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阿彌陀佛聖誕法會午齋講法

比丘恆實、比丘尼恆慎、比丘恆律 講於2011年12月11日星期日萬佛城五觀齋堂  The talks given by DM Sure, DM Shen & DM Lyu on December 11 (Sunday), 2011 at Dinning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比丘恆實:上人、各位師兄:大家阿彌陀佛!大家來參加開始兩個禮拜的佛七,就是在北加州念佛。在這個國家呢,大家差不多都有他們的信仰。在這裏大家喜歡什麼?打坐,我們大家喜歡打坐。你問許多許多西方人:「你們因為什麼而接近了佛法?」他們就說:「打坐。」你問:「有多少人喜歡念佛?」那可以說沒有了——沒有了,很少很少!

有的人是這麼說的。那麼是不是這樣子呢?以前我也是這麼說的。不過最近我就觀察這個法門,這個阿彌陀佛的法門,最近我改變了我的想法。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改變的原因。

可以說第一個原因,是《佛說阿彌陀經》是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的,那個不可思議功德就是光明,阿彌陀佛他是無量光佛。

那麼其他的宗教呢,比如說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回教、印度教都在這個時候——12月份、冬天都有他們的關於光明的節日。Christmas(耶誕節)都有很多光明,每一個房子外面都裝點有一串一串的燈光;那麼猶太教呢,他們有 Hanukkah(光明節),就點上蠟燭,那個蠟燭就象徵著陽光回來了;那麼印度教的 Diwali 就是 Festival of Lights,意思就是「光明的節日」。

那麼佛教也有我們的無量光佛。就是在這個冬至的時候,陽光比較少,黑暗的時間比較長、比較多,所以那個時候自然都會去追求一種光明。那麼,佛教就有這個無量光的師父,所以佛教徒在這個時候都會追尋一種有光明的佛。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是一個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是心理學方面的。你什麼時候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你專心地念,慢慢地你的思想都會清楚,那麼散亂的心就變成集中的心,不清楚的心就變成一清二楚了。因為念佛的關係呢,那個佛號便令那個散亂的心變得很清楚了。所以這不是什麼專家的理論,這是你個人憶念佛就能體會到的。所以有多少人修,就有多少人能證明,念佛有它的好處:在我們心裏,每天、每天的狀況,每天、每天的境界,都很清楚。所以這是非常民主的、實際的。就這個原因,我覺得將來都會有用。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個「彌陀三經」。我們知道的阿彌陀佛都是從三部經來的,你如果要知道阿彌陀佛怎麼來的?極樂世界怎麼來的?那個故事很好聽、很好聽,就是講一個人(法藏比丘)有著慈悲心腸,他說:「我願意設計一個地方、一個國土,這個地方沒有苦,什麼苦都沒有,不但人沒有苦,而且連畜牲都沒有苦。為什麼呢?因為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畜牲了。不論你是善人,你是惡人,一樣可以蓮花化身。」這個故事是這麼大方、慈悲的故事,無論誰聽到他都會喜歡的!

因為大家都實實在在地能體會到世間的苦,因此會說:「哦!沒有苦的地方?不錯啊!我很想知道多一點……。」所以這個故事,我們一聽了都會被它所吸引。因為這是一個感動人的、好聽的故事,所以這也是一個原因。

我覺得這個最後一點很重要的,可是如果你不注意、不瞭解美國西方文化,可能會覺得這個講不通、不容易理解。我所講到的西方文化中,很少有一個大家真的想學習的榜樣。男人在我們大眾化的一些文化中,總是一種像牛仔形象,或者是一個特工,比如007呀,或者一個什麼犯法的人呀,或者一些跟社會沒有關連的人,或者什麼造反的一個人……這些人物都作主角。很少、很少會有一個慈悲的、大度量的、有智慧的父親形象,這個是很少、很少的。

那麼你看阿彌陀佛呢,他是慈悲的父親——慈父。在西方文化中,這種觀念及形象是很少的。所以有這麼一個榜樣來了,那麼大家都會想接近他。你看阿彌陀佛你就想接近他。他說:「你念我的名號,你就可以到我這個沒有痛苦的國土來了。」哇!這個是多麼好聽啊!現在西方缺乏這種慈悲的父親。所以我相信這一點,一直到老,如果這樣的榜樣在西方一傳播,大家就都會過來了,來看看、來研究。

那麼,現在還沒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最好的方法就是各人多多念佛,讓各人念成慈悲的父親,各人就把自己的廚房、自己的書房、自己的辦公室、自己的汽車變成有慈悲父親的極樂世界。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往生,才到西方極樂世界呢?如果自己用慈悲的方法來待人接物、迎接一些困難呢,那麼四面八方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                          *                          *

比丘尼恆慎: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

今天大家來這裏,慶祝阿彌陀佛的聖誕。我記得上人曾說:「我們念佛,是為了將來要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每個人將來都會面對生死的問題。當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呢有三種狀況,這三種是:隨業、隨重、隨念。隨業是什麼狀況呢?隨我們所造的善、惡業,或者生天,或者做人,或者做畜生、餓鬼,乃至墮地獄,這叫隨業。

那隨重呢?是隨自己所造的很重的一個業,比如說一個人殺父,或者殺聖人,那這麼重的罪業呢,馬上就直接到阿鼻地獄,這叫隨重。

那隨念呢?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就是屬於隨念。那這一個念頭要怎麼樣才能夠堅固?我們念佛,又如何知道自己因這個念頭可以往生淨土?各位有把握嗎?我們念佛念了好幾年了,對不對?但是有把握臨命終的時候可以往生淨土嗎?那就要看你平常的功夫了。

