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德講於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Victor Cheng on September 28 (Wednesday), 2011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阿彌陀佛!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晚安!阿彌陀佛!今天我在這裡要跟大家介紹一下中醫養生,只有三十分鐘,所以用很快的速度,大略地講一講。中醫養生,傳統上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在唐朝,王冰注的《黃帝內經•素問》裡,養生的《上古天真論》,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中醫養生的地位就越來越下降了。到了現代中醫養生就排到後面,改成《陰陽應象大論》排在第一位。
現在我們中國的中醫課本也是,中醫養生排在後面。但是其實傳統上來講,中醫養生才是中醫的精髓所在。因為中醫的傳統是來自道家的傳統,所以治病是其次,主要是要合天時,順於道,養生是最重要的。
從中醫來看的話,養生我們分兩個部分。一塊算是防病學,一塊才算是養生。要做到養生第一要先防病;要看疾病的的概念。在中醫來講,疾病這個概念,跟西醫非常不一樣。西醫它看疾病,它一定要有一個局部、確切的問題。好像你有一個細菌感染了,得了病毒,或者一個指標過高,它一定要很明確的診斷。但其實很多時候也是診斷不出來的,所以就是只打一個標籤而已。
但是中醫來講的話,任何的疾病都是正邪相爭的結果。通常都是正氣先弱了以後,才有邪氣。所以中醫看疾病來講,就是已經先有正氣衰退了,才讓邪氣有機會進入到身體。
所以中醫把疾病的病因分成三個,叫三因學說:
一個叫外因,外因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它過多了以後,再加上人的正氣虛,它就會造成外感的疾病。
還有內因;內因就是情志。人的思想感情上面出了問題,中醫來講就會引起內傷的疾病。
第三種就是不能屬於外因也不能屬於內因的,叫做不內外因。不內外因的範圍就很大了,可以包括外傷、飲食、過勞、中毒、蟲咬……幾乎其他的,都可以放在不內外因裡面。
要避免外因的話,就要順應天時,還要培養自己的正氣;有了正氣的話,就可以抵擋住這六種邪氣。
那內因呢,就是要在你的精神上,不要讓你的情緒產生過大的變化;這些直接從心理影響到氣機,再從氣機影響到我們的生機。所以在中醫來講,情志不要過度,也是很重要。
不內外因的範圍太大了,所以這個沒有辦法(在這裡)解釋。
如果從養生來講的話,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基本-中醫的生理學。中醫的生理學是以五臟為主;五臟就是心、肝、脾、肺、腎。
我們先從心講起。在中醫來講,心為君主之官,就是說心好像皇帝,我們人身的五臟都是在心的控制之下。所以要養生的話,養心是很重要的。但是心,中醫來講,心肝長旺,心肝虛症是比較少的,大部分是旺的;因為大部分的人是思想太多,太復雜,所以心火是常旺。那心的話呢,如果你常常思考,就會暗耗氣血。你看一個人,他常常在想事情,動腦筋,好像沒有做什麼體力活,他就很累。他為什麼這麼累呢?中醫的解釋是他暗耗心血。
像我以前在上海的一個老師,她結婚頭十年生不出孩子,因為唸中醫太累了,所以她一懷孕就流產。後來她學到了一定的程度,學習上放輕鬆了,她才成功地懷孕生孩子。所以呢,思想要放輕鬆,想事情其實是耗體力的。
第二個臟,我們談肺。中醫講,肺為相傅之官,肺朝百脈,就是肺是配合心臟在做事。肺的功能是宣發肅降,所以肺它一定要舒暢。肅降,就是說它要一個往下的,它是五行裡屬金的,它有一個下降的趨勢。那肺呢,古人講,心、肝是常旺的;肺、脾、腎是常虛的,所以大部分人的肺是偏虛。
大部分的人,肺偏虛的原因是,普偏是不納氣,換句話說就是胸式呼吸。它常常是肺氣不足的。那要納氣的話,肅降的話,他要改成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就是的腹壁要能夠放鬆……最好的其實是丹田呼吸,比腹式呼吸更好。丹田呼吸就是你的丹田(下腹部)要微微用力,唱誦久的人就有這個感覺,上身是放鬆的但是丹田微微用力。如果長期練習的話,肺就比較不容易虛。
第三個是講肝臟。肝主疏泄。肝是主木的。在中醫來講,肝通常也是旺的。因為肝主疏泄,它其實是一種欲望的抒發。人有欲望,而且大部分的人是欲望過多,所以他的肝是旺的。當他達不到他的欲望的時候,他就容易肝鬱;肝鬱就氣滯;氣滯就渾身不舒服,所以要養肝的話呢,要知道肝是長旺的,你要減少欲望。但是你要防止肝鬱、氣滯,你要常常地運動,跑跑步,讓這個氣血流通,這樣子的話也可以幫助肝的疏泄。
第四個臟是腎臟。腎主收藏。所以腎是要收藏我們的精氣的。古人講,腎無實症,就是沒有實的。很多人去看中醫,中醫給他講,說他腎虛,這個真的很難講。因為腎無實症,因為是虛的,因為沒有人的精氣是足夠的。除非你是得道的人;不然的話,大家的腎都是虛的。腎的保養主要是不要縱欲,道理很簡單,就是忌房事。
現在我要講,養生的重頭戲其實是在脾臟。因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所以脾胃是很重要。因為腎的話,父母給你的先天精氣,那後面你能做的,就是不要有房事,就沒有很多可以做的了。但是脾的話,可以產生的問題就很多。脾胃呢,中醫來講,脾旺於四季。
如果有人讀過上人的《五行性》的話,你這樣看,有四季春夏秋冬。但是人有五臟,那五跟四怎麼除,五跟十二個月怎麼除呢?所以裡面最後上人講脾旺於四季,這是中醫來講的,就是四季裡面都要有脾。
有胃則生,無胃則死;這是脾胃的重要。你把脈的時候,一個人健康的脈,要有三個特點,就是胃、神、根,就是不但旺於四季,你脈裡也要顯現有胃。一切的健康都不能離開胃,所以說胃旺於四季,它一年四季,每一季三個月,最後一個月都是屬於脾胃的。
脾胃的話,五行中土這一行,在十二個月裡面占四個月,其他的四個行都只占兩個月。可見古人注重脾胃,是把它放在多麼重要的地方。
脾要怎麼健呢?中醫講脾主四肢,你要健脾的話,就運動你的四肢;要運動,然後也不能過飽,也不能過餓,也不能過勞,也不能過逸,放逸太懶散。所以這個脾胃的養生是重頭戲,所以脾胃派在中醫是獨立成為一派的。
脾胃又處在中焦,所以它同時有升清降濁的功能。中醫來講,脾胃不好的人,清氣不升,濁陰不降,它的升清降濁的功能很差。所以,如果脾胃不好的人,他常常會感覺沒有力氣。有的人常常有內臟下垂,有的人他有濁氣排不出去,就會變成身體裡長濕疹。所以基本上,內傷雜病基本上以胃來論之。阿彌陀佛。謝謝。
【編按:鄭偉德醫師,柏克萊大學經濟系畢業;之後到萬佛城培德男校任義務教師兩年,再前往上海中醫大學就讀,畢業後取得醫師執照。目前在Ukiah執業,並為聖城住眾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