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近謁法師2025年4月22日晚間講於萬佛聖城大殿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佛友:
今天我們拜《萬佛寶懺》,懺悔無始劫來的業障。懺悔——不僅僅身體禮拜,口裡念誦儀軌,還有更重要的是我們心念能夠轉變。先和大家分享一則佛教裡央掘魔羅懺悔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懺悔的力量,以及如何通過懺悔改變我們自己的命運。
央掘魔羅,出生在印度一個高貴的婆羅門家庭,天生聰慧、相貌莊嚴。可惜的是,他遇到的第一位老師,是一位邪師。這位邪師告訴他:「去殺滿一千人,取這些人的手指做成項鍊戴在身上,就能獲得神通與解脫!」央掘魔羅信以為真,就開始瘋狂殺人,甚至砍下自己母親的手指!當他殺到第999人時,他所在的整個國家陷入恐慌,人們閉門不出,國王也下令追捕他。還差殺一個人,就能滿1000人了……就在這時,佛出現了。
央掘魔羅心想:「只要殺了這個沙門,就能湊滿1000人!」所以他就拿著刀衝向佛,拼命追趕。但奇怪的是,無論他跑多快,佛始終在他前方閑庭信步。央掘魔羅氣急敗壞地大喊:「沙門!停下來!」
佛回過頭,微笑地對他說:「我早就已經停下,是你還在狂奔。」——佛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已經止息了殺戮與妄念,而你仍被無明驅使,在業力中狂奔。」這句話,猶如雷電般劈中央掘魔羅的心!央掘魔羅當場丟下屠刀,跪地痛哭,請求佛度化他。佛就慈悲度他出家。
那麼,央掘魔羅被佛剃度出家了,他是不是就此解脫了呢?
當然是沒有的。過去的殺業,不會因為他出家就憑空消失。因果業力的法則,是公平的。佛經上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華嚴經》)。央掘魔羅出家後,也要像普通沙門一樣出去托缽乞食。但只要他路過的地方,人們就驚恐地尖叫:「殺人魔!」人們拿石頭砸他,潑他糞便,用棍棒毆打他。他常常被打得頭破血流,他的袈裟也沾滿糞便,但是他一改自己往昔的不可一世,選擇逆來順受,心中默念:「這是我過去殺業的果報。」
那在修行中,我們是否也會遇到類似的困境?比如今天的我們選擇修行,是否也覺得自己常常遭遇到不如意的境界?也會困惑,為什麼我都修行了,卻會遇到這麼多困難;為什麼我修行了,還是會遭受到惡意或者敵意?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地修行,還是有這麼多煩惱習氣相隨?那我們說,我們現在選擇修行,並不意味著是一個終點;而更意味著是我們這個生命的下一段旅程的起點。我們怎麼樣運用自己學到的佛法,去迴光返照自己的身和心,去改變自己命運的未來。
我們繼續看央掘魔羅的懺悔。這個時候,佛就教了央掘魔羅一個非常非常關鍵的修行方法——每當他被村民攻擊時,佛要他對施暴者默念一句話:「此業成熟於我,而非成熟於你。」這是什麼意思呢?佛就是在教央掘魔羅在面對羞辱時,他的發心不是在怨恨對方,而是承擔住自己的業。也不是選擇逃避自己的痛苦,而是用一種較坦然、慈悲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這些逆境。
這才是真正有效果的懺悔。就是認識到自己的這個業來源自哪裡,它的根源在哪裡,必定是我們自己相關的身語意造成的,然後這種身語意首先給自己帶來煩惱,其次又傷害到他人。那今天我怎麼樣去轉換這個身語意。去轉惡為善,轉煩惱為解脫。
