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生活的座右銘

比丘尼中恕講於2012年8月21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Jin Jung on August 21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今天輪到學人結法緣。

記得在讀書的時候,就沒有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所碰到的老師又說,「孔子的理論、《論語》,只是拿來當參考而已,已經不合時流了」,我自己就變成一個不懂得規矩的人。雖然已經學佛法,但對於基本的為人處事,還是很陌生。所以有一次,見到蕅益大師的開示,覺得對修行生活很有益處,就把它拿來當作我的座右銘,今天來和大家分享。

他說,「學道的人,骨宜剛」骨頭要有剛毅之氣,不為名利所迷惑,就像永嘉大師所說的證道歌他說,「修道人要常常獨自一個人用功,不拉攏關係。這個就是和通達有智慧的人是同一條的菩提路。他的節操特別地清高,態度、行為很悠閑,相貌很古瘦;可是有一種剛毅之氣,百折不撓的精神。像這樣的貧窮的出家人,才是真正僧貧道不貧的這種高尚的氣質。」

修道人「氣宜柔」:就是氣質要柔和。柔和並不是娘娘腔的樣子,也不是有一種粗暴的氣質。這是遇到什麼事,逆來順受。「志宜大」:就是要有大的志願,好像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他們的發願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我願當盡。當然不是要我們發這樣的大願,至少我們要立志了生脫死,離苦得樂。「膽宜小」:膽小並不是膽小鬼,什麼事都不敢去做,而是要很細心,怕錯因果。所謂菩薩怕錯因果,眾生怕受果報。所以在因地上,不要有錯誤,就是要非常小心地做事情。

「心宜虛」:就是要謙虛,能接納別人的意見。「言宜實」:就是只講真實的語言,不講吹噓的話。「慧宜增」:增加智慧就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福宜惜」:就是應該要惜福,不要浪費物質。上人用一張擦的紙用了好幾天。

有一位法師,她從來都是撿人家不要的東西來修理,修好了自己用。乃至她修理經架的時候,都用鐵線的衣架,把它弄好磨平了,來補經架缺漏的地方。她的壞掉的東西,把不能用的拆掉,然後一顆螺絲、一根線,都把它留起來,留著可以修理其他的東西,重複使用。她修理很多東西,修理的費用很節省,不需要花很多的修理費用。

所以修道人「慮宜遠」:就是計劃事情要想到遠處。「思宜近」:就是當我們思考的時候,要想到身邊周圍發生的事情。好像我們請假,那就要請人代替我們的工作;而不是請假就跑了,後面的人,就必須要替代我們的工作。

「侍上宜謙」:就是侍奉長輩要有謙虛有禮的態度;「接下宜謙」:接待晚輩必須要謙讓;
「處同輩宜退讓」:就是和同輩相處,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就要讓對方。

在「得意勿茲意奢侈」:當我們處在優勢或有權利的地位呢,就是不要隨便花錢或浪費物質。
在「失意勿抑鬱失措」:在失意的時候呢,不要抑鬱失措。就是當我們有挫折的時候,不要憂鬱而失去理智。

在這裡,又再次地提到惜福。他說,「作福莫如惜福」,所以我們在做布施,種福田,不如愛惜我們的福報。今天中午有人從垃圾桶裡面撿出來兩片的水果,是好好的。然後,就把它丟掉;有人就把它撿起來,洗乾凈吃了。這個好的東西把它丟了,就是在損我們的福報。

我常常在垃圾桶裡看到比較硬的麵包、饅頭;常常有人咬了一口,不喜歡吃,就把它丟了。這個都是十方信施辛苦賺的錢來做布施,我們就這樣子輕易把它丟掉,這個就是不夠惜福。

所以,惜福比種福還重要。

「悔過莫如寡過」:我們常常在禮懺、拜懺,那不如就減少我們的過錯,防止身、口、意再造新的過錯。應該念「身世苦空」,就是應該念這個身體,還有世界,是苦空無常,不要跟隨世俗流行,或是結團,做一些世俗人做的事情,忘記修道。穿衣服呢,只要取能夠蔽身,遮蔽身體,不要貪求漂亮華麗。吃東西,只要取飽暖就好,不要貪好的口味。

所以常常省察今生,或者前生有做任何的功德和修行,可以坐在這裡享受檀越的布施。

在一天當中,常常檢點自己的身、口、意。我所做的善多呢,還是惡業多,還是不善不惡的業多?常常問自己能不能夠消受常住的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四事。用這樣的慚愧覺悟的心去修行自己,那習氣就會慢慢地消沒有了,智慧的光芒就會漸漸顯現出來。祖師意和佛意,就是在這一念的清凈心裡顯現。如果我們能夠依照這樣的開示來修行,決定可以成就道業。

接下來再談談這次參加佛根地之行的一點點心得。承蒙多位法師、居士的支持,才能夠有機會參加這次的佛根地烏龜山之行。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特別的坐禪班。我們睡在大樹下的帳篷內,帳篷上還有爬的很多的小蟲,會吸人血。記得小的時候最害怕的,就是會蠕動的小蟲,還有蛇,還有黑暗的森林。那一星期正好是黑夜,所以只有星光沒有月光,到了晚上,伸手見不到五指;可是很奇怪,不論大人小孩,到了那裡都不感到害怕,有一種祥和之氣。

我自己特別歡喜坐的一支香就是在晚上,大家都回去帳篷的時候;十點到十一點,大部分的人都已經睡覺了,沒有月光,一片漆黑,我就坐在帳篷外面,坐一個鐘頭。那種感覺是特別地寧靜清涼,不會打瞌睡,乃至一直想繼續坐下去。

法師說,烏龜山上住的一隻烏龜精,在當年上人舉辦念佛法會的時候,也同其他人一起皈依了。
我相信,牠也很用功地在那裡修行,那地方才有一股祥和之氣。

小時候的恐懼,在那裡我都見到了。我見到了蛇、小蟲,還有黑暗的森林,但是我一點恐懼都沒有。所以只要有道心,有修行,就有祥和之氣;如果還有貪、瞋、癡呢,祥和之氣就不能顯現。
所以那一座山雖然很黑暗,但是這種祥和之氣不會讓人有恐懼感。所以,古來的大德,他們的修行,動物都會接近他們,他們也不會害怕。這個是我的一點點感想,和大家共勉之。

問:還有一兩分鐘,想問講法者,妳這次去那裡,有沒有特別的事情讓妳記憶很深刻?

答:就是有很多位修行經驗很豐富的法師,在那裡跟我們開示,覺得受益很多。聽到他們的開示,就覺得很有安全感。

在〈修行生活的座右銘〉中有 3 則留言

  1. 辛苦的法語繽紛義工, 阿彌陀佛! 從錄音聽起來, 此文的講法者是 上近下中法師, 麻煩您確定一下 “比丘尼中恕” 是否是謄錄的誤失? 萬分感恩您的辛勞.

  2. 這個名字聽起來,讓人以為是其他道場的出家人。聖城的法師應該都是「恒」或是「近」字開頭的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