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慧講於2012年7月6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Chen Si Hui on July 6 (Fri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上人、諸位法師和各位法友,阿彌陀佛!這裡是思慧,今晚學習跟大家結法緣。若是有說錯什麼,請大家多多包涵,也給予指教。
前些日子在讀虛老的開示錄,就讀到很多是這樣說的:「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此心人人本俱,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勇猛心。心不隨妄想境界和習氣轉,就可以達到處處真如。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眾生,一切唯心造。」
《金剛經》裡也有說:「應如是降伏其心。」
其實佛陀就是要眾生識得其心。
所以,我們從中可見,祖師大德一直都在告訴我們,修行其實就是要修這個「心」。我就問自己,到底要怎麼修呢?
其實,在萬佛城是一個非常有助於修心的一個地方。來到這裡常住將近一年,時間不算太長,但我已經學到很多,可以說每時每刻都是寶貴的學習機會,就看自己如何去好好利用這些機會。今天在這裡,我就跟大家稍微做一點心得報告。
去年八月剛開始來到這裡的時候,我就非常勇猛、非常精進,甚至不合乎中道。剛開始很法喜,很拚命地去做事情,心想:我要多為道場做事。所以,就一直做啊做啊,幾個月後就開始面對不同的人事、不同的境界。譬如:有時候就看見這個人做某些事情,就覺得不順眼,就覺得:“這個人怎麼這樣子呢?這樣子做不對啊!”
又有時候,某個人不高興發起牢騷來,或者來跟我訴苦,我聽了他們的心事,就隨著他們的心情起伏,自己就開始在那裡起煩惱了。接下來的日子就對這些人下了一個不好的標籤,每次看到這些人的時候,心裡就生出一種排斥感,結果又搞得自己不舒服、不自在,心也不平,氣也不和了。殊不知打從自己對人家產生了負面的心態的時候,其實自己已經在給自己輸入很多負面的情緒。這樣子一直惡性循環,永遠跳不出這個負面的框框。
那時就想到要修忍辱波羅蜜,就跟自己說:我忍、我忍這個人!或者說:“我要忍這件事情!”那當然,強忍這方法根本就不究竟,總有一天都會爆發。結果,忍著忍著,久了心就累了;心累了,就更多的煩惱生起來。
有一天,我猛然驚醒,心裡就想:看我到底在在乎多少事情,看我把自己搞得多煩惱了。修行不就要迴光返照,時時刻刻看自己,而不是老是往外去看別人怎麼樣怎麼樣?所以,與其壓抑,我開始學會了化解,調和自己的心態;換另一個角度去看同樣的一個境界,我就開始慢慢改變自己的思路。冷靜下來地想想,其實自己到底在忍些什麼啊?我真的是在忍那個人嗎?那為什麼我必需要這麼辛苦地去忍自己覺得的那個人,或那件事的不好呢?
