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親光 講於2010年10月4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hramanera Chin Guang on October 4 (Monday), 2010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今晚輪到沙彌親光練習講法,若有不妥,敬請指教。今晚是以聖人的慈悲與教育為主題。
在上星期二,九月二十八日,是孔子誕辰紀念日。末學今晚就藉著這個機會,向這東方的聖人——至聖先師致敬。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學術來教導三千多位學生。其中有七十二位是貫通這六藝的優秀人才。這六藝可以說是一個法寶,它既有修養品德、增長智慧、強健身體的功能,可以算是一種很完整的人格教育。學好了之後,這個六藝可以達到修身、齊家、從政治國的功效,去實現孔子的理想,就是「幼有所養,壯有所用,老有所終,安樂太平的世界」。但是在當時的這個時機,是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混亂,每一個國家你爭我奪,要實施這個理想,也可以說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下面想分享幾個故事,可以體會一下。
有一天,子路出城去辦事。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他辦事辦到深夜才回到魯國的城市。那時候的城門已經關了,子路就在城門的外面睡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他一大早就進城。剛好這個守門的人就問他:「啊,你是什麼人吶?」子路就回答:「我叫子路啊,是孔子的學生啊!」這個守門的人就說:「哈哈,你的老師就是那個明明知道不可能,又偏偏要去做事的人嗎?」這時候子路就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子譏笑我的老師?正因為天下大亂,才必須要加倍努力。明知道不可能成功,還是要去做,不可以放棄的。若是等到天下太平了,再來救世,就用不著我的老師了。這一般人都是可以做的。」
子路說完以後,氣冲冲地就過了,就進城去。這個守門的人望著子路走遠了以後,就點點頭說:「啊!孔子這個人真是了不起!」
從這個公案裡,末學就想起我們前天,就是禮拜六在佛殿播放虛雲老和尚的紀錄片中。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他本來早幾年就想回兜率天去的,但是他慈悲的心腸,總覺得還是要把佛教重整好,所以就延到一九五九年,就是一百二十歲。那時候也剛好,北京的李濟深也是走了,就是過世了,所以他老人家也才走,就是一個菩薩心腸。給末學一個很感動的就是,我們看到紀錄片最後的幾個句子說:「我只想為國內保存佛祖道場、為寺院守祖德清規,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領大衣。」
孔子他是因材施教,靈活地教導學生。有一天孔子坐在大廳跟另外一個學生公西華,兩個在聊天。子路匆匆忙忙地跑來問孔子,說:「聽到了一種道理之後呢,是不是馬上要去做?」孔子說:「應該先去跟你的父兄商量商量再做,不可以聽到就馬上去做。」子路聽了以後,很有禮貌地行了個禮就走了。隔了不久,冉有也來了,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就說聽到了這個道理之後呢,是不是馬上要去做。那孔子卻說:「對!你應該馬上去做。」冉有聽了以後也恭恭敬敬地向孔子行個禮,然後慢慢地走出大廳。
那在跟聊天的公西華,就忍不住問說:「老師,他們所問的是同樣的問題,但是你回答的卻是不相同。」孔子說:「冉有啊,膽子小,所以我鼓勵他進取。那子路呢,性子急,所以我讓他能夠退讓一些。」這個學生公西華聽了以後,非常敬佩孔子靈活的教導方法,孔子是依照學生的個性。就是因為冉有性情非常遲緩,遇事情就退縮,所以就鼓勵他要進取。那子路呢,為人好勝,而且是冒冒失失的,所以要抑制他一點。
孔子他在衛國的時候,衛靈公問孔子關於用兵布陣的方法。孔子回答說:「關於禮制、祭祀的事我是知道。至於用兵的事情我是沒有學過。」所以第二天,孔子就離開了衛國,躲到陳國。剛好這個食物就沒有了,吃完了--這個就是陳國斷糧的故事。由於他在那邊人生地不熟,就被困在荒郊野外,沒有東西吃。學生都餓得站不起來了,孔子就站在那裡,沒有受環境的影響。但是脾氣暴躁的子路呢,看到老師跟同學那麼辛苦,就很不平地問孔子:「一個有道德的君子,為什麼也會有這種窮困的時候?」孔子回答說:「君子免不了也有窮困的時候,但卻不會被窮困的環境擠倒。而小人就不同,小人是為了擺脫窮困,什麼樣的壞事都可以做出來。」後來由於楚國的幫助,他們度過了難關,就是有了東西吃。
從這一次的遭遇,使學生們在品德上,也有了更進一層的修養。這是一個活生生的品德機會教育。
以上就是君子固窮的道理。固窮對出家人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說,出家人為「貧道、貧道」,稱出家人貧道。在前兩天紀錄片中,我們也看到,一九五六年,已經是一百一十七歲的虛老,為重整雲居山道場,他老人家住在用草搭的牛棚裡面,帶領大眾做佛事。我想這應該是一個固窮的最好示範,以及給我們修行者示現的最好的教育機會。
孔子到陳國的時候,是名滿天下。但是陳國的一個官員,就是陳國的司寇--是一個官員的名字--他認為孔子是虛有其名。有一天,陳國的這個司寇問孔子說:「你們魯國的魯昭公是明理的人嗎?」孔子立刻回答說:「當然是啊!」說了以後,他就恭恭敬敬地離開。後來這個陳司寇很得意地去告訴巫馬期,也是孔子的學生。他講說:「我聽說君子是不會偏心的,而你的老師卻是一個偏心的人。魯昭公娶了同姓的女子為妻,(那時候是大概不可以娶同姓的為妻子,同姓結婚的)怎麼這樣子算是明理的人呢?」所以巫馬期就把他的話轉給孔子。孔子就說:「啊,我一有了過錯,就有人來指正。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這個陳國的司寇知道了,孔子對實踐是勇於認錯的態度,他最後也了解孔子的成名並不是偶然的。
時間也差不多,我們就到這裡為止。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