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城方丈首度於花蓮弘法

萬佛城方丈恆律法師講於2012年10月12日星期五 臺灣花蓮統帥飯店富貴廳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尊敬的法師,及善知識們:大家阿彌陀佛!

個人很感恩,有這次寶貴的機會來到花蓮,跟各位尊敬的法師們,及善知識們一起學習。相信今天大家都很辛苦,因為是禮拜五,大家也都要上班,還要照顧家務,現在到傍晚又趕到這裡一起來研究佛法,大家都非常的勇猛和精進。

在這裡,你們可以寫下個人的問題,傳遞過來;這樣,跟大家分享,一起學習、成長。一方面能夠滿足你對佛法比較急迫的需求,同時能夠使今天晚上講法的內容比較活潑,也避免有人在「釣魚」──「釣魚」時,頭是上下點;因為太累了,就釣了條大魚;大魚很重,頭就抬不起來了。

好!如果沒有問題的話,今天我講的主題就是,我們討論宣公上人在萬佛聖城訂立的六大宗旨──那麼,這裡傳來兩張紙了,我們先念給大家聽。

*        *        *

問:請問有關大體捐贈的問題。有位不是學佛者,很熱衷大體捐贈,已請我幫他申請大體捐贈資料。但有一天,在錄音帶聽到上人說,有關大體捐贈的問題;上人分析、也說得很明白。可是,我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幫忙這位大德,不知道我是不是無知之過?請法師開示,讓不知道的人瞭解。

答:我想,上人他的開示,講得很清楚,就是你要有大慈悲心;如果你有大慈悲心,像《華嚴經》的諸佛菩薩一樣,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上人本身也是身體力行的。只怕我們心不誠,我們心不誠的話,那自然當境界來的時候,就會被自己的習氣所干擾。

所以這一點,我們不是說上人反對大體捐贈,上人是希望我們有真正大慈悲心。如果,你沒有真正大慈悲心的話,那大體捐贈的願想,是個很大的考驗。但是,如果我們的大慈悲心不夠,這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隨喜別人──大體捐贈的人,這樣子也是很有功德的。

*        *        *

問:請問被人下符咒怎麼辦?

答:我想第一點,你是不是被人下符咒,這恐怕也不一定。但是重要的是,我們對我們自己的自性,不要下符咒。什麼是對自己的自性下符咒呢?我們經常會用最苛責的話來罵我們自己,而這些話呢,我們從來不敢跟任何人講,是不是?這就是給自己下符咒,對不對?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自性,能夠有慈悲心,那麽外面的人對我們下符咒,也會被我們內在慈悲的力量所感化掉。所以,不要怕,最重要是,我們自己要養成「自性眾生誓願度」的一種大慈悲心。如何不退失菩提心呢?那就是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從內而外。

*        *        *

問:請問法師,家人有嗜酒的習慣,是家人最大的擔憂。請問如何可以幫他的忙?

答: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第三個就是「不求」。「不求」不是說:不求生西方淨土、不求利益眾生,而是不追求感官的刺激。為什麼有人有嗜酒的習慣?因為他追求感官的刺激。上人也說,喜歡喝酒的人,就喜歡自利,他因為想利益自己、追求感官的刺激。

那麽重要的是,我們要給他一個正常的活動,不讓他把多餘的精力去追求感官的刺激。如果他有正當的興趣,比如說園藝,或者是運動啊,他慢慢就不會沉醉於酒杯。他因為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忙,他就喝酒為樂,所以,家人要幫忙他,就是發掘他的興趣、培養他的正當興趣,他自然就覺得,他的興趣比喝酒還有意思,他就不會再沉迷於酒杯中了。

*        *        *

問:請問《地藏經》明明就是一部很棒的經典,為什麼總有人說不要念,會招來鬼怪、會導致不安、擾亂生活?請方丈跟大家說明,讓大家對《地藏經》有不一樣的瞭解。

答:《地藏經》是不會招來鬼怪的。

鬼怪是在哪裡呢?在我們心裡!在每個人家裡吧!不是每個人回到家裡,都聽到:「死鬼,你死到哪邊去了?」每個家都有死鬼,是不是?這死鬼又變成活鬼啦!我們的心有鬼的話,就和鬼道相感應了;我們的心裡有的是地藏菩薩的慈悲,到哪都是淨土、到哪都是佛菩薩。怕的是我們內心有鬼,看別人都是死鬼,對不對?其實這個不要擔心。

我上次跟大家講過一個故事,我再重複一次:有兩個老修行去朝四大名山之一──地藏王菩薩的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其中有一個是開天眼的,也就是可以看到鬼怪之類的;他們兩個人千里迢迢來到安徽省九華山,就開始一步一步拜上去。

結果拜到一半,這個有天眼通的就有點內急了,跑到旁邊的竹林去方便一下。沒多久就匆匆忙忙跑過來,對另外一個老修行說:「我不拜!我要回去了!」

另外一個老修行說:「為什麼呢?」

他說:「地藏菩薩的地方,道場很陰嘛!你不曉得,我都看到黑白無常了!看到他們,不是就告訴我,我準備要『走了』嘛!所以這個地方太陰了,我要走了。」

另外一個老修行說:「我們好不容易才來到這個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怎麼這麼一點小事就走呢?何況你現在要下山,天都黑了,你要去哪裡呢?」

他說:「我要去人最多的地方!陽氣多的地方,黑白無常就找不到我了。哪裡呢?合肥市人最多!」

另一個人說:「你現在要趕到合肥,恐怕到明天的下午了。」

他說:「明天傍晚我都要趕去!」

這個老修行,不能把另外一個有天眼通的老修行留下來呢,也就算了,就只好一個人拜。他一步一步拜到山頂上,就滿了他的願。到了晚上,他睡覺的屋中有地藏菩薩的感應,他就對地藏菩薩說:「我們千里迢迢來朝山、來拜地藏王菩薩,為什麼那個有天眼通的老同修,會看到黑白無常來找他麻煩呢?他現在都跑掉了。」

地藏菩薩就說:「是這樣子的嗎?我們可以請黑白無常來談一談。」

黑白無常來了,聽到地藏菩薩問他們今天下午發生什麼事呢,黑白無常兩個就說:「我們今天下午,在九華山遊山的時候,碰到一個有天眼的老修行,把我們嚇了一跳!為什麼嚇了一跳呢?照我們的工作時間表,我們是明天傍晚,在合肥市,因為他出車禍,我們把他給收回來;結果,沒想到今天下午我們就看到他了,我們還以為記錯時間、搞錯地點了。」

你想想看:如果這個老修行沒有胡思亂想的話,就算看到黑白無常,他也照樣去禮拜地藏王菩薩,那就逃過這一劫了!對不對?結果,他胡思亂想,就滿了他這個業。所以不要擔心它會不會招鬼怪,我們要擔心的是,我們內心有沒有鬼怪。

*        *        *

問:請問做生意時常常不得不打妄語,要怎麼辦呢?

