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親棋、Alex、親勇、邵俊杰、張祖羽講於2012年12月29日星期六晚佛七圓滿日 萬佛城大殿
比丘近巖: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晚安。阿彌陀佛!
今天是我們七天佛七的圓滿日,也剛好是彌陀誕,今天是正日。所以今天晚上就來做一個總結報告,分享大家的心得;如果有問題,也可以問。我們有男眾女眾,交替進行,請大家把握好時間,大概在七到十分鐘之內。另外,上臺報告前,跟大家介紹一下您是誰,來自哪裡,大致的因緣跟大家講一下,讓大眾知道是誰在作報告。 繼續閱讀…
王親棋、Alex、親勇、邵俊杰、張祖羽講於2012年12月29日星期六晚佛七圓滿日 萬佛城大殿
比丘近巖: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晚安。阿彌陀佛!
今天是我們七天佛七的圓滿日,也剛好是彌陀誕,今天是正日。所以今天晚上就來做一個總結報告,分享大家的心得;如果有問題,也可以問。我們有男眾女眾,交替進行,請大家把握好時間,大概在七到十分鐘之內。另外,上臺報告前,跟大家介紹一下您是誰,來自哪裡,大致的因緣跟大家講一下,讓大眾知道是誰在作報告。 繼續閱讀…
比丘尼恆君講於2012年12月27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有一種人,為了說一句話,他說了十句。這是什麼人呢?老師,這個叫做有學問。
有一種人,本來是應該說十句的,他只說一句。這是什麼人呢?政客,這個叫做有心計,很多事情他是深藏不露的。
有一種人,本來應該要說一百句的,他只說一句話就講完了。這是什麼人呢?禪師,這個叫禪機。
也有一種人,本來只有一句話,可是他日日夜夜就說這麼一句話。這是什麼人呢?修行人,這個叫念佛。
那麼你念佛,念得如何呢?有一個人坐牢,他太太去探望他。他太太問他說:「你在監牢裡,過得還好吧?!」他說:「在這裡跟在家是一樣的。」「啊!跟在家一樣?」「是啊!哪兒都不能去,伙食也很差。」現在你在萬佛城怎麼樣呢?你答案可能是:「哪兒也不能去,伙食還不錯!」 繼續閱讀…
司徒寶玉講於2012年11月13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宣公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善知識。弟子親經有幸閱讀《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在此和大家分享某些印光大師的勸導和開示;若有不當和不如法之處,敬請諸位指教和更正。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也。」 繼續閱讀…
比丘尼恆居講於2012年12月25日星期二晚 萬佛城大殿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我是恆居,今天輪到我和大家結法緣。
大家能夠來參加「佛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怎麼說呢?因為最起碼你要能放下你身邊的一切事物。想想看有多少人,如果叫他來念佛、參加「佛七」,他總是會回答說:「沒有空啊!等我老了再去念吧!現在賺錢要緊。」
世俗人終日忙忙碌碌的,不外乎就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有了利就求名;有了名利又是吃喝玩樂如此種種的;即使已經很富有了,仍然嫌錢不夠,所謂的有一種人叫「死要錢」。 繼續閱讀…
比丘近巖講於2012年12月26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晚安。阿彌陀佛!今天晚上是近巖跟大家來結法緣。 我們在打佛七,已經是禮拜三;從禮拜天開始到禮拜三,應該是一個漸漸地上軌道的過程,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這樣的一個感覺。我們體會一下,在誦《阿彌陀經》、唱彌陀讚、誦念六字洪名,四字名號,以及靜坐──所有這些念誦之中,我們可以體會總結從中哪些地方可以比較得力,然後在此基礎上,慢慢地切入這個法門。
凈土法門不離三個方面:信、願、行。祖師大德都一而再、再而三地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信要深,願要切,行要真──就是信深、願切、行真。個人感觸比較深的是「願切」。這個「切」字是右邊是帶刀部的,也就是說:願,不容易發;發了,也不容易很切──沒有一種迫切感。所以為什麼上人會在以前教導弟子的時候,有時候舉以前的例子說,如果你現在是(文革期間)共產黨在批鬬你,叫你跪玻璃的時候,你那個時候就知道會發這個懇切之願。 繼續閱讀…
比丘恒實、比丘尼恒禪、方丈恒律講於2012年12月23日星期日 萬佛城五觀堂
比丘恒實:師父上人,各位佛友:大家阿彌陀佛!各位在拿食物或者等待拿食物的時候,大家都要發一個廣大的忍耐心,我們先開始跟各位分享一些關於佛法,關於修行方面的心得。
