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沙彌尼談出家因緣

新出家沙彌尼 講於2012年5月19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The talks given by new Shramanerikas on May 19 (Satur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沙彌尼親廣、近方: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這裡是以前的 Elaine Tan;我的新名字叫親廣、近方。廣、方,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廣、方。我的新的名字,我想,是因為法師們想鼓勵我再繼續學習《華嚴經》。我想開始就將這兩天的過程,跟大家很簡單地分享一下。

在星期三,我們大概清早四點就離開聖城。第二天星期四,我們一整天都很忙,就好像今天的法會一樣,忙了一整天;到了下午,我們就開始落髮。那個時候,我是很緊張的。

法師們也請了在CDR的居士們來參加,看我們落髮。他們很開心,真的法喜充滿,眼睛很亮,很替我們開心,我們看起來還比不上他們開心。落髮的那個下午,我們頭髮都落了,可是還留了一點點給昨天的儀式。

「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當我聽到這個《華嚴經》的偈頌,我很開心。因為「剔除鬚髮」它的意義在那裡。那時候我很緊張,所以聽到偈頌的時候,就把我帶到一個很正的基點上。

當我們頭髮全落的時候,有一個法師就跟我們說,妳們看起來像善財童子,在《華嚴經》裡的善財童子。我們落髮之後,大家都年輕了十年。

下來我分享一下我出家的因緣。我也不知道怎樣跟大家分享,就講我從哪一個時候有這樣一個念頭。

大概十八年前,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出家的念頭。那是因為我的弟弟Michael往生了,在一九九四年,我那個時候就開始學習佛法。他往生,讓我問這個人生的目標,還是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還有,人生過了之後又是怎麼樣一回事。過了很久之後,這個念頭又來了。第二次,2005、2006那個時候。因為那個時候,我開始每個禮拜去廟上很多天,所以對佛法的興趣就比較深。

我那個時候有了念頭,可是因緣還是沒有成熟。很幸運,就是我搬進來聖城的因緣成熟了。在2006年,我搬進來,住在萬佛聖城。因為在這裡我是一份子,有很多機會可以幫忙,可以在這裡學習,還有修行。在這五年半的時間,就令我有這個因緣可以出家。因為有很多法師、上人、佛菩薩,還有很多佛友的領導,所以使令今天我可以成就出家的願。阿彌陀佛!

*     *     *

沙彌尼親英、近華: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我的法名叫親英、近華。我跟佛教的緣分是從我姐姐開始的。她在一九八零年就送我一些佛書,跟上人的照片。在這些佛書裡面我看到《十法界不離一念心》,裡面講到餓鬼界,餓鬼是不能吃也不能喝的。看到這個,我就發願要日中一食。那時候我還沒有開始吃素。我在香港,聽到有個西樂園寺,但是我到處找都找不到。我那個時候還是吃肉的,就每天吃雞跟菜;兩個禮拜之後,我每次看到雞,就受不了,看到肉就想要吐。在三個月以內,我就變成吃全素了。

那時候在香港的工作非常辛苦,一九九四年,他們就要我當director,我就辭職了;回到馬來西亞,又工作了兩年,我的姐姐帶我到紫雲洞(現名般若觀音聖寺)去,在紫雲洞她們需要一些義工,我就發心教小孩子英文。

我發現這些小孩子沒有很多欲望學習,所以我就帶他們去爬樓梯,做一些外面的活動。我照顧三個女孩子,是唐氏綜合症。有一個喜歡玩水,把自己鎖在廁所裡玩水,我用念佛機把她引出來了。

一九九八年,我回到香港慈興寺參加冬季的禪七。一九九九年,那裡的法師來馬來西亞,我就問,我可不可以跟她去那裡一起住?得到允許,我就去香港住了一年,然後回到馬來西亞。在二00一年又回到慈興寺。

我為什麼要這麼久才終於可以來到聖城?因為我一向認為我將來有一天會出家的,我覺得就是因為我功德不夠;因為之前申請過兩次美國簽證,都沒有拿到。後來在二00九年,我申請來受菩薩戒,很順利地通過。接下來就申請僧伽居士訓練班,所以我就在這裡。

這次去法界聖城之前,我病得非常重,在床上不能爬起來;去了法界聖城,還咳嗽不停。第二天,我們一大早做早課、拜願,我就想,一切唯心造;突然我就有精神了,可以完成這些功課。

我已往生病的時候,我會剪我的頭髮,因為覺得比較輕鬆。所以,當前一天晚上法師們把我們的頭髮剪掉的時候,我非常快樂。在剃度儀式的時候我也很快樂,因為知道這些頭髮都落了,我的煩惱也都跑掉了。

我有些座右銘,就是常常告訴自己,沒有一個我,沒有喜歡什麼,也沒有不喜歡什麼。我想感恩上人、所有的法師,還有僧伽居士訓練班的老師們,我從妳們學習到非常多。還有我的同學們,還有一切這裡的住眾,一切的眾生;沒有你們的話,我就不會是現在的我。第一我最感恩我的父母,因為沒有他們我就沒有這一生。我常常叫我自己忍耐忍耐,不要發脾氣,要盡量地把我脾氣給冷靜下來。阿彌陀佛!

*     *     *

沙彌尼親勝、近昌:諸佛菩薩,上人慈悲,法師慈悲,師兄慈悲,各位佛友慈悲;我的法號是近昌,法名是親勝;以前我是親定。

感恩所有的法師們,我的父母,我的家人,他們非常快樂地看到我出家,比我自己還快樂。當我收到那封信,告訴我可以出家的時候,我是從心底裡非常地快樂。我的女兒跟我說,恭喜媽媽,妳的夢想終於成真了;我就想到,其實我幾年前,在馬來西亞就有這個夢想。

那個時候我做了一個夢,夢裡有個山洞,我在裡面,有很多出家眾穿了灰袍,一直繞著,走來走去。那時候我才開始學佛,根本不知道他們是出家人,也不知道他們在繞佛。我就想,為什麼他們這樣子一直走,一直走。我也不知道怎麼出去,怎麼進來。

我的堂哥是南傳的出家眾,我跟他講我的夢,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說,可能過去世妳也是一個出家人。過後,我就忘了這個夢。

現在我跟大家分享我的出家因緣。我開始學佛的時候,就一直聽到修行這個詞;但是我不懂怎麼樣修行,什麼是修行。我問別人,也得不到很圓滿的答案。我也聽說,一定要出家才可以成佛,所以我就問一位法師,怎麼樣知道我們心裡準備好了,真的可以出家了,因緣成熟了。那位法師說,會有人來給妳一點指示。

我不記得哪一年,那時候我在馬來西亞法界觀音聖寺,有一位法師就問我,妳有沒有去看公布欄?趕快去看!我就去讀了,上面有個公告說,有居士訓練班,所以我就決定申請。

我回去先問我的先生;他說:「妳可以去參加,但是妳不可以離開兩年,妳每個學期完了還要回來。」我就跟法師這樣講我的狀況。

現在我想起來,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放不下我的家人,所以他們也放不下我。所以,兩年的訓練結束之後,我就申請去萬佛聖城拜萬佛懺。我的女兒就問:「妳為什麼想要去拜呢?」我說,因為法師說,每位去萬佛聖城的人都會成佛。我想要成佛,所以我想要去拜。別人問我,妳確定妳可以拿到簽證嗎?我說我很肯定。我的確拿到簽證了,所以一切唯心造。

拜完萬佛懺之後,我就想申請這邊的居士訓練班。我也跟法師說,我想出家;雖然我不是很懂出家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就這樣講了。

我回去馬來西亞跟我的家人說,我想參加這個居士訓練班,我的子女都支持我,說:「我們都已經長大了,現在媽媽妳可以做妳想要做的事情,因為向來妳都沒有機會。」

我的丈夫聽到小孩子這樣講,他也沒有話講了,所以我就去了。

我來了以後是個很大的改變,因為我從一個小家庭到這個大的團體;從熱帶到這麼冷的地方,很難適應。來的第二天我就跌倒了,幾乎把大拇指折斷了。我的孩子就問我:「媽媽,妳要不要回來?」我說我還沒有開始學習,怎麼可以回去?

所以,這個訓練班讓我學習放下,學習怎麼樣和合地跟大家相處、工作。本來來的時候,我的心態是我什麼都懂,什麼都知道,但是我發現什麼都不知道,我沒有任何的地位。我在家是個大老板;但是在這裡,不是什麼。但是我非常地覺得,萬佛聖城是很好的地方,而且這個訓練班是很好的。

本來在家裡我是被寵壞的寶貝,來到這裡我發現,每個人都是個寶貝;因為每個人都會成佛。

法大也教我修行,改我的習氣。我很感恩上法大的課,法師們教我怎麼樣修行,指導我們將來怎麼樣出家。我學習到,出家的機會不容易得到。後來在訓練班,我就改變我的主意;原來在訓練班,我覺得我不用出家就可以修行念佛法門。但是後來我聽了法師的教導,就覺得應該要出家。,我希望我的師兄們也可以出家,所以我們就互相鼓勵,自己也得到好處。

出家我改變了很多。比如說昨天看到一個老鼠在醋裡面淹死了,我就非常地難過,就說這是我自己沒有做好,沒有把它蓋好。我就懺悔,迴向給牠。以前如果我看到老鼠,我就會很怕,所以出家是有改變。希望更多人可以參加居士訓練班,然後出家、成佛。

把一些點連到萬佛城 Connecting the Dots to CTTB

Steve Setera 講於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teve Setera on April 16 (Mon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晚上我講的題目是「把一些點連到萬佛城」。

在我生命的過程裡,我往往會自己迴光返照一下:「我怎麼會到了目前這個情況呢?」不管是從精神方面,或者從肉體方面。在精神方面而言,並不僅指崇高的或宗教的。而是所謂「形而上學」非肉體的。

從我小的時候,就會這樣子去思考。同時我也會覺得很好奇,很奇怪:我為什麼會參與到一些特別經驗?那這樣子呢,我自己會反省。所以我對我整個生命的這個過程--並不是說現在,同時我也常常去反省過去、回顧過去,然後也就有機會看看未來怎麼樣。所以對我而言,每天都是新的一頁,而將來的那一頁也不是空白的。

史蒂夫•喬布斯是蘋果電腦的創辦人,他同時也創辦過另外兩個公司,還有其他的(機構)。他於2005年6月,在史坦福大學給當時的畢業生做了一個畢業的演講。在那個演講稿子裡,他對那些畢業生說:

「你沒有辦法把你過去所做的那些點,在未來去點那些點。但是你可以回顧過去,向後看,你可以看到那些你曾經經歷的那些點,而這些點,你把它們連起來;連起來後你大概就可以相信這些點會繼續下去,會跟你的未來相連。如此這樣子去檢查你過去所做的,你認為的那些點,你要有信心。信什麼呢?信你的膽識,信你的命運,信你的生命,信你的業報;不管你信什麼,你只要相信你過去所走過的這些點,你把它們連起來,這樣子連起來你就會發現:它們會給你一些信心,這個信心會讓你跟著你的心去走。甚至於當你走的路不是尋常路--不是大家常走的路,你現在沒有走大家所走的路,在這個情況下,你還是有辦法去創造一些不同的事情。」

這位蘋果的創始人最近過世了。我聽他的演講,也在看他寫的這些東西,我發現我對他所講的都很贊同。而且我還發現有很多巧合:他念的那所大學里德學院,在波特蘭市,是在俄勒岡州,就在我的老家那地方;他也是一個學禪的佛教徒;他非常相信:「我們要跟著我們的心,而且要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能夠成功的,這種信念也是我從小所相信的。

我相信--這可能是有一點不一樣,就是我相信這些點;回顧我們過去所走的這些點,會帶著我進入未來,我可以看到我所希望去的地方。實際上我相信,這個喬布斯他一定也可以看到這些點連到未來去。因為我相信他很專注地,用他類似禪定的這種專注,去從事他所要達成的目標。他一定知道他所需要的,他所希望的,還有為什麼他要那樣做。所以他一定非常地了知,知道他自己的心念,而且他的心會告訴他應該怎麼做。

在我去馬來西亞之前,我就研究我自己的心。對這個宗教,或這個精神上的(內容),我自己的經歷,對於這樣一個經過組織的一個宗教,所以我就透過我自己的學習,而更深入地去了解,密集的跟好幾個不同的老師做研究,到最後我就拿到一個形而上學的博士學位。

這些實在也看不出來,我的這些經歷會把我帶到萬佛城來;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些過去的點漸漸地都連起來了。在我的工作中有很多的機會,讓我去了中國很多次。自然地,我就有那個機會--我也並沒有刻意去安排--就去參訪了兩個地方,是跟兩個法師有關係的地方,一個虛雲老和尚,另外一個是宣化上人。