那麼平常的功夫呢,如果你在念佛的時候,善境來的時候你歡喜嗎?逆境來的時候你嗔恚嗎?如果我們這一念念佛的念頭,敵不住這個嗔恚跟歡喜心,那我們臨命終是沒有辦法往生西方的,因為我們的這個念還沒有定。我們念佛是照著散亂心念,不是一個很有禪定功夫的念佛。

所以念佛呢,平常就要訓練自己,在生活裏面也沒有對善、惡境界的這種執著、貪愛、嗔恚等等,那麼到臨命終的時候,才有少少的一點把握。因為念佛是屬於隨念往生,所以即使五惡十逆的人在臨命終的時候,假如能夠專心地憶佛、念佛,那也可以往生(淨土),所以訓練這一念心是非常重要的。

那一般在家人,其實最不能放得下的大概就是六親眷屬。古人曾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我們若對這個娑婆世界有所貪愛,那麼我們必定生生世世一直再來輪迴。而這種眷屬的愛呢,求得也苦,求不得也苦。為什麼呢?求得呢,就有三界繫縛、無量生死的苦。求不得苦呢,你就天天煩煩惱惱、求不得。所以呢,真正的極樂是無所求。

極樂世界稱為淨土——清淨的國土。那我們怎麼樣能夠跟清淨的國土相應?那就是要有一個清淨的心、沒有貪染的心。我們要知道: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

欲得免沉淪,唯有念彌陀。

如果我們想出離這個生死呢,唯有勤念彌陀、求生淨土,那這是最好、最快的路。那麼,最後願跟今天的與會大眾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                          *                          *

比丘恆律: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聖誕快樂!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之間今年就要結束,而成為歷史的塵埃。然而,我們將面對所謂的災難年——2012年,身為佛教徒的我們,應該如何處之、面對呢?

過去的大德們如蓮池大師、虛雲老和尚、宣公上人都鼓勵人們:以念佛來消災、轉劫。那我們要念什麼樣的佛呢?我們應該念三世佛。什麼是三世佛呢?就是過去佛、現在佛及未來佛。

第一,誰是未來佛呢?你、我、他及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因為我們畢竟會成佛的。如果我們能夠尊重眾生,不看輕眾生,不傷害乃至不殺害眾生的話,我們就是念未來佛。

第二,念過去佛。釋迦牟尼佛是過去佛中的一位,從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到他入涅槃,他總是慈悲地來利益一切的眾生。如果我們能夠盡力而為,去利益眾生的話,那就是念過去佛。

第三,念現在佛。你說:「我知道!那就是念阿彌陀佛的聖號,對不對?」您答對了!或者您念一念藥師佛也是可以的。但是請不要忘記在我們身邊的兩位活佛,這兩位活佛是誰呢?就是我們的父母。如果我們能夠念佛名號以及孝順父母的話,我們就是念現在佛。

待一會兒,1點鐘在佛殿有放生的法會,這就是念未來佛,尊重一切的眾生;在2點15分,我們會繼續念阿彌陀佛的聖號,這就是念現在佛;從現在到1點鐘,無言堂會開放,歡迎您去瞻仰佛陀、虛雲老和尚、宣公上人的舍利,學習他們慈悲利益眾生的崇高精神,這就是念過去佛。

如果您還沒有受皈依,或者還沒有受五戒的,歡迎您12點半到延生堂求授。這就是念三世諸佛,所謂「三世一體」。

明年是中國農曆年的龍年,在這裏先跟大家拜個早年。祝大家龍年快樂,身強如龍!什麼樣的龍呢?不是牌桌上的「一條龍」,是一條吃素的龍,是會孝順父母、利益眾生和經常念佛的龍。如果這樣子的話,這個世界和各人都會遇難呈祥、轉危為安的。阿彌陀佛!

參加長堤聖寺佛三之心得

比丘尼近宏 講於2011年12月3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Jin Hong on December 3 (Satur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由近宏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上個禮拜感恩節去長堤聖寺參加三天佛三的心得報告。這個因緣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殊勝的因緣。當我回來的時候,有幾個居士問說:「誒,法師,為什麼你失蹤了好幾天啊?」我笑笑對他們回答說:「哦,我去儲存我將來的往生資糧去了。」

長堤聖寺在感恩節的時候舉辦三天佛三,好像有兩三次。這次居士參加的人數差不多有四、五十位,幾乎都是越南居士比較多。因為長堤附近的居民,還有聖地牙哥的居民大部分是越南的,所以以越南居士為主。而且長堤那個地方天氣一年四季都很溫和,夏天不會很熱,冬天也不會很冷,所以也非常適合大家修行。那裏的越南居士呢,非常誠心。在三天佛三,雖然是短短的三天,他們參加的居士們個個都是法喜充滿。

第一天星期五早上,福祿壽聖寺的恒山法師為大家傳授八關齋戒,下午才開始正式的佛三。這些居士在第一天呢,剛開始的時候雖然跟著維那法師,那個音調有一點參差不齊;但是第二天開始,大家都非常專心地注意聽著維那法師的音調及快慢,所以大家唸的時候,聲音非常地和諧。

除了繞唸之外,尤其在坐唸的時候,大家都很努力地唸著「阿彌陀佛」的聖號。這給我一個很大的感受,像以前我幫忙萬佛城的觀音七法會或者唸佛法會,當坐唸的時候,往往大眾的聲音都沒了。可是,在長堤聽到大眾的聲音非常地和諧,而且幾乎每個都有唸出聲音來,不管是六字的調或者四字的調,他們都很努力地唸著「阿彌陀佛」的聖號。

在那三天之中,給我一個很大的特別的感受,因為他們在晚課完了以後,有一段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由恒良法師跟他們講解簡單的淨土法門,並且留了一點時間給居士們問問題。其中有一個居士他看到長堤聖寺的一面牆壁上,掛著上人作的〈宇宙白〉。因為是用中文寫的,這個居士是越南人,所以他非常想瞭解上人〈宇宙白〉的意思是什麼,所以他問了良法師這個問題。

