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乘觀法來觀十種境界

洪親慧講於2012年10月23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Hung Chin Hui on October 23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輪到親慧上台做學習心得報告,若有講得不正確、不如法的地方,還請各位法師及善知識們慈悲,能給親慧指導。

當法師告知這次報告的日期時,有人就問我,打算講甚麼主題?心想,上學期才剛上完大乘百法明門論的二十六種煩惱法,這學期,《楞嚴經》的課程又在上「十習因」。覺得,最近跟這些「煩惱法」好像特別有緣。所以,我應該還是會講跟「煩惱法」有關的主題。

不管是上學期百法明門論的二十六種煩惱法,或是這學期楞嚴經的「十習因」,我要如何來學習這些「煩惱法」?讓它門對自己的修行能有實質的幫助,而不再只是佛學名相及語言文字的了解而已。這是自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最近,在天台宗圓頓止觀中,我找到了自己還算滿意的答案。

天台智者大師,根據自己在禪定的修行經驗,以及對佛教經論知識系統的分析與整理,在「摩訶止觀」中提出以十乘觀法來觀十種境界的修行方法。十種境界?是哪十種境界?第一、陰界入境;二、煩惱境;三、病患境;四、業相境;五、魔事境;六、禪定境;七、諸見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薩境。「煩惱境」便是十種境界其中之一。

甚麼是十乘觀法?十乘觀法就是當一個修行人在面對前面所說的十種境界時,所用的十種觀法,來幫助自己得到解脫、證得聖位。十乘觀法,分別是:一、觀不可思議境;二、發真正菩提心;三、善巧安心;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道品調適;七、對治助開;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十乘觀法的修法,與修行者的根性有極密切的關係,若上上根性者,於修第一觀,「觀不思議境」時,即可成就;上等根性者,修前面三個觀法亦可成就;中等根性者,須修至第六、第七觀法才能成就;下等根性者,則須修完十種觀法才能有所成就。

現在,大家一定很好奇,心裡一定很想知道,當我們面對種種煩惱境界時,該如何應用這十乘觀法來幫助自己得到解脫呢?接下來,我就簡單地、粗略地分享一點自己的體會與了解。因為自己對佛法的了解還非常粗淺,難免有很多錯誤的見解及解釋不圓滿的地方。為了要正確的了解,如何以十乘觀法來觀十種境界,建議大眾,可以深入研究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接下來我所說的,請大家當作參考就好。

現在我們就開始來講,第一觀:觀不思議境

所謂觀「不思議境」,就是指觀一切法皆是不思議境。一切法當然包含煩惱法。如何來觀煩惱法的不思議境?要直接體會甚麼是「不思議境」,比較困難,我們可以用「思議境」來做一個對比。語言、文字及思想邏輯是可思可議的,而「不思議境」超越了語言、文字及思想邏輯所能表達的範圍,也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舉個例子來說明,我們在學習「十習因」時有學到,現在的煩惱現前,是過去的種子(種習)與現在的毛病(現習)交互作用產生的現象。如果我們去追究現在這個(過去的種習)到底是從哪一個過去因而來的?我們會發現,過去的種習還有它過去的種習。我們繼續再追,過去的種習還有它過去的種習,它是無止盡地,根本就找不到它的起始。

從未來的角度來看,現在煩惱現前的時候,也已經為未來和未來的未來、甚至無止盡的未來,種下了煩惱種習的種子。如此觀想,觀得夠深切的話,煩惱現前的當下,我們就會看到,現前的這個煩惱裡,有無數過去的煩惱,及未來無止盡的煩惱。如此這般的觀想,我們會發覺到現在、過去及未來彷彿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全部融合成了一片,便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

如此了解一法與一切法之間的關係,是非縱非橫、非前非後、非一非異的關係,如此這般,非識所識,非意識心所能體會了解;非言所言,非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所以是不可思議境。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由此入手修觀,即是觀不思議境。

在十乘觀法中,第一觀法「觀不思議境」,是最重要的觀法。其餘九個觀法是以第一觀法為基礎來修的。若能確實掌握第一觀法,餘九觀法可以很順利地成就。所以,在修第一觀法時,要特別用心紮穩基礎。

再來講,第二觀:發真正菩提心

如何觀「煩惱境」,來發真正菩提心呢?大家都有過瞋恨、惱怒、生氣的經驗吧?生氣的時候苦不苦呢?當然很苦,尤其是氣在心裡的時候,氣到眼睛快要噴火,氣到胃裡猶如千把刀、萬把刀在刮。楞嚴經「十習因」講到「瞋習」的時候,對「瞋習」的心理狀態就描寫得非常傳神。

經文是這樣的說道:「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意思是說:瞋恨的種習和現習交相衝突,發自於互相的違逆侵犯,彼此不順己意。一旦有違逆侵犯,就結恨在心,隨時隨地想要報復,而起了瞋怒之心。瞋心是心中火,火動而心熱。瞋火會鑄造氣金。瞋恨心特別重的人,因為心中含恨不解,每每想要報復,所以意識形態裡,就會有種種殺氣騰騰的刀劍武器現前。

仔細地體會觀察自己生氣時的種種心理狀態,的確就像經文所描述的。每生一次氣,彷彿就到刀山地獄、劍樹地獄走了一趟,經歷了地獄裡的種種殺戮之苦。嚐到苦頭之後,才知道後悔,並且告誡自己,以後不可以再生氣了,難道就不怕死後,真的墮到刀山、劍樹地獄的果報嗎?因為怕受苦,菩提心稍微有點覺醒,脾氣也稍微收斂了一下。但是,等到下次,再碰到令人生氣的境界時,同樣又是火冒三丈。如此這般,並不是真正地發菩提心。

智者大師所謂的「發真正菩提心」,是因為深刻體會了解「煩惱境」的苦,經驗過自己起煩惱時的苦,也了解他人被煩惱折磨時的苦,以悲憐自己、悲憫他人、悲懷世間、悲慟末法,而發起求「大菩提」的決心,這並不只是個人想要離苦得樂的發心而已。依此「大菩提心」,視他人如己,視眾生如父母,真正做到人悲己悲、人樂己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且,還要恆常住於此「大菩提心」上,無有退轉,才算是發真正菩提心。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報告到第二觀:發真正菩提心。接下來,還有八種觀法。大眾若有興趣的話,可以找時間多多研究「摩訶止觀」,用自己的覺性,慢慢去體會圓頓止觀至真、至圓、至妙的道理。先祝大家法喜充滿!最後,感謝大眾耐心地聆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