The Venerable Master and all Dharma friends, Amitabha! Those of you who are getting food or waiting, please be patient. In the meantime, we will share some cultivation experiences and reflections. 繼續閱讀…
朱果翔講於2012年12月5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諸佛菩薩、師父宣公上人、諸位法師、諸位佛友,大家晚安!弟子法名朱果翔;今天輪到我來練習做報告。今天晚間的題目就是:淺談「老實念佛」。
因為我們再兩個多禮拜在聖城就要辦「佛七」,這是一年一度很難得的一個念佛的法會;所以這個題目算是這個時間上,也差不多有一點合適。
有人說這個「老實念佛」,說念佛容易,但是老實難,就是老實不容易;但是有的人說老實容易,念佛難。不管怎麼樣,這是因人而異;假如能夠做得到就容易,做不到就是不容易。
先分享一個簡單的故事,就是唐朝詩人白居易,他那個時候出任杭州太守,聽到有一個鳥窠禪師(也就是鳥巢的意思)的大名,所以就去拜訪他。因為看到那個禪師是住在樹上,就問禪師說:「您住的地方太危險了!」那鳥窠禪師就回答說:「白太守你比我還更危險!」 繼續閱讀…
沙彌尼近聰講於2012年10月20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輪到我,法名近聰同大家結法緣。這次我想同大家分享我這幾年來,對於修行佛法所見聞的事情;若講得不如法,請大家慈悲指導,多多包容。
首先是關於念佛聞到香味,接下來就講到在2009年我在金山聖寺,和七位佛友去朝聖中國四大名山其中之一~九華山的古代大德高僧所有的肉身。
第一是念佛聞香味:我記得當我在金山聖寺時,有一次我和我的朋友去幫助一位佛友的父親,剛剛在早上六點半左右往生。我接到她的電話通知,我和朋友一起到她家助念。那時清晨周圍的環境很清淨,我在屋裡也很專心地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聖號,把所有的東西、念頭都放下。 繼續閱讀…
比丘尼恆君講於2012年10月25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Jyun on October 25 (Thur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我是恒君。
去年曾兩次去加拿大的分支道場,前後四個月。其間,在星期六、星期天和大家結法緣。當時有一位「大哥級」的居士,很恭敬地來對我說:「法師,這裡都是老居士,而且多年來跟隨上人,學習佛法。能不能請您講一些高深的法?」我看看他,再看看自己,說:「你看我這樣的身高,能講高深的法嗎?我只能講平常的法。『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這個基礎如果沒修好,高談闊論也只不過是空中樓閣。如果想要學高深的法,你要另請高明,找高僧大德;像我這樣身高的人,只能講這種平常的法。」
淨土行者 編輯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這是金聖寺9月30日敬老節相聲表演的現場錄音。
相聲,取材於《宣化上人的開示》,需演員甲、乙二人。
甲 — 年稍長,一心念佛,求生極樂。
乙 — 年少,不識念佛。
(開始,甲、乙同時登臺,鞠躬!)
甲:各位長輩好,我是(甲)。
乙:各位長輩好,我是(乙),今天我們給各位長輩們,來一段相聲。 繼續閱讀…
梁玉琴講於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Yuh Chirn Liang on July 26 (Thur),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阿彌陀佛!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大家晚安!我是梁玉琴,法名親琴。平常住在奧克蘭,離柏克萊不遠。所以,常到柏克萊聖寺學習佛法、念佛共修。今晚在這要跟大家分享我們念佛社臨終助念的一些故事,歡迎大家隨時提問、慈悲指教。
柏克萊聖寺的念佛社是 1997 年成立的,到現在已經15年了。剛開始時我們請 Madalena,也就是譚慕潔居士,教導我們打法器和唱誦。我們學習了爐香讚、蓮池海會、寶鼎讚、戒定真香……等等,以及也學習了為亡者告別的儀式。我們之所以學習這些是因為大家都知道:萬佛聖城道場的法師們不做經懺,一般不會到外面助念或主持告別式。但是,我們在家人有六親眷屬、朋友、同事,卻常需要這方面的協助。因為,死亡是每一個人都會遭遇到的,每個家庭都會碰到的;面臨死亡時,我們怎麼幫助自己、幫助周遭有緣的人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滿菩提,這是我們念佛社的宗旨之一。 閱讀全文
朱果翔講於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John Chu on July 23 (Mon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晚安!