良法師給他簡介為什麼上人寫這個〈宇宙白〉。她講到那個時候金山寺正在打〈六字大明咒〉七,上人為了鼓勵那些參加的人很誠心地唸〈六字大明咒〉,所以上人寫了這首〈宇宙白〉。並且,還提到金山寺那時是非常冷的,就好像冰箱一樣。長堤的當家法師補充說:「萬佛城呢,非常的冷,就好像一個冷凍庫一樣。」

有個居士問,這麼冷,大家坐得不習慣嗎?法師就回答:「很好啊,這樣子就把你的煩惱凍死了,把你的妄想凍著了,不會有煩惱了!」

有個信眾也提出他參加這麼短短的三天佛三的心得。他說,他本來有很嚴重的胃病,時常要吃東西,並且要吃藥。第二天的時候,他就試著不要去吃東西,也不要吃藥,他就一心一意口唸、耳聽、心想「阿彌陀佛」聖號。結果呢,他說那天下午他的胃都不痛了,而且也不會想要吃東西,也不用吃藥。法師說:「很好啊,因為你得到了阿伽陀藥。阿彌陀佛就是阿伽陀藥。」

第三天結束的時候,長堤的居士們很誠心地請維那法師,能夠每年在感恩節來到長堤聖寺舉辦三天的佛三。維那法師很慈悲地答應他們。

在這三天短短的時間裏面,因為我在聖城工作比較多,所以很難得可以全程參加聖城舉辦的打七。所以參加這三天的佛三呢,給我很大的感受。三天呢,雖然說是很短,可是如果我們能夠把六根都收攝起來,不去向外攀緣的話,其實會得到很大的利益。

在長堤的時候,剛好聽到上人講為什麼我們常常唸佛,或者常常在唸什麼功課,可是我們的妄想還是很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其實還是唸得不夠。就像有一個居士他提到說,他在唸佛的時候,常常唸、唸、唸,唸著唸著然後就斷了。斷的時候就有一個聲音告訴他:「唸佛是誰?唸佛是誰?」然後他就趕快唸「南無阿彌陀佛」。他把這個問題問了法師,法師說因為你唸佛不專心。

所以就像上人講,我們唸佛唸得不夠,我們打得妄想太多了。在這三天呢,我因為不用工作,我就一心一意強迫自己,什麼都不要想,就是唸佛,唸「阿彌陀佛」。為什麼我會覺得這樣子?因為我雖然每天會持誦一百零八遍的〈大悲咒〉,可是就像上人講的,我唸得不夠,我常常唸、唸、唸,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然後就突然間:「啊,我的〈大悲咒〉唸到哪裡去了?」

在長堤的好處是,地方不是很大,也沒有很雜的人,就是四、五十個人在那邊唸。所以我就這樣子眼睛什麼也不看,跟著前面的法師走啊、唸啊、走啊、唸啊、坐啊、唸啊……,然後妄想真得少了很多。

常常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會想:「誒,我學佛為了什麼呢?我可以從佛法裏面得到什麼利益呢?」或者我修了哪一個法門,我修唸佛法門,或者〈大悲咒〉的法門,或者〈六字大明咒〉的法門,那怎麼樣才能夠獲得成就呢?這裏我想到一個小小的故事、一個公案可以跟大家分享。我從這個故事裏面,其實也學到了不少。

這個故事是在印度,有一個乞丐他每天就在路上跟人家乞食,常常就有人給他東西,有時候就會得到一袋麥子。有一天呢,他得到一袋不小的麥。他把這個麥子呢,就拿去賣了。賣了這個麥子以後,他得了一點點錢。第二天呢,他去行乞的時候,又得到了一袋麥子。他又把這袋麥子拿去賣了。

他第三天行乞的時候,又得到一袋麥子。他拿到這袋麥子就頂在他頭上——把東西頂在頭上是印度他們的習慣,他就頂著麥子心裏在打妄想了。他走啊走啊,想想想:「嘿,我今天再把這袋麥子賣,然後再買更多的麥子來賣,那我可以賺很多很多的錢。那我賺了錢呢,我就可以買一個房子;買一個房子呢,就可以娶一個漂亮的妻子。娶了太太呢,生了幾個小孩子,我就過著一個很和樂很快樂的家庭。那我的小孩就會來問我:『爸爸,吃飯了!』。我不想吃就會跟他們搖搖頭說不想吃。」當時他真的是搖搖頭了。各位可以知道他的後果,就是頭上那袋麥子全部掉光光了。

我們修行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東想西想,想了太多的時候,就會跟這個麥子一樣──掉了,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我們的菩提心就不見了。所以我從這個故事中學了一些道理。

並且因為我的工作是在廚房,很多人就會問:「法師、法師,你每天這樣一大早在那邊炒、炒、炒,炒個沒完沒了,然後就這樣子做、做、做,你不覺得累或者有一點厭煩的感覺嗎?」說實在話,很久以前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在廚房做那麼久的工作,做了十幾年的工作還是在那邊做。最近呢,比較有一點瞭解,這是我個人的感想——我覺得,這可能是我的法門吧!