我正式學習到佛教的過程,是從我在吉隆坡皈依的時候開始的。我自己又去了印度Bodhaga這個地方,去那邊參訪。同時我又去了亞洲好幾個其他的佛教聖地。後來有個機會,我和我太太以及很多人一同參加了一個短期出家的活動,是在佛陀的出生地Lumbini。同時,我們還去了尼泊爾的加德滿都。

短期出家活動之後,當時主持的法師,叫Kathmandu 瑪興達 Ven Mahinda,他拜託我幫他安排一個旅程來美國,他要來美國看看美國的寺廟,其中有一個地方他堅持一定要去看的,是萬佛城。所以就是這個因緣,當時我們來到了萬佛城。那時候,我有機會參觀了女校,我當時就決定:我要我的女兒到這個學校讀書。

所以我一心確定了這個目標,我就開始行動:把女校介紹給我的太太和女兒,並試著說服她們。隔了一年,我有機會帶她們兩位一起來這邊參觀,她們看了以後就非常認同,而且覺得這裡就是她們的家。另外一個理由,剛剛我沒有講另外一個理由,就是我去馬來西亞,原來是因為我太太在馬來西亞;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結婚,後來才找到我太太。

佛的教導是說「萬法唯心造」,我們就是我們思想的產物。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從我們的思想所發生的;就是從我們的思想,我們創造了這個世界。所以關於這個國家或者一個公司,或者一個組織,都是一樣,甚至於我們個人。

當我們一心地專注,如同我們參禪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成就我們的目標,而且能夠給我們很大的鼓勵,甚至我們會得到開悟。

但是我們注意看看:今天在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國家、各種各樣的公司、各種各樣的組織,還有各式各樣的人,這些都好像是一盤散沙似地在彼此地接近,結果往往會產生一些不和諧的現象,造成了一些爭吵和衝突。在不同的團體之間、黨派之間就是互相地鬬爭,互相地傾軋,結果造成了戰爭。造成了能源的浪費;不只是能源,還造成了時間跟金錢的浪費。

剛剛講到的這些情況,也發生在這個史蒂夫•喬布斯的身上。對他來說,當初他被蘋果公司開除了,他對這件事還是給予了一個肯定的認同。因為蘋果公司是他創辦的,在他被開除了以後,他又回去了。就是因為他被開除的這個經驗,給了他刺激,使他後來能夠很成功地帶領了蘋果公司,變成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

我們往往會經歷到失敗的經驗,在這樣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再重新出發的話,那就像我們從燒成灰燼的情況下再出發的話,我們會變得更堅強,更能夠專注,更能夠從事我們所希望成就的目標。

至於死亡,跟生命是在一起的,就看我們怎麼來面對它。這是最終的一個點,這個點連接我們進入未來,而且是把現在的這種種都合併成未來的一個產品。在此,佛陀也教導我們:所有的事情都是從我們的心開始,我們就是我們所想的,就是我們自己;至於死亡,它本身有很多的目的。

下面,我念一下喬布斯,他對大學畢業生所講的關於死亡的話。他說:「沒有任何人希望去死,甚至於所有的人--要去天堂的人,他們也不希望死,然後再去天堂,所以他們還是不想死。可是死亡是一個旅程,我們所有的人都必須分享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躲得過,所以死亡就是自然的、必須這樣的。」

我們生命最好的發明就是死亡。這個死亡代表什麼呢?死亡是我們生命改變的一種自然的力量。它自然會把那個老的打掃乾凈,然後把這個地方讓給新的。所以現在你是新的,但是有一天,很快你就會發現你漸漸地就變成老的了,然後你就會被清除了。這樣講起來,聽起來好像很戲劇化,可是這就是事實。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你不要浪費你的生命,也不需要被這個死板的教條所錮著;你也不要去生活在別人的思想裡面,也不要因為別人的一些意見,把你自己裡面的聲音給迷失了。

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氣去跟著你的心,跟著你的直覺;因為它們知道你所要的是什麼,其他的東西都是次要的。晚安!阿彌陀佛!


Connecting the Dots to CTTB

by Steve Setera

Often during my life I would take some time and reflect on just how I got to where I was both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Spiritually, in this sense, does not necessarily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holiness or religion, but used in the metaphysical sense of other than physical. This practice goes way back to my childhood. At the same time I would wonder – where will I be going due to any particular experience? In this way I have been enjoying my life’s journey not only in the ever present now but also as a reflection of the past and a view into the future. Every day is like a new page. The future pages are not blank sheets.

Steve Jobs, founder of Apple, NeXt and Pixar and several other ventures commented in his famous June 2005 Commencement Addres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that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Because believing that the dots will connect down the road will give you the confidence to follow your heart even when it leads you off the well-worn path; and that will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After his death I became quite familiar with this speech and in listening to and reading it and reflecting on it I realized how comfortable I was in what he said. Some ‘coincidences’ – he began college at Reed College in Portland, Oregon, my home town also references to karma and that he was a Zen Buddhist. But having faith to follow one’s heart and to trust that things will work out has been a belief of mine since I was very young. One possible difference is that I believe in connecting the dots into the future – to see what I want and where it will be. Actually, I believe that Jobs did see the connections into the future as he relied on his Zen-like focus to achieve most goals. He knew what he wanted and why. He was aware of what his mind was telling him.

My path to CTTB was a rather large circuitous one beginning several years ago in the US. Well, actually on a trip to The Philippines to visit my son who was working in the US Air Force on jet fighter planes. Upon my arrival there I remarked – completely ‘out of the blue’ – that “I was moving to Asia.” This finally happened after a few years requiring me to change companies to work for a competitor, getting an MBA degree on Asia-Pacific Management and having perfect timing.  The dots were connecting.

However, it took 13 years of living and working in Asia in order for me to consider moving to an Asian community here in the US. Without a doubt I would not have moved to CTTB while living in the US. There was no connection, very little in common – and I believe this is what many, if not most, of the westerners that visit here feel. It’s up to the person coming in here to adapt to the Asian cultures, not the Asians here adapting to the west. Is this what Master Hua had in mind 50 years ago?

Prior to moving to Malaysia I had been studying the mind as I wa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religious/spiritual experiences in the organized religions and began even deeper, more intense studies there with several different teachers finally culminating in earning a PhD in Metaphysics. But that was still no reason for me to move here to CTTB. But, the dots were connecting.  During my many business trips to China I unintentionally visited the home town areas of both Master Hsu Yun and Master Hua.

My ‘official’ Buddhist pathway began with my taking refuge in Kuala Lumpur followed by a personal retreat in Bodhgaya, India and visiting other Buddhist sites throughout Asia. Sometime later my wife and I participated with many others on a novitiate program to Lumbini (birth place of the Buddha) and Kathmandu, Nepal. After this I was asked to organize a trip for Ven Mahinda, leader of the trip to Nepal to visit temples and monasteries in the US with the City of Ten Thousand Buddhas being one of his main goals as a “must see” place. While visiting the Girl’s School here at CTTB during this trip I was convinced that this is where I wanted our daughter to go to school. With single minded pointedness I began the task of introducing and convincing my wife and daughter of this. During our visit together a little more than a year later they heartedly agreed and felt they truly found home.

The Buddha taught that all things begin in the mind. We are what we think. All that we are arises with our thoughts. With our thoughts, we make the world. This pertains to nations,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individuals. When we function with a single-minded Zen-like focus we are able to achieve our goals and aspirations – even enlightenment. However, as we see today, nations, companies,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hat are functioning with a scattered approach cause disharmony, dissension and strife among factious partisan groups resulting in wars, wasting of energy, time and money. This even happened to Steve Jobs. However, as strange as it may seem, he gives credit to getting fired from Apple, the company he started, as the stimulus for his success in guiding Apple to become the most valuable company in the world. We have all experienced times of loss in some manner and when we rise up from the ashes we are stronger, more focused and dedicated to achieving our goals.

During this life’s journey, I have been aware of death, death of those all around me and my own impending death. A fortuitous opportunity for m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life and death when I was a young boy arose as my father became part-time caretaker of a Catholic cemetery. Being part-time from his regular job meant working in the charnel grounds evenings and weekends. While this was a Catholic cemetery and I was ‘at odds’ over some of the Church’s teachings it, never-the-less, allowed me the opportunity to be closely involved with those passing over. Once I got by the fears of eternal damnation, hell fire and brimstone, I was able to take a more meaningful approach to the life/death relationship.

Death, as in life, is what you make of it. This is the ultimate “dot connecting” into the future and is the synthesis or culmination of what the Buddha taught – ‘all things begin in the mind, we are what we think.’ Death serves many purposes.

Allow me to close with Job’s comments on death as he spoke to the young college graduates:

“No one wants to die. Even people who want to go to heaven don’t want to die to get there. And yet death is the destination we all share. No one ever escaped it. And that is how it should be, because 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 i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Right now the new is you, but someday not too long from now, you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old and be cleared away. Sorry to be so dramatic, but it is quite so.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ly),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Following one’s own intuition is listening to your mind, being aware. Your mind knows what is right, what is wrong, what is positive, what is negative. Be calm, focus, listen and be aware then take the proper action to connect to your future.

Thank you for this opportunity to speak here in the Buddha Hall tonight. In closing, may I mention that we are all here together for a time and for a reason. This may be for a day, a season or longer. Often people are attached to life and do not want to leave the world.  As with being attached to not dying and trying to ignore death, some are attached to what they are doing, to what they believe is their function not making room for a new better way of doing the same task. When we do not accept the need for change any place can become stagnant until unseen forces intercede. And they will. Change is the modus operandi of the universe. To resist or deny it is foolish.

During our time here in CTTB we have the opportunities for many wonderful and auspicious experiences. Last summer we took our ‘pilgrimage’ to several spiritual places. We began with Mount Shasta, followed by Crater Lake in Oregon. Then we traveled to Glacier National Park on our way to the Avatamsaka Monastery in Calgary. This allowed us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and to climb Castle Mountain in the Canadian Rockies. During the climb and descent we saw many images along the rocky cliffs overlooking the two lakes including that of Shakyamuni Buddha, Guan Yin Bodhisattva, Manjusri Bodhisattva and two rock formations of Master Hua sitting in meditation. Following this we traveled to Gold Buddha Monastery in Vancouver, Gold Summit Monastery in Seattle and to Heng Lai’s new monastery east of Seattle. We connected the dots to several auspicious places.

Several months last year we cared for Bodhi Burro during a time in which she became a real member of the CTTB community due to her poor health. As we fed her morning and night watching her closely as her health continued to deteriorate with old age finally succumbing to the inevitable on 30 Oct at 5.10 PM. My wife and I were with her as she breathed her last breath finally escaping the difficulties of this life. Along with others, we chanted the Buddha’s name for her for 8 hours until after 1AM. During the cold, clear dark night her years of being alone ‘out back’ struck a note of just how she was ignored for so long until the final months. Obviously she was protected as during her 29 years here she was never attacked by any of the wild animals – cougars, coyotes, etc. that also live ‘out back.’

萬佛城道風:日中一食 衣不離體 夜不倒單

從風  文  The essay written by Cong Feng on May 17 (Thursday), 2012


修行,修個什麼?還吃不吃飯?還穿不穿衣?還睡不睡覺?還吃飯,日中一食;還穿衣,衣不離體;還睡覺,夜不倒單。這是萬佛城道風。

早年得知萬佛城道風,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在末法時期,行頭陀行,難行能行,令正法久住,十分景仰,因而立志學習。

一開始,三餐減量,後來獲悉過午不食,才改方法,先由晚餐減量做起。晚餐先光吃菜,不吃飯,過一陣子後,晚餐可不吃。然後早餐減量,等身體適應,就斷早餐,開始只吃中餐。難嗎?說難不難,說不難也難,需要時間,慢慢調適,一旦身體習慣,日中一食根本沒什麼!當時尚未來美,仍是白衣,就已一食。

從打坐入佛門,聞善知識開示,葷食混濁,不利打坐,最好吃素,有助於血氣循環,便毅然 決然斷葷茹素。打坐十分入迷,早起第一件事,打坐;晚寢最後一件事,打坐;一有空閒,打坐。每週參加禪坐共修,也常參加禪一、禪三。如此持續兩年,多次嘗試夜不倒單,總不成功。

來到萬佛城,第一次打三週禪七,縱使已有兩年打坐基礎,仍然吃盡苦頭。但只有聽過坐破蒲團的,倒還沒有聽過坐斷腿的,狠下心來,就把腿坐斷吧!連有形有相的腿,都降伏不了,如何能夠降伏出入無時、莫知其向的心?打坐,不就是坐著挨打嗎?每支香都參加,不准缺席,每支香都結雙跏趺坐,不准放腿。嘿!我做到了!不過,為忍腿痛,坐得東倒西歪,前傾後仰。那腿是不是斷了?沒有啊!還好好的,只不過左小腿磨出一個很深的小洞,擦藥擦了一、二個星期才好。

當時仍是白衣,待披上袈裟, 再打禪七,就能久坐。夜不倒單,有指望了!萬佛城禪七,早上三點起香,半夜十二點圓滿,只要隨著作息,放香也不臥,已經二十一小時不倒單,再咬緊牙關,忍個三小時,就一整天不倒單了。三週下來,等禪七結束,夜不倒單也可成為習慣,以後就不會搗蛋了!隨著功夫進步,常常第一支香開始坐,一直坐到午齋時才起來。唉!還忘不了吃啊!

