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聖城方丈恆律法師講於2012年8月4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the Abbot of CTTB on August 4 (Satur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宣公上人、各位尊敬的法師們、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
首先我們誠摯地歡迎從遠方而來的法友們,回到萬佛聖城。明天我們舉行觀世音菩薩成道法會。一提起成道這個詞,我們便會在觀念中產生一種超人成就似的幻覺。一個似乎我們永遠無法企及的目標,而相信開悟成道是佛陀或大菩薩所屬的,與其他人無緣,至少我們這輩子是無法達成的。
然而,每天我們都在拜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當我們拜下的時候,我們是否捫心自問:體解大道;大道在哪裡呢?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在《信心銘》第一句;開示我們,「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也就是說,至高無上的大道,並不是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有偏好、喜惡,所以才不瞭解;如果放下我們的喜惡之心,那至高無上的大道,就明明了了地能夠知道了。
這也就指明了大道就在我們心中,是我們對一切人、事、物的心態,也包含我們修行的心態在內。有一部經名叫《不思經》告訴我們持戒及修行時應有的心態,與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有互相輝映之妙。個人摘要如下,供各位善知識參考:
佛陀說一個持戒精嚴的人,心裡頭不要一直想著,「願我快點得到不會懊悔」的境界。持戒人往往有時候一點小的錯,就會記在心裡。如果他能夠不心裡一直想著「不會懊悔,那我就心平了」;只要能夠捨離這種貪執念頭,順其自然,一旦功夫成熟,便能得到相應的不會懊悔的境界了。
已經達到不會懊悔境界的人,心裡頭不要一直想著,「我希望快點達到歡悅的境界」;只要能捨離這種貪執的念頭,順其自然,一旦功夫成熟,便能得到相應的歡悅境界。
已經達到歡悅境界的人,心裡頭不要一直想著,「我希望快點得到喜樂的境界」;只要能捨離這種貪執的念頭,順其自然,一旦功夫成熟,便能得到相應的喜樂境界。
已經達到喜樂境界的人,心裡頭不要一直想著,「我希望快點得到安祥的覺受」;只要能捨離這種貪執的念頭,順其自然,一旦功夫成熟,便能得到相應的安祥覺受。
已經達到安祥覺受的人,心裡頭不要一直想著,「我希望快點得到禪定」;只要能捨離這種貪執的念頭,順其自然,一旦功夫成熟,便能得到相應的禪定境界。
已經達到禪定的人,心裡頭不要一直想著,「我希望快點得到如實的真知見」;只要能捨離這種貪執的念頭,順其自然,一旦功夫成熟,便能得到相應如實真知見的境界。
已經達到如實真知見的人,心裡頭不要一直想著,「我希望快點得到徹底的厭離心」;只要能捨離這種貪執的人,順其自然,一旦功夫成熟,便能得到相應的徹底的厭離心境界。
已經達到徹底厭離心的人,心裡頭不要一直想著,「我希望快點得到無欲解脫」;只要能捨離這種貪執的念頭,順其自然,一旦功夫成熟,便能得到相應無欲解脫境界。
已經達到無欲解脫的人,心裡頭不要一直想著,「我希望快點得到一切解脫知見」;只要能捨離這種貪執的念頭,順其自然,一旦功夫成熟,便能得到相應一切解脫知見的境界。
聽到上面的經文、解釋,使我們瞭解到如何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心態,使我們不禁想到宣公上人在世時,經常提醒我們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中的「不求」;只要我們以不求的心態而腳踏實地的去修行,自然能夠成道的。如同六祖大師所說,「善知識。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在這,想和各位善知識分享一個故事:有一個乞丐在街邊行乞了30年。有一天,有一個路人經過,「賞我幾個零錢吧,大爺!」乞丐喃喃地說,伸出了他那頂老舊的破帽子。
「我沒有東西可以給你的。」路人回答說。接著路人問:「你脖子上戴的是什麼?」
「沒什麼,只是一個破石頭做的項鍊,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一直戴著它。」乞丐回答說。
「您清洗過嗎?」路人問。
「沒有,何必呢?破石頭,有什麼可清洗的呢?」乞丐說。
「清洗一下吧!」路人堅持地說。
乞丐勉為其難地清洗掉了破石頭上的污垢。這時候,他喜出望外,滿臉狐疑地看著。原來,這是一條鑽石項鍊!