上人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對機就是好,就是對你好的法門。因為我很少有機會跟著佛殿上的功課,所以我自己訂了些功課在做。可是就像上人說的,我們功課做得不夠的時候,真的是妄想紛飛。那麼在廚房工作時,因為我要很專心地去看著那些菜呀、什麼東西的,就要很注意很注意,所以對我自己幫助不少,我的妄想就越來越少了。

很多人常常會抱怨,抱怨廚房的典座,切菜就只可以這個樣子切,不可以切那個樣子,這給很多人都起很大的煩惱。但是我現在體會到,這其實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就是讓你能夠專一。

從長堤那邊回來,我覺得能夠住在萬佛聖城,並且能夠常住在這裏的人,真的是非常幸福。雖然我們的工作量很多,可是比起外面來說,我們有食有法,有這麼多法友跟我們一起修行,給我們很大的力量。因為大家能夠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互相成就。

就像現在,我除了廚房的工作之外,還在女校教一堂中文課,還有其他的。但是在所有的工作裏,我現在能把上人所講的,運用到這些工作之中,也就是把它當作是修行的其中之一,我真的是覺得法喜充滿。希望大家也能夠在工作當中,體會出那種法的滋味。

我今天就講到這裏,因為我是臨時被「捉」來講的,對不起,所以沒有準備。如果講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阿彌陀佛!

恭讀 徹悟大師念佛開示

朱果翔 講於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John Chu on November 30 (Wednes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大家晚安!我的名字是朱果翔,今天本來是另一位居士報告,但是某種原因,由我來代理。因為準備的時間也不太充足,那麼,我今天晚間就是學習、研讀一位高僧、祖師的生平,簡短的生平,然後分享一篇這位祖師的念佛開示。從時間上看,還有10天、11天,我們就是阿彌陀佛聖誕,接著兩個星期的念佛七,所以這個時機上還算是恰當,也可以講是給大家先暖暖身、暖暖心。

那麼,我們萬佛城在一年裏有很多法會,觀音七、佛七、地藏七……晚間在佛殿這邊大迴向的時候,總會禮祖,禮了14祖,那我們比較熟悉的,就從最後的那個虛老(十四祖)——江西真如雲公大師。十三祖我們也熟悉,就是蘇州靈巖聖量印公大師。但是,十二祖我們並不是那麼熟悉,十二祖是紅螺資福醒公大師。所以今天晚間,我就稍微報告一下他的生平,還有一篇他關於念佛的開示。

醒公大師也叫徹悟大師,他俗姓馬,是清朝的著名高僧,他是1741年出生,到1810圓寂,世壽是70歲,僧臘49,法臘43。在28歲的時候,他參訪京都廣通寺粹如純大德,被視為「禪門法器」、「明向上事」,就是那個時候明心見性了,傳了那個心印給他。他成為禪門臨濟正宗三十六世祖師,磬山七世,然後他前後有24年當這個禪門的大德。在一個禪宗的道場當禪師,教人家參禪打坐。

但是徹悟大師(也就是醒公大師)他在修習禪定、教禪的時候,他常常想起來,就每每憶念永明延壽禪師——是禪宗、禪門的宗匠,那個永明延壽禪師尚且歸心淨土,這位永明延壽禪師他「日課十萬彌陀,期生安養」,他每天要誦念佛號10萬遍。徹悟大師也不是一下子就改變的,他每每憶念永明延壽禪師,深思熟慮想了很多次、很多次……「那麼,這麼一個大德都這樣子,那我還繼續在教禪,我繼續在參禪……」所以他後來就改變了。改變了以後,他不是說稍微改變,他是百分之百地改變,等一下有機會再回過頭來講,他怎麼百分之百地改變。

那麼永明延壽禪師他是很特別的,就是說我們這個彌陀誕——這個農曆的11月17日,不是說法藏比丘的生日,而是說用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做我們這個阿彌陀佛的聖誕。所以大家公認永明延壽禪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將農曆的11月17號作為彌陀聖誕。

長話短說,我就直接講這一篇醒公大師關於念佛的開示。他這麼講:「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煉,不免撞牆磕壁、墮坑落塹矣!」

簡單地講,他就是說:見道、修道、證道這個程式是一定的,很多聖賢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幾千年來也都是這樣子。但是你要見道不是那麼容易,什麼叫見道呢?假如是依照教宗來講,你需要大開圓解——三藏法師,經律論都圓融無礙了。假如是依照那個修禪來講呢,必須要破了初關、透了重關,就是說破了本參之外,還有第二關重關(最後還有個牢關),但是最少也要到破了這個重關,然後才能夠修道。否則的話統統算是盲修瞎煉,都會撞牆或者墮落這個塹坑。

「唯淨土一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非彼三乘賢聖所能知見也。」——這也是引用他的,完全引用的。

他說修淨土的不是那麼困難,因為這個阿彌陀經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在說法。你只要發願持名,就可往生。這種講法是釋迦牟尼佛他看到的,他親知、親見的。不是說一般的聲聞、菩薩、緣覺所能知道的,所以阿彌陀經是不問自說,沒有人知道請法,會問這個法門。

「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不必別求悟門也。余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

簡單地講念阿彌陀佛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的:發願持名,以阿彌陀佛的知見作為我們的知見,不必一定要去求開悟。而其他的人、其他的法門要悟後才能起修。起修之後你還要修定、修慧,修慧之後要斷惑。你雖然修慧呢,但是你這個慧有勝有劣,你所斷的惑有深有淺——是不是完全斷了呢?這樣才能夠決定你的修行是會退?還是不會退?