答:我們做生意常常打妄語,你認為我們一定會賺錢嗎?如果客戶知道你打妄語,他會不會再想買你的東西?不會嘛!對不對?

我們要誠實。我們可以跟他們說,我們的成本是這麼高的話,會賠錢,因為我們成本當中也包含了利潤在裡面,那就可以了,我們並沒有打妄語,是不是?

所以我們如果以一種比較誠實的心,加上自己應該有的利潤,我們可以告訴對方,這是我們可以做的。因為我們不願意降低品質,而把東西銷售,或把服務推出去,那麽這樣子的話,做不了長期的客戶關係,對不對?

*        *        *

問:請問現在社會上有許多家庭是開公廟的,或被指定要做乩童。他們也都認為,自己家中所拜的是真佛菩薩。身為佛弟子的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或語言,令他們瞭解事實的真相?

答:我們要有一種慈悲的心,因為他們並不瞭解他們所做的。如果我們用一種批判的心的話,那就會有一種對立。我們可以用慈悲心迴向給他們,希望他們能夠有善的因緣,瞭解他們所做的並不是很如法;但是,在他們所做的之中,也不一定完全是不好的,因為他們也幫助了某些跟他們有緣的人。

所以有些時候,我們在判斷事情的時候,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看,而不是黑白兩個極端──不是錯就是對。這樣子,我們會給自己更大的空間,彼此也有比較好的互動關係。好!目前就回答到這裡,如果有講得不好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包涵。

*        *        *

談六大宗旨

接下來,我們來談宣公上人為我們所設立的六大宗旨。其實,個人也是「臺灣土產」的,蒙上人慈悲攝受到萬佛聖城出家學習,也是在學習六大宗旨。所以,講得不圓滿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指正。

這六大宗旨呢,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比較陌生,有些人卻很熟悉,也就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或許有人會說,這個是太高不可攀了、太崇高了!或許有人會說,我們從小到大都聽了一大堆大道理了,這個還要你講嗎?

這也使我想到,上人以前經常講到一個故事,就是孔子跟范丹借米的故事。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魯國辦教育,興學講道。有一天,周遊列國來到陳、蔡之間,無米下炊,孔子就找經常服侍他的弟子子路去想辦法。子路先跑到官家和富豪之家借米,都吃了閉門羹。孔子就對他說:「你可以去找范丹先生。」

范丹先生是誰呢?是叫花子頭,也就是我們後來小說所講的──丐幫分舵舵主,他還有米可以借。

子路就跑到范丹住的地方,一看!范丹住的地方是一個破草房,連牆都沒有,他就衝進去了,說:「學府無糧!孔夫子想跟你借米!」

結果范丹理都不理他。子路沒轍,摸摸鼻子就回去了,很不高興。孔子知道子路不懂禮貌,就和他講:「雖然是個破草房,連個院牆都沒有,也應該叫門呀!」

子路是不二過、聞過則喜的人,聽了非常高興,就調過頭去了范丹家門口,很恭敬地說:「范老先生在家嗎?」

裡面傳出一句話:「請進。」

子路進去,重提借糧之事,范丹就說:「不急、不急,你先回答我一個問題;如果你答得對,我就借給你。」

子路想一想:我跟孔老夫子學的道理是學富五車,你就放馬過來吧!

范丹就說:「在這個世界上,什麼多?什麼少?什麼喜?什麼惱?」

子路想一想,看著天空就說:「在這個世界上──像今天晚上看天空──什麼多?星星多!什麼少?月亮少!什麼歡喜呢?辦喜事的時候歡喜!大家都恭喜恭喜,嘻嘻哈哈的。什麼惱呢?辦喪事啦!大家都愁眉苦臉的,還有人哭泣。」他覺得是最好的答案。

范丹就說:「不對!不對!不借給你!」

子路聽了就很不高興,回去對孔子說:「這個老叫花子!不借米,還給我出個題目;明明答對了,還說不對。」

孔子就說:「你是答得不對,你不妨這麼和他說:『這個世界上,小人多、君子少,借時歡喜、還時惱。』」

子路聽了,這個是標準答案嗎?半信半疑,就遵照老夫子的指點,去范丹家裡對范丹說:「這個世界上,小人多、君子少,借時歡喜、還時惱。」

范丹聽了,哈哈大笑,就說:「可以借你米,但是,你不要借時歡喜、還時惱。」

這個故事,我聽家師宣公上人講了一遍又一遍,每個字都聽得懂,但是總是有一個想法:這明明是儒家的故事,為什麼上人總是把儒家的故事,在講經的時候講出來呢?直到一段時間後才省悟到,原來上人就像孔子一樣,希望他的弟子能夠把所學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比如說,我們去跟人家借米,人家也在判斷我們的人格、我們的品性,從禮貌上,來判斷我們是不是真正的是一個君子,能夠有借有還。

所以上人訂立的六大宗旨,也就是把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和慈悲,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所以上人告訴我們,能夠去實現六大宗旨,每分每秒、每日每夜都是快樂的。也就是,它是指導我們生活最快樂的原則。

那我們就來談一談一個真實的故事。上人曾經在萬佛聖城舉行世界宗教會議,邀請了許多宗教界的代表們,來到萬佛聖城。當會議開始的時候,就有許多穿著非常不雅的西方人士,舉著牌子,上面寫著:「上帝知道你們的陰謀詭計」,在山門口抗議示威。

這時候,參加會議的許多宗教代表就對上人說:「這些人啊,在我們開會的時候,也跑來我們的地方來抗議、來示威,鬧得我們不可開交,最後我們找警察來。結果警察來了,他們就跑了;等警察走了,他們又回來了,弄得我們很頭痛,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如何是好。」

上人聽了,微笑一下,就出了山門,帶著翻譯的弟子,就對他們說:「親愛的朋友們!現在太陽很大,你們很辛苦,在太陽底下來示威。你們不妨進來我們萬佛聖城,我們有樹蔭,你們可以在樹蔭下,舉著牌子來示威。我們同時會準備茶水,或是可口可樂,你們可以來這裡,一面喝、一面示威。」

那這些人聽了,也真的進了萬佛聖城,到我們樹蔭下,舉著牌子,喝著茶水和可口可樂。過了不久,上人又出來對他們說:「既然你們進了萬佛聖城,不妨一起來開會吧!大家互相表達、溝通。」這些人反而覺得不好意思了,於是他們就解散了,回家換上了正式的服裝,來參加開會,彼此互相溝通學習,來共同追求真理,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這就是不爭。

不爭就是在面對我們不喜歡、或我們認為討厭的人、事、物,我們能夠不生氣、不抱怨、不嫉妒、不逃避。也就是上人告訴我們的逆來順受,從中不起任何情緒的波瀾,而冷靜地分析狀況,找出各種解決方案或改善方法,這就是不爭。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把「不爭」擺第一個呢?我們經常講貪、瞋、癡,對不對?為什麼不把「不貪」放第一個呢?