很不幸的,大部分眾生就像這個乞丐,從無始以來就一直戴著這條鑽石項鍊,但卻不知道,而一直苦哈哈地向外乞討為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眾生還沒有發現到他們內在自心真正的財富,那就是內在自心燦爛的喜悅,和不可動搖的祥和。即使他們擁有龐大的物質財富,也是乞丐呀!因為內心還是空虛和徬徨的,所以不停地向外攀緣,找尋著片面的享樂、滿足、肯定甚至安全感,乃至情愛。因為一般的眾生就像那位乞丐,從來沒有清洗這條項鍊。所以諸佛菩薩就像那位路人,很慈悲地指點我們要清洗這條項鍊。修行就是清洗;經過清洗後,我們就會發現自性的鑽石寶藏了。
在我們讀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溫暖,就像小孩在母親身邊玩耍,感到非常安全。如果我們能夠經常憶念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大慈大悲,我們自己的心就會開始柔軟,而有機會得到自在解脫。
有一位心理學家,名唐納德·溫尼柯,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發現在母親身邊玩的小孩,要比不在母親身邊玩的小孩,更富有創造力。小孩們只要在母親身邊一定的視線範圍內,便能發揮很驚人的創造力。這個視線範圍也可以稱為一種創造力圈;在這個創造力圈內,孩子們勇於去嘗試,跌倒了自己可以再爬起來;這是他們失敗又成功的活動領域。原因是他們知道那個真誠而無條件關懷他們的人,就在身邊,讓他們感到有安全感。
由於成人的經歷比較豐富,不需要像孩子一樣,一定要分分秒秒地離親人很近;對於我們成年人而言,只要知道有人在真誠無條件地關懷著自己,就能產生同樣的安全感,就像我們能憶念觀世音菩薩一樣。真誠而無條件的關懷,所帶來的力量就是真正的慈悲,也給我們建造了一個幸福圈。
接下來與大家分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瑪瓦•克琳絲女士是芝加哥市區的一位教師。當地是毒品和犯罪的溫床,一個毫無希望的地方;由於這種惡劣的環境,很多教師們擔心這裡的兒童,無法逃出那世代相傳的貧困與絕望。
1975年,克琳絲女士在她所居住的社區裡,成立了「城西預備學校」。為什麼叫預備學校呢?因為她的學生大部分都來自於這個社區,都是由於品性惡劣或成績不良,而被之前的學校所開除。克琳絲女士辦這個學校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們重新回到正常的學校而做的準備,所以叫「城西預備學校」。其實也是這些被開除的學生們,在他們流浪街頭前的最後希望。
今天,這些曾經被認為無法教育的學生,已經在讀莎士比亞、愛默生的著作;有些人在四年級之前就讀到了歐裡庇得斯的詩集。(這些都是西方的文學家)。他們曾經被看作無可救藥的孩子,而都已經上了大學了。克琳絲女士的學生們證實了她的信念: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力;他們學會建立自信心,並能設想和實現自己充滿希望的未來。
克琳絲女士在成立學校的時候,沒有什麼資金。開始時,她還用自己的家作為教室;在後來的20年裡,她還在經濟上不斷地掙扎,還曾數次面臨學校倒閉的危機。今天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學習她的教育方式,受到她精神的啟發和鼓舞。
克琳絲女士本來是在一家數十億資產上市的集團公司工作,至於為什麼選擇教育的工作呢?
她在一位叫蒂芙尼的學生身上找到了答案。她是一個有自閉症、不說話的孩子,被專家們認為是沒有辦法被愛、被教育的孩子。然而,突然有一天,克琳絲女士長久以來的耐心、禱告、關愛和決心,有了感應和回報。蒂芙尼對克琳絲女士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愛您,奧林絲太太。」她漏了姓名的一個字母,但克琳絲女士當時唯一的感受是:光是看著那雙小眼睛裡的淚水,就以足以使她感覺到,她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現在蒂芙尼開始學習數字、單字、詞句,開始與人交談。最重要的是,在她那喜悅的眼神彷彿在說:「我也是很特別的;我也是可以學習的!」這樣的神采,無言的眼神,對克琳絲女士來說比什麼更珍貴、更值錢的。
對於另一個在城西學校改變命運的孩子,克琳絲女士寫道:「看到他眼裡那可以在未來照亮世界的光芒,我忽然感覺到那些為了資金問題而失眠的日夜,都是值得的。」瑪瓦•克琳絲女士曾經有極好的機會,她大可不必擔心學校的經費,乃至倒閉這種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雷根和布希政府都曾邀請她出任教育部部長;面對如此高的榮譽和聲望,她都拒絕了。因為她相信,只有在課堂才是她真正能發揮她最大影響力的地方。
