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嫦 2012年4月16日 萬佛城 By Lee Gwo Chang on April 16, 2012 at CTTB
多年來,對我來說《楞嚴經》是一部深不可測而艱澀的經典,用字遣詞皆令我無法拼湊出一個可循跡,繼續往下讀誦的圖像。反倒覺得《楞嚴經》很抽象,很形而上,是一直不斷重複抽絲剝繭,環環相扣,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邏輯與組織;尤有甚者,我主觀認為必須具有相當深厚的佛學基礎,才能明白《楞嚴經》的意涵。不同於《法華經》及《華嚴經》辭意較淺顯易懂,誦讀幾次,便可約略明白其中大意,而細微處仍需善知識教導。
如《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要令一切眾生開佛知見,具正知正見,眾生皆有佛性,皆具佛慧,皆堪作佛。而《華嚴經》清清楚楚立一個菩薩的典範,是大慈大悲,是金剛不壞的堅固心,是恆遠救度眾生的無分別心,其詞藻之優美華麗,菩薩的悲願與行力的圖騰,無須用心勾勒自然浮現。
上人說《楞嚴經》是開智慧的,《妙法蓮華經》,是令眾生成佛的。《法華經》和《楞嚴經》這兩部經,在佛教裡占的地位最重要。然而 上人說:「在佛教裏面,有很多的經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經典就是《楞嚴經》:有《楞嚴經》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嚴經》沒有了,這就是末法現前了。所以我們每一個佛教徒,必須要拿出我們的力量來,拿出我們的血來,拿出我們的汗來擁護這一部《楞嚴經》。」
上人更說明:「在《法滅盡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果《楞嚴經》不滅,那麼正法時代就現前。因為這個,我們佛教徒必須要以生命來護持《楞嚴經》。」
上人開示我們的每句話,皆是金玉科律,敬奉不違。《楞嚴經》既是最重要的經典,又可以開智慧,不誦不懂身為學佛者而言,無啻是莫大損失。因此曾經一而再試著瞭解《楞嚴經》仍不得要領,數次;趁手邊工作的片刻空檔翻閱,或是特別撥出時間閱讀,斷斷續續地摸索,希望有朝明白《楞嚴經》的真正要義之前,先熟悉內容背景與進度。但是一讀再讀,要不前後意思無法連貫,更為抝口的經文攪得頭昏腦脹。
前些年開始年度拜萬佛,誦《楞嚴經》、《法華經》與《華嚴經》;《法華經》與《華嚴經》內容漸漸具體而明朗,唯獨對於《楞嚴經》還是那麼陌生,停滯不前毫無進展。一籌莫展下終於想出好辦法,線上聆聽 上人解釋。希望藉著線上聆聽以解迷惑,因此慢慢一小步,一小步粗淺認識《楞嚴經》大意;但對於較深奧的內容仍然需藉助善知識講解,及下很大功夫方能一窺其境。
去年十二月中旬重返聖城,得知法師今年元月開《楞嚴經》課,有幸躬逢豈能錯過?每次法師一立講台,其聲量有若大珠小珠落玉盤,鏗鏘有力,忽而花冗長的時間解釋一個名相,忽而舉淺顯易懂實例;法師神思融入法定與嚴謹,我們也進入一個出世法喜國度,冷不防法師來個問題:「妳們有何看法」,或「妳們懂嗎」,將我沉入佛菩薩的境界,忽地拉回重返人間。要不過去數年打下連番魔鬼訓練營上課底子,腦子怎可經得起法師滔滔不絕,一路衝鋒陷陣,三小時中英雙語無有片刻休息?每每台上法師就一個名詞,一而再解釋,從不同的經典再補充資料,唯恐台下我們不能清楚。此時腦子必須相當清醒專一,抄寫筆記更是不可或缺,往往一堂課下來,有時進度僅有一頁。但這一頁的名詞,法師求真求準的態度於下一堂課就她所找的經典資料,再補充說明,希望我們知道其義理與重要性。愚鈍的我雖然於課堂裡賣力眼耳腦手心齊發,經常被不同的名詞,彼此有太多相似的相容,分辨其異的困難度又高因而混淆,百思不得其解。歸究其因,我佛學基礎薄弱,是以今日,不得其門而入,有這麼一個經驗,啟發未來努力的目標,只要不放棄,希望總在前頭自勉。
此學期學習進度從十迴向、四種妙圓加行,至十地的五地難勝地。菩薩修行的迴向有十種,由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而至離一切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菩薩所發的願眾生不離苦,不得樂。菩薩救護一切眾生離之惡道,直至佛道,菩薩勤修習,普攝及饒益一切眾生向迴向。菩薩不染生死,無度眾生度相。菩薩無礙的大悲心與眾生同體,因慈悲而視眾生如己。所以菩薩度眾生,不視為度眾生,而視為度自己。菩薩不壞善根、不壞功德、不壞菩提心、不壞金剛心、不壞戒定慧、不壞三寶的堅固信心、迴向法界一切眾生。菩薩空不如來藏,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菩薩無執著纏縛解脫自由,迴向於法界眾生。菩薩更將諸佛菩薩行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善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
法師說明菩薩要登第一地歡喜地前,皆須修四種妙圓加行。凡事起皆由心生,
緣起性空是佛教的寶貝。如要修行菩薩道,必須因地而生起菩薩道,以佛的覺悟為己心,仍未完全覺悟。依佛所做過的去做,因為還有個人的分別心,尚有微礙。以心即佛,佛即心,整個心都是佛的教導。善得中道,無自他分別,不用觀智,完全脫離以前所觀,但不完全忘懷所觀,此階段仍須用功修行,直至無所分別迷與覺悟二名目。