剛剛講了,就是修其他法門的話呢,會不會退呢?不一定的。「唯此淨土門中,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身後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這個講說,你只要持到「一心不亂」就是說有成就了,一定往生之後呢,一得往生呢就不會退轉。這是有根據的,因為《阿彌陀佛》經裏頭講的:「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皆是」就是「全部都是」的意思,「阿鞞跋致」就是「不會退轉」的意思。

「又余門修道,先須懺其現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矣。修淨業者,乃帶業往生,不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

說修行其他的法門,要懺悔得很清淨,沒有懺悔得很清淨的話進修無路。修淨業是帶業往生,「不須懺」——所謂「不須懺」不是說不拜大悲懺,或者不拜萬佛寶懺,而是更誠心地懺。是說不用擔心說業障很重、不懺悔清淨就沒有資格。而「帶業往生」就是宣公上人講說:「帶著過去所造的舊業,不是說現在可以帶業往生,就繼續造新業。」那這個「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是要至誠懇切,不是以散亂心念佛一聲。

「又余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盡,不能出離同居國土。唯修淨業,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就是說修其他的法門,見思煩惱一點點沒有斷的話,你這個分段生死不盡,就還會在這邊輪回。那麼淨土是橫出三界,到那邊去,你的生死完全就永遠斷了。

「既生彼土,則常常見佛,時時聞法……。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種不退,一生便補佛位。然則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學者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

說假如能夠往生淨土的話,常常見到阿彌陀佛,常常聽法,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而且會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到那邊去後有這麼多的好處。一開始不必要求得去開悟,也不須要說一定要懺除、完全清淨,急著要斷你的煩惱。但是,這個是徹悟大師講的「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引用部分到此結束)

剛剛講就是說,醒公大師他不只是講,他真的是親身實踐。他最後在紅螺資福寺的時候,他設立的規定是:誰要去見他的時候,「日限尺香晤客」,就是說只有一炷香的時間晤客,不要超過這段時間,「生死事大,來日無多,道業未成,實深慚懼。尊客相看,午後炷香。」一炷香就好了,「非取輕疏,幸垂監恕。」——請大家多多原諒!因為道業未成,很慚愧的!就是一炷香、40分鐘,頂多不要超過1個小時這個樣子,他要專修。

他要專修不只是講一講,在他另外一篇的開示裏頭講說,即使達摩祖師現前來跟他講:「你以前修禪,現在有更好的、更殊勝的法門要教你怎麼參禪。」他都會說「謝謝!謝謝!我就好好念佛,求生淨土就好了。」

除了達摩祖師現前,他說: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告訴他說“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要教你,教給你——釋迦牟尼佛要教醒公大師,醒公大師也講說:「謝謝!謝謝!釋迦牟尼佛你當初教了這很好,我已經立定了決心了。」

所以,他既然這麼堅定了這個信心,所謂堅、誠、恒。對他就是親身實踐,到他往生之前,他70歲那個時候,圓寂前一天(就是1810年,嘉慶十五年農曆11月16號),「命監院貫一師設涅槃齋,告諸大眾。」然後告知大眾說:「我昨日已經見到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日又蒙阿彌陀佛親自垂手接引,我今日決定往生了。」眾人為他稱佛,為他念佛,所以他就往生了。

很多人說:「我來幫助師父。」很多人講說幫助師父辦教育啊、幫助做維修啦、建大雄寶殿……,其實真正幫助師父就是成佛去!成佛去了以後,乘願再來——以菩薩身再來。若只是在這邊做維修、辦教育……這只是培培善根,結結眾生緣,這是種權法方便。

真實法的話就好像最近那個《萬佛城月刊》上刊的,恒來法師講,他說:「師父真正興趣的,是幫助眾生成佛。」來法師講說興趣,其實不是興趣,應該是師父的願力:説明眾生成佛。假如在這邊,你要一步、一步地聲聞、緣覺、……稍微有一點成就,又退轉了,那要什麼時候成佛?

所以我們在回向偈,皈依之後多少次的回向偈?有沒有100次、1000次的回向?都是「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盡此一報身就是這一輩子捨報之後,一定要同生極樂國,不是下一輩子、下一輩子、再下一輩子……

所以這個作為一個總結。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萬法王

司徒親經 講於2011年8月4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Qin Jing-See Thoo on August 4 (Thurs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諸位法師、諸位蓮友:阿彌陀佛!弟子親經在這兒分享我期末報告的其中一部分:

阿彌陀佛萬法王,五時八教盡含藏;

行人但能專持誦,必至寂光不動場。

此偈頌乃宣公上人所作,深入淺出地形容念佛的殊勝。阿彌陀佛和十方一切眾生有大因緣,憑著彌陀四十八大願和彌陀所發宏願,眾生往生淨土容易得多。當中彌陀宏願如下,教導我們求生淨土的途徑:所有十方一切眾生,在我成佛之後,若能念我名者,皆可成佛。他們若不成佛道,我也不成佛。

往生淨土有三資糧--信、願、行,就是憑著彌陀慈悲大願教導我們往生淨土的秘訣。念佛可對治妄想、貪、瞋、癡。一刻念佛,即一刻不打妄想、不造罪,心也慢慢定下來和清淨。宣公上人形容念佛可使狂心歇息,乃是《佛說阿彌陀經》之最高境界。以上宣公上人所作之偈頌,無法比這更貼切地形容念佛是妙法,此乃成佛之最。

李炳南老居士很有趣地,也很貼切地如此解釋三資糧:往生極樂三大要訣:信、願、行。只要相信極樂實有,念佛就可以去,便是成功第一要訣;再肯看破這個五濁惡世,發出真心來,願意生到極樂世界去,便是成功的第二要訣。也信了,也願意去了,那就得依著方法,每天按時去實行,做功課,便是成功的第三要訣。

阿彌陀佛乃萬德弘名,阿彌陀佛把四十八願的功德收縮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中。善導大師更加極力推廣淨土法門,為了更讓人相信,他指出:在四十八大願中「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說:既然阿彌陀佛今即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以上所提,皆指出持名念佛的重要,亦是生死時刻的關鍵所在。法然上人指出:發願是願,念佛是行;願與行齊備,才能往生淨土。有願無行,只是一種希望,若沒有實行,是不能往生淨土。相反的,只有行無願,只是沒有心的實行或盲目地行,也不能往生。法然上人強調:須願行齊備求生淨土。