因為上人知道,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不是一個圓滿的世界,充滿種種的苦惱和不完善,所以很容易遭遇逆緣的。當我們面臨逆緣的時候,我們就要不爭──所以,佛講四聖諦,第一個就是「苦諦」,讓我們瞭解我們所在的環境──上人告訴我們用不爭,來幫忙我們面對這個苦惱的世界,而達到滅苦的目的。

在這裡,我就想到一個關於宗教人士爭第一的一個笑話:在一個船艙裡,有一群宗教人士在閒談;談一談,就談到誰的宗教是第一。於是大家就開始爭,我信的宗教最好!

在爭吵當中,船長跑進來了,就問大家說:「你們當中,誰信的宗教是第一呢?」

有一個人馬上衝出來說:「我信的宗教是第一!」

還沒有講完,船長就說:「好,謝謝你!請你幫我們大家祈禱,因為你的宗教是第一的;那其他人,趕快穿上救生衣!」

為什麼是這樣子呢?因為很不幸的,這個船出事了,船正在往下沉;而更不幸的,救生衣剛好少了一件。所以,不要爭第一。(眾人會意地笑。)

或許大家講:「這個說得容易、做得難!」尤其當我們面臨非常令我們生氣、令我們要抱怨、令我們會嫉妒的時候──或者更糟糕的是,我們剛想躲避的事情──我們要能夠不爭、要能夠冷靜,是很難的;更別說,還要找出解決的方案、還要多種呢!那怎麼做到呢?

*        *        *

這裡,個人提出下列幾點建議,供各位善知識參考。

從反面找好處

第一點,就是上人告訴我們的,要在反面找好處。這裡可以跟大家分享一個實際的故事,這個故事,今天下午也在花蓮監獄講過,是關於喬吉拉德(Joe Girard)先生的故事。

喬吉拉德先生,於1928年出生在底特律(Detroit)一個貧窮的家庭裡。由於家境非常的貧窮,所以當他在懂事的時候,就開始跟人擦皮鞋;九歲的時候做送報童,送報紙的;十歲的時候幫人家洗碗,然後做送貨員、店裡面的裝配員、工地的挑磚挑瓦,乃至所謂的家宅的承包商,他都做過。

到1963年他三十五歲,已經換了四十多個工作,都失敗了;不但失敗,還欠了一大屁股的債,連老婆和孩子吃飯都成了問題。他所有的朋友看到他都說:「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失敗者!(The world’s biggest loser!)」

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頹喪,或者總是想:「哎呀!為什麼當時不這麼做?為什麼沒那樣做?或者為什麼我犯了這個錯?我又做錯另一個錯!」他把他這四十多個失敗的經驗,他來找好處。他找到了什麼好處呢?他找到了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以及工作職業的特性和經驗;雖然他都有失敗,然而,他把這些豐富的經驗帶到他的下一個職業──汽車推銷員。

結果怎麼呢?從1963年到1978年,這十五年當中,他賣出了13,000輛車。在其中的十二年當中,他被金氏世界紀錄(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列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雖然我們有困難、在逆境當中,但是如果我們在逆境裡能夠找到好處,這就成為我們最大的資產,因為這是我們親身經驗的。

那麽如何在逆境發生的時候,能夠找到好處呢?那就是我們必須要培養一個態度,這個態度就是在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我們可以選擇的。選擇什麼樣的態度呢?「感恩」的態度。

我們如果選擇一個「感恩」的態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就能夠培養我們在逆境裡,很容易能夠找到好處。我們可以感恩的事太多了,就像我們可以感恩我們的身體:我們可以感恩我們現在能夠呼、能夠吸這口氣;現在在醫院當中,有很多人,身上插滿了管子,還利用泵來維持這一口氣!

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車子是什麼車子?法拉利(Ferrari)嗎?還是賓士(Mercedes-Benz)?還是勞斯萊斯(Rolls-Royce)呢?最好的車子是什麼車?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從出生到現在,二十四小時工作,一星期七天,不眠不休地工作。這麼好的車子,我們應該給它最好的汽油;但是,往往我們並不感恩它。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瞭解我們所擁有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車子,我們就應該感恩它,就不應該給它最糟的汽油,是什麼?生氣、抱怨、嫉妒,是不是?

好,如果我們能生起感恩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一切都改變了。比如說,我們會感恩我們眼前的花朵、感恩我們能夠看到,因為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個人的眼睛都可以看到的。我們可以感恩我們周遭的人,跟我們在一起,一同來研究佛法。

如果我們不感恩,我們就很容易去跟人比較。比較什麼呢?比較他賺的錢比我多、他開的車比我好、他住的房子比我大。結果,比到最後是我的脾氣比人大、我的貪心比人大、我看的心理醫生比人多,這是不是很可悲呢?所以,若是我們能夠生起感恩心,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的意義,以及生命的美麗。

記得我在小學的時候,每當要放假之前,尤其放暑假之前的時候,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呀!在課堂裡,好難過喲!是不是?趕快放假就好了!因為我們不會感恩那時在課堂的日子。或者在上班時,會覺得今天是禮拜五,就要放假了,時間過得好慢呀!因為我們不感恩當下。

如果我們能夠感恩當下、我們所擁有的這個時間和經歷,我們感恩這每分每秒,我們都好好地利用它,我們就會發現生活的意義、還有生命是多麼地美麗,就在我們的眼前綻放了。

講到慈悲,使我想到《楞嚴經》裡的富樓那尊者。有一次,富樓那尊者對佛陀說,他要到印度的西方,未開發的地方去弘揚佛法。佛陀就對他說:「那裡的人是非常的粗暴,而且很野蠻;你去那裡弘揚佛法,如果他們罵你的話,你該怎麼辦?」

富樓那尊者就對世尊說:「如果他們罵我的話,我會很感恩,他們沒有打我。」

佛陀就接著說:「如果他們打你,怎麼辦呢?」

富樓那尊者說:「我還是會感恩他們,因為他們沒有拿木棒來打我。」

佛陀說:「如果他們拿木棒打你,怎麼辦?」

富樓那尊者說:「我還會感恩他們慈悲,沒有拿刀來戳我、殺我。」

佛陀說:「如果他們拿刀來戳你、殺你,怎麼辦?」

富樓那尊者說:「我還是會感恩,因為他們沒有把我給殺了。」

佛陀說:「如果很不幸他們把你殺了,怎麼辦?」

富樓那尊者說:「那我還是很感恩他們,因為他們讓我解脫了,我不用再受這個臭皮囊的苦了。」

佛陀就對他說:「善哉!善哉!你能夠如此地思維,你可以去弘揚佛法,幫他們消滅他們的煩惱和苦惱。」

我們聽完這個故事,我們瞭解到:仇恨是不能夠解決問題,唯有慈悲。如果我們能夠生起感恩心,就是慈悲自己;能夠慈悲自己的人,才能夠真正地慈悲他人。我們可以這樣想一想。或許更好的方法,是我們閉上眼睛來想一想:從我們在母親的肚子裡、到出生、到現在,我們所接受到、所擁有的,是多麼多的!