克琳絲女士的成功之處是她真正地照顧學生、啟發學生,使他們能表現出自我的核心價值;因為那樣才能更好激發自我的潛能,體現自已的價值,而勇於追求有意義的事情。
如以上這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可以說它是一個行菩薩道的非常好的模範,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今晚就要灑淨,然後開始一周的觀音七。希望我們能珍惜這個機會好好用功,以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和定力。
大約距今1000年前,宋朝的大文豪歐陽修有一天到廟裡去,看到一位老和尚誦念《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坐得非常端正,絲毫不動。他很景仰,但也好奇,就問老和尚說,「我曾經聽聞過去大德們臨命終時,有盤腿端坐,有站立逝世的,這是什麼原因呢?」老和尚回答說,「古人念念定靜,臨命終時自然功夫成就。而今日人們念念散亂,臨命終時哪有如此定靜的功夫呢?」歐陽修聽到這些話,想到自己的散亂心,不知不覺地跪在地上請求老和尚開示。老和尚開示說,「心念如果散亂的話,就立刻將其收攝回來,使它住在正念上。當妄念生起立即覺知;一旦覺知後妄念就會自然消失。修行的妙門精要,就在此處呀!」於是歐陽修珍惜每個時機,而不讓時間空過。
他曾經說推敲文章的最佳時機有三上:馬上(騎在馬背上)、枕上、廁上。大家覺得很熟悉,上人也曾經開示過「路上、枕上、車上」,對不對?這都是告訴我們珍惜每個時機,不要讓時間空過去了。
在觀音七期間我們會誦持《普門品》及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我們要用虔誠的心來誦持,並感受觀世音菩薩慈悲光明的能量,圍繞在我們的周遭,加持著我們。同時我們也願意將這慈悲的加持和庇護,廻向給一切眾生,這樣可以避免我們散亂心的誦念。如果我們能這樣做就是在修習慈悲,也是上人開示我們的,「要為眾生念」。
佛曾說過修習慈悲有十一種福報。
第一個您會在安逸舒適中入眠;
第二個您會在安逸舒適中醒來;
第三個您不會作惡夢;(就不需要安眠藥了。)
第四個為眾人所愛;
第五個為非人所愛;
第六個天神護祐;(所以大家都愛戴您了。)
第七個火、毒、兵器不會侵害您;(我想這是最好的人壽保險了。)
第八個,心念容易專注,成績一定會很好的;
第九個神采安祥;(這是最莊嚴真正的美麗。)
第十個鎮靜中往生;(臨終時沒有憂惱、慌亂。)
第十一個,轉生梵天或更高的境界。
如果你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你不發願,最起碼你會生在色界的梵天。然而我們也不要執著這些福報;為什麼呢?接下來跟大家分享另一個故事,或許我們能夠找到答案。
在古時候,中東有一個國王,一日召集了國內所有的智者,對他們說,「在這個世界上是否有一個咒語,能夠在任何的情況下都能夠發揮作用?」無論在任何的地方、在任何的情境下,乃至任何的喜悅、任何的悲傷、任何的失敗、任何的勝利,都能夠發揮作用?也就是說一個咒語,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尤其是在你們這些智者;沒人可以給我幫助時,請你們告訴我,有沒有這樣一個咒語?有沒有?(聽眾答:大悲咒、楞嚴咒。)
智者們對國王所提的問題非常困惑。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有一位老者提出了建議,得到了一致的贊同。於是他們去見國王,給國王一個刻了字的戒指,並附帶一個條件:「國王不能因為好奇心而去讀戒指上所刻的字;只有在極端的危險情況下,而且發現自己完全處於孤獨,似乎沒有任何的出路的情況下;只有在那個時候他才可以去讀戒指上所刻的字。」國王答應了,戴上了戒指,而沒有去讀上面所刻的字。
一段時間後,鄰國聯合起來圍攻他的王國;雖然國王和他的軍隊英勇作戰,但卻戰敗了。國王急忙騎馬逃離戰場,而敵人尾隨追著他。經過一陣快馬瀕死後,國王必須放棄他受傷的馬,發現自己站在深溝的邊上。如果他跳下去,那將是沒有出路的。敵人的馬蹄聲正在快速地接近中,國王變得焦慮不安,因為無處可去了。這時候,國王想起了他的戒指,以及上面所雕刻的字;他決定去讀上面所雕刻的字。是什麼字刻在戒指上面呢?--「這也是會過去的!」
國王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他突然有所感觸,「對呀,沒錯!這也是會過去的」。就是僅僅幾天前,我還在享有我的王國。在所有王國之中我是最強大的。然而今天我的王國和所有的享樂都沒有了;現在我只想逃離我的敵人。這如同過去浮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而現在這種危機也終將會過去的。
