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不一,不生淨土

比丘恆哲 講於2011年12月23日星期六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Je on Dec. 23 (Satur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上人,各位善知識,大家阿彌陀佛。今天輪到恒哲跟大家結法緣。

很抱歉,在這裏跟大家打閑岔。開始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我一位師兄弟,上人曾經帶她到極樂世界去的情形。

這是十多年前,她還是沙彌尼的時候。每一次法會的回向,雖然她很誠懇,也很恭敬,可她並不是很專一地在做。好幾次後,有一天晚上她就夢到上人了。上人在夢裏,也沒有責備她,也沒有開示她,只是很慈祥地問她為什麼不想去極樂世界?因為上人心念的力量,勝過言語,所以這位法師她可以從上人這關切的表情,就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

她就跟上人解釋說:“因為我不喜歡蓮花。說實話,我覺得蓮花很難看。我比較喜歡蘭花。所以如果我要到極樂世界去呢,我腳下踩的,我所看到的,都是我不喜歡的花,那我寧願留在娑婆世界。而且我覺得人間很有趣,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我都還不知道。”後面這兩句聽起來很熟悉對不對?我們都有這樣子的心:很多事情我還不知道,我還想嘗試。上人很有耐心地聽完她的解釋,就告訴她,“極樂世界的蓮花,其實和娑婆世界的蓮花不太一樣的。”他可以帶這個尼眾去看看,看看她喜不喜歡。

然後,上人就好像爺爺哄著孫子一樣地,把她帶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房子都在半空中,就像宮殿一樣。可是那個材質,卻像水晶一樣地透明,帶著清涼的光。每一棟都有不同的顏色。她覺得很難用我們世間的語言來描述不屬於世間的東西。蓮花,不只像他所說的不太一樣,其實是很不一樣的!青黃赤白的這些色調,也不是我們塵世間的色系。再加上這些散出來的光是漸層的,漂亮地讓她捨不得踩在腳底下。

看到這樣殊勝的景色,她當下真正地瞭解到――由佛清淨功德所成就的莊嚴、殊勝,才是真正的實學。比較之下,我們人類引以為傲的文明、科技,就完全顯得是非常地脆弱和鄙陋。然後上人帶著她四處地看,直到她覺得很開心,這時候師父才問,「願不願意求生西方啊?求願往生哪?」

師父有一首偈頌說,“你念佛,我念佛,你我念佛為什麼。”大家記得下一句嗎?「了生死,化娑婆。」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呢?就是為了要了生死的。

怎麼樣了生死呢?我們的生死的根本是什麼?古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所以,憨山大師,他勸現在念佛的人,心要知道,愛是生死的根本。現在念佛,我們念念要把這個愛根斷掉。我們在這個日常生活當中,雖然在念佛,可是我們眼中所看到的兒女、子孫,或是配偶,家裏的財產,種種,一切一切,沒有一件不愛的。就好像我們整個人生在火坑裏面一樣。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愛是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不是只有一生來的,而是兩生、三生、四生、五生,乃至無始劫以來根深蒂固地,造成了我們現在的生死。所以如果現在不知道要斷這個生死的根,連我們生死的根都不知道,我們怎麼能夠了生死,求生西方呢?因此,要知道我們為什麼念佛,念佛就是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就是不要再輪回,不要有生死了。所以對於生死的根,大家一定要有一個很深切的認識。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生死的根,那我們一邊在念佛,一邊任著我們生死的根增長,那這樣子的念佛是與生死兩不相關的。所以,就是說,我們怎麼樣能夠把一切都放下,知道這個生死的苦。當我們能夠念這個生死的苦,了生死的心能夠切的時候,我們每天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的呢,就會有另外一番的境界了。

另外呢,還有一句話呢,也有人常常說,就是“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我們念佛不能夠專一其心,都是因為我們有愛。如果能夠把這個愛放下,那我們就比較容易專一其心了。如果我們要把這個心裏的愛欲放下,我們就要想辦法能夠專一其心。專一其心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心裏頭有很多的東西。有一件東西不能忘記,都是因為我們有這個愛。有一個念頭我們不能忘記也是因為這個愛。然後有一個愛存在我們心裏的時候呢,我們的念就不能夠專一。那有一個念不能夠專一的時候呢,怎麼樣?我們就是二心、三心、多心。然後呢,就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了。