十地法門是增長、成熟及得到解脫菩薩道之法門。十住,十迴向,十信稱為三賢位,通達佛的覺,因此見證實際佛的境界乃第一地歡喜地。菩薩持清淨戒律,不容破戒死屍,精進修行。菩薩發願,出家說法,無時無地不說法,廣大禮敬諸佛。人恭敬佛,願佛住世,利益眾生,一切處,盡未來際無有休息,攝十種波羅蜜大悲,菩薩待眾生(十二類眾生,六趣眾生)平等,成就眾生。菩薩有大誓願,大勇猛,大作用。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菩薩隨順眾生願無有窮盡。
菩薩欲入第二地離垢地,當起十種深心: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第二地菩薩自性清淨,菩薩知足,甚且可布施頭目腦髓,菩薩知足於自己的妻女,不貪染別人妻女。不打妄語,說切合實際的話,不覆藏(不掩飾自己的缺點),菩薩甚至連夢中都說真話,菩薩正知正見,不占卜。
第三地發光地菩薩行慈忍為重點,沒有嗔恨,參禪修定,專志一心。菩薩遍盡一切法界,虛空界,因心住於慈悲,無惱怒,觀一切有為法,剎那生滅為實相,故背憎厭離。菩薩思求方便,為求智慧而聽法,喜好佛法,學習佛法,修慈悲喜捨忍辱而到彼岸。第三地因聞法修法而到四禪八地而發神通。
發光地菩薩於四攝法裡利行最深,堅固心和勇猛心,是發光地修行的成果。
發光地修行的行門:
1. 厭離心:懸厭,厭離貪染的心。
2. 無貪心:厭貪念雜染的心。
3. 不退心:不退轉,無害心乃勝進心,乃對治成功,則不退心而至無害修行,但對治不成功則有退心,有害修行。
4. 廣心:恭敬謙和的心。
5大心:發心修學大乘佛法。
法師強調,無論如何,行慈忍無怨懟,忍辱的力量最大,利益眾生。所有有為法都是無常,我們因此生煩惱,有為法和真如不同。無常念念遷繫,生命遷流,相續性遷流。念念遷謝,剎那不住。所謂三世緣生,都是遷滅無常。
菩薩於第四地焰慧地,修三十七道品,因為仍有微細之惑,去除微細之惑後才能發光焰慧,《華嚴經》說此焰慧地斷我慢,因此善受教誨,如是調柔寂滅成就,得不休息精進,無雜染精進,明斷具足,知道何者具足,內心充滿喜樂。由此地修出世聖智,捨於定愛,永斷煩惱,修證菩提分法。
菩薩至第五地難勝地,明白娑婆世界萬物生死的道理,體悟眾生累劫以來因無明、有、愛被支配得痛苦不安,在六道中生死流轉,三界不出。因而修行四聖諦,以修行得的智慧,了然無生無滅的道理,一切皆空,超脫生死。此地菩薩具般若大智,持清淨戒,堅固正知正見,勤修不疲厭目的為救護眾生,用種種方法令眾生修學菩提,入大般若涅槃,得寂滅之樂。除此菩薩為利益眾生,三學精深,如深入典籍,開藥方治病,教人持楞嚴咒遠離邪法。以文筆讚詠諸佛功德、嫻熟音樂、舞蹈、工事、園藝、知其礦藏珠寶羅列之處等等。菩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達人情。菩薩因習禪定而發無量智慧和神通,以運用於普救眾生。證得難勝地果位菩薩,能見到百千億佛,菩薩至誠懇切恭敬、供養每一尊佛。菩薩住第五地,過無量百千億劫所修積善功德,隨時間更純淨光明。
綜觀每一名相,無不說明菩薩累劫累世勤修戒定慧,精進忍辱發大願拯濟眾生。菩薩自性清淨無染污,菩薩因觀法無常、人生無常而起念發願普護眾生,令他們離苦得樂,令他們究竟涅槃。菩薩不染生死,智不礙悲,悲不礙智,無度眾生度相。菩薩行願廣大盡虛空遍法界,菩薩禮敬諸佛,供養諸佛,菩薩好樂聽法、到法(到達法的究竟彼岸),住法,行法,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驕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菩薩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過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
遵從《楞嚴經》所講道理令我開智慧,任何時候具正知正見,做個持戒、行正事奮發向上的人。菩薩是善知識,是良師,其修行不單是日常生活的軌範,引發菩提心,累劫累世無疲厭。菩薩德行令我羞愧,愧於不覺仍迷,愧於知多行少。
誠如 上人說:「每部經所講的道理,都是每個人日用平常所不離的法。佛所說的經典,就是要幫助每一個人,能過良好正常和很有規律的生活。所以佛說一切的法門,講一切的經義,都是指引我們向正途前進,可是還要我們肯起步走才有用;若我們只曉得有經典,而不依照經義去修行,就是天天聽經,聽到八萬大劫這麼久也等於沒有聽一樣。」
上人以上所開示,是教導我依教奉行,依法為師,以戒為師,當解行不能並重時,行重於解。管好自己的心念和行為,踏穩每一步,老老實實,勇敢跨越生命過程不同的挑戰與障礙,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更是出離世間法。能習得出塵不染污,方證菩提。
至心銘謝法師所教導的,此次進聖城透過課堂學習,一償多年宿願親聆《楞嚴經》,雖然進度僅占一小小部分,然而此部分的意涵,已經讓我瞭解如何在學佛的過程更紮實,效法菩薩的修行清淨無染。其實《楞嚴經》不難,只要有善知識引導,和抱持一顆學習的心入課堂,很快就能進入《楞嚴經》的領域,是人間難得幾回聞,我今有幸得聞,再勉己。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