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讀 徹悟大師念佛開示

朱果翔 講於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John Chu on November 30 (Wednes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大家晚安!我的名字是朱果翔,今天本來是另一位居士報告,但是某種原因,由我來代理。因為準備的時間也不太充足,那麼,我今天晚間就是學習、研讀一位高僧、祖師的生平,簡短的生平,然後分享一篇這位祖師的念佛開示。從時間上看,還有10天、11天,我們就是阿彌陀佛聖誕,接著兩個星期的念佛七,所以這個時機上還算是恰當,也可以講是給大家先暖暖身、暖暖心。

那麼,我們萬佛城在一年裏有很多法會,觀音七、佛七、地藏七……晚間在佛殿這邊大迴向的時候,總會禮祖,禮了14祖,那我們比較熟悉的,就從最後的那個虛老(十四祖)——江西真如雲公大師。十三祖我們也熟悉,就是蘇州靈巖聖量印公大師。但是,十二祖我們並不是那麼熟悉,十二祖是紅螺資福醒公大師。所以今天晚間,我就稍微報告一下他的生平,還有一篇他關於念佛的開示。

醒公大師也叫徹悟大師,他俗姓馬,是清朝的著名高僧,他是1741年出生,到1810圓寂,世壽是70歲,僧臘49,法臘43。在28歲的時候,他參訪京都廣通寺粹如純大德,被視為「禪門法器」、「明向上事」,就是那個時候明心見性了,傳了那個心印給他。他成為禪門臨濟正宗三十六世祖師,磬山七世,然後他前後有24年當這個禪門的大德。在一個禪宗的道場當禪師,教人家參禪打坐。

但是徹悟大師(也就是醒公大師)他在修習禪定、教禪的時候,他常常想起來,就每每憶念永明延壽禪師——是禪宗、禪門的宗匠,那個永明延壽禪師尚且歸心淨土,這位永明延壽禪師他「日課十萬彌陀,期生安養」,他每天要誦念佛號10萬遍。徹悟大師也不是一下子就改變的,他每每憶念永明延壽禪師,深思熟慮想了很多次、很多次……「那麼,這麼一個大德都這樣子,那我還繼續在教禪,我繼續在參禪……」所以他後來就改變了。改變了以後,他不是說稍微改變,他是百分之百地改變,等一下有機會再回過頭來講,他怎麼百分之百地改變。

那麼永明延壽禪師他是很特別的,就是說我們這個彌陀誕——這個農曆的11月17日,不是說法藏比丘的生日,而是說用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做我們這個阿彌陀佛的聖誕。所以大家公認永明延壽禪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將農曆的11月17號作為彌陀聖誕。

長話短說,我就直接講這一篇醒公大師關於念佛的開示。他這麼講:「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煉,不免撞牆磕壁、墮坑落塹矣!」

簡單地講,他就是說:見道、修道、證道這個程式是一定的,很多聖賢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幾千年來也都是這樣子。但是你要見道不是那麼容易,什麼叫見道呢?假如是依照教宗來講,你需要大開圓解——三藏法師,經律論都圓融無礙了。假如是依照那個修禪來講呢,必須要破了初關、透了重關,就是說破了本參之外,還有第二關重關(最後還有個牢關),但是最少也要到破了這個重關,然後才能夠修道。否則的話統統算是盲修瞎煉,都會撞牆或者墮落這個塹坑。

「唯淨土一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非彼三乘賢聖所能知見也。」——這也是引用他的,完全引用的。

他說修淨土的不是那麼困難,因為這個阿彌陀經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在說法。你只要發願持名,就可往生。這種講法是釋迦牟尼佛他看到的,他親知、親見的。不是說一般的聲聞、菩薩、緣覺所能知道的,所以阿彌陀經是不問自說,沒有人知道請法,會問這個法門。

「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不必別求悟門也。余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

簡單地講念阿彌陀佛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的:發願持名,以阿彌陀佛的知見作為我們的知見,不必一定要去求開悟。而其他的人、其他的法門要悟後才能起修。起修之後你還要修定、修慧,修慧之後要斷惑。你雖然修慧呢,但是你這個慧有勝有劣,你所斷的惑有深有淺——是不是完全斷了呢?這樣才能夠決定你的修行是會退?還是不會退?