我的法名:朱果翔,今天輪到我作報告。每次輪到我報告,我都覺得惶恐,也很慚愧!因為我報告的內容都是這裡引用一點,那裡引用一點,都是拾人牙慧,自己沒有什麼見地,也沒有什麼修持,浪費大家的時間,請大家包涵、原諒!有引用錯誤、或者認識錯誤、見解錯了,也請指正我!
我就先從跟一位義工講話的故事開始:我們有一位義工是從中西部來的;來這邊幾個月之後,現在又回去他的家鄉了。幾個星期之前我在齋堂碰到他,問他好不好;他就嘆口氣,說:「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我就想大概有什麼事情讓他失望了,我說:「怎麼一回事啊?你講這個花是什麼呢?」他說:「人間美好的東西就是花。」我說:「比如說呢?」他說:「唉呀!比如我最喜歡吃橘子,我剛剛要拿的時候,看它還有,我想等一下再拿。沒想到,我吃到一半回過頭,橘子不見了。」所以他認為:這個最美好的東西,很容易就不見了。
我就跟他講:「這個真正美好的東西,不會那麼容易就消失掉了。我們真正美好的東西,在我們自性裡頭,是不會那麼容易就失掉了,你不要那麼傷心!比如說你的佛性。」他說:「你這麼講也是有點道理。但是那個太深了!佛性太遠了!」所以,他還是再回過頭看看;看了以後,看桌子上女界那邊又送來了一點水果,裡頭有橘子。他很高興,就拿來開始享用。
這個時候我就告訴他:「你看,你在享用這個橘子,這個就是你的佛性的表現哪!你怎麼說很遙遠呢?」他回過頭來講說:「假如這是我佛性的表現的話,我還是趕快把它吃到我肚子裡頭去,免得這個佛性又跑掉了。」其實,像他這種認為佛性就在身體裡頭的人很多。我們聽《楞嚴經》的時候,阿難尊者也是這麼認為過。他「七處徴心」其中一個答案,就是說心是在身內;不止是他,很多人都這麼認為。
那麼今天晚間講的,就是一方面稍微講到佛性;另外一方面呢,就是講到這個念佛的重要性。
我們在聽《法華經》的時候,有「常不輕菩薩品」。常不輕菩薩是世尊的前生,他那時是比丘身。但是他都頂禮四眾,碰到人就頂禮,還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當然,這個常不輕菩薩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美德。當時我看到這一章的時候,我特別印象深的有兩點:
我說:這個一個人,可以百分之百地對自己有信心;自信,又百分之百地相信一切的眾生皆可成佛--兼具信心,同時又能夠百分之百地謙卑,把別人都看成是佛。這兩個就是很不容易同時存在的,因為一般的凡夫啊,都是……,不是過之,就是不及。
假如一個人很自信的話,他很容易就走到驕傲、貢高我慢;假如一個人很謙卑的話,他有時又變成很自卑。所以,為什麼這個佛--常不輕菩薩他能夠這樣子呢?我在想:他肯定已經轉識成智。他的第七意識啊,已經是從末那識變成平等性智,所以他看一切眾生都把他看成佛。我們凡夫呢,都把自己看成黃金,把別人看成是泥巴--別人一點都沒有價值。差別就在這邊!
另外,關於這個佛性,在《梵網經·菩薩戒》裡頭也講到這麼一點。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原文是說「大眾心諦信」;這個諦,就是審慎的意思。「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那麼,依據慧僧法師的解釋(注:《佛說梵網經講錄》慧僧法師講述),就是說:假如不相信自己將來決定成佛的話,這一切的戒品都不會牢固的;假如深信自己是有成佛之份的話,自然而然就會護持妙戒,不會使它毀缺。所以世尊在「菩薩戒」前面的序文裡頭,要大家審慎地相信:自己是當成佛。這是有很深的意義的,用心良苦。
除了以上的這個經典所提到的,師父宣公上人也有一些是關於佛性的比喻。師父是在哪一篇開示,我一下子……有印象,但是也不曉得在第幾集。他這麼講,說:「我們每一個眾生的佛性,都本來是圓滿具足的。」六祖大師也是這麼講。
師父的比喻就是說:這就好像我們每一個人家裡的一幢房子,這幢房子裡頭,那個電路啊、電線啊都拉好了。這個燈啊,不管日光燈哪、水晶燈什麼,該有的統統拉好了;不止拉好了,而且已經跟電力公司都已經接上電了,唯一所需要的,只要我們能夠找到那個總開關,把它打開,那就是光明遍照,全體大用。但是,如何去找到總開關呢?