試想一下,央掘魔羅來自於高貴的婆羅門家族,又曾經是不可一世的殺人魔王,他應該是有這種傲慢和暴戾的習氣,而他現在要放下自尊接受平民的羞辱。如果在被打罵的過程中,他生起嗔恨心,動了惡念:「你們這些愚民!我要殺了你們!」那他絕對不可能最後得到解脫。佛陀教導他這個發心的方法,就是教導他在逆境中,反覆地選擇用忍辱和比較善意的一種心態,去面對這些不堪忍受的境界,最終徹底淨化他的業障,證得聖果。
我們也看到,佛在教導他的弟子的時候,是針對他們各自不同的執著來對症下藥。比如憍陳如尊者——他是佛陀初轉法輪時度化的五比丘之一,曾經陪佛修苦行,後來看到佛喝了牧羊女的牛奶而生退心,他自己也曾苦修多年卻未解脫。佛為他指出「苦集滅道」的本質。憍陳如透過觀察身心無常,斷除對「我」的執著,證得聖果。
再比如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佛指導他以神通觀察眾生業力,結果他觀察到自己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卻沒有辦法救到他的母親;那他又用神通背負釋迦牟尼佛的族人飛到天上,也無法解救他們的業報,而只能看到他們化為血水。他最終回歸四念處,觀照到了「無我」而證得聖果。
接下來回到央掘魔羅的故事。當央掘魔羅成為阿羅漢之後,又有一個關於這位尊者的著名公案。有一天尊者在乞食的路上,遇到一位難產的婦女,那位婦女痛苦得已經快要死亡了。佛就教導央掘魔羅對產婦說一句「真實語」:「自從我受戒以來,未曾故意傷害生命,願此真實語助你平安!」話音剛落,婦人順利生產。從此,央掘魔羅被尊為「救度難產的聖者」。他所到之處,人們不再恐懼他,都爭相恭敬供養他。到此,我們看到央掘魔羅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翻轉了自己的境界。
我們相信,尊者的這句真實語:「從未故意傷害生命」——不僅僅是用刀去砍眾生,一定是身語意都包含進去了。包括口不出惡言、意念上不起嗔恨。同時這位快要臨死的婦人竟然能夠順利生產,起死回生,也印證了央掘魔羅自從佛剃度以來,確實從未故意傷害過生命,未嗔恨過他人。
講到這裡,也讓我想起一位老修行的悲劇。記得上人曾講過一位老修行的故事。曾經有一個老修行在打坐,當地的人們發現,如果朝他潑髒水,或朝他扔一些自己身上污穢的東西,就能把自己的霉運轉嫁給他,從而消除自己的霉運。一開始,老修行默默承受。但後來,加入的人越來越多,沒有停止的跡象。後來這位老修行升起了大嗔恨心,咒罵道:「你們都去死!」結果,當地方圓百里的眾生全部死亡,土地也變成一片荒蕪。我們要想,盡未來際,這位老修行和這個地方的眾生又要花多少功夫去解開彼此的這些冤業呢?
我們看到老修行的悲劇和央掘魔羅的故事形成鮮明對比:他們一位在境界中保持正念,最終轉業成聖;另一位則在修行忍辱中退失了道心,又造了更大的惡業。
那我們看到,懺悔的核心還是在我們的心念。如果說我們今天面對的境界超出我們的身心負荷的話,不論我們是選擇繼續堅持,還是選擇放一放,最重要的都是不要忘記觀照自己的心念,避免升起太多負面的情緒和念頭。據研究,我們普通人一天中平均就有80%的負面念頭。這些念頭如果不轉換的話,我們是不能夠最終得到清淨的。
而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往往就忽略了心的重要性;很多人覺得心態就是一種自我麻痺,自我安慰的一種無用的,虛無的東西。其實恰恰相反,我們通過佛法了解到:心才是萬物的本源,心是我們的正報;其他都是依報,都是隨著心轉。只有心真正改變了,身體才會跟著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也會跟著改變。
央掘魔羅的懺悔告訴我們:不管業力有多重,我們的心是可以轉業的。要對自己的心,對自己的佛性有信心。那我們現在《萬佛寶懺》中的每一拜,都是對佛菩薩的至誠懺悔,也是對自己內心的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