想一想:就算我們走上這個大地之母,沒有宇宙之身,是不可能培養我們的。從父母、師長、兄弟,到朋友、到我們的長官、到我們的同修,我們所接受的,實在是太多了。如果我們這樣仔細思維的話,我們會覺得我們內心,會充滿著感恩和感激之情。

如果我們再想像:今天在臺灣,兩千三百萬的同胞們,都能夠心生感恩之情,這樣子,對我們的社會,對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會有多大的影響!好,這是第一點,我們在反面找好處,平時多培養感恩心。

*        *        *

面帶微笑‧背要打直

第二點,希望我們在平時能夠放鬆我們的身心,因為當我們身心很緊張的時候,突發來的事情,很容易就讓我們生氣、很容易就讓我們抱怨、甚至是躲避。如果我們能夠隨時提醒自己,把自己的雙肩放鬆,在呼氣出去的時候能夠面帶微笑、吸氣的時候把背打直──背打直有什麼好處呢?幫助我們氣血流通順暢,使我們的頭腦清晰;因為彎腰駝背會讓我們的內臟受到壓迫,讓我們的頭腦昏沉。

所以,我們很簡單地在把背打直、吸氣,呼氣的時候放鬆我們的雙肩,在呼氣的時候面帶微笑,放鬆我們的臉部的肌肉。上人經常告訴我們說:「人不可一日無喜神」,經常鼓勵我們要常面帶微笑。事實上,我們在經典中,常常看到佛陀是常帶微笑。

早期,佛像傳到中國的時候,都是面帶微笑的,如果我們去看敦煌莫高窟早期的佛像,我們會發現這些佛菩薩都笑得好開心呀!因為來到中國了,對不對?可是,為什麼後來的佛像都不笑了呢?可能是來到中國,尊重儒家「君子不重則不威」,所以後來雕刻的佛像都不笑了。

但是,我們如果能夠微笑的話,會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大的幫助,不只是心情開朗,生活也充滿幹勁和創意。你知道嗎?四歲的小孩平均一天笑三百次,而成人一天只笑幾次?十五次。所以,如果你想充滿著年輕的活力的話、你想返老還童的話,就請多微笑。

*        *        *

不嫉妒:隨喜得越多,功德也就越大

好,接下來講第三點:不嫉妒。不嫉妒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當跟我們同一個階層的人──不管是同事也好、同學也好──獲得一些好處、榮譽、利益的時候,他有、我沒有的時候,我們心裡會怎麼樣?很容易會生出一種嫉妒心。那時候,我們就會想到這個人的缺點、他的弱點,甚至會去破壞他,這就是嫉妒心。

然而我們卻不喜歡讓人家知道我們有嫉妒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覺得很丟臉。因為嫉妒就代表我們對自己沒有自信心,我們拿自己去跟人家比。

有一個實際的故事:有一家大型的科技公司,在人員調配當中,要提升一個經理的職務。經過內部嚴格的篩選之後,只剩下兩位候選人;這兩位都是資深的科長,不管是在他們的工作經歷和表現,都各有千秋,於是很難決定。公司上上下下都知道有這個空缺要補足,但是不知道詳細的情形,於是這位總經理到最後決定,召見這兩位資深的科長來面談。

第一位被召見的這位資深的科長,跟總經理在談話當中,總經理談到一位之前的職員,因為工作能力很強,很快就晉升到科長位置。總經理轉話題說:「聽說這位新的科長,當了科長後對人就改變了,很不留情面,是不是這樣子呢?」

這第一位資深的科長,聽到總經理這麼一說,他內心長久以來的嫉妒心,以及想競爭工作職位的心,就爆發出來了,心裡就這樣想:「這個傢伙,坐火箭一樣,這麼快就升到科長這個職位了;如果讓他再升上去,就爬到我頭上來了,這怎麼行呢?」

於是就接著說:「是呀!我也聽大家說,他對人是很不留情面的,自從他當上科長之後……」對話就繼續談下去了。

總經理又召見了第二位資深的科長,在閒談當中,總經理把話題帶到之前的職員──因為工作能力很強,已經升到科長的職位,跟他相同──也提出了同樣的想法,說:「聽說他升了科長後,對人很不留情面。」

而第二位資深的科長沒有嫉妒心,他聽了這句話後,說:「我個人是沒有聽到,但是我反觀我自己,當我升了科長之後,我的確待人處世方面也有所改變;而這位新任的科長,他能力的確是很強的。」總經理也沒做任何表示,又閒談了其他的事情。

最後,公司公佈了這位新任經理職務的人員名單。我想大家都知道,一定是第二位資深的科長。因為公司需要的,是一位「宰相肚裡能撐船」的領導人才,能夠欣賞別人優點,讓團隊發揮最大的力量;而不是互相勾心鬥角,把公司的資源和時間都浪費掉了。

我們對自己的心理是最瞭解的,我們可以閉著眼睛想一想:當我們的嫉妒心生起來的時候,內心是什麼?是光明?還是黑暗?是黑暗的!我們的心就像被壓著,有一種壓迫感,不上、不下令我們很不舒服。所以我們要慈悲自己,就不要有嫉妒心。我們若是能夠經常放鬆自己的身體,面帶微笑,當別人有好處時,我們就不容易很快地有嫉妒的反應。

如果真的有嫉妒心生起來的時候,我們不妨放鬆我們的身體,放鬆我們的肩膀,微笑著對自己說:「親愛的嫉妒啊!如果今天我們是對方的話、有這樣的成就和意義的話,我們是不是會很高興呢?」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想,會很高興的;如果這樣換一個角度思維,就容易把我們的嫉妒心在微笑當中淡化掉了,告訴自己:隨喜得越多,功德也就越大。

*        *        *

不抱怨:常瞅人不對,自己苦未了

第四個我想談的是:不抱怨。不抱怨好像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不管我們的人生再順利,只要稍微一點不如意,我們就很容易說:「哎呀!」人生怎麼樣?「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或十之七八!」那學佛的人就說:「業障啊!業障!」對不對?好像老天欠你什麼了、老天不公平,其實,不是這樣子的。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有隻小麻雀在冬天裡飛往南邊,由於天氣太冷了,牠被凍了,就從天上掉下來,掉在土地上;但是天寒地凍,掉在地面上沒多久,就幾乎要凍死了。

在這個時候,來了一頭牛;這頭牛漫步過來,沒有把這隻小麻雀踩死,這隻小麻雀命很大,但是怎麼樣?給小麻雀一攤牛糞,把小麻雀埋在牛糞裡。結果怎麼樣呢?小麻雀醒來了!為什麼?因為牛糞很溫暖。

