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如伶講於2013年6月13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善知識:阿彌陀佛!我的名字是邱如伶,法名親伶,我來自臺灣臺北。今天是我第一次學習講法,如我所說有不如法之處,懇請諸位善知識慈悲指正。
首先,我想簡單介紹自己的學佛因緣,接著分享在聖城將近三個月的學習心得。一九九七年,因為家裡人的關係,我開始對萬佛聖城跟宣公上人的事蹟有初步的認識,但是就僅止於此,我一直沒有真正踏入佛門。聖城的故事聽了十年,一直到二〇〇七年,我終於踏進臺北法界。
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是二〇〇七年二月四日,臺北法界舉辦一天的藥師懺法會,因為當時我的功課之一是《藥師經》,所以當家人提起去參加藥師懺法會的時候,我就答應了。但是因為下午已經有了行程的安排,所以當天我只參加了半天而已。
第二次進法界是同年的新春梁皇寶懺法會,因為當時我還在進修,工作、課業兩頭忙,所以八天的法會,我只拜了第一天跟第八天,但是這一次的法會對我卻有很深的影響。雖然,聽了十年聖城的故事,但是百聞不如一見。當我看到法師們入班時的莊嚴,還有大眾的虔誠,再聽到梵唄的唱誦,心裡很震撼。到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感動,因為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的經驗。
同年三月,我在法界的大殿外公佈欄看到兩張海報,一張是二〇〇七年萬佛聖城舉辦萬佛寶懺法會的公告,另一張則是傳授在家菩薩戒。
看到第一張海報,我就想萬佛寶懺是無緣了,因為四、五月正是學校最忙的時候。再看到菩薩戒的公告,我很羡慕,也很嚮往。我同修則在一旁說:「錯過這次,你大概要再等五、六年吧,因為聖城並不常傳菩薩戒。」而當時我既未皈依,也未受五戒,於是我就在心裏面許了一個小小的願望,希望六年之後能夠到聖城受菩薩戒。
之後,我們固定參加每個禮拜六的大悲懺法會,還有每個月第三周的水懺法會,而其他的法會,我們則看時間隨喜參加。
今年是二〇一三年,距離當時已滿六年,諸佛菩薩跟上人的慈悲,提早圓滿了我當時的願望。二〇〇八年一月,我在臺北法界皈依並受五戒,二〇〇九年在聖城受菩薩戒,二〇一〇年我辭去了工作,而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學習佛法,所以在二〇一一年我如願到聖城禮拜萬佛寶懺。
今年是我第四次來到聖城,對於聖城的很多地方我還是覺得陌生而好奇,廚房就是其中之一。這次我有機會在廚房學習煮飯,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當我第一次跟著師姐見習的時候,看到一排的米缸,每個米缸裏面裝著不同的米,有糙米、有白米;白米又分長米、圓米、苗米等等,然後她告訴我不同的米,需要不同的水量、不同的火候,還有時間的控制,新的米跟舊的米也有分別,聽著聽著我頭都昏了。滿滿的一張小抄我寫得密密麻麻,可是心裡還是很擔心,真的上場煮飯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
三個星期的實習很快就結束了,獨當一面的日子到了。我看著小抄一步一步跟著做,擔心動作太慢會耽誤上供及大眾用餐,又怕燒焦、又怕不熟,我的心裡一直七上八下。還好,在煮飯的過程隨時都有法師的指點跟幫忙,並且鼓勵安慰我:「學煮飯的時候不熟、燒焦是難免的,這是過程。」
很快的,萬佛寶懺開始了,三個爐子常常要煮六鍋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大場面,我的壓力實在不小。有一天輪值煮飯的清晨,我做了一個夢,夢中因為擔心自己睡過頭,所以我就一大早衝進廚房,到了廚房竟然發現──飯鍋不見了、爐子也不見了,還有人敲了我的頭,然後我就醒來了。
我記得有一天煮完飯,正在洗飯鍋的時候,一位師姐很親切地問候我:「煮飯很辛苦哦!」我回答她說:「煮飯不辛苦,吃飯的人比較辛苦。」因為飯煮完了,一切已成定局,飯是軟Q的,還是燒焦的,我已經無能為力,只能寄望下一次再好好努力,所以希望諸位吃飯的人多多包涵。
今年另外一個特別的經驗,是在學校代了兩個月的中文課。面對與自己不同文化跟語言背景的學生,我該教他們什麽?如何教他們?怎麼樣的教法?一樣地,我寫了教學大綱,準備了上課資料,還做了筆記。
現在回想起來,跟煮飯的經驗其實是異曲同工的。不同的學生就像不同的米,因材施教、適時的調整教材跟教法,還要跟學生培養默契,知道每一個孩子的特質,希望能引導他們找出自己的優點。
雖然我的班上只有四個學生,可是卻是四種不同的個性。兩個月的相處,漸漸的從陌生到熟悉,孩子的外表跟他們各自的優點有很大差異。
其中一個看來很活潑好動的孩子,卻有寫故事的潛力。在幾次以詞彙串成小短文的作業裏面,他擬定了一個主角,設定以籃球為主題,發展出一個勵志的故事。孩子的創意無限,令我刮目相看。
另外一個在上課的時候一直很跳動的孩子,卻在書法課上四平八穩地展現出他書法的天分,只是還需要多一點的耐性。第三個學生,雖然很容易緊張,但是口齒清晰。最後一個則是基礎穩固,聽說寫俱佳,很有發展潛力。
就像糙米跟白米的不同,糙米需要比較多的水跟比較長的時候,還要有比較多的耐心跟照顧。但是,雖然花的功夫比較多,卻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雖然我已經煮了兩個月的飯,但直到現在我還不是很能分清楚,究竟這是什麽米?每次煮飯還是要麻煩法師幫忙鑑定。法師們說,這是經驗的累積,不是這麼容易的。我想教書也是如此,教學相長。面對每個學生,需要的耐心也大不相同,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我學習到很多。
這四位馬來西亞來的同學,他們對中國歷史的濃厚興趣,逼得我不得不準備。還好上人的著作中隨手可得教材──《水鏡回天錄‧帝王篇》裡附錄的歷史年表,帶領我們進入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
記得在四月份的時候,我教學生背一首詩,這首詩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現在想起來,更是覺得很親切。自從自己學煮飯開始,每一次看到有燒焦的鍋巴,我都會拿一些,將心比心,因為我知道這飯的背後是什麼樣的努力跟心情。煮飯只是大廚房裏面的一個小角落,一頓午餐,一場法會,是許多人的付出共同成就的,我非常感謝各位善知識的教導。
世尊說法,應眾生根器而有不同,為求聲聞者說四諦法,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最後在《法華經》中,教導大眾回小向大,歸向唯一佛乘。
眾生就像不同的米,順應不同的法水與火候,更需要時間來成就。我也是如此,只是我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米,很感恩在這幾個月來寶貴的學習經驗。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