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寺四十週年慶

比丘尼近藏法師2024年10月18日晚間講於萬佛聖城大殿

安排講法的法師讓我來報告,八月份到加拿大溫哥華金佛寺參加法會的心得。這次前後住一個半月,參加了全程的地藏七和梁皇寶懺,這兩個法會是金佛寺年度最盛重,也是大家最期待的法會。

一個月的地藏法會,上午、下午各一部《地藏經》,緊接著地藏法會是一個禮拜的梁皇寶懺。前後五個禮拜,法力十足,時間表雖然緊湊,但是全勤的人很多。

今年是金佛寺成立四十週年,因此挑選九月一號、地藏菩薩聖誕前夕舉行慶祝。金佛寺對面停車場即將啟建的文殊閣,也趁這個好日子同時舉行動土。文殊閣,乍聽之下像一座講堂的名字,其實是一棟佛教居士進修中心,優先給年紀大的佛教居士申請。

很多居士一旦年紀大了,住進一般老人院,只能跟著吃葷,行動不便之後,就更沒辦法來道場共修。金佛寺有幾位居士,固定每個禮拜去老人院探訪這些老居士,陪他們聊天和念佛,互相鼓勵好好用功。這樣的訪視維持好多年,一直到他們自己也老了、病了。

為了能更全面照顧現在以及將來的老居士,金佛寺一直等待因緣,蓋一棟佛教居士的進修中心,這也是上人生前指示我們要去實現的目標,讓老人家能安心用功,好好念佛,迴向世界和平,將來自己往生極樂。

今年四月文殊閣終於拿到政府核准,也和承包商簽了約;雖然即將開工,工程經費還是很吃緊,三年前的估價,經過一個疫情,幾乎翻漲三倍,因此工程執行效率將成為關鍵!希望這次能像2013年的擴建工程一樣,一切在預算之內、提前完工,這樣就太完美了!不要讓人覺得,道場工程一定就是無止盡的延宕和不斷超支預算。

有人好奇為什麼金佛寺的工程可以這麼順利推進?我個人的解讀是,無論是2013年的擴建或是這次文殊閣工程,討論雖然是特定成員參與,但當家法師一定跟所有住眾開會,徵詢大家的看法,意見雖然分歧,但大家都能理解最後的決定。工程進度也隨時更新,資訊公開透明。一旦凝聚了大家參與感,增加大家同理心,大家迴向的心力,自然大不一樣。

佛陀教導僧團在六個方面實踐和合,就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個相輔相成,維持僧團清淨。公共事務若能公開討論與分享,核心意見獲得同解,決策權利賦予同均;有了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基礎,身和、口和、意和與戒和,就容易在互相尊重與同理的氛圍之下一一實踐。

金佛寺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放生是堅持不改的一個接引法門,從首任當家恒實法師開啟這個特別的法門。當時金佛寺位於溫哥華的中國城,隔壁街就是一攤攤的魚販,每天成籮的海產被漁船送進碼頭,然後批發到魚市場。於是法師們想出買魚放生的方法。四十年過去了,每一個月買來廟上參加放生的海產數量,不斷刷新紀錄。

目前溫哥華漁業管理處批准我們每個月八百磅,而實際放生的數量卻是一千六百磅,怎麼多出的八百磅?原來是賣給我們漁產的店家,自己也獲得漁業管理處批准,每月放生八百磅,所以他們連同自己的八百磅也送來金佛寺參加放生。

每個月最後一個禮拜天,是金佛寺的固定放生日。參加人數特別踴躍,一千六百磅的各類海產送到金佛寺,大家齊聲為這些水族三皈依、懺悔、發願,迴向他們能夠永離三塗八難之苦,常為如來的真淨佛子。

同時迴向參加放生的人,菩提行願、念念增長,救護眾生、常如己想,得生安養、見阿彌陀。盡未來際、廣度眾生。並迴向捕捉的人,能回心向善,同得解脫,共證真常。

1968年,上人第一次在三藩市佛教講堂屋頂舉行放生,一共有38隻鴿子。除了兩隻之外,其餘的都飛走了。留下來的兩隻鴿子經常參與講堂的活動,上人說這兩隻鴿子是他唐朝時代的出家弟子,說著說著就落淚了。

上人說,「放生」這個法門西方人不太明白,舉行了很多次放生,但是每一次,都被人反對,被人罵了很多;但是罵是罵,反對是反對,我們還要照著佛法去做!