根據《阿彌陀經》所言:「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念佛念得一心不亂,臨命終時,佛及聖眾現在其前。法然上人加以注解為:「一心不亂者,念佛之時心不散亂,以至誠信心專念佛名。」宣公上人更指出:「持名念佛,好比手拿著東西,無論如何我們也不應該放手。」針對念佛次數,善導大師則如是解釋:「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法然上人更精簡地注解:「文雖舉一日七日,意兼一生,乃至十聲、三聲、一聲等時節。」

宣公上人則寫了一首精采偈頌,深入淺出地指出願和行的重要,其偈頌也含蓋以上所談:

念佛能念無間斷,口念彌陀打成片;

雜念不生得三昧,往生淨土定有盼。

終日厭煩娑婆苦,才將紅塵心念斷;

求生極樂意念重,放下染念歸淨念。

念佛安詳往生,難遭難遇。自古至今都有高僧大德印證和許多公案記載,在此分享友人的丈夫往生的事件。

其丈夫只有在皈依宣公上人時到過道場,之後幾乎都沒有再去過道場共修,更勿論自修和做日常功課。但他心地善良,常為人著想和為員工著想。曾經在1998年全世界經濟不景氣時,他自動放棄年終花紅,要求老闆把他的那份花紅分給員工。

他在癌症末期發作時,如同一般癌症後期病人,全身和臉色呈灰色,說話有氣無力。在他臨終前幾天,助念團去為他念佛,卻發生念佛佛號不和諧一致,此起彼落,根據目擊者說,煞是難聽,令人心煩。後來友人勸其丈夫:在心裡時刻默念佛號,發願求生淨土,不再讓助念團助念,只有她和她孩子偶爾陪她丈夫一起念佛。

當我去探望他時,我們都以為他也許放不下還在求學的孩子和年輕的太太。當我問他有什麼心願,一直閉目養神的他,久久才張開眼皮,疲累地望一望我,他氣若游絲好像在說:「我要成佛。」隔天我再去友人家,把大悲水交給她時,順道提了這件事,當時她並沒有告訴我,她也勸他求生淨土。

因為之前助念團經驗,當她丈夫往生時,只有她和孩子,還有她姐一起為其丈夫念佛。第二天和往生到出殯那幾天,「登彼岸」和「般若觀音聖寺」幾乎動員全部的人出場,大約十幾二十位法師給他誦經念佛迴向。在那幾天中,友人發現她丈夫的鬍子和指甲繼續生長,灰暗的臉色已轉為粉紅,身體柔軟,面帶笑容。出殯後的那晚,他的孩子夢見爸爸在蓮花上,身放光芒,說已到淨土。

求生淨土,說時容易做時難,如《地藏經》言,臨命終時,種種障礙現前。所以當願眾生:「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願我欲臨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念佛安詳往生,從種種記載和公案,再加上佛是實語者,念佛法門是不容置疑的。切記:念佛時,把心中一切事放下,不胡思亂想。佛號從心裡生起來,從口裡念出來,再從耳裡聽進去,印入心中。即是想得清楚,念得清楚,聽得清楚。

念佛法門是世尊不請自說,幫助眾生以彌陀願力成佛。親鸞大師曾如是形容世尊住世的目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從此可見一斑,念佛法門更謂舉足輕重。

一句佛號念到底

施果橋 講於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Paul Yin-ho Shih on July 11 (Mon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我是施果橋,今晚輪到我在這裡跟大家結法緣。今年是我第二次較長時間留在萬佛城的機緣,平常仍如去年一樣在有機農場當義工,今年有更多機會在此與蓮友同修結法緣,甚至有機緣就即席臨場與各別有緣同修互相勉勵,希望大家在菩提道業上今年比去年更有進展、更有成就。今晚就以「如何信願往生」與大家分享心得。

我們萬佛城雖然師父上人立下「禪、教、律、密、淨」五宗並弘的道場,但是我在我的歸依證上發現師父上人題名欄列有二行對聯,寫著「歸依三寶觀自在;信願九品念彌陀。」另外前些日在大殿聽聞師父上人開示法華經上,提到數項對治眾生煩惱習氣根器的修持法門,師父上人特別指出障重的眾生就應該專修念佛法門,師父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說這樣就對了。

我也發現此地修淨土宗的行者還是比較多,更有一些同修蓮友問我,曾多次參加親友往生助念,是否可觀察得知到底他們都確定往生了嗎?我總以為我們念佛人應該真誠希望普天下念佛人都能滿願往生極樂世界。無論他們臨終是否預知時至,是否有瑞相等等,可是看起來好像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但都沒有把握。其實我們都知道只要「真發願往生,一定能夠往生。」因為據我觀察覺知的一項通則就是:「神通抵不過業力,業力抵不過願力。」可是很多人由於心志怯弱,習性剛強,口是心非,發口願的多,真正行願少之又少,最後臨終在捨報時常常會隨著個人業力、隨著大眾共業流轉輪迴去了,並沒有真正發心願意往生。

所謂往生,有往不一定往,要生必定生,業障消除自然生。也就是經上所說「心淨國土淨」。阿彌陀佛等聖眾來接引我們,是由我們真心自性現在其前。而不是求一個外相來接引,那是客塵、不是主體。外來的相是外道,所以說心外求法是外道。

經論上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法身、報身、化身,是三身一體,信願行也是三資一體,只要真信切願,必定往生。淨土宗第九祖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註論上說,「往生與否在信願,念佛功夫決定品位。」所謂發願往生,­­­­­­就是要發菩提心願,放下娑婆凡情。發心就是要我們從自性中自然發菩提心,其所展現的功德就是諸佛、我心、眾生,三法一體。此處的我已把妄想執著的小我,融合到諸佛的智慧功德及慈悲行願上去了。因為往昔所造的業是由妄想執著結出。因此我們說捨報,其實就是捨業報,捨報目的是為了成就眾生。體相用的相就是指慈悲喜捨,智慧本體融入佛的知見,慈悲的用展現在眾生行願上。

