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楠講於2012年8月13日星期日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Wang Qing Nan on August 13 (Mon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今天我們討論的題目是考驗。我看到不少佛友想修行,可是又不能真的實行起來,或着有實行,但很久進步不大。研究一下,發現往往其中的原因,不是觀念問題,就是是對,“享福是消福,受苦是了苦”, 這句話沒有思想準備,當遇到考驗時就退縮了。
要實際投入修行。在聖城,90年代末好像沒有這個問題。法會時的功課,從早四點,到晚上的咒心。好像每小時都有。記得當時,一位對聖城的法信心堅固的媽媽。帶著六,七歲的兒子來聖城拜佛。在這位母親住聖城的日子裏,每天連一支香也不缺。
外面的佛友所處的情況不同,有還未實際投入修行時,就會遇到許多觀念上的考驗。前一陣子,有一位居士來聖城參訪。他跟閣法師有緣。在做工時,我們也認識了。他告訴我,他看了一些文章以後,變得不大相信大乘法,認爲只有原始佛教是真的。看他的精神狀況,不是很穩定。念佛比參禪對機,可他不相信這個法。
這種觀念上的混亂,90年初我在 purdue 大學讀書就有了。我們有個佛學社,大家一起研究佛法。有的朋友很喜歡南傳佛教。讀書人重智慧,以爲這就是以法爲中心的表現。而對高僧大德,內心是不夠重視的。那時臺灣的經濟很好,許多法師來美國。 他們也常來佛學社演講。講到佛法,他們也都重視人間佛法,及阿含經 。有些比較極端的法師和居士,甚至只相信小乘法,不相信大乘法。從小乘經來看大乘法,有些地方很難融通。有一次,有位同學問來演講的法師,釋迦佛是不是辟支佛?法師答,不是,因辟支佛不說法。這裏,問者其實是在問,釋迦佛無師自悟,是否只是二乘的聖者程度,而功德沒有到大乘經所說的圓滿。而回答的法師雖然熟讀阿含經和大乘經,但只肯從阿含經中求,卻又找不到滿意的答案。只好找個藉口避開了主題。偶爾,我們也讀到金剛菩提海雜誌,其堅定推行一脈真傳的風格真讓人感到很特別。
上人對大乘經的解釋,是不折不扣的。當時幾乎找不到持這種立場的人。現在情形其實也差不多。有機會聽聽上人解釋的涅槃經,說到有菩薩帶著一恆河沙的眷屬。這個數字竟不是個大概的描述,實情是一個不多一個不少。
這類問題如沒有高僧大德站出來澄清,信衆無所適從。
過了觀念上的考驗這一關,投入修行會遇到持之以恆的考驗。這時內心的煩惱執着會現起,如果不能忍耐,對治,而採取逃避退失道心的措施,就不會進步。“受苦是了苦”,這可以說是修行的必經過程。南傳佛教大師阿將查將這種修行所遇到的苦形容爲,淡水魚遊進了鹹水裏。眼睛被刺激的睜不開。不發心修行還好,一發心,煩惱倍增。這受苦的道理,我們每個人如果下功夫,都可以弄清楚。甚至比阿將查講的還清楚。記得 purdue 佛學社有個女生,說出了一句有意思的話,“忍辱波羅密是苦的”。至於用戒定慧對治了苦的情形,阿將查針對他修禪的僧團,說,“一個出家人,每天修禪的如果時間不夠,就一定會還俗”。用精氣神來制衡煩惱 ,這個話 purdue 佛學社的女生就不可能講出來了。
不少朋友,跑過許多佛教團體。以爲讓大家都歡歡喜喜就是好的。把這種狀況定位成中道,是對佛教的誤解。完全不知讓煩惱現起,再降服它是修行的必經之路。許多年前,一位剛從臺灣來的朋友,完全沒有受苦的心理準備。他碰到聖城一位習氣很重的住衆,嚇壞了。歡喜心失去了之後,認爲出了問題。他對我說,這裏怎麼會有這種人,這個人如果在懺公的道場,不出兩個小時就會被請走。後來我才知道,那個習氣很重的住衆,他母親很相信上人,常常求師父幫助兒子。因緣合和,那個習氣重的人在聖城住了一段時間才離開。這是個大家受苦,幫助他人消業的例子,雖與參禪有差別,但聚集精氣神,忍耐這一條是一樣的。
這裏講到了人事上的考驗。 有的人很喜歡念經拜佛,做工,法會就跑來參加。可是平時與人相處就問題多多了。走得極端了,一個朋友也沒有。聖城是上人給大家提供的一個福田。內心有福的人才能在這裏種福。我知道有幾位朋友,家庭中有很多煩惱,經濟上遇到困境。她們來聖城常住,希望有奇蹟發生。
但事實上奇蹟並沒有發生,也沒出現快速解決問題之道,而是和業障進入長期抗戰。接着,她們遇到了緣份很不好的人,無法忍耐,結果不能住在這個道場好好種福,消業。她們的問題也長期未得到解決。
如果我們去研究考驗的來處,有時結果不是以上講的那麼愛恨分明。 ”享福是消福 “ 引起的,往往是中性的。我剛來聖城時,大家一天到晚忙個不停。休息的時間很少。那時候,居士也住在如來寺。早晨,快到四點時,有人打板。大家起牀參加早課。 冬天沒有暖氣。水泥的房子又潮又冷。雖然每天都累,但睡覺不會很沉。我嫌早上穿衣服時冷有麻煩,幹脆穿著衣服睡。睡覺雖然有點難受,但起牀很容易。按時參加早課不成問題。
後來帶學生,當宿舍老師,問題就來了。宿舍有暖氣,再加上晚上累了,本來就很容易昏沉。另外那個暖氣,有個恆溫調節,每次啓動時都很吵。睡覺如果不昏沉,那個噪音會讓你很難休息好。 從此,我早課起牀就難了,遲到也多了。很慚愧,我沒有能鼓起勇氣降服暖氣,找回在如來寺的境界。有段時間近梵師,也在宿舍當老師。他那時還是居士,有腰痛,硬是靠意志抗住暖氣帶來的昏沉,按時參加早課,現在想起來,很不容易。
這是個“享福是消福“的例子。 它告訴我們,出主意讓修行人像世間人那樣用福報,有時是種假慈悲。 不想修的人歡喜,想修行的人會考驗倍增。弄的不好,會破壞一些意志力不夠的人的道業。還是不享福,受苦比較好。__
講法者已於8/31更正此段講稿內的《楞伽經》為《涅槃經》,但講法錄音無法更正,請讀者諒察。
上人對大乘經的解釋,是不折不扣的。當時幾乎找不到持這種立場的人。現在情形其實也差不多。有機會聽聽上人解釋的涅槃經,說到有菩薩帶著一恆河沙的眷屬。這個數字竟不是個大蓋的描述,實情是一個不多一個不少。
頂禮 上人 慈悲 為法忘軀
弟子慚愧 沒有當 上人的孝順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