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德講於2012年10月17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Victor Cheng on October 17 (Wed),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我是鄭偉德中醫。本來法師要我講健康飲食,但是限於時間的關係,我怕大家聽的一知半解可能更危險。我覺得在這樣的時間裡,談談做病人的學問可能對大家的收獲比較大。很多人知道做醫生要有很多學問,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做病人也是有學問的。
我舉個例子好了,我們都知道講經要有學問,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聽經也有學問。但是在我們佛教裡,聽經也是一個學問。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個小和尚講經的故事:
有一天, 有一位老居士去廟裡找老和尚要進供養,但是這個老和尚出去受供了,所以沒有人在寺廟裡面;只有一個小和尚留在寺廟裡,這個老居士就供養了這個小和尚。
按照規矩,小和尚受完供養後就要講法了。老居士就恭敬得跪在地上等著小和尚講法;但這個小和尚不會講法,他很緊張地左邊看看、右邊看看就把眼睛閉起來了。老居士就想:「啊!原來法師要跟我講的就是不著兩邊啊!」
小和尚還是很緊張,所以就上面看看、下面看看又把眼睛閉起來了。老居士就說:「啊!原來法師跟我講的就是上無佛道可求,下無眾生可度。」他實在很感歎,就把眼睛閉起來,一直思維小和尚跟他講的法。小和尚一看這個老居士把眼睛閉起來,就趕快從後門溜走了。老居士眼睛一張開來,看到原來沒有法師在臺上,他想:「唉啊!原來法師要跟我講的就是人法兩空的故事。」老居士當場就開悟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講經是一門學問,聽經也是一門學問。如果你不會聽經,不管誰跟你講經你永遠也沒有辦法開悟的;但是會聽經的話,可能一個小和尚給你亂講經,你也會開悟的。所以,當病人也是要有當病人的學問。
很多人常常覺得病看不好或找不到好醫生。其實很多的問題在於與醫生的溝通不良。為什麼醫生跟病人的溝通有這麼多的問題呢?基本上的原因,就是所謂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的道理就是交流兩方的人,一方比另一方有更多的信息;就好比,假如你今天把你的汽車拿去修,你去修的話就表示你不會修汽車;會修汽車的那個人,在這方面懂得會比汽車的主人多,所以兩方面的信息是不對稱的。
在中國,最早發現信息不對稱在醫療方面的問題,是我們古代的名醫--扁鵲,他講過一句話:「人之所患患病多,醫之所患患道少。」這是說病人跟醫生的想法常常是不一樣的。病人想的是他得到的病:「唉啊!我怎麼有這麼多病,我又有這個病,又有那個病。」但是醫生想的是治療的方法,他想:「我要怎麼治這個病?」所以,醫生跟病人的溝通很容易就產生問題,產生差錯;如果一個不小心,就會造成溝通上的不良。
有些人不知道記不記得我上次講過「上醫、中醫、下醫」的事情;就是在古代的時候,把醫生分為上醫、中醫、下醫。上醫就是能治百分之九十疾病的醫生;中醫就是能治百分之七、八十疾病的醫生;下醫是能治百分之六十疾病的醫生:所以,沒有一個醫生是能治所有的病,也沒有一個醫生是什麼病都不能治。但是在患者的角度並不是這樣子看的,這就是一個訊息不對稱的很好的例子。
患者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作為一個故事在看的;患者的想法是:「我現在有這個病,好苦喔!我要去找一個好的醫生來給我治這個病。」結果他很辛苦很辛苦地找到了一個醫生,這個醫生把他的病治好了,就是一個好的醫生;如果沒有把他的病治好,就是壞的醫生。所以,患者是以這樣的故事--他有一個主角,有一個配角,有一個故事的流程。好像金剛經裡,人布施有個能施、所施、被施的相。
但是,其實事實不是這樣的,事實是機率性的。壞的醫生也有可能把病看好,好的醫生也有可能看不好病。所以患者想象的故事其實是虛幻的。患者在看醫療行為的這件事上,他是以一個故事在看這件事情,他是以二分法在看這些事情。
所以,這就是顯示訊息不對稱,醫生有醫生的苦,病人也有病人的苦。病人的苦就是他不能夠理解,因為他是一個病人,這不是他的職業,他沒有辦法分別誰是好的醫生,誰是壞的醫生;他也不能夠理解醫生對他治療背後的原理,而且也有可能這個醫生看錯病了,這個醫生在騙他,所以病人的心裡是常常懷著恐懼感的,是很不安全的。這是個很合理的感情,也不能說這是不對的,這是很常見的。
在這種訊息不對稱的時候,很多的病人會變得很情緒化;因為他的內心有恐懼感,所以他希望能夠得到印證:這個醫生會好好的治療他~這是從病人的角度來看。他希望能得到某種證明,證明醫生會好好的把他的病治好。但是從醫生的角度來看,看病是沒有情緒的因素的;因為這個病要嘛就是能治,要嘛就是不能治,這是和情緒沒有關聯的。沒有一個醫生會想要把病人治壞的,他只是被能力所限制,並沒有被他的情緒所限制。尤其來我們這邊看病的醫生,都是屬於義診性質的,基本上他的本質是希望病人的病能好的。所以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沒有醫生會有意地看不好病的因素。