念佛的功夫就是要對治我執(包括人我執、法我執)都是善巧方便。淫欲心的貪生,瞋恨心的仇殺。要對治生殺二心,首先要用佛號一聲一聲真誠清淨的念下去,來清除我們八識田中的壞種子。功夫成片,就能夠壓住、伏住。其次要轉化。第三是斷除,迥脫六根。最後是融化。

凡情跟聖意相結合至同體通性,就能超度世間、出世間。就像我最近在聖城參加一次告別法會上,見到西方三聖像上一副對聯:「清淨莊嚴超眾聖、慈悲喜捨度群倫」,就是上求、下化,清淨莊嚴超眾聖是上求佛道,慈悲喜捨度群倫是下化眾生。阿彌陀佛左手現平等清淨手印,正是示現我們要上求佛道清淨莊嚴,右手的施願接引手印,也就是下度化眾生的慈悲喜捨。左印代表理體,右印代表事相;事相依理體,理體融事相,自能讓我們信願力行。

歷事鍊心,平時念佛的目的是要培養我們信心、願力的功德資糧的正行,讓我們能在平時日常生活接受境界考驗作得了主、睡夢中作得了主、病時作得了主、臨終時作得了主,甚至於在中陰時作得了主,以我們堅信切願,「一定要回家,回極樂世界的家」的決心,去洗滌我們的毛病習氣;同時在平常對好的、順的境界要懂得捨;對壞的、逆的境界要學得忍,以生忍修福,以法忍修慧,把我們平時培植的福德,經智慧觀行力轉化成功德,再把我們點滴積功累德的淨業正因,全部迴向往生西方極樂究竟菩提的道果上。

不能再流轉輪迴六道,一定要在此一報身剋期完成,然後才有能力再回娑婆度化有情眾生滿菩提心願,也就是說時常保持安適的身心,去銷融一切環境現象,「老實念佛,一句佛號念到底」,其他都盡份隨順就好,一定能在今生滿我們的弘願,來生行菩薩道。這就是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往生一定要發「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的三心一體成就的真正意涵。

最近看到虛老方便開示,虛老在117歲的時候苦口婆心勸進修行人,要持戒參禪、或是持戒念佛,一個話頭參到底、或是一句佛號念到底……。

但願今晚在座的同修大德,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謝謝大家。

恭讀  省庵大師註《西方發願文》 之二

朱果翔 講於2011年6月13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John Chu on June 13,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蓮友:大家晚安!我的法名朱果翔。今天晚間輪到我結法緣,練習作報告。

這個題目是上次2月21號的時候,做的報告還沒有完結。那時的題目是《西方發願文》,蓮池大師作,由省庵大師(他還是沙彌的時候)注的這一篇。那麼,今天因為有一些同修那個時間沒有來,所以我把前面稍微再講一下,再講上次繼續的部分。

那麼,作者就是我們平常觀音七、佛七大迴向晚間禮祖的八祖:杭州雲棲宏公大師(蓮池大師),他是作者;十一祖杭州梵天賢公大師,他作注解。當然,這個內容都是很圓滿。若是後學理解不對的地方,或是我們認識不對、不如法的,也請指正。

這篇《西方發願文》總共有六章,就是六個部分:蓮池大師他是從發心開始,發菩提心開始,最後總結是迴向;發心開始,迴向終結。中間第二個就是懺悔三障;第三個就是立宏願,立四個宏願,接著才是求生凈土,到了下半段才是求生凈土;求生凈土之後,要回入娑婆;最後要總申迴向,整個都迴向。

這一部分上次也報告過,但是為了連接,所以把這六個章節簡要地先講一下。第一個就是菩提,念佛法門裡頭菩提是最重要的,這個大心不發的話,凈土難期,就是很難期望,不要想呵,沒有你的份!

第二個,就是雖然你發了這個大心,但是這個惑業還纏著你,把你綁住了。你這個業障不懺悔的話,果報一來,三途難免,很容易就受果報了。

第三個就是說,已經發心了,也懺悔了,要有這個四宏誓願。沒有宏誓,宏誓不堅定的話,修行很容易就退掉了。

接著,前面這三個準備功夫都有了,最後才是求生凈土,第四個才說求生凈土。這個時候已經有相當的定力了,接著求生凈土。之後呢,不求生凈土會怎麼樣?很容易就輪迴!

那麼再過來,求生凈土之後要回入娑婆。假如是只顧自己獨善其身的話,這是小乘;要普願利他才是大士,就是菩薩的行願。

最後就是總申迴向。自己的因果、他的因果、事理都要很圓融,這樣總申迴向。

上次從那個正文裡頭講這個發菩提心,有提到說發菩提心是正因,念佛是助緣。有介紹上人對這個菩提心的解釋;上次也有講到這個懺悔三障,三障包括煩惱障、業障,還有果報障;也提到說迷本凈心是根本惑,縱貪瞋癡是枝葉惑,唯有這個凈心不迷了,除掉根本惑,才能夠得到根本的智慧,才得到這個根本智。這些都是上次報告過的。

今天就從這個第三:立四宏願開始。它原來的原文是這樣的:「從于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缺這個第三個(立四宏願)的話,會懈怠易生--這是我個人的解釋。

這個四宏誓願是有次第的,也就是說有它的先後次序。雖然是說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接著這個第二個法門「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非常地重要,不能從沒有斷煩惱就直接跳過去,說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這個相當於我們在菜園裡,拔掉菜園的雜草,假如我們的菜園子裡是種的甜菜,那有甜菜跟雜草一起長起來的話,兩個連在一起,到時候都看不出來。難怪以前負責菜園的R2就說:「我們不拔草的話,整個菜園就快變成草園了。」那就是說,我們修行的話也是一樣的。第二個四宏誓願,就是要降伏煩惱,轉化煩惱才能進一步去學法門。所以這個修行,假如沒有此四宏誓願的話「則有退失」。所以,以此四法來「自制其心」。