小麻雀醒來以後一聞,哇!這麼臭!這麼髒!怎麼樣?就開始抱怨了:「誰把這麼臭、這麼髒的牛糞抹在我身上、抹在我美麗的羽毛上呢?」就開始一邊抱怨、抱怨、抱怨……結果,突然有人把牛糞給推開了。哇!這隻小麻雀就更大聲:「快點!快點!快點……,把這個糞拿走。」

誰來了?一隻貓!這隻貓聽到小麻雀的抱怨聲,就循聲而來,把糞抹開以後呢,小麻雀就變成牠的點心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雖然我們遭受到不幸的事情,困難就像牛糞打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臉上,很不舒服,但是如果我們不抱怨呢?我們可能會得到好處,但是我們一抱怨呢?好處就變成不好了。

但是,往往我們一抱怨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哎!精神很爽快,對不對?有所發洩!尤其是抱怨老闆,是最好的話題、下酒菜。可是,當我們抱怨完之後怎麼樣?身體好疲倦啊!事實上我們的精神也不是那麼爽快,而跟我們一起抱怨的人呢──我們以為是我們的「師長、好友」──其實,他讓我們增加貪、瞋、癡,蒙蔽了我們的擇法眼。

我記得,個人的父親跟個人講過一個故事。他說在中國,城鎮都有圍牆,圍牆都有城門,人才可以進出,就像萬佛城也有山門。在這個城門上有一個小孩子,他在城門上怎麼樣?「灑淨」啊!他「灑淨」是用他的童子尿來「灑淨」,像「撒尿小童」。

當旅客從城門經過,不瞭解的人以為下雨;瞭解的人抬頭一看,就大罵。這個小孩子也很機靈,看到人罵,馬上就跑掉了,他覺得這個事兒很好玩。有一天,他又故技重施了,在城門上撒尿。結果,撒到一位旅客;這位旅客,他可能學過功夫吧,反應非常快,馬上跑到城門的樓梯爬上去,抓住這個小孩子。這時候,就有很多人來看這個人怎麼處理這個小孩子。你知道這個人怎麼辦呢?他給這個小孩子一塊銀元,跟他說:「你做得很好!」

那時候我父親就對我講:「你知道嗎?這個人啊,是世界上最邪惡的人呀!他明明被這個小孩子撒了尿,他還這樣對小孩子說他做得很對、還給他錢。小孩子受到鼓勵以後,怎麼樣?那更敢做了!他再這樣撒尿下去,直到有一天,會碰到兇殘之人;這些兇殘之人,不管是強盜、土匪也好,恐怕就不是罵他、打他一頓,恐怕一刀就把這個小孩子給殺了。」

那麽這個人呢,在眾目睽睽之下,對這個小孩子沒有任何傷害的舉動,反而給這個小孩子一塊銀元獎勵他;這就像當我們抱怨的時候,我們的所謂的「師長、好友」,還對我們說:「對、對、對!老闆是不好、那個人是不對的,你是對的!這個老闆是不對的,你是對的!」

這些人就蒙蔽了我們,增長了我們的貪、瞋、癡,讓我們陷入了不幸。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抱怨是好的,尤其,抱怨不但浪費我們的精神和時間,還把我們的心靈變成了垃圾桶;當我們的心靈變成垃圾桶的時候,我們就會招引到三惡道。

所以,如果我們不想下三惡道的話,就要保持我們心靈的清淨,不要裝這些的垃圾、不要儘看人的不是。所以上人經常告訴我們:「常瞅人不對,自己苦未了。」因為,我們的語言會影響我們的身心,乃至我們的命運。

曾經有一個試驗,醫生對兩群病人,關於他們所使用的藥物,做不同的會話。對第一組病人呢,醫生就對他說:「你吃的這個藥是非常好的藥,吃了以後一定有效。」對第二組的病人,給同樣的藥,但是醫生什麼都不講。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發現第一組人,因為醫生跟他們講這個藥很好,雖然是同樣的藥,跟第二組比起來,具有很大的成效,病人的健康有很大的改善和進步。

或者我們再講另外一個例子:當我們在聚餐的時候,我們就說:「欸,來來來!這個菜很好吃、很好吃。」大家說好吃,你也拿一塊,你吃起來怎麼樣?也很好吃,這是語言的力量。

我們在無形中,這個語言把我們的潛意識做改變,所以,我們要選擇我們的語言,讓我們的語言能夠幫助我們心靈的成長和人際關係的改善;而不是讓我們變得更愚癡,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

*        *        *

問:我每次跟我的母親,三兩句話就會火氣大,只有跟她會這樣;我不想敷衍她,又不想一直被她的標準否定。這樣的因緣到下輩子會很苦,我該怎麼辦?

答:我建議您發一個慈悲心,來想一想:如果今天,您在您母親出生和生長的背景下、以及她現在生活的壓力下、對她的子女過度的關心下,如果您是她的話,您是不是也會做同樣的事情呢?還是您會做得更過份?

如果您這樣思維一下的話,您就會瞭解您的母親,她也不是故意要這樣子,您就會體諒她,而不會三兩句就發火了。這樣子,這輩子就不會苦了,下輩子就會快樂了。

*        *        *

問:如天宮五聖這類的神仙,信佛的人是不適合拜的嗎?

答:大家記不記得《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常不輕菩薩對人都拜,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到最後人家打他,他就遠遠地禮拜他們,說:「我不敢看輕你們,你們會成佛啊!你們都有圓滿智慧的潛能。」這些無論是天宮五聖等等的神界,他們也是眾生,我們就以慈悲心迴向給他們,也希望他們成佛。這是最好的禮拜!

*        *        *

不爭

我們剛剛講完不抱怨,接著我們來談不爭──我們一般都想到是對外在的事物、或外在的人,比如說公司裡欺負我們的同仁呀、在學校裡壓迫我的老師呀;或者我的同修,今天不想來還把我拖來呀──這些,我們都會抱怨。

或者是眾生,昨天晚上狗叫個沒完呀、我沒有睡好呀;或者是不喜歡的事情呀、今天來的路上老是碰到紅燈呀、政府修路,到處轟隆隆呀;或是孩子考的成績單不好呀,乃至我們的身體的變化呀、苦痛呀;就算沒有苦痛,我們年紀大了,女人怕皺紋呀、男人怕禿頭啊,對不對?這都是我們抱怨的對象。

但是,事實上不止如此,不爭也包含我們內在的眾生。比如說,我們在念經、念佛、持咒,應該是很專心要做該做的事,突然跑出一些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思想,讓我們沒辦法專心。我們往往會想到「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就把念頭打死,這就是一種爭心。結果把誰打死了?把自己打死了,打得自己受不了。因為這個世界上戰場已經夠多了,我們又增加另外一個內在的戰場。