好像我們沒有得度,我們能夠說佛菩薩不想度我們嗎?這個是絕對不可能的。我相信這裡沒有一個人會講說佛菩薩不想度我們。我們學佛信佛,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佛菩薩想度我們,那為什麼不能得度呢?有可能是因緣不成熟,有很多很多的原因。但是佛菩薩不想度我們,這個條件是不成立的。
所以病人如果要好好地從醫生那裡得到最好的治療方法,病人最好是要避免情緒化的懷疑。你選了一個醫生就要合理的相信,要避免以下幾個錯誤的做法:
•有些病人會想要得到醫生的認可,他很害怕這個醫生如果不認可他,就不會好好治療他。所以常常在問診的過程中,有很多病人講的,是和他的病情無關的事情,這種情況是很多的。有時候你問了廿、卅分鐘,他還是講不出來他的病情的詳細情況。他講的都是自己的事,希望得到醫生的認可或同情。其實醫生最想要知道的是病情的事實,例如:什麼時候發病?發病的情況是怎樣?發病的規律是怎麼樣?還有症狀的詳細情形。但是,很多病人因為內心的恐懼感、不安全感,他花很多時間講跟病情沒有關的事情,想要得到醫生的認可;其實這是一種讓醫生更為困擾,這是一個沒有效果的習慣。
•還有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就是:因為病人不瞭解醫患關係的訊息不對稱;所以有的病人是每個醫生來都看的;只要有醫生來就去看,有藥就吃,這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問題是每個看的醫生,都不知道別的醫生做了什麼。所以,很多治療方法有可能是有衝突的,但是醫生也不知道,病人也搞不清楚,這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
•還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你講一個症狀給醫生的時候,可能醫生第一個想這個病可能是A或B或C;最有可能的是A,那我就從A的方法治療好了,所以第一個醫生以A為治療方法。他又去看第二個醫生,但是他沒跟第二個醫生講他已經看了第一個醫生,所以第二個醫生也是同樣的想法,這個病可能是A、可能是B、可能是C;他也不知道,所以他又開了一個A的方法。所以,你可以同時看四、五個醫生,可是這四、五個醫生也沒有把這個病看好,這也是一個很常見的情形。
•還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診斷和治療是很復雜的事情;病人其實真的不能理解醫生的治療思路。如果病人能診斷和治療,病人就不用看醫生了。病人對醫生只有相信,跟不相信的問題而已。但是很多病人不理解這個,常常跟醫生有一種討價還價的行為,這也是一種訊息不對稱的情形。
就好像我們今天去一個市場買東西,這個東西的行情價錢我們不明白,這也是一種訊息不對稱。賣家在這個方面比買家有更多的訊息,很多人就會從事討價還價,看看能不能殺價,看看能不能怎麼樣…這種試探性的行為。但是這種行為在醫患關係裡是不存在的,因為醫生的本願都是希望患者健康的(這在之前有講過)。所以這種討價還價的行為其實也是對醫生的一種困擾,因為只有能治、不能治的問題,沒有想治、不想治的問題。這種行為可能你在買東西的時候可以用,但是在看病的時候就是不能使用。
總結就是回到扁鵲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講的『六不治』。醫生不管再有本事,就如扁鵲這樣的醫生,也有六種情形是不能治療的,中醫來講叫做『六不治』:
一、驕恣不論於理不治;就是說這個病人不講道理,不懂醫的道理,只以自己的想法為標準,那這個人是沒有辦法治療的。
二、輕身重財不治;就是有的病人來看病,但又怕花錢,不願聽醫生講的,只想用最省錢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個也是不能治的。
三、衣食不能適不治;就是說醫生把禁忌告訴病人以後,病人沒有辦法遵守;這個不管是再好的醫生也是治不了的。
四、陰陽并藏氣不定不治;就是當病人正氣已虧,病拖太久了以後才去找醫生;但是病人本身的正氣已經沒有了,那醫生也是治不了的。
五、形羸不能服藥不治;當這個病人病重到不能承受藥力的時候,也是我們中醫所講胃氣大傷的時候,就算醫生的本事再好,也是不能治的。
六、信巫不信醫不治;病人如果相信很玄妙的東西。你跟他講很淺顯的道理,他不願意聽;他願意聽很玄妙的道理,那醫生也是沒有辦法治療的。」
希望今天的信息能幫大家在看病的時候少走很多彎路。
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編按:鄭偉德中醫師和其韓籍夫人中醫師,每週皆固定到萬佛城為出家、在家二眾義診。
〈此音頻缺開頭少許部份,特此致歉〉
阿弥陀佛
最近因为长时间腹泻,昨天终于去看中医
觉得中医师询问病人会更详细,更亲切一些
生活饮食各个方面都会询问
倘若此时病人“不好意思”
便可能会耽误治病
以上纯属个人的感慨
不知道对不对
說的太對了!
阿彌陀佛!
我總覺得氣不夠用。看過兩個中醫師,都說我屬於寒濕阻滯。吃了幾個月的中藥,還是很寒濕。平時比較容易抑鬱。不知道這兩者之間有沒有問題。請問您對寒濕有什麼好辦法嗎?
中醫要望聞問切,沒有辦法在線上診斷。 兩個中醫都說你寒濕的話,可能性比較高。你可以嘗試多運動看看。運動可以健脾,微微出汗可以利濕又可以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