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近晴2024年12月5日晚間線上講於溫哥華金佛寺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晚是近晴在金佛寺和大眾結法緣。簡單的匯報一下我在金佛寺的一些學習情況。
金佛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對我來說,是個有法有食的地方,法緣興盛。每週五的網路佛學課程,華屋三探。取《楞嚴經》裡的“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下半年主要是禪修的課程。
另外上半年懿法師開了《百法明門論》的課程讓我受益匪淺。今天重點想要分享懿法師這堂課上的部分內容。關於唯識類的知識,我一向知道得很少,之前對五蘊的概念,也能說上一些定義,例如《楞嚴經》裡有關五蘊的經文部分也很清晰。可我除了知道這個概念和名相,對五蘊的理解,一直都很抽象,不是很形象化,也就是說不是真的能弄明白。
懿法師在講這堂課的時候,用很形象的比喻把五蘊表達得非常清晰。下面我就分享這部分內容。還是先很簡單的說一下五蘊的概念:「五蘊」是五種眾多的法聚合在一起。
「色蘊」:即物質的積聚。 有質礙,佔有一定的空間,如桌上放個電腦,同一位置放不下其他東西,就是質礙。
「受蘊」:以領納為意。分為樂受、苦受和捨受,也就是不苦不樂的感受。另外還包括心裡的感受,憂受與喜受。
「想蘊」:對外境加以思考。對接觸到的東西,會認定一種相貌,然後為它一個名稱,所以是於境取像。就比如說我講蘋果,您心裡就會有一個蘋果的樣子。這些樣子是我們內心把它構畫出來的。所以法師又說外境都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
「行蘊」:「行」是造作之義,驅動行為的心理活動。所造的業,不管是善、惡、無記都是行蘊所驅使的。
「識蘊」:內心的知覺,有了解和分別的作用。
由以上敘述,可以歸納「色」是物質的一切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的一種作用。若以人體而言,色蘊屬四大假合之身;受想行識四蘊屬心理,幻妄之心。法師課上用一個場景來解釋這五蘊。
比方說一個家庭主婦在煮湯, 整個煮湯的環境,鍋子、爐子、菜、水、整個廚房和人都是屬於色蘊。湯煮好以後,要把湯拿起來放在桌子上,這個婦人現在手去拿鍋子,所以手碰到鍋子手很燙,這個燙的感覺就是受蘊, 她心裡就想這個煮了湯的鍋子是太燙了,想蘊。就是給鍋子是燙的這個名字, 下一步呢,她就告訴自己,趕快放下鍋子,不要繼續讓她的手放在鍋子上以免受傷。用手套來拿鍋子。這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驅動她的行為,行蘊。 於是她很清楚的認識到,剛煮好湯的鍋子是很熱的,手不戴手套是會燙到。清楚了知和分別以上發生的一切就是識蘊。
法師在課上講到想蘊的時候,尤其強調,我們所見所聽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那天在廚房,我就拿著一個胡蘿蔔,就問法師:這個難道不是真的嗎,這個蘿蔔是我自己想像出來的嗎?法師說:對的。我不理解,又問,應該怎樣解釋呢?法師只說了一句話:不過是能量的聚集罷了。
我當時似乎明白了一點,後來想想,自己的理解就是,現在打比方,我在講話,大家能聽明白我講的是什麼,可是如果我說,您明白的意思,只是自己的妄想,是自己想出來的,大家是不是不太接受?因為說話的明明是我。
我想所謂講話,無非是心念所致,氣機鼓動聲帶,有唇舌而出來的聲波。可是這個聲波自己本身並不具有意義,聲波自己不會說我是什麼什麼意思,當傳到對方耳朵裡,對方根據這個聲波,結合自己八識田的種子,通過第六第七第八識的運作,想像出聲波的意思。會不會有人說,為什麼我們大家想像出來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呢,因為我們同處在一個共業的環境,在同一個語言系統,和認知概念下。妄想心中分別了這個聲波的意思。
從個別的業來說,比方說一個人對著三個人說一件事,事後這三個人,有沒有這種情況,一個說他說的這樣,另一個說,他明明說的是那樣。同樣的話語,三個人聽到後,在心裡想像出來的意思都不一樣?這個是根據自己的業習種子,因緣不同,而成生了不同的認知。所以我們對外在世界的了知,都在妄想心裡。
再比如說,我之前提到的胡蘿蔔,構成物質最小的分子,佛教講是微塵,或者鄰虛塵。那當無數的微塵構成了一個東西,我們看到後根據自己的妄想,會給它立個名相,叫胡蘿蔔,然後知道它是可以吃的,是用來怎麼炒,可是沒有任何物體是永恆的,宇宙間彼此不過的物質能量的重組和轉換。
這點也可以幫助我理解,我們平時說的一切唯心造,世界從妄想而生。我們所處的世界,包括你我,都是因緣而生的暫時的幻象。所以我們是活在妄想模擬世界中,每個人的世界是從自己的經驗模擬而成,將客觀宇宙經過意識的加工虛構,就變成主觀宇宙,沒有意識就沒有宇宙,因此世上不存在客觀宇宙。
基本上,眾生一切都是前因後果的計算過程,只有因與果,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還有一點時間我來分享前兩個月興法師在金佛寺的開示,剛好也是提到一些關於唯識的部分。興法師說佛度眾生,度我們這些凡夫就是度十八界。根塵相對,在我們的心裡會留有痕跡,也是留下種子。這些種子會存在內心的深處,也會將以前那些在內心已經存放的種子拿出來,因為有來有去你才知道那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