正年輕力壯,卻得了十二指腸潰瘍,一餓就痛,可是居然身為白衣,就能一食,也挨過來不再痛了!正值盛年,腰卻長骨刺,嚴重到非開刀不可。開刀後,傷口癒合,卻結成硬疤,又壓迫脊椎神經,腰又痛,無法根治。照理說,不該久坐,可是卻反其道而行,去學打坐,後來還夜不倒單!開刀後遺症,怎麼好的?哈哈!打坐打好的!

萬佛城衲僧本分,日中一食,夜不倒單,蒙三寶加持力,因而得以奉行。衣不離體,袈裟恆披,是時時現僧相,時時提醒自身是佛子,不再是白衣,應努力為釋迦老子爭一口氣。

另外,萬佛城道風,持銀錢戒,也是希有。誠如上人所言,出家人有錢,一定打妄想。本來自己有一棟房,欲披度時,轉手給舍弟,舍弟因而付了不少稅金。在任職公司,是小股東,每年分紅,也把股份轉手,所得供養萬佛城。不是看破紅塵才出家的嗎?怎麼還執錢不捨?既有清淨道風助成一臂之力,何不因勢利導做個名副其實的貧僧?

***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f_others/pat01/ch22.htm

佛祖道影白話解(一)西天歷代祖師

上虛下雲老和尚集‧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培德男校畢業生的學習經驗

培德男校陳冠宇、方國賢 講於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The talks given by Jonny & Daron on April 18 (Wed),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我是培德男校12年級生陳冠宇。我已經在男校就讀五年,今天我來到這裡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來到這裡的一些故事,還有為什麼我會來到聖城學習。

從小我就是一個獨生子,所以沒有兄弟姐妹陪我玩。當我在家裡的時候,我有時就玩一些玩具,因為都沒有什麼人會陪我玩。平常爸爸在上班,而媽媽就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所以,就變成說當我去學校的時候,我會覺得還蠻高興的。因為在學校的時候,有許多其他的同學。當我在台灣公立學校讀書的時候,一個班級大概有三十個學生。這代表我有很多機會可以跟其他小朋友互動。像是下課的時候就會跑到遊樂設施之類的地方去玩。所以,這就是讓我養成喜歡出去跟其他人互動的一個因素。

後來,因為某些原因,爸爸媽媽就知道「萬佛聖城」。於是在我小六畢業之後,他們把我送來這邊的夏令營,讓我試試看,看我想不想來聖城這邊讀書。一開始,我聽到說要去美國讀書,那麼遠,要飛過一個太平洋,心裡就感到害怕,因為當我要來美國的時候,父母以及其他平常接近的那些朋友全部都不會跟我一起來,所以我就覺得還蠻害怕的。可是,我想說這也是一個讓我學習的機會,如果我來到美國,然後可以在這裡讀書的話,那代表說我可以挑戰我自己。

於是在 2006 年的時候,我就來到聖城的夏令營。剛開始的時候,人生地不熟,大家都是講英文,實在是非常的不習慣。尤其是在台灣的時候,我都蠻晚才起身去上學。當我一知道早上六點十五分就要起床的時候,我就覺得「啊!怎麼會這樣子?」讓我有點想以後還是不要來這裡讀書好了。

可是,當我在夏令營之後才發現,這邊的輔導員都是在這邊讀書的大哥哥。他們都很照顧我,當我有一些不會的地方或是需要幫忙的時候,他們就會挺身而出,幫我解決我的困難。於是我開始覺得這邊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地方,雖然只是短短的十天,可是我卻感受到一股平常在台灣,當我在學校的時候感覺不到的那種氣氛——就是大家會互相的幫助。然後,同學之間不只是同學,而朋友之間也不只是朋友,是更深入的關係。因為在這邊,我們平常相處的就那麼廿多個人,所以會互相幫助。假如說在宿舍裡面生活,你要瞭解到互相幫助的重要性。當你有一些困難的時候,你可以請求其他人的幫助;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也應該伸出援手來幫他們。於是我就來到了聖城讀書。

上人曾說過,教育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國防。學校裡面跟外面學校比起來,我們多了許多不一樣的課。我們教導的有一些道德及打坐課,是平常在外面大家不會知道的。而且在這裡,因為有很多中國的傳統習俗都在學校裡面被教導,像是舞龍、舞獅、打鼓,甚至國樂。當我在台灣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機會看到舞龍或舞獅以及打鼓。而且,國樂現在在台灣不是那麼的流行。現在的小孩常常問別人的問題就是:「你有沒有學過鋼琴?」「沒有啊,可是我有學小提琴」之類的。所以我覺得在聖城讀書,除了學習做人的基本道理之外,我也可以更接近中華的文化。阿彌陀佛!

※                          ※                         ※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下午安,我的名字是方國賢,今年十七歲,這是我在男校就讀的第二年。

雖然我只來男校就讀兩年,可是我在這兩年之中學習到很多事情。而這些事情有些是沒辦法去碰到的,是一些心靈上的體會。這包括一些道德的教育,還有一些是學會怎麼做個領導者。而其中最大的體會是,今年當我在申請大學時所發生的一些事情。

來男校之前,我是在那眾多 ABC 之中的一位。我平常就是讀在課本上的東西,除了使用電腦和同學跟朋友聊天之外,我其餘時間都沒有在做什麼事情。

我姐姐在女校就讀已經多年,而我父母也希望我來聖城讀書。但是因為我還蠻喜歡用電腦來聊天、聽音樂、玩遊戲之類的,所以,我反抗了很久,可是最後還是來了。

在我高中第二年的時候,我決定要在這高中時期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於是,我做出這個讓父母感覺到驚訝的決定,就是我要來男校就讀。

我來到男校就讀後,我才發現,當我在公立學校就讀時,我花在網路上跟同學聊天,或者看電視的那些時間,可以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面。像是在聖城裡面做些社區服務,還有做一些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

我來這裡之後發現:我不是像以前一樣,都只是讀教科書裡面的東西,或只是跟同學聊天而已。來這裡之後,我成為學校很多社團裡的社長,還有,我是今年學生會的會長,以及我在成績上有許多進步。當我考 SAT 的時候,我考到了幾乎滿分的成績。而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如果我繼續在公立高中就讀的話。

當年我在做這個決定時,許多同學都覺得我很奇怪,為什麼要跑到這麼偏遠的地方來學習,到 Ukiah 這裡,離我家有兩個半小時。可是我來這裡之後,我發現我改變了很多,我不再是一個普通的美國高中生,就像我其他朋友一樣,雖然他們都很聰明,可是他們就只是在讀教科書上的內容,然後就是跟其他學生沒什麼兩樣。

當我在申請大學的時候,由於我父母以及學校一些輔導員的幫忙。他們推薦我,讓我想去一些更好的學校,像是長春藤、哈佛、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史丹佛等諸多名校。當時,我有自信可以到一些很好的大學去就讀。

但是,這些夢想都沒有實現。在四月的某一天,當我登入我的信箱時,我看了那些寄來的信,一封接著一封,每一封都是拒絕我去名校讀書的信。我看了之後非常的傷心。因為,我知道我的父母、我周遭的人,他們對我的期望是什麼。不只是我,其他在我周遭的人都期望我可以去一個好大學。所以,當我沒有被任何一所學校錄取時,不只是讓我自己心情非常的不好,周遭的人也被我影響到。

在一個禮拜之後,我從憂鬱中走了出來。在這段期間,我自己想了許多有關大學的事情,而且我與許多老師以及同學間有過對話,讓我更瞭解說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這反而是我一個很幸運的地方。

我認為這次申請大學時學到的東西還蠻多的。像是我必須做好我自己份內的事情,而有些事是我沒辦法掌握的,那我就不要去管那麼多。首先,我要先把我份內的事情做好。還有,這次的教訓讓我學習到,我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我要更努力的去學習其他人教導我的東西。

這次大學的事情讓我體會到上人的一句話是:「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因為這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我們沒辦法掌握的。我以前都是想:假如我們看到其他人有錯誤就應該直接跟他們講,但現在我體會到上人這句偈頌真正的用意。阿彌陀佛!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比丘尼恆哲講於2012年5月4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Je on May 5 (Fri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阿彌陀佛!

今晚晚上輪到恒哲跟大家結法緣。我今天沒有什麼準備。今天早上,拜完懺以後,跟一個佛友在討論一些問題。所以,我就從這來跟大家分享。但是,首先試著來回答一下,昨天問到說,為什麼迴向,要求相好莊嚴,我們不是應該修智慧嗎?

大家都知道,我們學佛,就是要修戒、定、慧,求一切智,是我們修學的方向。那為什麼拜萬佛懺的時候要特別來迴向,能夠得到相好?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拜萬佛寶懺,學習菩薩怎麼樣來修道,然後能夠成佛。菩薩度眾生需要有各種的方便;如果有相好呢,能夠令人發菩提心,能夠令人生恭敬心,生歡喜心,生好樂心。

再來講,就是說,相好,我們常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麼相呢,顯而易見;好呢,就是很微細的。有一些有功德的人,像轉輪聖王,也有相好,也有三十二相;但是,這個好都是菩薩累劫修來的。我們常說三大阿僧衹劫修福慧,修六度萬行,然後百劫種相好。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因為精進地修道,就超過了九大劫;只有經過九十一劫,就能修滿他的相好業。所以,相好不是說一個修行人能夠造作而得,你是實際上在自性上用功,圓滿清凈的自性。他在修習相好莊嚴,他是一步一步成就的。

像我們現在,如果是凡夫地呢,在我們的自性裡頭,我們只是有種子,依身而住。菩薩呢,他慢慢慢慢地,一個一個的階位地去修行。開始的時候,他只能得到方便,再進一步,他才能算是得。再進一步到登地菩薩的時候,他就能相好轉勝清淨,能夠清凈。真正畢竟是要到究竟地、如來地的時候呢,他的相好才能夠善淨無上,就是完全地真善美。沒有再比如來的相更好的。我們在迴向的時候,我們都希望我們能夠實際在我們的自性上用功,然後在身體上,就能夠現出這樣的相好;相好不是那麼容易得的,實際上是真正的功夫。所有的菩薩因為修三大阿僧衹劫的六度,然後百劫眾相好,才能夠成功。我們,現在不管我們在哪一個階位,但是我們在拜萬佛寶懺,我們都發成佛的心。所以我們也都希望能夠像佛菩薩一樣,能夠得到相好莊嚴。

今天,我們在中午聽上人開示,講到明心見性;我們如果能夠明心見性,Everything is okay。到底我們在拜懺拜什麼東西?這也是今天早上一個對話。居士問我說,「我們薄地凡夫,怎麼樣能夠轉凡入聖?」她很希望能夠轉凡入聖;我就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凡跟聖都是我們的分別。其實,就是我們的思想,我們會有修行很難或很容易,或者是三大阿僧衹劫時間很長遠的。這些,其實如果我們能夠在我們的自性上用功,能夠時時刻刻不忘記我們應該要明白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性,那麼我們本來就是自在,我們本來就是圓滿,我們本來就是具足一切的。這是為什麼上人和其他的善知識都告訴我們說,我們學佛的目的應該是在明心見性;如果明心見性以後呢,自然就能夠度眾生,不休息。

然後,我們到底拜懺在拜什麼?我們應該要怎麼樣來拜懺?我自己個人,常常都是懺悔我自己不能夠在我的自性上好好地用功,我的心總是向外去馳求。同時,遠離了自性。六祖大師在五祖那裡開悟的時候,他一連說了五個何其:「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如果常常能夠對自性即佛這一點,有絕對的信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放棄一切向外馳求的心,不會怨天尤人,我們不會怪自己不夠好,我們也不會覺得什麼條件對我沒有利,或者是想要做一個工作是很容易做的,或者是待遇很多的,等等。我們,自性裡頭一切都具足,自性裡面如此地清凈。當我們向外馳求的時候,我們就放下了自性,我們就會有不清凈的思想,我們就會有這些生生滅滅的法,然後我們就會常有缺乏的感覺,而且在有和沒有之間,我們一直在那裡動搖。因此, 我們的苦是無量無邊的。

最近我們有機會研究《華嚴經》的〈十地品〉,當我們知道我們都有自性,萬法都是從自性裡頭生出來的時候,那種歡喜心,菩薩從那個時候真正地開始修道。菩薩在第二地他要修離垢;怎麼樣離垢呢?就是要持守凈戒,是我們唯一的一個正因,能夠讓我們生到善趣,能夠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的。

