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

比丘尼恆慎 講於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Shen on March 24 (Satur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晚的講法者不能來,所以恒慎在這兒代替。

昨晚李玉居士講到,她媽媽中風的事情,所以我就想補充一些比較詳細的過程。這要從我媽媽開始講。

今年除夕的時候,我媽媽中風,情況很不樂觀,也不能走路,就送到醫院去了。我姐姐email給我,告訴我這個狀況。她描述說,我媽媽中風的情況是,不能走路,全身插了很多管子,在醫療當中。但是,我姐姐很細心地照顧,包括要換尿布啊,要擦洗身體啊,弄得精疲力盡,但是我媽媽卻笑得很開心。我姐姐就很奇怪,一個人病得這麼重,全身插了這麼多管子,怎麼還可以笑得出來。再看看那個眼神,不太像我媽媽(那眼神好像在說,哈哈!我把妳們兩收拾了!),所以我姐姐就告訴我;我一聽就很明白(這是冤親債主),因為我們人這個色身就叫作業報身,所以有些病是業報病,業障病。醫生可以醫好地水火風,就是四大不調所產生的病,但是醫生醫不了業報病。

我聽到這樣子,就為我母親在(台北)法界設了一個冤親債主的超度牌位;台北的法師也替我媽媽設了一個消災牌位。這牌位設了大概三天,我媽媽自己拔管,走出醫院。醫生說,這不大可能。鄰床的病人也很訝異說,「啊?怎麼妳們要出院了,怎麼沒聽說?」其實除了這個設牌位以外呢,我還替我母親懺悔,就是我睡前替我媽媽禮佛懺悔;懺悔這宿世所造的罪業,希望她罪滅福生。除了替我母親懺悔以外,我也替法界一切眾生一起懺悔。希望我的母親能夠皈依三寶,發菩提心,精進修行,往生西方,我就是這麼樣迴向。

所以十幾天以後,李玉居士的母親中風了。她很難過,她那天很著急,她哭了,就告訴我她打算回大陸去看她母親。我就說,妳先別著急,我就告訴她我母親的經過。我告訴她佛法是有感應的,如果我們真的做到誠心的話,佛菩薩是會加被的。所以我才會建議她也設了一個冤親債主的超度及消災牌位各一個月。我說,妳再誠心去禮藥師佛,請藥師佛加被妳的母親。妳要觀想妳的母親就在妳身邊,跟妳一起禮佛。妳要替她懺悔她宿世的業障,包括迴向給她的冤親債主,解怨釋結,往生凈土。這麼樣告訴她以後呢,李玉居士很孝順,所以她也就照著我的方法。

因為我自己以這個方法,我覺得有感應,所以我也教她我的做法。她在觀想的時候,她說看到她的媽媽非常非常地清楚,就在她的身邊一起拜佛(是四十幾歲的樣子)。她的髮髻怎麼梳,都清清楚楚。可見她是相當相當地誠心,能夠觀想他媽媽這麼清楚。這觀想的意思,就是攝其精神,來這裡共同修行,禮佛懺悔。所以她的response非常快,她是今天設了牌位,明天就好了,連醫生都沒有看,她媽媽就出院了,中風也好了,也可以講話了。她媽媽中風的程度比我母親還嚴重,是連話都不能講;我媽媽還可以講一些話,只是不能走路。我看她媽媽的情況比我媽媽還嚴重,但是她很虔誠,所以她的感應相當快。這是我補充她昨天沒有講的,比較詳細的地方。

我今天想要講的主題是,這世間什麼最大。在小孩子的心中,可能是他的父親、母親最大。在我們的心裡面呢,可能上人最大,佛菩薩最大。

那以物質來講呢,我們可能會認為虛空最大。經典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在我們心裡面是最大的,但是佛是心所造的。虛空可以包含一切,是最大的。可是「空生大覺中」,這虛空也是從我們的心產生的。所以,最大的是什麼,你們應該有答案了。

我們這個地球,是圓的。在《華嚴經》裡面講到,地輪依水輪而住,水輪依風輪而住,風輪依虛空而住,虛空無所依;就是我們整個地球的形成,地球的下面是有一層水輪,所以水承載著地。風呢,又承載著水,虛空又承載著風。所以,虛空的力量最大,可以承載這一切。

以元素來講呢,地的元素最多,風的元素最少;地水火風,風的元素最少,只有一種。但是風的力量卻是最大的,比如風的力量可以颳到三禪天,火燒初禪。水淹到二禪,所以,元素越少的呢,力量越大。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呢,造武器的也是一樣。以前是火藥,再來就發明了用原子來做炸彈,威力就無比。現在又發明核子彈;核子的質量又比原子更小。所以越小的東西力量越大。心也是一樣,當我們心要怎麼樣可以有大的作用,就是要沒有執著,不繫一法的時候,這個心的力量就大。

我們因為很多的執著,所以我們束縛在人世間,不能夠出離。因為佛已經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因為這個妄想執著,染著這麼重,就把我們綁在這裡,不能出離,讓我們的心不得自由,讓我們的心不得大用。