當然,這個四宏誓願還有一種,叫做「無作四宏誓願」,說這個眾生本來是假名,度也無所度;煩惱沒有實性,你要斷也無所斷;法門本來就具足了,學也無所學;佛道本來就是現成,也成無所成。但那個是比較高的境界,有性德顯現出來了,或者明心見性了,所以這個就略而不提了,就此帶過。

這個蓮池大師的原文,接下來第四章,這個時候才講到求生凈土。假如不求生凈土的話「輪迴難免」。四百年前蓮池大師的原文講:「今(就是明朝的時候)則不然,佛法愈衰,人根愈鈍。邪多正少,退易進難。內障外魔,無人不具。明師善友,希世難逢。但見出家滿地,未聞得道何人。累劫未成,後生寧致。」

發了這個求生的願,它又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個是現生願,就是現在還沒有臨終;第二個是臨終的願;第三個才是往生的願。現生願有佛菩薩甘露灌頂,這樣我們的宿障可以消除;佛的光明照耀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善根會增長;佛菩薩的手摩我們的頂,讓我們的煩惱無明破了;由衣覆我體,我們的妙心真境現前,讓我們的善根、戒定慧能夠增長。

那麼,臨終的時候這個願是怎麼樣?臨命終的時候,八識將離開我們的時候,有三天或是七天以前就先知道了,這叫預知時至。四大不調是病苦,這個種種厄難會遭遇了:這個時候有的人會有四種貪戀,有的時候本來是吃齋的,這個時候想要破齋吃肉;以前一直念佛的,這個時候貪生了,臨終的時候反而要貪生怕死;或者恩愛牽纏了,難以割捨;或者是要求神哪,許願保禳,求神服藥。求種種的趨吉避凶……,臨終的時候往往有這些障礙。那麼,就是希望在臨終的時候,沒有這些障礙。

求生凈土第三個就是往生的時候。往生,蓮池大師的原文這麼講:「我于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

第五章才講到這個回入娑婆,平時就要有這個回入娑婆的願,否則的話就成為聲聞,獨善其身。蓮池大師的原文講:「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凈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這個地方的入不退地,譬如我們金頂毗盧派也有講:「思修常安果,親傳無為教。」什麼是常安果呢?什麼樣的果位才是常安果呢?這個常安果,不一定就是說「四禪八定」了就很安,其實這個常安果就是入不退地,不退轉了。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到了不動地,就不退轉了,這也是一種解釋。那麼就是阿鞞跋致,不會退了,這樣的意思。這是一個常安果,就是不會不安了,不會退轉了。

那麼,這個原文又是蓮池大師的,他說有人問他說:「逕在此土化導就好,有何不可?何必需要離開這個地方,然後再回來呢?」蓮池大師的答覆就是說「若不捨此」:不離開這個地方,則「墮落有分,化導何從」:誰會聽你化導呢?「若不往彼」:不往生的話,「自利未能」:自己都沒有辦法利益自己,「利他安保」:怎麼利他?「喻如貧人未見帝王,未蒙官職,則自尚饑寒凍餒之不暇」:還沒有見到帝王之前,自己都還沒有飯吃,「又焉能周給鄰里鄉黨乎」:你又怎麼去幫助你的鄰居、你的同鄉?「故知不願度生則已」,你願意度生「則必求西方」,這是蓮池大師的解釋。

最後是總申迴向,那個原文是這樣子:「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沒有這個第六項的話,因果是不圓滿的。「菩薩修行,必先迴向者。以若不迴向,則是人天果報。若能迴向,則成出世正因故也。」

那麼,他講三種迴向就是:回自己向他人;回因向果;第三個是回事向理。什麼是回己向他?就是說眾生無始以來所造的善業,都是為自己或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眷屬。「今回此心,向于眾生。以己所修悉施於彼,願他得利,不求自樂。」這叫做回己向他。

第二種,講的就是說回因向果。「以無始來,但為人天福報,不求出世實果。今回此心,向於無上菩提。所修善業,悉用莊嚴佛果。是名回因向果。」

「云何回事向理?若見有眾生諸佛善法回向種種差別,則事不空。今回此心向於實際,能修所修,能向所向,二俱寂滅,是名回事向理。」

時間馬上就要到了,沒有多久的時間。作一個總結:兩位祖師,一個是作《西方發願文》,一個是注解《西方發願文》;他們苦口婆心,無非就是要叫眾生回家。回家就是如母憶子,子要憶母就可以回家。那麼,眾生不回家,就是有時候覺得好玩。

有一個師兄講一個故事很貼切:比如說我們一個小孩子好像Allen,他媽媽做菜,拿10塊錢叫他到外面的那個Talmage store 商店去買醬油。他拿了錢跑出去了以後,就到處去玩,Ukiah呀、三藩市,去玩了好久不想回家,覺得外面太好玩了,把家裡就忘了!但是,假如哪一天他想起來了,願意回家也就可以回家了。其實就是自己要如子憶母,願意的話,就能回家。

還有那個百丈禪師,他雖然是禪宗的大德,寫了叢林要則二十條。第一條當然是講: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但是,接著第二條,他也是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我們以前周六或周日有念佛的共修,那麼停了一陣子。最近男界、女界的法師指示:(同意的話)禮拜天的上午8點到10點,假如妳們願意負責的話,我們可以恢復禮拜天上午那個念佛的共修法會。這也是很多人期望的,一個很好的消息。時間也到了。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