剛剛講了,就是修其他法門的話呢,會不會退呢?不一定的。「唯此淨土門中,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身後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這個講說,你只要持到「一心不亂」就是說有成就了,一定往生之後呢,一得往生呢就不會退轉。這是有根據的,因為《阿彌陀佛》經裏頭講的:「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皆是」就是「全部都是」的意思,「阿鞞跋致」就是「不會退轉」的意思。

「又余門修道,先須懺其現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矣。修淨業者,乃帶業往生,不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

說修行其他的法門,要懺悔得很清淨,沒有懺悔得很清淨的話進修無路。修淨業是帶業往生,「不須懺」——所謂「不須懺」不是說不拜大悲懺,或者不拜萬佛寶懺,而是更誠心地懺。是說不用擔心說業障很重、不懺悔清淨就沒有資格。而「帶業往生」就是宣公上人講說:「帶著過去所造的舊業,不是說現在可以帶業往生,就繼續造新業。」那這個「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是要至誠懇切,不是以散亂心念佛一聲。

「又余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盡,不能出離同居國土。唯修淨業,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就是說修其他的法門,見思煩惱一點點沒有斷的話,你這個分段生死不盡,就還會在這邊輪回。那麼淨土是橫出三界,到那邊去,你的生死完全就永遠斷了。

「既生彼土,則常常見佛,時時聞法……。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種不退,一生便補佛位。然則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學者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

說假如能夠往生淨土的話,常常見到阿彌陀佛,常常聽法,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而且會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到那邊去後有這麼多的好處。一開始不必要求得去開悟,也不須要說一定要懺除、完全清淨,急著要斷你的煩惱。但是,這個是徹悟大師講的「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引用部分到此結束)

剛剛講就是說,醒公大師他不只是講,他真的是親身實踐。他最後在紅螺資福寺的時候,他設立的規定是:誰要去見他的時候,「日限尺香晤客」,就是說只有一炷香的時間晤客,不要超過這段時間,「生死事大,來日無多,道業未成,實深慚懼。尊客相看,午後炷香。」一炷香就好了,「非取輕疏,幸垂監恕。」——請大家多多原諒!因為道業未成,很慚愧的!就是一炷香、40分鐘,頂多不要超過1個小時這個樣子,他要專修。

他要專修不只是講一講,在他另外一篇的開示裏頭講說,即使達摩祖師現前來跟他講:「你以前修禪,現在有更好的、更殊勝的法門要教你怎麼參禪。」他都會說「謝謝!謝謝!我就好好念佛,求生淨土就好了。」

除了達摩祖師現前,他說: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告訴他說“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要教你,教給你——釋迦牟尼佛要教醒公大師,醒公大師也講說:「謝謝!謝謝!釋迦牟尼佛你當初教了這很好,我已經立定了決心了。」

所以,他既然這麼堅定了這個信心,所謂堅、誠、恒。對他就是親身實踐,到他往生之前,他70歲那個時候,圓寂前一天(就是1810年,嘉慶十五年農曆11月16號),「命監院貫一師設涅槃齋,告諸大眾。」然後告知大眾說:「我昨日已經見到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日又蒙阿彌陀佛親自垂手接引,我今日決定往生了。」眾人為他稱佛,為他念佛,所以他就往生了。

很多人說:「我來幫助師父。」很多人講說幫助師父辦教育啊、幫助做維修啦、建大雄寶殿……,其實真正幫助師父就是成佛去!成佛去了以後,乘願再來——以菩薩身再來。若只是在這邊做維修、辦教育……這只是培培善根,結結眾生緣,這是種權法方便。

真實法的話就好像最近那個《萬佛城月刊》上刊的,恒來法師講,他說:「師父真正興趣的,是幫助眾生成佛。」來法師講說興趣,其實不是興趣,應該是師父的願力:説明眾生成佛。假如在這邊,你要一步、一步地聲聞、緣覺、……稍微有一點成就,又退轉了,那要什麼時候成佛?

所以我們在回向偈,皈依之後多少次的回向偈?有沒有100次、1000次的回向?都是「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盡此一報身就是這一輩子捨報之後,一定要同生極樂國,不是下一輩子、下一輩子、再下一輩子……

所以這個作為一個總結。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