想到這裡王國靜下來了,他保持平靜和沉著,緩緩地坐了下來,環視了所在之處及周遭,才意識到這裡是多麼的美麗!他從來不知道在他的王國裡,竟然有這麼美麗的地方。戒指上面所刻的字,發生了啟發的力量,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放鬆了,忘記了正在追他的敵人。
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敵人的奔跑的馬蹄聲,已經遠離了,已經轉移到其它方向去了,而把他追丟了。國王整頓了自己,並將衝散的部隊重整起來,再一次投入戰鬥。他打敗了敵人並收復了他的王國。勝利之後,當他返回故都時,號角齊鳴,整個首都沸騰了,充滿著喜悅,每個人都在歡樂的氣氛中。當國王經過時,從每家的陽臺上拋出來的花朵,如雨點般落下,人們高興地唱歌跳舞。就在那一刻,國王在心裡想著我是最勇猛、最偉大的國王,想打敗我,不是這麼容易的!國王的我慢也在慶典的活動進行中,慢慢浮現展露出來了。
然後,一縷陽光照射在國王的戒指上,發出明亮的閃爍,投入了他的眼睛,而提醒他戒指上所雕刻的字:「這也是會過去的!」國王的目光低垂下來了,將他應有的風采改變為謙恭。他再次意識到,如果這也是會過去的,那終究不是我的。失敗不是我的,而勝利也不是我的;我只不過是個演員呀!這一切都會過去的,我們都不過是這一切的見證者和旁觀者。
幸福來得快,去得快,而悲傷也是有來有去。那麼生活中的種種一切呢?我們會回答:「這也是會過去的!」
聽完這個故事,各位善知識,有沒有覺得這個故事和《金剛經》中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意思,有異曲同工之妙呢?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著用這句話,「這也是會過去的」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遇到困難痛苦,或令人們激動興奮之事,這也是會過去的!看一看效果如何?
有人或許會問一個更深入的問題,「既然一切都會過去,剩下的還有什麼?」這在我們每天念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已經提供了圓滿的答案。經文的意思是說,「去呀,去呀,去到究竟呀,一切都去到究竟呀,圓滿覺悟!」去呀,去呀,去到哪裡呀?不是去到哪裡,而是讓我們的煩惱、執著都去了;從貪、瞋、癡、身執、情執、我執、法執,乃至細微的無明執惑都要去掉,就能證到圓滿的覺悟。
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一直都戴著鑽石項鍊呀,相信這將是慶祝觀世音菩薩成道最好的方式。讓我們一起在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加持下,誠心地努力用功辦道,讓我們種種的煩惱和執著,都「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都去呀,去呀,去到究竟呀,一切都去到究竟呀!讓我們「菩提薩婆訶」,證得圓滿的覺悟。
還有一些時間,有人就會說,「法師你講法的時間都快過去了,可是我還沒有找到那個鑽石項鍊。在哪裡呢?」這使我想起了「百丈野鴨子」的公案,講述江西馬祖道一大師,與他的弟子百丈懷海禪師;(他設立了百丈叢林規矩。)有一次外出旅行時,遇到一隻野鴨子飛過去。馬大師問道,「那是什麼?」百丈回答說,「是一隻野鴨子呀。」馬大師又問,「到哪裡去了?」百丈看著正在飛逝的鴨子說,「就飛過去了!」馬大師立刻狠狠地擰了百丈的鼻子;百丈痛得大聲叫了起來。這時馬大師很平靜地說,「怎麼會飛過去了呢?」
同樣的道理,這條神秘的鑽石項鍊,又何曾離開過我們呢?我想如果今天馬大師在場的話,會立刻狠狠地擰我們的鼻子說,「怎麼會找不到呢?」如果您對這個公案還有點疑惑,您不妨參考六祖大師在《壇經》裡的開示,「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您就會自然發現到,如何是「單隻手拍掌聲」的公案,什麼是單隻手拍掌聲呢?您可以參參看,一隻手如何拍出掌聲,那是什麼聲音呢?這背後是多麼的慈悲呀!時間到了,阿彌陀佛!
去呀,去呀,去到哪裡呀?
不是去到哪裡,而是讓我們的「煩惱、執著」 都去了;
從貪、瞋、癡、身執、情執、我執、法執,
乃至 「細微的無明執惑都要去掉」,就能證到圓滿的覺悟。
精彩極了 妙哉善哉!
動中三眛 萬法皆寂
照了無痕 何來飛物
萬佛聖城萬佛成 行者自歸蘭若處
宣化化育恆親傳 六大宗旨根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