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恆居講於2012年7月31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Ju on July 31 (Tue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我是恒居,今天輪到我在這裡和大家結法緣。
現在是放暑假時間,佛殿可能進來很多閑雜人物。最近大殿裡面就發生遭小偷的事情。
我們也可以看到,佛殿後面觀世音菩薩手上的摩尼珠,已經不見了,是被偷的。這個事情不是第一次,已經很多次了。以前在我做佛殿的執事的時候,就發生過很多次。所以,乾脆就把菩薩手上的摩尼珠,換成最不值錢的珠子。這樣子,還持續的時間比較久。所以只要菩薩手上的珠子是較貴重的,或較值錢的,就放不久了。雖然有居士很有心要供養,而且想供養貴重一點的、好一點的,但是這往往會引起小偷注意。所以,供養的時間就不長久了。
最近,大殿的功德箱也被割破掉。我也聽到,有居士車子的鑰匙丟了,有人把它撿去了,而且還把她的車子都開到外面去。這個事件都很值得我們注意和提高警覺。
基於這個因緣,今天晚上想講一些有關於犯戒的公案。
我們在道場裡做事情,要非常地小心,不要把佛法當人情送;這樣一送,可能把我們的法身慧命都送走了。
在五臺山黑山寺有人皮鼓的公案。在那時候,有一寺僧,任職執事,常常將常住物私自送給他的白衣弟子,而且還為他娶妻置產。後來死了,就變為牛,在寺裡耕田,做工償債。這頭牛臨死的時候,托夢給寺僧,希望將他的皮剝下來,做寺裡的鼓,作為贖罪。
本來,白衣應該以僧為福田,供養僧寶;但是這位僧人給白衣送禮,變成僧以白衣為福田。這種的顛倒的行為,彼此都損福。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還」。所以,在此再講一個公案。
在唐朝的時候,汾州界內寺有一僧人叫伯達,生性喜歡飲酒,每天都飲得醉醺醺地。後來他當了執事,就常常私自以眾人的錢買酒喝;經過幾年,他就死了。
後來寺裡的眾僧買了頭牛,很有力氣。有一天,眾僧在門外,有些人站著,有些人坐著,在看僕人趕著一群牛入寺裡。那一頭新買的牛走在牛群後面數十步。其中有一僧說,「牠的步行很沉著,和我同輩舊時的伯達非常相似。」這頭牛聽到名字,便回頭往眾僧看。眾僧就說,「很可能是伯達。」就對著牛說,你如果是,就往這邊走;牛聽了,就走過來,用頭叩地,眼淚直流。眾僧撫摸著牠的頭,也掉下眼淚來了。然後為他懺悔,受戒。
經過數年之後,太宗攻打遼東,就命令左丞相宇文節在各個州去搜刮牛隻,作為軍隊的食糧。當他行至這個寺院的時候,要索這頭牛;這頭牛就是抵賴,不肯出來。眾僧就告訴宇文節,這頭牛的前因後果;宇文節就命令眾僧轉告這頭牛,我不帶牠走。所以眾僧告訴牛說,他只想見見你,不會把你帶走的;這頭牛聽到了,就走出來了。宇文節命令他跪下,牠即刻就跪下。宇文節大為驚愕,就走了。
另外一個公案是發生在隋末的時候,新羅國有一個禪師,頗有修行;但是大多時候都在一個檀越家裡偏受供養,而且往來頻繁。這樣子將近十年,檀越待他信心堅固。因為這位施主家裡很豐裕,所以朝夕四事,飲食、臥具、衣服及醫藥,一切都很盡心供養這位禪師。後來禪師年老命終了,依法給他埋葬。
埋葬之後,經過了幾天,這位施主家裡園中的一棵枯木,忽然生出了輭菌。家人就採來吃,味道和肉一樣。家裡大大小小都很歡喜,每天都去採;採完了,隨之又生,可以說是供給無盡。時間久了,親友和鄰居們都知道這件事。
後來西邊的一個鄰居,晚上爬過墻來偷,用刀割取,忽然聽到這棵枯木作人聲說,「誰割我的肉呀?我又不欠你的。」鄰人很驚訝地問,「你是誰呀?」回答說,我是以往的某禪師。因為我的道行輕軟,受主人重心供養,業不能消,所以來此還債;如果你能為我乞物還主人,我就可以解脫了。鄰人想,「天下居然有這種事,太奇怪了,於是去告訴主人。」主人聽了,嚎啕大哭,幾乎快暈過去了,於是對這棵枯木懺悔,希望彼此互相都放了對方。鄰人就為他乞了一百碩米,來還主人。之後,園中的枯木就不再生長輭菌。
我還可以再講一個公案。在天臺山,智者大師告誡執事說,往昔有一間寺廟,師徒有數百人,晝夜都禪、誦,時間絲毫不浪費。當時有一個淨人--就是在廟上幫忙的在家人,就竊聽說法。因為往昔的習氣依然存在,忽然他蹲坐在竈前,居然就入定了。結果火也滅了,湯也冷了,維那怕耽誤眾僧的食物,就去告訴上座。上座說,這是殊勝的事,大家應當忍耐,不要去驚動他,讓他自己起來。經過幾天他才出定,前往上座處,陳述他所證的境界。
他越講越深,上座就阻止說,「前面所說的都是我的境界;現在所說的並不是我所知道的,你不用再說了。」因此就問他,知不知道宿命;他回答說知道一點。又問說,「你是因為什麼罪而為賤呢?又是因為何種福而易證悟呢?」回答說,「我前世的時候,乃是今日的徒眾,老者的徒弟。你們所學的都是我往昔所受的訓誨。那時,有很多私客,我都很自愛約制,不敢侵眾。忽然有一天,有位急客經過,擅自取了眾僧少菜,結果忘了,沒有賠償;因為這個過錯,現在為眾奴。」
聽了以上幾則故事,我們可以借以為鏡。尤其是在道場,不管吃的用的,隨時都要留意,不要隨意地浪費或者糟蹋,好像自己的一樣。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所用的一切,只要是未證果前都是在負債;如果道業未成,將來都是要還的,而且倍上加倍。在《善生經》上說,病人貸三寶物,要十倍還之;就是生病的人向三寶借款,要十倍還。以此和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