雖然在這邊講這個愛,其實恨也一樣。恨是從愛來的。如果你心裏頭有什麼恨的物,或者恨的念,或者恨的人,那在臨終關鍵的時候,也會阻礙。我講一個故事,這是發生在一九九九年,不記得是耶誕節的夜晚,或者是新年的夜晚。那時候我在溫哥華,有一個女士她從義大利回來,打電話到廟上,因為她的母親快往生了。她說她不知道怎麼辦。我們不認識這個人,可是因為她說她的母親要往生了,她不知道要怎麼辦,我那時候就說,好吧,就去安寧之家去看她。到那邊呢,你知道一個人,她在安寧之家已經很瘦弱,我不認識這個人,怎麼辦?我就開始陪著她念佛。我念佛,她完全都不出聲音,然後,念了一陣子佛沒有反應,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在幹什麼。最後,我就帶她懺悔。……在我到安寧之家的時候,這個女兒在等我,她叫計程車到廟上來接。我們去的時候,她就告訴我說,“我的母親,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門口,人家告訴她說,你還沒有學到,所以你還要回去。”因此,我才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辦法可想的時候,她還沒有學到,她已經到了極樂世界門口,看,就差那麼一點點。那我就帶她念懺悔偈頌,“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然後我就拜一次。她當然躺在床上不能拜。我就這樣子說了三次,然後我就跟她說,“現在你心裏頭忘不掉的那個事情,你在想的那個事情,就是障礙你不能去極樂世界的原因。不管是什麼,一定要放下。能夠到了極樂世界,將來回來,再來接你家裏頭的人一起去。”說完了以後呢,我又念了一段時間佛,然後就出來。出來後我在會客室裏,就聽到說,關於這個人的過去,她都是做了很多好事。這件事情就過去,我們又回到廟裏。等到過了幾天,禮拜天的早上,她的女兒就打電話來,非常地興奮。為什麼呢,她說,“我的母親今天早上往生了。”然後她說,“法師,很奇怪,她真的是在笑。”我說,“不奇怪,我們常常聽到,如果能到極樂世界去的人,都是含笑而去的。”這個女兒那晚在會客室的時候告訴我,她說,“今天下午我跟我先生一起去房間看我母親的時候,我母親以為我先生是她以前的先生,所以就罵了他一頓。”所以呢,我才知道,為什麼臨終她不能夠放下,一定還有這個牽掛。不管是恨,還是愛,就是我們的情牽, 牽掛著我們的心,使我們不能自由的。那這位母親可能學到了原諒,不管這個人過去做了什麼事情,她有一念的懺悔的心,然後她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管是如意的還是不如意的,都要把它看淡。我們念佛,就是希望將來能夠往生。如果我們對所有的境界,我們生活裏頭的這些境界,我們都看得這麼實在,這麼重要的時候,它就不空了。如果它不空,那我們的念就不能變成一個,就不能得到一心不亂。如果我們看到這些境緣都是因緣和合的,所有的這些分別假相,都是因緣而有。因緣沒有的時候,這些境界、這些假相,也都沒有了。就像今天中午上人在錄音帶裏頭的開示,也是告訴我們,提到須菩提。為什麼我們念佛跟須菩提有關係呢?就是說,我們不能夠解這個空,因此這一切在我們的心裏頭都很有分量。當這些我們覺得很有分量的事情、人、或者是東西,在我們心裏頭有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專一其心,也不能夠一心不亂了。所以,瞭解這一切一切,都是虛幻而有的,那我們的這些情呀、愛呀,就能夠不空也空了。到那個時候,“愛不深”的時候,自性的這個彌陀,這個本心就會現出來,那時候念,就能夠成一。

那麼我有聽到,有些人在這裏打七,有一些念頭不能夠忘記。比如說這個維那師怎麼樣啊,好像做的不好,或者是那個地方又不對。我們在這裏,大家同修,到這個道場來吃苦,已經苦了兩個禮拜,明天最後圓滿了。希望大家能夠把萬念放下,好好把握住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在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裏,講到很多因緣發菩提心。比如說我們要念生死苦,還有懺悔業障。在我看來,對這個念佛的人,雖然念佛很容易,但是我看過一個人,這個故事我以前有講過,太長了,今天我沒有辦法再說。我只要提一點,就是,有一個人一生念佛,懺悔也有做。但是到臨命終時,冤親債主來的時候,本來是念“阿彌陀佛”的,就改念“消災延壽藥師佛”,他就不要念“阿彌陀佛”了。因此,我們念佛的人,都應該在拜懺的時候,或者是你不參加拜懺的儀式,自己每天做功課的時候,都要懺悔業障,而且須是真心懺悔。

所以我們也不知道自己過去做了些什麼惡事情,也不確定在什麼時候,可能在最緊要的關頭會現出來,障礙我們,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在拜懺的時候,大家都一定要很誠懇。最後,祝願所有的蓮友都能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在〈念不一,不生淨土〉中有 3 則留言

  1. 隨喜法師的弘法功德!

    受益匪淺!

    精進修:斷欲去愛,看破,放下,自在。

    我的問題是,看得破,但放不下。也或許,并沒有真的看破!

    南無阿彌陀佛

  2. 再接再勵啊!
    往往行者因疑心不了,所見不正,
    所以起愛見, 含藏結縛而生煩惱。

    分別心一生,就認相取相,當然就放不下啦!

    宣公上人開示:「我們無論用什麼功,總是不上路,
    就是因為我們有個虛妄不實的『妄心』。
    有了妄心,對於自性就有動搖,好像一桶水,不動時,沙泥沈底,則水清淨; 若是用棒子(妄心)把水攪拌成濁水,那麼就不辨真假、不分善惡,
    這時,擇法眼也不具足,智慧也不現前。」

    蕅益大師也說必須通達「緣起正理」才能正處中道出離 解脫之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