其實,我們只要不爭,我們就可以照剛才所講的,放鬆我們的身體、放鬆我們的肩膀,我們可以微笑地對它說:「歡迎!」然後呢,繼續做我們該做的事。不久,你會發現,它消失了。如果我們越打它,怎麼樣?它會變得越強壯,因為我們給它更大的力量,是不是這樣子?所以,不爭不只是對外面的不爭,對裡面也不爭。好,我們把不爭簡單地介紹到這裡。

*        *        *

不貪

我想再談一件事情,家師宣公上人在1995年,他圓寂之前,特別把距離萬佛聖城北邊十九英哩、在紅木山谷的一百二十一英畝土地──他是怎麼處理呢?他蓋寺院嗎?沒有!他捐給南傳大德阿姜查的泰國叢林派,讓美籍的蘇美度法師能夠在美國設立第一個道場,現在有二十多位西方的僧侶在那裡修習佛法,這就是一個不貪的最好的例子。

貪,就是對我們所喜好東西的執著,甚至生起了越多越好的念頭和衝動;如果我們能夠不貪的話,我們就能夠享受真正的生活品質。比如說,當我們在吃一個很好吃的東西的時候,如果我們不生起貪念的時候,不想再來一碗、再來一點的話,我們就能夠享受當下的最好的美食。

當我們生起貪念的時候:「再來一點吧,噯!你不要多吃,留點給我。」這時候,我們已經忘了口中的滋味,而是在吃我們的妄想、在吃這個數字了。所以,如果我們都不貪的話,我們就能夠享受真正的生活的品質。

有五個小孩子,在玩一個許願的遊戲,什麼許願遊戲呢?就是每個人來許個願,看誰的願許得最好?那時候剛好在夏天,那麽第一個小孩子就說:「如果能夠許願的話,我的願就是:現在有一客巧克力冰淇淋,我能夠在這一刻吃我最喜歡的巧克力冰淇淋。」

那第二個小朋友就說:「如果是能夠許願呢,我希望我有一個冰淇淋工廠;我不單只吃這一刻,我要隨時可以吃到我喜歡的、各種口味的冰淇淋,巧克力、香草呀、什麼之類的,只要我喜歡、草莓呀,我都要……」

第一個小朋友就想:「哎呀!真笨,怎麼不講要一個工廠呢?只講一客不行。」

那第三個小孩子說什麼呢?他說:「如果是我能許願,我希望有十億元美金;這十億元美金要來做什麼呢?我要買一個冰淇淋工廠,我還要買麥當勞、我還要買糖果店,還有剩下的錢呢?我準備看我喜歡什麼就買什麼。」哇!這個更聰明呀,十億美金!

那第二個小朋友就說了:「對呀,一個工廠有什麼用呢?」

那第四個小朋友怎麼講呢?說:「如果是我能許願的話,我希望我能夠許三個願。第一個願,我有一個冰淇淋工廠,我馬上就可以吃我想要的各種冰淇淋。第二個願呢,我要有十億美元,我要買我所要的任何東西,不管是速食店、玩具店呢,我都要。第三個願呢,就是我還能夠再許三個願。」

哇!這個夠貪心了!這個願就許不完、一個接一個了!

前面的三個小孩子說:「哦!這個真是天才呀!」

但第五個小孩子是最有智慧的,他怎麼說呢?他說:「如果我能許願的話,我的願望是:我不再有願望了,我能夠知足我所擁有的。」

這是最有智慧的願,因為他能夠享受當下,知足常樂。知足常樂,我們從小就聽過嘛,對不對?總覺得都是老阿公、老阿婆,整天沒有事做,才講知足常樂。我們講知足常樂就不進步了,對不對?好像什麼都不會做了,只要知足常樂就好了,是不是這樣呢?

不是這樣的!因為知足是一種感恩心的表達,就是我們說的、感恩於我們所擁有的。因為生命當中沒有一件事是理所當然的、或是應該的,我們能夠知足,才會有真正進步。

那之所以有人說,知足人不進步,那是因為他懶惰,以知足作為藉口。為什麼呢?因為知足的人會對他所擁有的人、事、物──不管是他的事業也好、他的時間也好、他的家庭也好、他的健康也好、他的靈性生活也好、他的自我成長也好──都會有一顆珍惜的心,他會有一個圓滿的規劃,來做調整和進步。所以,他不會說贏得了世界,而身體健康都壞了,那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我們這裡講到,我們要不貪,就是,知足也是從感恩心來的。

*        *        *

不求

接下來,我們來談不求。剛講到的,就是不追求感官的刺激。我想用跳躍式把六大宗旨的結構跟大家講一下,讓大家有一個概括的瞭解。上人講這個六大宗旨,可以說是上人修行的骨髓,他說他就是依六大宗旨修行而來的。

第一個不爭,就是當我們面臨不歡喜或不順利的人、事、物,我們的態度就是要不生氣、不抱怨、不嫉妒、不逃避,以冷靜、逆來順受的態度來分析,找出解決的方案或改善的方法。可是,當我們面對我們歡喜的人、事、物的時候,我們要怎麼樣?不貪!是不是?要不貪,我們要知足常樂。

但如果我們面對的也不是討厭、也不是歡喜,我們要怎麼樣?不求!我們不要說:哎呀,好無聊啊,去找個男朋友吧!去找個女朋友吧!或者是上班好無聊啊,去上網呀!上學好無聊啊,去打電動玩具呀!這就是在追求感官刺激。我們不要追求感官刺激,我們就回到我們自性的清淨。

有一個乞丐,他在路邊討乞了十幾年。有一天,有一個路人經過,他就習慣性、機械式地把他的破帽子伸出來,就說:「大爺呀,賞一點錢吧!」

這個陌生人就對他說:「對不起,我沒有錢給你。」但是,陌生人反而指著乞丐項上戴的項鍊說:「你戴的是什麼?」

這個乞丐說:「這是個用破石頭所串出來的項鍊,有什麼好提的呢?」

這個陌生人堅持說:「你有沒有把它洗一洗呢?」

乞丐說:「這個破石頭,有什麼好洗的呢?浪費時間。」

這個路人堅持說:「你洗一洗吧!」

這個乞丐說:「這個破石頭,我從小戴到大,有什麼好洗?」

這個路人還是堅持說:「你還是洗一洗吧!」

於是,這個乞丐口水吐一吐,就搓呀、搓呀,搓完一看,啊!不再搓了,為什麼呢?他滿臉驚訝,看著這個路人說:「怎麼這是一個鑽石項鍊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就像這個乞丐一樣,不知道我們自性的寶藏──自性清淨的快樂和祥和──這樣子鑽石燦爛的寶藏,像金剛鑽一樣的堅實,我們不認得。而我們呢,就像那個乞丐一樣,向外貪求,追求名呀、感官刺激、利呀,來彌補我們空虛的心靈。