那麼,佛說法就是八萬四千法門。諸法平等,每一個法門都是通到,讓我們找到我們自性,圓滿我們的佛性,這是平等、平等的。但是虛老在「方便開示」裡提到,最適合的就是兩條路:一個是持戒、參禪,另外一個就是持戒、念佛;不管參禪也好,念佛也好,都是要持戒。
那麼師父……,雖然我們這邊是五宗並弘,但是他也曾經講過:我們萬佛城要有一個禪堂、一個念佛堂;經年累月,一天到晚……,有人願意參禪,就打坐;你願意念佛,一年到頭都有個念佛堂。所以,這個是要真修實證,才能夠找到我們的自性,就是找到這個總開關。
除了虛老跟師父之外,百丈禪師;百丈禪師很有名的就是自己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這位禪師年紀大的時候,還是要去耕作,他的弟子把他的鋤頭收起來以後,他就不吃;虛老也曾經有這樣的故事。他設立一個「百丈清規」,總共有20條。在「百丈清規」的頭三條裡頭,他並沒有講說哪一個修行是最好,但是他確實提到哪一個修行是最穩當。他這麼講的:
第一條「叢林以無事為興盛」。無事不是說大家不做事,而是指沒有是非,沒有一些麻煩,不必要的麻煩,大家身安道隆,心安道隆,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他馬上就提到說「修行以念佛為穩當」。不是說念佛最好,而是最穩當;這是他這麼講的。
第三條,就是說要精進的話,「精進以持戒為第一」。你想精進的話,只要把戒持好,持戒為第一。
接下來,我就引用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頭所講的。龍樹菩薩就是--師父上人也這麼講說--把《大方廣佛華嚴經》從龍宮請出來的人,就是龍樹菩薩。他的原文是這麼講:「就好像嬰兒不應該離開母親;遠行的道路中,不可以沒有糧食;大熱天裡,不能離開涼風和冷水;很冷的天氣裡頭,不能沒有火的溫暖;要渡過深水,不能沒有船隻;病人不能遠離好的醫生,所以菩薩修行佛法,不能夠離開諸佛,比以上的事情還更加的重要。」
同樣,繼續都是在《大智度論》裡頭講的,這是龍樹菩薩這麼說:「菩薩要常常這麼想,說我自己還沒有獲得究竟的佛眼,就好像盲人一樣,假如不經由佛陀來引導,不知趣向,就會錯入其餘的二乘、外道的路途之中。」他這裡強調,為什麼念佛那麼重要。
這個還是繼續,龍樹菩薩他在另外一個論--在《十住毗婆沙論》裡頭講到,是讚揚阿彌陀佛的偈頌,大略是這樣子的:
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
應時為現身,是故我歸命。
彼佛本願力,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聽法,是故我稽首。
最後一段,也是龍樹菩薩講的,他說:「念佛三昧,能除種種一切煩惱,以及先世的罪業。其餘各種的三昧,有的能除淫欲,卻不能除瞋恨;有的能除瞋恨,不能除淫欲;有的能除愚癡,而不能除淫欲及瞋恨;有的雖能同時除去貪瞋癡三毒,卻不能除掉過去的罪業;而此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的煩惱,以及先世的罪業。」
關於龍樹菩薩這個名字,是跟龍和樹有點關係。按照經典來講,說:在印度,那個時候有一座山叫做龍勝山,有龍在那邊棲息;山上還有一棵大樹,能庇蔭很多龍。那麼龍樹菩薩有所感悟,想要出家的時候,就到這個山上去修行,依這棵樹。然後,他對佛的經典已經通曉之後,還能為這些龍眾說法,所以他得到「龍樹」的這個名號。
我們萬佛城裡頭,那個禪堂是有。但是,比如說我們辦公室曾經辦過禪堂,每天要大家去打坐;但是試了幾個星期之後,就沒有繼續了。
但是在這個念佛堂方面呢,恒功師她很好心,經常都是做維那。兩、三天前早上,星期天早上;每個星期天早上8點到10點有念佛,我也來參加。人不是很多,男眾好像只有我一個。那麼,恒功師也好心,就希望我們來參加的人,要「大家告訴大家」。
所以我奉她的命,就大家告訴大家說:我們在菩提精舍的念佛堂,每天早上8點到10點鐘都有共修念佛;每一個星期天的早上,8點到10點鐘,也是在這個佛殿這邊共修,她希望是人越多越好。她還提說:方丈在上個星期天,在金山寺開示講念佛的好處,大概有一百多人參加,包括……。金山寺之外,還有金聖寺,沙加緬度的人都來,金山寺兩層樓都滿滿的人;甚至於金聖寺的信眾,都還邀請方丈到金聖寺,聖荷西去講法。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