我們自性裡具足一切,因為往外馳求,我們自性裡頭--剛剛師父也說,我們就是有自私心,不善心,或者是嫉妒心,諂曲心,無我心,就是有我、我所,狂妄,或者是輕視人家,或者是貢高我慢、邪見,等等,一切十種不善的行,在我們拜懺的時候,我們就要常常見到自己的過,才能夠跟道相應。

所以,我們如果常常能夠見到自己的過,就能夠跟道相應。調自己的心性,同時呢,在外面見到別人的時候都能夠恭敬;這是我在讀《六祖壇經》的時候,他常常提到,要常見自己過,不說他人的好惡。

我們要調整我們自己的心性,能夠跟清凈的自性相應,我們常常會有一些念頭來讓我們不能夠暢所欲懷的修正,我們會有一些看法或者我們的信念限制我們自己,不能夠發揮我們的潛力。這個一般的說法就是自我的格局;我們應該打破這個自我的格局,不要讓種種的念頭、邪見或者是我們的煩惱來束縛我們,讓我們不能夠發揮。

這個東西呢,我想,就是需要我們常常修法。像在第三地的菩薩,他看到眾生都這麼苦,到底怎麼救度眾生呢?他一直思想,最後知道答案就是說,我們要救度眾生,我們要有像如來一樣的智慧;要有如來的智慧,我們就要去學佛法。菩薩就會好樂佛法,依靠佛法,這樣子去研究,去多聞廣學;廣學多聞了以後呢,他能夠得到出世智,也發展出四禪八定。他的身心很柔軟的時候,他知道只有出家修道這一條路。第四地的菩薩就會這樣子做。從五地開始菩薩就從事智慧增上的開發。

佛菩薩修福修慧都是很重要。在自性上用功的時候,我相信自性慢慢就會有作用,起這個力量,而不是像薄地凡夫常常都要靠外面的因緣,自己卻毫無力量。當一位菩薩能夠用他的全力,用他的自性把自我放下來,沒有我的時候,他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在過去這一個多禮拜,我常常想到一個人,這個人給我很大的啟發和力量。在他一生當中,花了六十年,在一個陌生的國家,每天都為病人開刀。他的開刀在臺灣的外科史上是破紀錄,沒有一個人能夠像他這樣。他至少一天開六次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六十年如一日;一直到他七十八歲,已經很老的時候,他的胃也不好,他的肺完全都衰竭了,可是他還是在不斷地動刀。在還沒有超商的時候,他的外科手術已經像一個超級商店一樣地,一直不停地,隨時都要待命。而且他的護士都被訓練到,一有緊急狀況,立刻就大聲叫他。即使他有任何事情,他立刻就丟下東西,就走了,去救人。

這個人大概是一位歐洲人,我不知道哪個地方。他看他的病人就好像是自己的家人一樣,在手術臺上,他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他也很會罵人,叫人家動作快一點。他的目的就是為救人。他在羅東聖母醫院,工作這麼多年,沒有什麼薪水。雖然他不是神父,但是他過得像神父一樣清苦的生活。只要有他在,所有的病人都是靠他來做決定,要怎麼樣來醫治。在他旁邊的人說,他也沒有什麼薪俸,也不求名利,我們都因為有這個巨人在而忙碌。記者要報導他的時候,他從來都不願意。但是政府後來給他頒獎的時候,他說,我不能夠得罪政府,而因此受了一個獎。我常常在想,菩薩真正的把自己放下。年輕時,他晚上也不吃飯,常常到了吃晚飯的時間,他就是喝一杯咖啡,晚上就繼續開刀。他的人生完全都奉獻給苦難的人。

所以,我在想,我們能夠時時刻刻不忘記我們的自性,放下小我,放下身體,然後自性一定就能夠生出力量。即使我們不想轉凡入聖,自性已啟用,他就是具足一切的功德。時間到了,我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自《楞嚴經》從菩薩學習

李果嫦 2012年4月16日 萬佛城   By Lee Gwo Chang on April 16, 2012 at CTTB


多年來,對我來說《楞嚴經》是一部深不可測而艱澀的經典,用字遣詞皆令我無法拼湊出一個可循跡,繼續往下讀誦的圖像。反倒覺得《楞嚴經》很抽象,很形而上,是一直不斷重複抽絲剝繭,環環相扣,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邏輯與組織;尤有甚者,我主觀認為必須具有相當深厚的佛學基礎,才能明白《楞嚴經》的意涵。不同於《法華經》及《華嚴經》辭意較淺顯易懂,誦讀幾次,便可約略明白其中大意,而細微處仍需善知識教導。

如《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要令一切眾生開佛知見,具正知正見,眾生皆有佛性,皆具佛慧,皆堪作佛。而《華嚴經》清清楚楚立一個菩薩的典範,是大慈大悲,是金剛不壞的堅固心,是恆遠救度眾生的無分別心,其詞藻之優美華麗,菩薩的悲願與行力的圖騰,無須用心勾勒自然浮現。

上人說《楞嚴經》是開智慧的,《妙法蓮華經》,是令眾生成佛的。《法華經》和《楞嚴經》這兩部經,在佛教裡占的地位最重要。然而 上人說:「在佛教裏面,有很多的經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經典就是《楞嚴經》:有《楞嚴經》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嚴經》沒有了,這就是末法現前了。所以我們每一個佛教徒,必須要拿出我們的力量來,拿出我們的血來,拿出我們的汗來擁護這一部《楞嚴經》。」

上人更說明:「在《法滅盡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果《楞嚴經》不滅,那麼正法時代就現前。因為這個,我們佛教徒必須要以生命來護持《楞嚴經》。」

上人開示我們的每句話,皆是金玉科律,敬奉不違。《楞嚴經》既是最重要的經典,又可以開智慧,不誦不懂身為學佛者而言,無啻是莫大損失。因此曾經一而再試著瞭解《楞嚴經》仍不得要領,數次;趁手邊工作的片刻空檔翻閱,或是特別撥出時間閱讀,斷斷續續地摸索,希望有朝明白《楞嚴經》的真正要義之前,先熟悉內容背景與進度。但是一讀再讀,要不前後意思無法連貫,更為抝口的經文攪得頭昏腦脹。

前些年開始年度拜萬佛,誦《楞嚴經》、《法華經》與《華嚴經》;《法華經》與《華嚴經》內容漸漸具體而明朗,唯獨對於《楞嚴經》還是那麼陌生,停滯不前毫無進展。一籌莫展下終於想出好辦法,線上聆聽 上人解釋。希望藉著線上聆聽以解迷惑,因此慢慢一小步,一小步粗淺認識《楞嚴經》大意;但對於較深奧的內容仍然需藉助善知識講解,及下很大功夫方能一窺其境。

去年十二月中旬重返聖城,得知法師今年元月開《楞嚴經》課,有幸躬逢豈能錯過?每次法師一立講台,其聲量有若大珠小珠落玉盤,鏗鏘有力,忽而花冗長的時間解釋一個名相,忽而舉淺顯易懂實例;法師神思融入法定與嚴謹,我們也進入一個出世法喜國度,冷不防法師來個問題:「妳們有何看法」,或「妳們懂嗎」,將我沉入佛菩薩的境界,忽地拉回重返人間。要不過去數年打下連番魔鬼訓練營上課底子,腦子怎可經得起法師滔滔不絕,一路衝鋒陷陣,三小時中英雙語無有片刻休息?每每台上法師就一個名詞,一而再解釋,從不同的經典再補充資料,唯恐台下我們不能清楚。此時腦子必須相當清醒專一,抄寫筆記更是不可或缺,往往一堂課下來,有時進度僅有一頁。但這一頁的名詞,法師求真求準的態度於下一堂課就她所找的經典資料,再補充說明,希望我們知道其義理與重要性。愚鈍的我雖然於課堂裡賣力眼耳腦手心齊發,經常被不同的名詞,彼此有太多相似的相容,分辨其異的困難度又高因而混淆,百思不得其解。歸究其因,我佛學基礎薄弱,是以今日,不得其門而入,有這麼一個經驗,啟發未來努力的目標,只要不放棄,希望總在前頭自勉。

此學期學習進度從十迴向、四種妙圓加行,至十地的五地難勝地。菩薩修行的迴向有十種,由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而至離一切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菩薩所發的願眾生不離苦,不得樂。菩薩救護一切眾生離之惡道,直至佛道,菩薩勤修習,普攝及饒益一切眾生向迴向。菩薩不染生死,無度眾生度相。菩薩無礙的大悲心與眾生同體,因慈悲而視眾生如己。所以菩薩度眾生,不視為度眾生,而視為度自己。菩薩不壞善根、不壞功德、不壞菩提心、不壞金剛心、不壞戒定慧、不壞三寶的堅固信心、迴向法界一切眾生。菩薩空不如來藏,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菩薩無執著纏縛解脫自由,迴向於法界眾生。菩薩更將諸佛菩薩行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善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

法師說明菩薩要登第一地歡喜地前,皆須修四種妙圓加行。凡事起皆由心生,

緣起性空是佛教的寶貝。如要修行菩薩道,必須因地而生起菩薩道,以佛的覺悟為己心,仍未完全覺悟。依佛所做過的去做,因為還有個人的分別心,尚有微礙。以心即佛,佛即心,整個心都是佛的教導。善得中道,無自他分別,不用觀智,完全脫離以前所觀,但不完全忘懷所觀,此階段仍須用功修行,直至無所分別迷與覺悟二名目。

十地法門是增長、成熟及得到解脫菩薩道之法門。十住,十迴向,十信稱為三賢位,通達佛的覺,因此見證實際佛的境界乃第一地歡喜地。菩薩持清淨戒律,不容破戒死屍,精進修行。菩薩發願,出家說法,無時無地不說法,廣大禮敬諸佛。人恭敬佛,願佛住世,利益眾生,一切處,盡未來際無有休息,攝十種波羅蜜大悲,菩薩待眾生(十二類眾生,六趣眾生)平等,成就眾生。菩薩有大誓願,大勇猛,大作用。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菩薩隨順眾生願無有窮盡。

菩薩欲入第二地離垢地,當起十種深心: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第二地菩薩自性清淨,菩薩知足,甚且可布施頭目腦髓,菩薩知足於自己的妻女,不貪染別人妻女。不打妄語,說切合實際的話,不覆藏(不掩飾自己的缺點),菩薩甚至連夢中都說真話,菩薩正知正見,不占卜。

第三地發光地菩薩行慈忍為重點,沒有嗔恨,參禪修定,專志一心。菩薩遍盡一切法界,虛空界,因心住於慈悲,無惱怒,觀一切有為法,剎那生滅為實相,故背憎厭離。菩薩思求方便,為求智慧而聽法,喜好佛法,學習佛法,修慈悲喜捨忍辱而到彼岸。第三地因聞法修法而到四禪八地而發神通。

發光地菩薩於四攝法裡利行最深,堅固心和勇猛心,是發光地修行的成果。

發光地修行的行門:

1. 厭離心:懸厭,厭離貪染的心。

2. 無貪心:厭貪念雜染的心。

3. 不退心:不退轉,無害心乃勝進心,乃對治成功,則不退心而至無害修行,但對治不成功則有退心,有害修行。

4. 廣心:恭敬謙和的心。

5大心:發心修學大乘佛法。

法師強調,無論如何,行慈忍無怨懟,忍辱的力量最大,利益眾生。所有有為法都是無常,我們因此生煩惱,有為法和真如不同。無常念念遷繫,生命遷流,相續性遷流。念念遷謝,剎那不住。所謂三世緣生,都是遷滅無常。

菩薩於第四地焰慧地,修三十七道品,因為仍有微細之惑,去除微細之惑後才能發光焰慧,《華嚴經》說此焰慧地斷我慢,因此善受教誨,如是調柔寂滅成就,得不休息精進,無雜染精進,明斷具足,知道何者具足,內心充滿喜樂。由此地修出世聖智,捨於定愛,永斷煩惱,修證菩提分法。

菩薩至第五地難勝地,明白娑婆世界萬物生死的道理,體悟眾生累劫以來因無明、有、愛被支配得痛苦不安,在六道中生死流轉,三界不出。因而修行四聖諦,以修行得的智慧,了然無生無滅的道理,一切皆空,超脫生死。此地菩薩具般若大智,持清淨戒,堅固正知正見,勤修不疲厭目的為救護眾生,用種種方法令眾生修學菩提,入大般若涅槃,得寂滅之樂。除此菩薩為利益眾生,三學精深,如深入典籍,開藥方治病,教人持楞嚴咒遠離邪法。以文筆讚詠諸佛功德、嫻熟音樂、舞蹈、工事、園藝、知其礦藏珠寶羅列之處等等。菩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達人情。菩薩因習禪定而發無量智慧和神通,以運用於普救眾生。證得難勝地果位菩薩,能見到百千億佛,菩薩至誠懇切恭敬、供養每一尊佛。菩薩住第五地,過無量百千億劫所修積善功德,隨時間更純淨光明。