而這個路人呢,就像是諸佛菩薩、像上人一樣,來告訴我們:我們都有一個鑽石的自性的寶藏,只要我們修行來擦拭它,它就能夠恢復原本的、燦爛的光芒。這就是告訴我們不求,我們能夠隨時放鬆我們的身心,就自然能夠體驗到我們自性的清淨快樂。

*        *        *

不自私

好,我們再來講,第四個是什麼?記不記得?不自私。人家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會比較俗,不是這樣的。

今天中午也講過同樣的故事,就是《楞嚴經》其中的一位主角波斯匿王,他跟他的皇后末利夫人對話的故事。波斯匿王曾經問他的末利夫人說:「在這個世界上,妳覺得有沒有比妳更重要的人呢?」

末利夫人很直心地就說:「大王,沒有。」

她真的是膽子夠大,沒被拖出去斬了。因為,大家都知道,當時一般人都是拍馬屁,說:「大王啊!在這個世界上,您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末利夫人很直心地說:「沒有。」而反問波斯匿王,說:「大王,在這個世界上,你覺得有沒有比你更重要的人物呢?」

波斯匿王也回答說:「沒有,我認為我是最重要的。」

或許在座的人會說,我可以為我的孩子犧牲性命;或許我們說,我可以為我的父母犧牲性命;我相信在座會有人這麼做的。但這也證明,這是你的意願、而不是別人的意願。

為你所愛的人可以犧牲你的性命,這也就是說,是我們所願意做的事情;事實上,願意犧牲自己性命的事情,也是為自己的意願而做的,所以還是自己最重要,對不對?不是別人的意願。當然,佛陀聽了他倆的講法,也很同意,就說:「這個世界上,找遍天上、天下,找遍了四維八方,都沒有一個比自己更珍貴的人。」

世尊又更開示說:「因此,我們要有這種同理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眾生既然這麼樣珍愛自己,我們就不要傷害眾生。也就是說:我們不願意被人傷害、乃至殺害,我們就不要傷害、殺害眾生;我們不願意自己的東西被人偷盜,我們也不要偷盜別人的東西;我們不願意別人介入、或破壞我們的婚姻,我們就不要去介入和破壞人家的婚姻;我們不願意被人欺騙、被人辱罵、被人中傷或挑撥離間,我們也就不要辱罵、中傷、欺騙或挑撥離間他人;我們不希望被喝醉酒、或吸毒的人打擾,乃至吸二手煙,我們就不要吸毒、喝酒或抽煙。」

大家會不會覺得很熟悉呀?這是我們的五戒,對不對?

五戒就是不自私的表現、也是同理心的發揚、也是慈悲的表現,所以上人告訴我們:「戒律根本只有一個,就是不自私。」所謂的不自私就是要守戒律、行慈悲來利益眾生,所以萬佛聖城第四條:不自私,就是要我們守戒律,來慈悲自己、慈悲眾生。

*        *        *

不自利

好,接下來,我們來談第五條:不自利。談到不自利,很多人會覺得很可怕,為什麼呢?上菜市場買菜,都不能買好的菜了,要買爛的菜,因為買好的菜就是自利了;那我們就買爛的水果、爛的青菜回來了,回家吃了肚子痛。這不是不自利,這是曲解了不自利的意義了。

我們現在經常講「雙贏」,也就是說買賣雙方都要達到想要的,就是所謂的最圓滿結果。但是,以佛教來講,「雙贏」是不夠的,要「三贏」!也就是,除了買賣雙方得到利益之外,還要利益這個世間──這是佛教講的「三贏」。

如果說今天買賣雙方得到利益,而造成了社會的公害,或沒有照顧到員工的福利,這都不能算是「三贏」。也就是說,佛教講的「三贏」,就是要利益眾生,也就是不僅要自己快樂,我們也要讓世間快樂。換句話說,就是在行菩薩道來利益眾生。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埃及人認為人死後,將要升到天堂時,會遇到天堂的守門員。這守門員會問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了這個死去的人的靈魂,是不是可以升到天堂裡。

這兩個問題是什麼呢?第一個是說:「您在您生命當中,有沒有找到真正的快樂?」一般的人,可能都會說「有」。第二個問題是:「您有沒有在您生命當中,令別人快樂呢?」這就不一定了。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兩個答案圓滿回答──就是我們自己快樂,也令別人快樂──這就是不自利,也就是「三贏」。萬佛城第五條宗旨:不自利,也就是要我們行菩薩道。

*        *        *

不妄語

接著來談第六條:不妄語。其實,不妄語就是讓我們回到我們自己心靈的本質;因為我們的心是喜歡事實,而不喜歡謊言的。比如說,今天我們明明沒有吃飯,結果,我們偏偏說我們有吃飯,我們肚子就不高興了,我們的心靈也說:「這不是對的。」但是我們卻因為某種因緣,而說我們吃過飯了。

這使我想起,我們剛剛從韓國回來,因為家師宣公上人的《楞嚴經淺釋》,在韓國以韓文出版。我們遇到一位無相寺的住持,那位老法師說他在1981年時見過上人,他在臺灣待過一年,這位老法師會寫中文。他說有一次,他中午到一位法師那兒去,他們就問他:「你吃過飯沒有?」

他不會講中文,就用中文寫「不食」,就是還沒有吃飯。中國人一看,「不食」就是「不吃飯」,所以,等了半天沒有給他飯吃。結果,他回去一問,韓文寫的「不食」是「沒有吃飯」,中國人講的「不食」是「不吃飯」。

因為,我們的心都喜歡事實,當我們接受到不正確的事情,我們都想把它更正,對不對?那反而我們自己說謊,讓我們的心靈扭曲了;更糟糕的是,為了要掩飾這個謊言,我們還要說更多的謊,讓我們的心靈更扭曲,這是很可憐的!上人告訴我們不打妄語,就是讓我們能夠活得心安理得。

同時,這第六條不妄語,也是跟前面五條算是一個結語,為什麼呢?當我們想到前面五大宗旨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說:「哎呀,這個好難呀!」──其實,這是打妄語!這不難嘛!只要我們去做就好了,對不對?