上人說:「就是不慈悲,也比不放好!更何況,放生就是長養我們的慈悲心。切記不要說這是一個愚癡的行為,你有這種心理,對自己修道是會有障礙的。」

放生就是減少殺業;放生放得多了,殺業減少了,戰爭也就沒有了。放生就少疾病;你能放生,疾病也都會減少。金佛寺有很多長壽人瑞,出家法師和在家居士都有很多,這其中一定有長年護持放生的功德。

上人說,修行要在各方面來用功,甚麼事情都要做一點;因為這個,所以我們要放生。放生在佛法裏佔很重要的地位,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不過我們自己沒有領悟到這種的道理,沒有體會這種的滋味,所以認為它是很普通的。在金佛寺參加放生法會,看到放生善業感召而來的諸事吉祥,我真的很希望——聖城也可以!

梁皇寶懺期間,每天晚間比丘恒興法師為大眾開示「空性」的真義。緣起是金佛寺從2022年開始開辦網路佛學班,三年課程即將在明年結束,籌備的法師曾經請問興法師未來的課程重點?興法師說可以多談談「空性」。於是趁法師這次來溫哥華,我們先請法師來開示這個主題。

法師離開溫哥華之前,甚至特別跟我們出家眾有個簡短的法談,希望我們能在空性上多體會。崇禎皇帝前世是在廟上做工的沙彌,死後投生帝王家,更何況我們現在受具足戒,做這麼多佛事?如果缺少空性的觀照,一切都只是人天福報,依舊流轉生死。

空性,是諸法的實相,也就是萬事萬物沒有固定不變的體性。譬如一支筆,對人來說就是一支筆;對狗狗來說,是一個可以咬,可以磨牙的玩具。那麼,到底誰對於這個東西的認知是對的?兩者都對,也都不對。因為這個東西,既是人可以使用的筆,也是狗狗可以磨牙的玩具。但是在人和狗狗出現之前,它什麼都不是!

所以我們都是通過自己的業力種子,去解讀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就客觀世界而言,無論是人的筆,或是狗狗的玩具,它都是因緣聚合,本身沒有固定實在的體性。既然沒有固定實在的體性,那麼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所以說諸法「實相無相,而無所不相」,眾生法是顛倒無明遷流,而無所不相;諸佛菩薩則為利益眾生故,而無所不相。

這邊分享一些法師的開示,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性,都沒有離開空性,只是在還沒有清淨的時候,我們就是用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識來了解身心和世界。

前天有人問,怎麼樣把空性運用在生活當中?上人有一次提到他對錢的看法。當時廟上有塊地政府要徵收,因為政府有政府的用途,而且也願意給我們賠償。上人就說不需要這個賠償。當時居士就問:「為什麼不要?有一筆資金,做事就方便一些。」上人說:「我用和他們用是一樣的。」這個就是空性的體現,一種無我的體現。

所以修道的人和一般的凡夫是完全不同的。一般的凡夫是以「我」為角度,在意識的推動下來看,必然是有一個角度,有角度就有一個侷限,好像眼睛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種種的因緣,所以有種種的限制,凡夫只能看到一個三維的世界,關於四維、五維的世界裏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看不到、聽不到、也感受不到,這就是我們的一個侷限。

無論是凡夫也好、聖人也好,都不離開當前的一念心,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是你要怎麼去用呢?你能不能用到?我們凡夫就要努力修行,儘量去除自己的習氣,世間的一切能放下就放下,自己不需要的就拿出來布施。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不再那麼在乎世間的事物,有也行,沒有也行。

我們人就是為了追求眼前的這些境界,凡是我們看到的,其實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但是我們就覺得好像很精彩。

說到精彩,我們這個清淨的心更加精彩,而且自由自在,逍遙快樂。我很難用言語去形容這種感受、這種感覺,如果你有一次這種體會之後,經常就會記得。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糟蹋自己學佛的因緣,好好的去用一番工夫,改變自己這個虛妄的認識,向你自己這個真心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