綜觀每一名相,無不說明菩薩累劫累世勤修戒定慧,精進忍辱發大願拯濟眾生。菩薩自性清淨無染污,菩薩因觀法無常、人生無常而起念發願普護眾生,令他們離苦得樂,令他們究竟涅槃。菩薩不染生死,智不礙悲,悲不礙智,無度眾生度相。菩薩行願廣大盡虛空遍法界,菩薩禮敬諸佛,供養諸佛,菩薩好樂聽法、到法(到達法的究竟彼岸),住法,行法,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驕慢而不能捨,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菩薩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過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

遵從《楞嚴經》所講道理令我開智慧,任何時候具正知正見,做個持戒、行正事奮發向上的人。菩薩是善知識,是良師,其修行不單是日常生活的軌範,引發菩提心,累劫累世無疲厭。菩薩德行令我羞愧,愧於不覺仍迷,愧於知多行少。

誠如 上人說:「每部經所講的道理,都是每個人日用平常所不離的法。佛所說的經典,就是要幫助每一個人,能過良好正常和很有規律的生活。所以佛說一切的法門,講一切的經義,都是指引我們向正途前進,可是還要我們肯起步走才有用;若我們只曉得有經典,而不依照經義去修行,就是天天聽經,聽到八萬大劫這麼久也等於沒有聽一樣。」

上人以上所開示,是教導我依教奉行,依法為師,以戒為師,當解行不能並重時,行重於解。管好自己的心念和行為,踏穩每一步,老老實實,勇敢跨越生命過程不同的挑戰與障礙,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更是出離世間法。能習得出塵不染污,方證菩提。

至心銘謝法師所教導的,此次進聖城透過課堂學習,一償多年宿願親聆《楞嚴經》,雖然進度僅占一小小部分,然而此部分的意涵,已經讓我瞭解如何在學佛的過程更紮實,效法菩薩的修行清淨無染。其實《楞嚴經》不難,只要有善知識引導,和抱持一顆學習的心入課堂,很快就能進入《楞嚴經》的領域,是人間難得幾回聞,我今有幸得聞,再勉己。

萬佛城——西方佛教文化發源地

劉果根 講於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晚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Gregory Lau on April 15 (Sun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弟子果根今天晚上跟大家結法緣。自從上一次跟大家報告了我跟上人的因緣,後來呢,從去年的十月,我就常常來萬佛城參加法會或者在這邊做一點事情。那轉眼時間很快的過了,看看我曾經參與很多不同的工作。在這一段時間,都是靠大家給我的照顧,給我很多不同的機會,譬如我曾經參與了我們的葡萄做成葡萄汁的工作,參加了翻譯經典的工作。然後也曾經幫著種了一些樹,然後也幫著整理花園。另外我也有機會參加很多翻譯的工作,譬如:「佛說佛名經」,還有「華嚴經」。除了以上這些,我也有機會能夠和男生宿舍的學生一起做禮拜二、禮拜五晚上的點心。還有,我在男校有代課,教一點書。明天開始我也會在男校高中代一個禮拜的課。我很感激大家給我的照顧、給我這些機會,能夠在這邊參與這麼多的事情。萬佛城是上人創建的,上人對萬佛城有很廣大的願景。現在和未來呢,萬佛城都是一個很大的運輸工具,能夠把佛法傳給西方,希望這個工作能夠做得愈來愈好。每次我看到山門,就想到我們的山門在夜晚,當燈亮的時候,就照得整個山門就好像一個燈塔。我們萬佛城就好像一個燈塔,在黑暗裡給整個世界一個方向。

我是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所以一般來講是ABC,就是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基本上講起來我應該是美國人,不過從小在家裡,我是講中國話也講美國話。從小吃東西,有吃中國的食物也有吃美國的食物。但是,我受的教育就主要是美國的教育。所以我正式的教育也是接受到美國的文化。我很喜歡中國文化跟美國文化。所以,我向兩邊靠都覺得很舒服。但是,我自己基本上我還是覺得我是一個美國人。所以有的時候,譬如說我住在聖城,我就覺得因為這個地方平常很多人都用中國話,我在這邊我的中文就進步很多,又快又好又多。往往在心裡面就會懷念我的另外一半,就是我的美國的那一半。另外在食物上,中國食物和美國食物都很好吃。但是,我還是比較能夠接受美國的食物。所以在這邊住一段時間,我就會打妄想,想美國的食物。師父上人曾經講過,說:「你知道嗎?你們每天吃的這些食物,你們就是在喝我的血、吃我的肉」。這樣說起來,師父這麼辛苦的創立這個道場,所以,我也不應該在這邊儘打一些吃的妄想。當我在大學的時候,那完全是美國的環境,我也沒有任何的機會接觸一些中國的朋友。所以在那段時間我也非常懷念我中國的這一半的傳統。所以,這就是我最近的感想。

所以有的時候我會被兩種文化所混淆了。現在有時候常常在我的腦袋裡會自己跟自己探討這個問題~我們萬佛城的文化是中國的嗎?還是美國的呢?師父上人從中國來美國,然後他把佛法從中國帶來美國,所以,基本上等於是中國式的傳承。現在佛法在美國這邊的發展可以說還是非常早期的時代,剛剛開始。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必須要由大部份的中國人或亞洲人來支持。因為大部份的美國人並不知道佛教。所以在這個亞洲跟中國的傳統,佛教已經很久了。所以,很多人都有支持佛教的這種精神。所以,我們萬佛城目前的情況也是一樣,大部份的信徒,大部份的支持都是從中國人跟亞洲人而來的。所以早期的這些人等於把萬佛城建立起來,就是好像是一個寺廟然後在這個寺廟裡面可以弘揚佛法。當弘揚佛法的時候,這些亞洲有中國背景的人都來支持萬佛城的運作。同樣我相信還有很多無形的天人也都參與這邊的法會,也都支持萬佛城的發展。

所以,師父來到美國以後,在早期的時候也花了很多心血,教美國的徒弟們有關於孔子的教育,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我相信我們在學習中文的時候,或者學習一種語文的時候,不能只是在書本上學習它的語文,我們必需要能夠融入它的文化,然後才能夠深入的了解它的語文。譬如舉個例~中國話在我們佛教裡面有一個常用的詞,就是「境界」。「境界」兩個字,我們翻譯的時候就沒辦法找到一個非常百分之百相對的英文字來表達這個意思。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兩邊的文化不同,這個文字就是從文化裡面發展出來的,那在英文裡面就沒有百分之百能夠相等的詞來表達「境界」這兩個字。

講到這裡,如果要學一國的文化就必需要去學它裡面的一些主要的文化裡面的精神,就像師父上人教孔子的思想。在美國這邊,我們學中文,因為師父是從中國來,所以我們跟師父學佛的教育就必需要學中文。那這樣子我們才能了解師父所教的佛法。那這個文化的互相的融合、互相的傳播也是在這個時候會發生。就像中國在以前,中國的文化被從印度傳來的佛教的文化受到深深的影響而產生了變化。就像「維摩詰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以後,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非常大的衝擊。而中國的文化也受其影響,而做了很多改變。現在我們學佛也是一樣,我們為了要學佛法,所以學中文也就變成一種工具,能夠幫助我們來學這個佛法。

記得最近有聽實法師上課的時候他有提到,有的時候淨土中的一些說法,美國人可能比較不太容易接受。為什麼呢?因為很多美國人生活很享受,而且他們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樂園裡面,他們有很多很快樂的事情。所以,極樂世界對他們來講好像並沒有那麼急迫。那當然,東方人就不一樣,在中國淨土的思想就比較容易接受,因為經過那麼長久的歷史。所以,我發現我也有中國朋友也有美國的朋友,我發現這些美國的朋友他們很難接受佛教的一些很基本的概念。譬如像「因果」,像「業報」這些。我講給他們聽,他們根本就沒辦法接受。那我就必需要再去想辦法建立一些基礎,然後讓他們才能夠了解這個「業報」的概念或者「因果」的概念。總而言之,我發現很難跟我的美國朋友談這個佛法上的一些事情。或許是因為我們所謂的善根,可能他們的善根還沒有成熟。他們多半認為他們現在的生活非常的有趣,所以對佛法的追求沒有那麼的急迫。

時間快到了,探討這個意義到底是怎麼辦呢?可能西方將來會把中國文化的一些基本的基礎能夠吸收進來,融入到美國的文化,那這樣就會產生一種新的文化。相信這個新的文化,第一個產生的地方就是萬佛城,我們正走在這條路上。我自己感覺到現在跟三十年前的聖城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所以,希望在短暫的未來,我們能夠漸漸的吸引更多的西方人來。如果說我們聖城裡面有一半是西方人的時候呢,這時候大家就也沒有多數,也沒有少數,大家能夠共同的互相的交流,那時候新的文化就變成可以領導整個西方的世界。記得實法師也有提過,說可能在下一代能夠接受上人的佛法,就是ABC能夠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好像一個橋樑一樣,介於東方跟西方,然後把兩邊連接起來。

謝謝,阿彌陀佛!

修行開悟需要善知識

比丘恆順 講於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 Heng Shun on April 25 (Wed),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我想我們大家都很有福報,有機會得到上人成為我們的善知識。善知識這個詞是來自梵文,梵文是 kalyānamitra。你可以翻譯成一個好朋友,或者是一個好老師。在《華嚴經》最後一品即「入法界品」,就講了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五個善知識。

另外,阿難尊者有一次跟佛陀說:「我發現我們從修行到開悟這條路,一半的條件就是要找善友。」佛陀回答他:「阿難,這樣不對!真正要走開悟這條路,是百分之一百要有善友,要有好老師。」所以,如果要走開悟這條路,有善友是非常需要的。

那麼,善財童子一開始去找不同的老師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告訴他:「如果你要去找一切智智〈就是成佛〉,一定要從找一個好老師開始。當你找這個老師,這個善知識的時候,你不能生疲倦心。你要老實地跟著他所說的方法,你也不能批評他用的善巧方便。」

(原經文為: 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

上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他設計一些方法讓我們可以修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我們這個「萬佛寶懺」。他設計這些修行法門的時候,應該說是為了在西方這邊有佛法。但是有些人可能會說:「哎!這些修行法門,可能對西方人或者美國人不適合,特別是現代的美國人啊!」

但是我發現:上人是真正知道什麼是好的方法--他真的是找對的時候、對的地點,並根據當地的文化來教化眾生。所以我想,如果我們要從長期來看,從整體來看,以及過一陣子就慢慢地會發現:上人所設定的這些修行方法,會在美國比較能被接受。所以我想這個應該是有比較特別的智慧,才可以從長遠地來看清楚,用什麼修行方式西方人會真的可以接受。所以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很有福報--我們在這個時候,有這樣子一個機會可以這樣子接近佛法,可以這樣子修行,在世界上很少有這樣子的修行方法。

現在我要講一個懺悔改過的故事,這是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我已讀了很多次,在過去多年以來,我對男校學生也講了很多次。這就是恒具法師跟恒由法師--兩個美國的比丘,1973年三步一拜,從三藩市到西雅圖(華盛頓州)的故事。但是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們拜了一半的時候非常困難,因為天氣的問題,有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地方可以住,因此他們自己有一個帳篷,晚上就在帳篷裡面睡覺。但是這個時候真的天氣不好,環境也很困難,他們真的感覺很困難。

所以恒具法師就拜得特別快,就走得特別快,想要盡快可以拜完。那個時候他晚上也常住在居士家,因為外面的天氣真的不是很好。這個時候他拜得很快,因為真的感覺受不了了,所以每一步都走得特別大,拜得特別快。那個時候恒具法師受不了了,所以他常常對恒由比丘發脾氣,很生氣,那個時候真的是很痛苦。你只要看一看就會發現,他們真的是拜得很快,因為他們拜的這個距離(從三藩市到西雅圖),只用了10~11個月。

因此,當他們快要到目的地的時候,大概還有幾天就要到目的地時,有些人請他們去一個小超市,結果就有情況發生了。到這個小超市的時候,恒具法師就看到有很多人在走來走去,可能因為他們兩個人很出名的原因吧!因為報紙上、電視上都講到他們三步一拜的事。

這時候,他看到一個矮矮的老頭子,留著鬍子,戴著眼鏡,他講話時好像每個人都知道。他開了一輛 pick-up 車(小貨車),車裡有兩條狗,他的意思好像是要將這兩條狗送人的樣子。這個矮矮的老頭子就走到恒具法師的前面--恒具法師是很高個子的,大約有六英尺兩英寸--他就走到恒具法師前面說:「你是一個佛教徒嗎?」你知道,這個時候是1974年8月,那個時候(在美國)的佛教裡面沒有很多比丘的,真的是不多。恒具法師穿著他的袈裟,那個時候,恒由法師可能已經拜到前面去了,他沒有在這邊停留。