所以,不妄語就是告訴我們,除了要講實話之外,我們更要徹底地修行這六大宗旨,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好了,我們簡單地把六大宗旨在這邊做一個介紹。

*        *        *

談憂鬱症

接下來,我想請問各位有什麼問題?沒有問題的話,我想談一個問題,就是抑鬱症,也就是憂鬱症。

抑鬱症好像在美國統計,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有憂鬱症。這個憂鬱症可以說是二十一世紀的心理大疾病。我們身為佛教徒,我們怎麼看待憂鬱症呢?當然,醫學角度就認為,是腦袋裡的化學成分不平衡,給你幾粒藥吃一吃來平衡了就好了。

以佛教的觀念來看憂鬱症是什麼呢?從佛教來講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也就是說,我們人都有很多的正面和負面的種子,當遇到緣的時候,遇緣而發。

當我們遇到逆緣的時候──就是我們所講的,第一、不爭──在這個娑婆世界總是逆緣多、不圓滿、苦惱,而我們的瞋心起來了,什麼呢?生氣、抱怨、逃避,對不對?那麽這種情形,如果我們能夠逃避這些緣,還算好,可以去度假啦、散散心啦、走一走都好;但往往我們沒辦法出去,而在這種環境之下,一直生氣、一直抱怨,或者一直嫉妒,這樣子就形成了一種負面的壓力在我們心裡。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離開這個緣,久而久之,就變成惡性循環,影響我們的身體;因為這種壓力,會造成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下降。不要說我們的免疫系統下降,我們的胃經過這種壓力,我們的胃壁抗酸性就會減少,造成胃潰瘍。這樣子呢?身體一不好、心情更糟糕,反而變成惡性循環。

這樣,本來一個負面的種子,會變成一種主流──變成你意識的主流──造成你時時刻刻都覺得很抑鬱,因為沒辦法解決,所以很憂鬱。同時,由於時代的進步,以前我們所謂的「少知少事少煩惱」,而現在科技進步了,很多我們沒辦法處理的事情,現在都知道了,我們知道越多怎麼樣?越煩惱!我們以前不知道還沒有話講,知道了,就會想:「地球暖化了,我會不會被淹死呀?據說冰川就要融化了!」

還有,我們的欲望也增加了,對不對?我們這次到韓國去,韓國的所聞,跟北韓對話。大家都知道,北韓是很窮的,以前,南、北韓的差距不大;現在南韓更進步,他們一年的所得有兩萬多美金呢!但是他們講:「我們以前很苦,大家還快樂;現在呢,怎麼樣?大家錢多了反而更不快樂。」

我想這在臺灣有同樣的情形。他們所得是挺高,但是他們更不快樂,大家要的更多;因為你要的更多,你得不到的話,你就會抑鬱。所以這抑鬱呢,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種子所造成的。

以佛法的觀念,那我們怎麼解決呢?就是上人講的,從反面找好處、用感恩的心。我們感恩所擁有的,我們能夠知足常樂。哪怕在逆緣當中,我們也能找到好處、找到光明面。我們剛才講到,世界上最失敗的人,換了四十份工作,結果他把這失敗的經驗,都變為他未來做推銷員成功的基礎;他如果沒有這四十份工作的經驗,他怎麼能夠交往那麼多各行各業的人,跟他們談論那麼多事情,把車推銷出去?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以感恩的心,我們就能夠把負面的種子轉換過來,用我們正面的種子,而不再抑鬱了,而能夠享受當下,活在當下當中。

*        *        *

問:近日因調職,遠離家鄉、親人,令我非常悲傷,而心生退休之念。但又有經濟壓力,不敢輕舉妄動,心理掙扎不已。希望得到方丈的開示,讓心裡能夠平靜。謝謝您!

答:我已回答了,對不對?雖然你想到今天要調職,而遠離家鄉、親人,非常的悲傷;其實,我們不要悲傷了。今天下午,在花蓮監獄,典獄長告訴我這個監獄裡,有一百七十多人都是無期徒刑,無期徒刑啊!在這裡熬歲月!他們難道不思念他們的家人嗎?思念啊!我相信非常地思念他們的親人。但是,他們沒辦法離開。他們一個小小的房間,十二個人在裡面!

如果我們能夠想一想:雖然我們離開家鄉、親人,但是我們的環境,還能夠讓我們去支持我們的家人、能夠在經濟上沒有顧慮,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功德;比起這些在監獄裡無期徒刑的同胞們,我們太幸福了!是不是?我們隨時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何況現在科技這麼發達,電腦可以互相的溝通,甚至電話都可以互相看到,對不對?

所以,所謂的「天涯若比鄰」,若是我們能夠這樣想的話,我們就有感恩心,我們就不會抱怨了、也不會憂鬱了。

*        *        *

感恩‧隨喜‧迴向

好,講到這裡,各位有沒有其他的什麼問題呢?剩下十分鐘!如果沒有問題呢,我再繼續講下去。

講完感恩,還有下面兩點沒講。光感恩呢,還不夠;我們感恩我們所擁有的,我們要感恩從內到外,當然,我們感恩外面所擁有的,但我們也要感恩內在所擁有的。有好的念頭、要感恩,那麽壞的念頭要感恩嗎?我起了個嫉妒心,要感恩嗎?我們也感恩,感恩我們有嫉妒心,才知道,噢!原來我的自性中還有地雷呀!我們要怎麼樣?我們要把地雷掃除掉,讓我們的自性更圓滿。

那我們感恩之後,我們要怎麼樣?要隨喜!這隨喜呢,在我們剛開始講到不爭時就提到,當我們找到解決的方案之後,我們要挑選最好的方案。接下來就是要隨喜自己──我們隨喜自己的感恩、隨喜自己找到好的方法,來解決當前的問題──比如說:隨喜自己,自己好棒啊!能有這份慈悲、能夠感恩、有這種智慧來解決問題!能夠隨喜自己,把這感恩再以乘數效果放大。

那我們除了隨喜之後,我們還要怎麼樣呢?我們要迴向!把我們這個隨喜的快樂迴向給眾生,讓眾生也能夠如此的慈悲、如此的智慧、如此的歡喜!

如果我們能夠從感恩、隨喜、迴向,這三個善心、善行當中,一直在循環,我們會很快樂的;而且,這也是一種善的循環:一點感恩,再隨喜自己的感恩,再把隨喜的歡樂迴向出去。

剛剛我們跟大家講到,我們隨喜一個方法來解決,如果失敗了怎麼辦?我們也感恩。我們知道這個方法不靈了,我們還可以很有智慧,來選擇另外一個方法,所以,我們是為做適當的調整;再來,隨喜自己的耐心、隨喜自己能夠面對困難不逃避;然後,我們可以迴向自己這種勇敢的心,給所有眾生、希望眾生都能勇敢地面對困難,並把自己的歡喜迴向給眾生、願眾生都能夠擁有如此的快樂。

所以我們能夠用感恩、隨喜和迴向,就是把佛法活用於日常的生活當中!

講到這裡,有沒有問題呀?沒有問題了。我想沒有問題呢,我們就下課好了;因為很多人都很期盼下課呢!做學生是希望老師講:「下課了!」(眾人會意的笑)

好,我們這裡呢,可以把我們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的眾生;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在這裡得到什麼?可以迴向給眾生。有人說,法師呀,你講的就像《心經》一樣,讓我的煩惱沒有減少、讓我的智慧沒有增加。那也是很好的!那你就把《心經》裡的波羅蜜迴向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夠「不增不減」,好不好?好,阿彌陀佛!(大眾齊念阿彌陀佛,熱烈鼓掌)

在〈萬佛城方丈首度於花蓮弘法〉中有 4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