由於平時有誦《金剛經》,所以就想到自己幹嘛要去分別「我」和「他」,而存有一個「人相」和一個「我相」,認為是「我」在忍「他」呢?又想到上人有一首眾所皆知的偈誦,說:「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剛好那時就遇到冬季的禪七,所以有機會靜下心來迴光返照一下:我們學佛不就是要學佛陀的慈悲和佛陀的智慧嗎?起無明、起煩惱就是最愚癡的做法;而看他人的錯呢,就是沒有慈悲心。為什麼今天我會看見別人的過錯呢?就剛才上人所說的,多管閒事,總是為別人洗衣服。其中一個原因不就認為自己是對的,然後就執著於自己的見解。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開始琢磨要以什麼方法來調和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可以不再起煩惱呢?然後平日所誦的經典、平時所聽的上人開示法語慢慢就浮現了,這就是住在萬佛聖城的好處。因為,可以常常聽法;還有接觸經典的機會,都比外面來得多。
先從最簡單的說起,平時我們每天做早晚課前不都會唸一次:「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嗎?所以,我就告訴自己我必需學習,不論遇到什麼狀況、什麼境界;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我都要學習隨緣,保持心不變,不為所動。可是怎麼做到呢?上人曾說:「要與大眾廣結善緣。」所以,以往過去所結的不善的緣,忍耐一時則可得到化解。因此我們不管做什麼,一直都要為法界的眾生發清淨願,然後迴向,這就是一直在跟一切眾生結善緣的方法了。
在《淨行品》裡,菩薩不管遇到什麼境界,無時無刻都在發清淨願,從來都不起煩惱,不喜亦不憂。於是,我也訓練自己。說回剛才的例子,後來我再遇到同樣的人同樣地發牢騷的時候,我馬上就提醒自己不要起憎恨心,反而要用一個清淨的願來取代,把善念的力量發出去給對方。於是,我就默默地唸:「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其實,無形中我也在長養著自己的慈悲心了。
這樣子才發完願,我就發現其好處了。第一,那一刻我就心平氣和了,當下我就做到了自利。其二,我在無形中也和眾生結了善緣,向他散發出善念,盼望他得到好處,那我又再利他。因為上人曾說過如果我們心念清淨,散發出去的磁場也可以淨化四周圍的環境。
從這事看來,可見隨緣就是慈悲,而不變就是智慧。所以,我就會一直這樣子告訴自己、提醒自己要這樣子修下去。
今天,我們從世界各國到這裡來聚在一起修行,不管是什麼因緣,還是過程如何,相信最終我們都擁有同樣的一個目標,就是為了要了脫生死,然後早成佛道。既然大家都有緣成為道友,盼望我們都能和和氣氣、時時刻刻地為彼此發清淨願,散發出好的力量給彼此,乃至廣闊到整個世界和法界。
第二個方法就是,我們知道佛陀常常跟我們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所以,如果我們可以忍耐一時,那事情一過去了又回到了原本最初沒有發生事情以前的原點。從中我們看到,這就是無常。所以,我們也不用太過於執著於我們所面對的境界。
一開始我就被安排在廚房工作,跟大家分享一些事情。剛開始我就幫忙洗菜,就有居士跟我說:「吔~妳動作要快一點啊,妳這樣做太慢了。」我自己就想,原來我做事情很慢,那就要快一點囉!不久以後又有人說:「吔~妳做事情真快,妳動作真快,妳真的很行嘛。」我就想:吔,到底我做事情快呢?還是做事情慢呢?後來,我就自己回想一下,我從中瞭解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對於同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觀點,也不能說是他的觀點是對的,而另外一個觀點是錯的。所以,我就學會每個人的意見都聽起來,然後自己分析,好的就拿起來用,不好的也可以當做參考。
之前阿姨住在這裡時,我常常會跟她說,就是開玩笑說:妳也有你的對,我也有我的對;世事是沒有絕對的。上人也常常說:「法無定法。」所以,我們就不必太執著於其中一種見解,應該開闊心胸,每一個見解都可以接受,然後互補這樣子。
之前大學的時候有唸一點關於廣告,法師讓我們做「創意思想」。他告訴我們,要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一個框框裡,我們應該跳出框框看世界,才可以想到很多idea設計廣告。
世間法都已經要我們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個框框,執著於一個點,而要讓我們從框框裡跳出來,可以放寛我們的眼光。更何況我們學佛的人,每天早上都誦一品《華嚴經》。《華嚴經》不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嘛!那我們的心怎麼可以不大方、不廣闊呢?阿彌陀佛!
All dharma arises from causes & conditions
All dharmas ceases from causes & conditions
The mind that dwells nowhere is the buddha mind. Dualism is the discriminating mind @ work, it is false thinking. The mind have moved & already dwells somewhere.
Ven Master always said that once the internal wind arises, it will invite the external wind. Once we open our mouth, we have no wis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