當這個老頭子問的時候,他並不是生氣或是想跟他爭論,他就只是很自然、很自在地這樣問他:「哎!你是一個佛教徒嗎?」恒具法師覺得很驚訝,就回答說:「對,我是佛教徒啊!」這個老頭子就跟恒具法師說:「那你要不要知道佛陀用英文怎麼教佛法的呢?就是用很直白的英文來跟你講的?」那個時候,恒具法師不知道應該怎麼回答。他自己就想:哇!這傢伙是從哪裡來的?我該如何回答呢?如果我說不要聽他的,這樣好像不客氣、不禮貌;如果我說要,又像我不知道,那必定很尷尬。於是恒具法師就說:「好啊,請告訴我,佛陀要怎麼樣子教呢?」

這個老頭子就說:「佛陀教大家要慈悲。佛陀說我們不要互相這樣子打來打去,但是大部分的人不要買這個東西,或者不接受這個教誨。」那個時候恒具法師就有點想要跟那個人爭論,他就問:「那要買什麼東西呢?」因為剛剛那個人說到慈悲時說「大部分人都不買這個東西」。那個老頭子就笑著說:「佛所教導的東西啊!我想你還沒有完全是一個佛教徒。」

這時候恒具法師就說:「我沒有說我是圓滿的啊!」就想要跟老頭子爭論。可是那個老頭子就走得更近了,就看著他的面孔。當他看著的時候,恒具法師一下子,在心裡就想到在這一個禮拜裡,自己對恒由法師真的是常常會發脾氣,很不高興,對他不好。

所以這個老頭子就對他說:「佛陀教導要慈悲,你真的需要比較慈悲。」然後他把他的眼鏡拿下來,就很近距離地看著恒具法師,這讓恒具法師感覺有點沒有面子,但也不知道應該說什麼了。然後老頭子就說:「我不是你的敵人哪,我是你的好朋友啊!你知道有幾個人能這樣子跟你講話?」那個時候,那個老頭子就這樣看著恒具法師。恒具法師不知道再可以說什麼了,只感覺很沒有面子,因為大家都站著,看著這兩個人在這裡做什麼。

因為也快拜完了,快到目的地了,所以他那時候心裡就OK,就又開始拜,一直拜到恒由法師那邊。到了恒由法師那邊,他就跟他道歉,說:「真的是很慚愧,一直對你發脾氣!」所以他真的是從心裡改變了,知道自己做錯了。

老頭子跟恒具法師說:「我不是你的敵人,我是你的朋友。」這話就像是提醒恒具法師,這是我們的善知識,是我們的善友。

下面的話不是我直接從上人那裡聽到的,那個恒具法師告訴我說,當拜完的時候,上人就跟他們說:「雖然你們在拜的時候,你沒有非常圓滿;因為最後你發脾氣啊、拜得很快……。但是因為你們這樣子受苦,所以還是圓滿了這個三步一拜。這位老頭子是文殊師利菩薩,他現身來教你的,他最後現身來教了你一點,所以這個像是感應一樣。」恒具法師告訴我說:「而這兩條狗呢,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兩隻獅子。」阿彌陀佛!

※                              ※                               ※                                ※

The talk was given by Bhikshu Heng Shun on April 25,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I was just thinking how fortunate we are to have the Venerable Master as our teacher. In Buddhism we call a good teacher a 善知識 (Shanzhishi). Actually the Chinese is a translation of the Sanskrit word,  “Kalyanamitra”, which literally means “good friend”. In the last chapter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we have the spiritual pilgrimage of the youth Sudhana (literally “Good Wealth”) who visits 55 Kalyanamitras. Each teacher represents a successive level of enlightenment on the Bodhisattva path. The Venerable Ananda once asked the Buddha, “World Honored One, I think 50 percent of practicing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is having good friends.” The Buddha told the Venerable Ananda,  “You are wrong Ananda. Having good friends is 100%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So in spiritual cultivation it’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have good friends i.e. good teachers. When Sudhana first started his pilgrimage to visit all these teachers on the Bodhisattva path, Manjushri Bodhisattva said to him, “If you wish to seek for all-wisdom (to become a Buddha), you absolutely must seek for a true good teacher, a Kalyanamitra. You must seek for a good teacher without becoming weary or lax. You must try to find a good teacher without ever becoming satiated. You must always comply with the teachings of the good teacher.  And you must never find fault with the skill-in-means of the good teacher.” So the search for Kalyanamitras was the catalyst for Good Wealth’s quest for Enlightenment.

We are very fortunate that Venerable Master, being the good teacher, the Kalyanamitra, had set up these opportunities for us to cultivate, like the Repentance Before the Ten Thousand Buddhas. Some people say that maybe some Americans don’t really like to practice these types of Dharmas or perhaps that are not appropriate for people in modernAmerica.  However, the Venerable Master, being the enlightened good teacher is someone who knows what’s appropriate for a specific place and time in a particular culture. I’m sure that, as time goes by, these practices that the Venerable Master has established will become widely accepted in our American culture. The true Kalyanamitra has a special kind of wisdom to know what’s appropriate and long lasting in terms of the Buddhist teachings inAmerica. We are very fortunate to be able to practice these things at a time when very few people in the world actually have these opportunities.

Now, I’m going to tell one of my favorite stories.  It is a story about repentance and reform.  I’ve read I’ve told this story many times to the students in theBoysSchoolover the years. Just like the Master’s lectures that we listen to every evening. Although we may have heard them several times already, we do not grow weary of hearing the Buddha-Dharma. That’s the proper attitude.

So this story is about the first Three Steps, One Bow pilgrimage by Heng Ju and Heng You. Many people don’t realize how difficult this bowing pilgrimage fromSan FranciscotoSeattlewas for Heng Ju and Heng You. They just had a tent to sleep in at night. When there was bad weather is was very hard to get a good night’s rest. Near the latter part of the bowing pilgrimage, when the weather was bad, it was so hard to bear that they often ended up sleeping in people’s houses at night.

During this time, when it was getting unbearably difficult for Heng Ju, he still stuck with the practice and kept bowing. However, Heng Ju would often get mad at Heng You. It took them about ten to eleven months to finish the pilgrimage fromSan FranciscotoSeattle. So at the very end of Heng Ju’s bowing pilgrimage, just a few days before they actually finished, they reached this place outside ofSeattle. Some people following the pilgrimage in the local newspapers and television had invited Heng Ju and Heng You to their general store, which sold all kinds of different products in addition to having a gas station.

A footnote to this story is that, because of the experience that Heng Ju and Heng You had with not having a proper shelter to stay in at night (particularly when there was bad weather), when Dharma Master Heng Shr and Marty did their bowing pilgrimage they decided to bring a station wagon that they could stay in at night. That made a great difference for them. However, getting back to the story. Heng Ju is bowing and he goes up to this general store. He sees all these people milling around wanting to see him. They had heard about his pilgrimage from the local newspaper and TV. There were probably 50 or more people waiting to see him. Then Heng Ju noticed a short old man with a white beard and glasses.  He acted like he knew everybody, and he was driving a pick-up truck with a makeshift trailer, a home-made trailer, on the back. He had two dogs, and as far as Heng Ju could tell, it looked like he was trying to give away these two dogs. So all of a sudden, this short old man (Heng Ju is pretty tall, about 6-foot-2) comes right up to Heng Ju. Remember, this was 1974, and Heng Ju was wearing Buddhist monastic robes. Heng You had bowed a little ahead of him and didn’t stop at the store. There was not a lot of Buddhist monks inAmericaat that time in 1974. Even though that was the case, this man comes right up to Heng Ju and says, “Do you call yourself a Buddhist?” Heng Ju noticed that this man was totally calm and relaxed. He wasn’t trying to challenge him. He just looks up at Heng Ju and says, “Do you call yourself a Buddhist?”

Heng Ju was surprised at this. He replied, “Why, yes.”  And the short little man then said,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 Buddha taught in plain English?” Now Heng Ju was even more taken aback. He thought to himself, “Wow! Where is this guy coming from? How should I answer this? If I say no, that would be rude. If I say yes, it’s like I don’t know and that would be embarrassing.” So he was caught in a dilemma. Finally, Heng Ju said, “What did the Buddha teach?”  And the man told him, “The Buddha taught compassion. The Buddha said we should stop knocking each other around, but most people don’t’ buy it.”

So then Heng Ju got defensive, and said, “Buy what?”  The old man responded, “What the Buddha taught,” he kind of laughed, “I don’t think you are a complete convert to Buddhism.”

Heng Ju was now getting very nervous and said, “I didn’t say I was perfect.” The little man paused and moved closer, then looked right into Heng Ju’s eyes.Heng Ju’s mind started flashing all the memories of how he would get angry with Heng You.  These events just started going through his mind as this man looked at him. The old man then said, “The Buddha taught compassion. Be more compassionate.”  Then he took off his glasses, and I could just imagine how the little man is probably as short as me and Heng Ju is almost a foot taller than him. So he takes off his glasses, puts his face about one foot away from Heng Ju’s, and he says, “I’m not your enemy. I’m your friend. How many people do you know who would talk to you like this?”

Now remember that during this entire encounter there are all these people watching in what must have been sort of stunned silence. Heng Ju was at the very end of his long, arduous pilgrimage and all of sudden he meets this rather extraordinary old man. Heng Ju thought, “Wow! This person can see right through me.” Finally Heng Ju, who was left speechless, just started to bow again. As all the people watched, he bowed away from the general store. When he caught up with Heng You, he told him what had just happened. He felt very ashamed that he had gotten angry with Heng You. This unusual old man who told Heng Ju “I’m your friend” reminds us of the good friend, the Kalyanamitra. The attitude of repentance that Heng Ju had at that time, is the same attitude that we should have as we do the Repentance Before the Ten Thousand Buddhas.   Heng Ju felt very repentant and ashamed of his behavior towards Heng You. He was very sorry that this had occurred.

Although I didn’t hear the Venerable Master say this, Heng Ju told me much later that the Venerable Master told him that the old man was actually a manifestation of Manjushri Bodhisattva.  Although he didn’t do as well as he wanted during the bowing pilgrimage, yet he was still able to stick with it and complete it, despite the many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So in response to his bowing, Manjushri Bodhisattva appeared to him and taught him an extremely important lesson about the Buddha’s teachings on compassion. I think Heng Ju told me that the two dogs were Manjushri’s lions, but I’m not 100% sure about that.

Amitofo!

育良、培德之教育宗旨與目標

比丘尼恆音 講於2012年4月22日星期日 萬佛城道源堂 A talk given by DM Heng Yin on April 22, 2012 at Dao Yuan Hall for ANCCS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編按: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於4月22 日來訪,此係女校校長恆音師對來訪的老師們所做的簡報。


汪會長、蘇副主任、各位老師、各位學生、家長:午安!歡迎你們到萬佛聖城,還有參觀我們的學校,跟我們做交流。我們很榮幸,有你們來參加浴佛節。我最近感冒了,抱歉。我只是稍微講一點點,因為從我們的學生跟老師在座談會會得到更多的細節。

上人為什麼創辦育良小學、培德中學?因為他來美國,來西方,看到教育破產;因為,倫理道德都沒有放在教育裡面。所以他希望以儒教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來救下一代的靈性;特別在小學,希望可以學到孝順父母。現在這個已經是被大家都忘掉了,連我自己也是。我是abc(American-born Chinese土生華人),以前上中文學校。我是聽到上人講他自己小時候怎麼樣孝順父母,從做一個壞孩子,後來開始拜父母、懺悔,然後在母親的墓旁守孝。我很感動,我從來沒有聽過這種的道理,要怎麼樣報父母的恩。基本上,我不是很壞的孩子,我就是把媽媽、爸爸給我所做的一切,當做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在小學強調孝道,在中學就是忠跟孝。忠是也要對社會有貢獻。我們學習,將來去上大學,不是為了名利。上人說,本來教育是為了明理,但是現在大家就是求名求利。

他也強調,育良跟培德這名字,不是單單指的學生,不是說我們只是要培養這些學生;其實你當老師的時候,你就是在培養這些德跟育良,在你自己裡面。因為你們都是老師,就知道你們有時候不成功,或者是為什麼學生不聽話,你就知道你自己「缺德」。你自己沒有耐心,你需要再多修一點。所以,學生是我們最好的善知識,讓我們知道哪裡需要修得更好。所以,當一個老師是個修行的好方法。

在這裡,我們也提倡義務教育,就是因為教育是個很神聖的工作,像孔子講的,老師是最重要的人。上人看到現在的人爭求加薪,所以在這裡,有義務制度的話,老師很明確地,就是為了教育而教育。當然我們也有一些老師是付薪水,但是他們的薪水只是外面的一半。所以他們也犧牲了很多,他們也是為了我們上人的宗旨而來。

還有,說要講到學校的課程。其實這個課程,等一下你們可能也會從學生聽到一些,也可以問他們。還有一個老師的課程,我覺得是比較重要。因為我們想要培德跟育良的話,老師是很重要。這整個團體跟道場裡面住的人,都在一起,互相溝通,互相互動。所以大家都是榜樣,互相學習。我們都知道,學生從老師學的,不是從你講的道理,是從你怎樣做。所以,如果我們講很多好的道理,但是我們做不到的話,他們就不會記得你所講的。

