,所以對於經典我也沒有什麽了解的。」慧遠法師就很生氣地對他說:「你根本不是說你不聰明,而是你太懶惰了。可是你難道連一部經都沒有讀嗎?」

慧公法師就很不好意思的跟他說:「我只會讀一部《普門品》。」慧遠法師就很生氣地說:「這部《普門品》就像手指頭這麼大,連小朋友都會念;你根本就不是不聰明,而是太懶惰了。所以,我從今天開始要跟你絕交了。」慧公法師就跟他說:「這部經典雖然是很小,可是也是佛親口所說的。你如果尊敬它呢,也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你如果輕慢它呢,你可能會得到無量罪。所以師兄,您先不要生氣,您聽我誦一遍《普門品》好嗎?」

慧遠法師就笑著跟他說:「這一部《普門品》我講經都講幾百遍,我還要來聽您念嗎?」慧公法師就跟他說:「可是呢,人能夠弘道,不是道來弘人;所以師兄,您還是再聽我再念一遍吧!」說完了以後,他就在中庭結了一個壇,安了一個高座,然後慧公法師就先繞壇數匝,然後他很恭敬地頂禮升座。這個時候慧遠法師他就在想:「我看你要玩什麽遊戲。」好吧!他就拿了一張椅子,坐到屋簷下面,看他怎麼表演。

這個時候,慧公法師開始念誦經題:「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時候,異香充滿了整個房子。等他念經文的時候,又聽到天樂在天空裡面,而且有四種寶華,自天慢慢地下降。誦經聲音和音樂聲音在空中裡面嘹亮,天空的天花也紛紛飄落在地上。

當一卷經誦完了以後,慧公法師下座,天樂跟天花也同時都停止了。慧遠法師看到這樣的情形,他非常慚愧,就上前去頂禮慧公法師,流下眼淚懺悔,跟他說:「還好,您能夠來告訴我這件事。」慧公法師就跟他說:「這不是我的能力,這是諸佛的力量!」說完了,他就不管他就走了。

我們現在開始打觀音七,我們祈求觀世音菩薩保護或者幫助,我們必須要用真心來誦《普門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一定會有心電感應的。我們祈求觀世音菩薩慈悲,令全世界的人類消災免難、罪滅福生。阿彌陀佛!

*     *     *

方丈和尚恆律:師父宣公上人、各位尊敬的法師們及善知識們,歡迎大家回到我們的家──萬佛聖城,一起來參加觀世音菩薩出家法會。在《普門品》上說:「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在這裡我想跟各位善知識們一起來分享一個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的笑話。

有一天,觀世音菩薩他化身成為一個比丘,在各處隨緣度化眾生。在一個小村莊裡,有一個村民看到這個出家眾,覺得他很慈悲,也覺得跟他很有緣。於是就在家裡特別準備了美食佳餚,特別請這位比丘到他家裡來應供。當然他所請的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是很慈悲的,為了給眾生有機會種福田,於是就答應了。這個村民就領著這個比丘往他的家裡一同走過去。就在路上有一些牛糞,這個比丘走在牛糞前面看也不看,也不繞過去,就直接蹦跳過去了,就像參加障礙賽跑選手一樣,然後繼續往前走。

這個村民看到這一幕,他心裡就愛嘀咕了,就想:「我怎麼請的這個樣子的出家人啊?一點修行都沒有,一點點威儀也沒有。哎呀!浪費了我寶貴的功夫和時間,還有我的金錢,準備這麼好的飲食。我看哪,待會兒我那心愛的點心和水果不要拿出來,留下給我自己享受、享受吧!」

又過了幾分鐘,路上又出現了一堆牛糞,這時候這個比丘就走得非常小心,而且非常慢地繞過了這堆牛糞。這個村民就覺得很奇怪啊,就說:「你怎麼不秉持你一貫的作風就跳了過去呢?」這個比丘就說了:「我剛剛就這麼跳了一次,我就沒有點心和水果吃了;如果我在這一路上再跳到你家去的話,我想我大概只能吃白飯,連菜湯都撈不到了。」

或許大家聽到這個笑話會覺得很有趣,然而這個笑話也給我們一些啓發,其中的一點就是我們不能夠以貌取人。出家人發出離心,捨離了世俗的家庭生活,為了自身及眾生的解脫而專心修道,這值得我們尊敬的。

最近有人問我一個問題,說:「你們佛教徒要如何能夠廣度眾生呢?」我就回答說:「請問您要如何能夠使每一個人都發財?」他楞了一會兒說:「如果人要發財的話,就必須去工作賺錢。」同樣的,眾生想要得到解脫,就必須要發慈悲心來受持五戒、四戒、三戒、二戒、一戒乃至半條戒,來捨離殺、盜、邪淫、妄語及飲酒等惡業,只要發心受持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果報。

有人會問:「什麽是半條戒呢?」這裡有一個公案來解釋什麽是半條戒。在過去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路過一戶人家。這戶人家的主人在白天的時候,非常地幸福、非常地自在、快樂;但是一到晚上,這個情形就變得非常地淒慘、可怕,而且令人難以忍受。

於是這個比丘就來請教佛陀,這是什麽因緣呢?佛陀就解釋說:這個人的前生曾經發誓受持了不邪淫戒,但是他發誓只在白天受持不邪淫戒,所以在今生他得到的果報是他在白天就非常自在、非常快樂,因為他沒有邪淫的混亂精神狀況,所以他精神非常清明。然而在前生的晚上,他卻剋制不住跑去邪淫了,所以今生就在晚上他就有這種邪淫可怕難以忍受的果報。

今天我們來慶祝觀世音菩薩的出家日法會,並不是要我們所有居士們,你們大家都剃了頭來過出家眾的生活,也不是要你們捨離你們心愛的巧克力和零食來實行日中一餐。而是要鼓勵我們要能夠多持誦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來清淨我們的心靈。同時我們以慈悲心來受持戒律,捨離種種的惡業。

這樣子的話,我們不單今生能得到自在祥和,同時也幫助了這個世界多了一分清淨;等到我們盡此一報身,我們就能夠同生極樂國,那就是出離了三界的家,也是出離了生死輪迴的家。

接下來跟大家報告今天下午的行程:從現在到一點鐘,無言堂會開放;若您有空,歡迎您去瞻仰佛陀、虛雲老和尚及宣公上人的舍利。在十二點半我們有傳授三皈和五戒的法會,在延生堂。一點鐘,佛殿有舉行放生的法會。下午兩點十五分,我們會繼續受持《普門品》及觀世音菩薩聖號。阿彌陀佛!

在〈觀音菩薩出家日紀念法會開示〉中有 2 則留言

  1. Dear admin,
    Will you post the Abbot’s lecture on Saturday night for this past Guanyin Session also? That was a really good one, too. Amitabha! _(|)_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