還有另外一個就是這個環境,這個生活,你可能已經從學生聽到,這邊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包括上殿、打坐、服務,去農場工作等等,學習到環保。還有很多規矩,很多限制,像男女分校、沒有媒體;這些限制都是學生來之前就知道,然後答應,願意接受。因為他們知道,或許應該知道那個好處,但是還是非常困難。青少年進到這種環境,放棄很多引誘,真的是很難得的。所以等一下你也可以問他們,那些酸甜苦辣。

如果要總結上人對學校的希望,就是希望以道德的教育,來救世界。因為你們都是老師,你們都可以參與這個願景。

我再讀一下我們的宗旨,稍微翻譯一下,就是我們佛教學校和家長一起合作,來培養學生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提供環境給學生,達到他們學術的潛能,然後成為優秀的公民,可以幫助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我們還有一個,是希望畢業生可以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諧的處世態度,以及領導溝通的能力;還有透過打坐以及其他靈性的教導,啟發內在本有的智慧。

這共有四個,第一個是品德,第二個是靈性方面的教導,第三個是在學術方面發展個人的潛能和人文、科學、藝術方面的才華。學術方面我們也在慢慢提高我們的程度,大家達到很好的標準,百分之百可申請到四年大學。第四個是具有全球性的宏觀胸襟,去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等一下學生也會分享一些這種活動。

我們的課程有一般的課程,像加州規定的。除了那些課程,還有打坐課,每一年級,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都有,從五分鐘開始,一直到半個小時以上。還有中文課。中文其實是個最好學習倫理道德的課程,因為中文字本身是倉頡菩薩創造的,所以他有他的智慧。還有中國文化、文學、四書五經等很多聖人的學問,所以能夠學中文是很好的,每一年級都學中文。這是我們唯一的第二語言。

打坐課也讓我們自己反省,認識自己,把自己的情緒靜下來,更專心地達到自己的目標。

我們也有些倫理道德課,在小學、高中。還有世界宗教的課。所以我們不只是學佛教的一些教導,也尊重了解所有的宗教。我們的小孩子也有從不同的宗教來的,所以我們都可以欣賞他們的學習,因為我們覺得每個宗教都有很大的智慧在裡面。我想,因為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裡。

2012 慶祝浴佛節午齋講法

慶祝浴佛節午齋講法 2012年4月22日星期日 萬佛城五觀齋堂  The talks were given on April 22 (Sunday), 2012 at Dinning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比丘近巖:各位法師跟各位居士:大家午安!在用齋的居士們請繼續用齋;還在打菜的居士們也慢慢來,不用急。現在,我們就跟大眾結個法緣。

如果問大家:「聖誕節是哪一天?」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說:「12月25號。」那麼,對於全球的佛教徒來講,這個佛誕才是真正的「聖誕日」。很多地方、很多國家,他們都是在農曆的4月初8慶祝佛誕,今天是4月初2。

我們都說:人間的四月天,不冷不熱。在早幾天之前,我們在打禪七,那時候是春寒料峭,還非常地冷。如果再過幾天,天氣就會非常地熱,尤其在北加州這邊。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是在氣候非常宜人的情況之下,來慶祝佛誕。

有眾多的佛友、朋友們來自全世界各地:南灣區、北灣區、南加州、北加州、東海岸、西海岸的,乃至於來自明州、馬里蘭州等等,很多很多的州;還有來自澳大利亞、法國、其他國家等等,這個因緣可以說是非常地殊勝。有人會說:「有需要這樣子隆重,這樣子注重這個形式嗎?」其實,不管說佛誕是在4月初8,還是不在4月初8,佛出生是在公元2500多年前,還是公元3000多年前,這個日子上的差異、意見上的分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他的這種精神。那麼,這個精神是什麼呢?

昨天晚上,方丈和尚在佛殿講《浴佛功德經》,也講到說,這是我們佛弟子們盡我們的一份孝思。過這個節,是我們佛教徒本人的一份孝思,傳承的一種師道。所以我們才會講說「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共同的基礎之上,我們求同存異,來促進社會的和諧,促進世界的大同,這才是其精神所在。我們通過慶祝佛誕,讓更多的人參與,接引更多的眾生來信佛、學佛。

我們也知道:聖誕節是一個節慶的假日,所以很長,有好幾天。目前香港,他們已經爭取到佛誕日是一個公假日。我們冀望在這個國家,於若干年之後,也能夠看到佛誕日也是一個公假日。

昨天晚上,方丈和尚講這個《浴佛功德經》。本來個人在準備這個講話題材的時候,無意之中,不知不覺也看到《浴佛功德經》,也準備了相同的材料跟內容。但是,有鑒於今天的時間非常緊促,我們還有眾多貴賓們會致辭,所以我想把這個內容壓縮,很快地就把它結束。

這個《浴佛功德經》,我不曉得是不是第一次在西方開講,這是很短的一部經,有一點像是《盂蘭盆經》,所以每一部經、每一部經都有它的眷屬經。這個講經說法,可以帶動佛經的翻譯、佛學資料的彙編。因為我們在網上查一下,現在有關於這個《浴佛功德經》的資料,講經淺釋,都還非常地少,非常有限。我們也希望之後有更多的資料,法師們可以講這方面的經,然後加以彙編、翻譯。

這部經其實很短,主要就兩個人物,一個是佛世尊,一個是清凈慧菩薩。主要講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清凈慧菩薩所問的「為何浴佛」,第二個問題是「云何浴佛」--為什麼要浴佛?怎麼樣來浴佛?這個答案在哪裡?在我們今天浴佛的所有程序上面,這個我就不用繼續講。

我們都知道,今天來的貴賓有我們Ukiah市的市長羅丁(Mari Rodin),有來自於華僑文教中心的蘇上傑副主任,還有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的汪會長等一行,所以非常地難得。我個人就講到這邊。阿彌陀佛!

*     *     *

瑜珈市市長羅丁(Mari Rodin):感謝大家邀請我來這邊演講!

今天我們慶祝浴佛節,同時也慶祝地球日,這是多麼巧合的一件事情!我很榮幸,能夠到這裡來跟大家講話。我跟萬佛城有三項因緣:第一次是在15年前左右,在你們非常好吃的這個餐廳裡頭用餐。第二個因緣,是恒音法師到Willits特許學校來參觀。第三個因緣,是在我準備做今天這個演講之前,我想到我的先生和我曾經在20多年前,參加過這裡的浴佛節。當時我們住在達摩鎮,離這裡並不遠。

從那時到現在,我的人生經歷過一段曲折的路程。我從聽障兒童教師,變成特許學校校長,然後變成建造商,現在我是民選官員。在我來到這裡之前,我針對這個浴佛節的儀式起源,做了一點研究及搜集資料--為了要準備我今天的演講。結果我發現:浴佛的目的,是要清凈我們的自心,讓我們免除貪、瞋、癡。

我也發現到:佛陀在當他接受到天龍的香雨,還有清凈雨的滋潤的時候,他其實是剛剛誕生到這個世界來。而他因為天龍的香雨滋潤,使他能夠免於這個世界上的許多毒素的侵擾。

我們所有的小朋友,我們未來年輕的公民,在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上,也同樣可以免於貪、瞋、癡。同時,並創造一個慷慨、富有愛心,同時也引人入勝的世界。那要怎麼做呢?有些孩子非常幸運,能夠生到一個家庭裡頭,是充滿著愛心、尊重,和能夠引導他們好奇心的,這樣的家庭就是小朋友的第一個學校。

接著,這樣的小朋友到我們的學校裡去,學習其他的東西,讓他們能夠免於這個世界上有害、有毒的事物干擾,像這些的育良小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這樣的學校--謝天謝地--事實上是在增加當中。例如華爾道夫學校,有反應的、互動式的學校;還有另外一所學校,像優德陀奇亞這樣的學校。

這些學校都是在教小朋友慈悲,不要有暴力。同時,這樣的教育環境也是充滿了對深度思考,以及專心的這樣子的愛好。所以對我而言,一個良好的學習以及團體生活的教育,就是像天龍所降下的香雨一樣,非常的清澈,讓人很歡喜。同時也強化我們的力量,讓我們能夠對抗這世界的毒素,讓我們能夠找到真正的道路。

當然,我們還有很多的毒素要去面對,要讓我們可以保護這個地球,以及保護人類免於這些毒素的傷害。那麼,有非常好的價值觀的這些學校,可以讓學生有同理心,有好奇心,同時更能夠深入地探索我們的內在世界。這樣子的學校,可以讓小朋友的人生變成非常的豐富,讓他們可以變成我們未來的領袖,同時,也變成我們這個星球未來的希望。

在他們的清澈的眼睛裡,以及他們受過良好教育的心靈裡,我們都可以看到這個星球未來的希望。所以,再一次感謝大家邀請我來參加這個盛會。

*     *     *

陳果璞居士:今天我們還有其他的貴賓,包括北加州中文聯合學會會長汪昌泰、秘書長王進德,我們還有一群中文老師也在這裡,跟我們一塊兒慶祝這個節日。接下來,我們要邀請臺北駐舊金山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官員來跟我們致辭。

*     *     *

臺北駐舊金山經濟文化辦事處蘇上傑副主任:方丈、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午安,大家好!

我今天非常榮幸,代表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金山灣區華僑文化服務中心,來參加今天這場莊嚴盛大的盛會,一同來慶祝我們佛陀的壽辰。這是我第一次來這個地方,對這周圍的環境,跟你們所做的一切,我覺得相當地印象深刻,也覺得非常地敬佩。

僑委會在海外,有提供非常多的中文學校的一些教科書和師資培訓的工作,我們知道,培德男校、女校長久以來在這個地方所展開的教育成效都非常地好。我想日後有很多機會,如果有學校需要我們的地方,請盡量跟我們合作,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來提供協助和支持。

最後,敬祝所有的大眾,所有的善知識,平安喜樂,諸事順利!

*     *     *

比丘尼恆輔: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非常地高興,大家都能夠回到萬佛城來參加浴佛法會。師父曾經說過:佛是大覺者,是個真正明白的人。佛的身體是清凈的,並不需要我們來灌浴,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浴佛呢?浴,就是浴我們自己的心,使它能夠恢復清凈。我們舉行今天這個慶祝法會,是以慎重追憶的心思,這是一種孝道。佛出生的那一天,有九龍吐水,所以流傳下來這個浴佛的儀式。昨天晚上,方丈和尚已經跟我們講解了《浴佛功德經》,現在我跟大家做一點點復習。

在《浴佛功德經》裡,佛曾經告訴清凈慧菩薩說:諸佛世尊具有三種身,我們如果能夠以至誠殷重的心,佛就會現無量的身來讓我們供養。我們如果能夠做這樣的供養,就會有15種殊勝的功德。

因為時間的關係,請大家到布告欄裡去看,在男、女眾的布告欄裡面,都有浴佛的15種功德,我簡單地跟大家介紹5種:第一個是常見諸佛,就是你常常可以看到佛菩薩。如果生在人中,你就會生在大姓、尊貴的家庭裡面,而且每個人都非常地恭敬你,看到你都能夠生歡喜心;你如果生在人中的話,很自然地你自己就會念佛了;還有一個,就是能夠在末法時期你就會來護持正法,所有十方的諸佛都會加被你。

清靜慧菩薩還問佛:要怎麼樣來浴這個佛像?佛就告訴他說:一定要對如來要起正念心,就是不要用邪心。我們的心也不要迷於「空」或是「有」,還要能對眾生起大慈悲心,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佛的三種身。

我們今天大家都來浴佛了,浴了佛以後,你就可以讓人、天大家都能夠受到福樂,而且沒有病,可以延你的壽命。你所求的所有的願都能夠滿你的願。而且你家裡的親友眷屬都能非常地平安。我們會永遠地離開所有的苦的根源;尤其是女孩子,就不用再受女身了,我們也很快地能夠覺悟成等正覺。

今天,大家都已經很誠心地浴佛了,所有的功德,我們不去求,也都會得到。接下來,我們要開始拜萬佛寶懺,但願大家都能夠善根增長,同證菩提。阿彌陀佛!

*     *     *

比丘恆律:師父上人、各位貴賓、各位法師們及各位善知識們:

我們很感恩,剛剛聽到各位貴賓及法師們給我們精闢的演說和開示,相信我們都獲益良多,有所啟發。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來顯示:雖然我們有身份、地位、年齡、性別、教育程度,乃至膚色的種種不同,但是我們都有成佛的潛力,那也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眾生皆具有佛性。

佛性是什麼呢?在哪裡呢?有一首偈頌是這麼說的: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那麼,談到靈山,靈山是不是我們世尊在印度靈鷲山講《法華經》的道場嗎?不是的。靈山就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具的清凈的自性,或者是我們的覺性,每一個眾生都具有的,只是我們不認得它,而離它越來越遠--所謂的背覺合塵。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追逐五欲短暫的刺激,我們跟著這五欲的刺激,越跑離我們清凈的覺性越遠,我們感覺到越空虛,越不滿足,甚至憤怒。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靈山塔來指引我們,回到我們清凈的靈山--自性,祥和的覺性當中。這個靈山塔是什麼呢?就是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

如果我們以此六大宗旨來修行的話,我們就回到我們清凈的靈山。換句話說,我們會發現:釋迦牟尼佛的靈山法會儼然未散!釋迦牟尼佛正在放大光明,轉妙法輪,而我們的心中會充滿著祥和的喜悅和智慧。所以,這偈頌說「好向靈山塔下修」,也就是說我們要互相鼓勵,來修行這六大宗旨。

今天,我們除了來慶祝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誕,同時在無言堂,我們也有一個難得的機會,能夠瞻仰佛陀的舍利、虛雲老和尚的舍利,及宣公上人的舍利,從現在到1點鐘為止。在1點鐘,佛殿我們有舉行放生法會,歡迎大家隨喜參加。最後,祝我們大家佛誕節快樂!

《冥報記》的醒世故事

孫海麗 講於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un Hai Li on April 13  (Fri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這裡是孫海麗,今天上臺來跟各位分享兩則我所讀到的故事。

這兩則故事都是有關偷盜的,它們有兩個不同的結局跟果報,是摘自於一本書,叫做《冥報記》--幽冥界的冥,報應的報,記載的記,《冥報記》。這一本書是我從祖師殿請到的。所以我相信有人也許已經讀到,或者是聽到過的話,就只好再聽一遍了。

其實,我很高興能夠閱讀到這一本書,因為裡面講到很多有關因果報應、輪迴的故事,還有講到有的人死了以後,沒有多久又回到陽間來,訴說他們在陰間所看到的或是所遭遇到的一些事情。看了以後,讓我更深深地覺得,應該每天都要謹言慎行,而且要多多反省自己。

這書裡面有一則故事,我以前也曾經聽上人講過,所以這書裡面的故事,我相信每一則故事都是真的。第一則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很久遠的時候了,所以不曉得是什麼時候:

在中國有一位學者,他心地非常正直。有一天,在陰曹地府的第七殿缺人,那玉皇大帝就請這位學者來補這個缺--暫時補這個缺。每隔幾天,他就必須要到地獄去處理一些事情。他的工作也只是檢查登記簿,並不需要做判案的工作。

在地獄裡面,他看到每一個人,因為各人所造的業不同,受的果報也不同。所以有時候,他會看到有人自動地往刀山劍樹上走,他就會呼叫他們,想要找人來幫忙救他們。但是,每當他想要救那個人的時候,那個人就會往刀山劍樹上走得更快,所以幾乎是無法挽救那個人。

有一天,他在那個登記簿上看到有關於他的太太的一條罪狀:他的太太偷了鄰居的一隻雞;這隻雞以及雞毛總共稱起來是一斤十二兩。當他看了之後,他就把這一頁折起來,做一個記號。

當他回陽了之後,他就問他的太太:是否她有偷鄰居的雞?首先,他的太太還想要抵賴,不承認。後來當他告訴太太,在地獄裡看到的事情之後呢,他的太太就承認了,自首了。她說:因為這隻鄰居的雞吃了她曬的食物,所以她就不小心把牠打死了。她又害怕這位鄰居的婦人會很兇悍地對她,會責罵她,所以她就把這隻雞給藏起來了。

所以這對夫婦就把這隻雞給拿出來,一稱,真的是不多不少,就是一斤十二兩,他們非常地驚訝:這個登記簿上實在是太準了!所以他們就折合了市價,連同這一隻死雞拿去賠償鄰居,並且謝罪。

沒有多久,當他又回地獄去上班的時候,他就把這一本登記簿又打開看,這一頁仍舊在,但是他太太的罪狀已經消失了。這個就是第一則故事。第二個故事呢,是關於一個小男孩偷盜的故事。

在隋朝,有一個州叫濟州。濟州的城外有一個13歲的小男孩,他經常偷鄰居的雞蛋煮來吃。

有一天早上,當村子的人都還沒有起床的時候,他的父親聽到一個人在敲門,叫他兒子的名字,他就叫他的兒子出去開門。當這個兒子開門以後,見到門外有一個他不認識的人,跟他說:「有人告你偷東西,官府要傳喚你。」這個兒子就向他的父親說:「哦,他們是叫我去服勞役的。」所以他就進屋內,準備要帶一些衣服和乾糧。這位使者就說「不用了」,於是,就帶著這個小孩子出了這個村門。

那村子的南邊本來是一塊桑樹田,這桑樹田已經耕耘過,準備要等著下種。在這兒,現在忽然就出現了一座小城,這城的四面都是門樓,而且色彩非常艷麗。這個小孩子覺得非常地奇怪,就問這個人,說:「哎!什麼時候蓋的這一座城?」這位使者就呵斥他、罵他,不許他說話。

這位使者就把他帶到城的北門,叫他進去。這小孩子剛進城門的時候,城門就忽然關閉起來了。他一看,城內一個人都沒有,是一座空城,地上都是深到腳踝的熱灰跟碎火。他嚇得大聲呼叫,就奔走到南邊的門;快要到南邊的門的時候,門就關起來了。後來他又往東、西、北邊的門奔走,情形都是一樣:還沒有到時門是開的,快要走到的時候門就關閉了。

這個時候,村裡的人陸陸續續到田間去工作,男女老少都看到這個小孩子,在還沒有下種的桑樹預耕田裡面,四方奔跑,口裡好像在呼叫著什麼。大家都說:「哎!這個小孩子是不是發狂了,怎麼跑到這邊來遊戲個不停呢?」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採桑葉的人都回家了,這小男孩的父親就問人說:「哎!有沒有看到我的兒子呀?」採桑的人就回答說:「你兒子在村子的南邊奔走遊戲,叫都叫不來。」做父親的就走出了村子,遠遠地看到他的兒子在奔走,他就大聲地叫他兒子的名字;才叫了一聲,他的兒子就停止了奔跑,而且這個城墻和燒灰就都不見了。這小男孩一見到他的父親,整個人就倒了下來,就哭著就說這個經過的情形。

他的父親就看他兒子的腳,由小腿一半以上血肉都燒乾了,膝蓋以下呢,大部分都爛得像被炙過一樣,他的父親就把他抱回家療養。後來,大腿的肉就又長回來了,但是他膝蓋以下呢,就變成好像是枯骨一樣。

這些鄰里們就聽到這件事情以後,就走到這個小男孩走過的地方去看,大家都走得順利通暢,地上也沒有看到任何的熱灰呀跟碎火。所以,自從那以後,這個地方的這些人,不管是男女還是老幼,都統統開始持戒修行。我的故事講完了。阿彌陀佛!

我在君康(素食館)工作。我搬進來聖城住已經一年了,超過一年了。這一年之內,我感覺我的身心改變非常大。冥冥之中,我覺得,也得到佛菩薩以及上人的加被;不然的話,我覺得我是沒有辦法撐下來。我覺得自己個人的決心也是很重要的。

我感覺上人除了把佛法帶到西方,以及建立許多道場之外,他還有一個偉大的建設,就是建立了君康素食館。這個素食館讓許多的人能夠有機會來吃素,而且對沒有學佛的人是第一個起點;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吃,好吃的素食會讓人家高興,發菩提心和歡喜,漸漸地他們就會來學習佛法。

一天又一天,我看到很多不同的人來,或者還有很多同樣的客人都回來吃,他們都是吃不膩,而且都很稱讚。我知道,素食館是在1991年成立的,从那以后,也有許多,非常多的人辛苦撐下來,直到今天。

談公平

比丘尼恆丙 講於2012年3月9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Bing on March 9 (Fri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我是恒丙。今天跟大家結結法緣。

因為我們這主題,我們自己選的很難,所以我想想在學校,我們每兩個月都有一個道德的主題。好像孝順、忠心……這三個月我們都有談公平,所以我就拿公平來講講。

為什麼我講這個呢?因為每天如果我們不想清楚,我們不知道它會起煩惱:「為什麼人家有,我們沒有?」對我們來說,就很障礙我們的修行。因為我們修行最好就是不要讓煩惱起來。

以前有一位年輕人,也是很不耐煩,他不接受為什麼這世界上這麼多不平等的事。他就很不接受,他去問佛,說:「為什麼這世界上有人有長命、短命,有人生出來就健康,有人生出來就殘廢?」他問種種,有人為什麼生出來大家就都很歡迎,有人生出來就每個人不要他?他問那些。如果不學佛法,一般人在外面都會生起這些問題,有時候就怨天尤人。所以我們都很幸運—學到佛法,只有佛法才有真正的答案給我們,知道那個原因。

這個時候佛就很簡單地給他答案,短短地,但是很有意思。佛說,每個人你看他的行為、他的語言、他的思想,同不同?每個人都不一樣啊!所以他造出來也是不一樣的結果,他自己造成的身、口、意業不一樣,他的三業好像他遺傳的寶貝,他的好朋友,都跟著他。好像我們的業障就這樣子跟著我們,我們所做造出來的。

還有一個故事,講出來可能大家都聽過。兩隻馬在講話,一個母親,一個兒子。然後呢,牠就工作,每次工作都很辛苦。主人就跟牠們說:「你好好做工,我會給你好的食物吃。」但是,他就給牠吃一把乾草。小馬忍不住跟媽媽抱怨:「媽媽為什麼我們就吃這個呢?我看到一隻豬在那邊,牠為什麼每次都吃不一樣的食物?有時候有這個菜,又有那個菜,常常就換了。牠的肚子肥肥的,好像那個牛奶似的,牠吃得很好吃的樣子。」牠的媽媽說:「你不要看著就說好,因為牠不一定好,你等著看吧!」

然後,時間久了,豬長大了,越來越胖了。過年到了,主人就殺那隻豬,慶祝他們的新年。所以小馬看了,就知道了。牠的媽媽也說:「你看,不一定看著它好就是好的。我們應該有什麼就安分的,不應該再計較,找另外那個;因為人家好,不是真的比我們來得好。」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我們要放鬆,不要再計較,計算什麼對我們有利益。因為我們種什麼得什麼。我們以前沒有做好,現在我們就得到什麼,這我們要受,不要再抱怨。因為抱怨,我們就發好多的戾氣,然後就起煩惱,對我們修行不好。

以前,有一個老修行,他很用功,做了一個廟的方丈,後來他往生了。從他往生後,這個廟裡就沒有人住。為什麼呢?有一天,有一個行腳的禪師,要來這個廟過夜。人們在那邊說:「法師,不要住這裡。在這裡每個晚上半夜的時候有個聲音,很可怕的,你不要住這邊。」那個禪師說:「為什麼?」他們說:「連我們都怕,所以我們搬走,不要在那個廟裡,那個廟已經沒有人住了。」

然後他們就跟那個法師說:「以前有一個老修行,他在那邊當家,後來他老了,病得很重。他的一些弟子不懂事,聽到醫生說,這老法師可能沒有力氣了,你們應該煮雞肉,拿著湯來餵他。那些弟子就依照這樣子做。老法師那個時候病重,也不知道,就逼他喝那個湯。然後喝湯,有時候他醒過來,他說:「你們給我什麼藥呢?」他們說:「是醫生教我們煮雞肉的湯給你喝。」他就生氣得不得了,生氣到死了。死了之後,他很怨恨,因為這樣子就墮落,他墮落到鬼道。

所以那個法師墮落到惡鬼,他每個半夜就出來了,每天都是這樣子。然後他就誦兩個偈頌,很懊惱的。每個人聽到都很害怕。他怎麼說呢?他說:「因病臥在床,一夜飲雞湯。」他就這樣子,每次講兩個偈頌,就哭,很大聲,每個人就很害怕。每個半夜都是這樣子。

那個禪師聽到,就決定說:「哦,這樣子,我也要住下去,然後看看。」那天他在那廟住下來,他等到半夜了,那個鬼也出來,他也一樣地,就誦兩個偈頌,就說:「因病臥在床,一夜飲雞湯。」這個禪師他趕快誦兩個偈頌,說:「三業好清淨,同佛往西方。」他就誦,這樣子鬼就聽到了,就覺悟了,從那個時候他沒有再出現。

他意思就是說,雖然你喝雞湯,但是如果你三業身口意,把它清凈了,你也是可以有機會同佛往西方去。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眼睛、兩個鼻子、兩個耳朵,我們只有一個口;但是口它就造成四惡在裡面。因為我們身有三惡,口有四惡,我們的心有三惡。身就是殺、盜、淫;口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我們的心就是貪、瞋、癡。所以我們的口,如果我們知道,我們就可避免這麼多麻煩。

在剛剛開始聽經的時候,上人提醒我們,不要造惡口,在道場裡面不要講是講非,這樣我們會造口業。

這兩個偈頌,也是我們漱口的時候,我們會念,提醒我們,是說:「漱口連心凈,吻水百花香,三業恒清凈,同佛往西方。」祝大家觀音七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