如果真的能到心沒有執著的時候,那是善根力,聞謗聞讚不動不搖;還沒有到這個程度呢,我們就必須要靠善願力,就是要靠發願的力量。發願的力量,我這兒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在以前寶藏佛住世的時候,通常佛世的時候,大家都是解脫堅固。就是大家常常依禪定、禪坐就得解脫。但是有的人,年紀大了,出家了,不能修禪定。所以當時寶藏佛的侍者,叫滿願比丘,多聞如現世的阿難尊者,就問佛說,如果年老的比丘不堪行道怎麼辦?佛就說,應該行三上人法。方法就是,第一坐禪;不能坐禪你還是要坐禪,有這種意思。第二,就是誦經。第三,就是佐勸眾善。有一個老比丘,就想說,這個方法太好了,我就是沒有辦法坐禪修行。所以他就去乞食,去乞燈燭跟燈油,祈求這些來供養寶藏佛,天天就在佛前燃燈續明。他以這個燃燈供佛的功德,就發願自己生生世世不墮三惡道,發願一切眾生皆修善法,發願自己將來成就佛道,就像現在的寶藏佛一樣,弟子圍繞也像寶藏佛一樣。他就以供燈的功德就發願成佛。寶藏佛知道這個比丘以供燈的事情發這麼大的願的時候,就很開心。

有一次佛給這個老比丘授記,說,「你將來會成佛,號燃燈。」他常常去乞油燈,經過王宮,就遇到一個公主;那個公主看到老比丘很歡喜,就問,你天天乞油燈幹什麼啊。他就說,我要去供養寶藏佛。公主聽到寶藏佛的名號很歡喜,就說,那你千萬今後不要去別的地方乞求,我天天供給你所需要的燈跟油。

這樣子供養一段時間,公主後來聽說寶藏佛為這位老比丘授記,他將來會成佛。所以她也歡歡喜喜地去見寶藏佛,就想說,我是供養的人,應該他會成佛,我也會成佛,就希望佛給她授記。結果佛並不給她授記,說,「女人不能作梵王,不能作魔王,不能作帝釋,不能作轉輪聖王,也不能作佛。」她聽了很難過,說,那我就是不能成道了?「也不是,妳將來會成佛,但是是在無量劫以後,有另外一位佛會為妳授記。」公主當然很不高興,就回去了。(這個故事我怕講不完,先翻譯好了。)注:這個牟尼公主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這老比丘就是燃燈佛,後來為釋迦牟尼佛授記。這位老比丘可以說是以少方便,速得菩提。如寶藏佛言:「當發誓願。無願不果。所以然者。若彼牟尼公主作成佛之誓願。即於彼劫成其所願。若長老比丘不發誓願者。終不成佛道。誓願之福不可稱記。」

我簡單地做一句結語,對不起。其實這個故事最主要告訴我們,發願之福不可思議;即使是小小的善事,你只要發的是究竟願,無上願,都可以成就的。發心求願。其福難量。所以剛剛上人也講了,誰想要做總統呢,發願做總統,也會成就的。我們不要發願做總統,我們要發願將來成佛。希望大家早成佛道,阿彌陀佛!

萬佛城——西方佛教文化發源地

劉果根 講於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晚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Gregory Lau on April 15 (Sun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弟子果根今天晚上跟大家結法緣。自從上一次跟大家報告了我跟上人的因緣,後來呢,從去年的十月,我就常常來萬佛城參加法會或者在這邊做一點事情。那轉眼時間很快的過了,看看我曾經參與很多不同的工作。在這一段時間,都是靠大家給我的照顧,給我很多不同的機會,譬如我曾經參與了我們的葡萄做成葡萄汁的工作,參加了翻譯經典的工作。然後也曾經幫著種了一些樹,然後也幫著整理花園。另外我也有機會參加很多翻譯的工作,譬如:「佛說佛名經」,還有「華嚴經」。除了以上這些,我也有機會能夠和男生宿舍的學生一起做禮拜二、禮拜五晚上的點心。還有,我在男校有代課,教一點書。明天開始我也會在男校高中代一個禮拜的課。我很感激大家給我的照顧、給我這些機會,能夠在這邊參與這麼多的事情。萬佛城是上人創建的,上人對萬佛城有很廣大的願景。現在和未來呢,萬佛城都是一個很大的運輸工具,能夠把佛法傳給西方,希望這個工作能夠做得愈來愈好。每次我看到山門,就想到我們的山門在夜晚,當燈亮的時候,就照得整個山門就好像一個燈塔。我們萬佛城就好像一個燈塔,在黑暗裡給整個世界一個方向。

我是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所以一般來講是ABC,就是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基本上講起來我應該是美國人,不過從小在家裡,我是講中國話也講美國話。從小吃東西,有吃中國的食物也有吃美國的食物。但是,我受的教育就主要是美國的教育。所以我正式的教育也是接受到美國的文化。我很喜歡中國文化跟美國文化。所以,我向兩邊靠都覺得很舒服。但是,我自己基本上我還是覺得我是一個美國人。所以有的時候,譬如說我住在聖城,我就覺得因為這個地方平常很多人都用中國話,我在這邊我的中文就進步很多,又快又好又多。往往在心裡面就會懷念我的另外一半,就是我的美國的那一半。另外在食物上,中國食物和美國食物都很好吃。但是,我還是比較能夠接受美國的食物。所以在這邊住一段時間,我就會打妄想,想美國的食物。師父上人曾經講過,說:「你知道嗎?你們每天吃的這些食物,你們就是在喝我的血、吃我的肉」。這樣說起來,師父這麼辛苦的創立這個道場,所以,我也不應該在這邊儘打一些吃的妄想。當我在大學的時候,那完全是美國的環境,我也沒有任何的機會接觸一些中國的朋友。所以在那段時間我也非常懷念我中國的這一半的傳統。所以,這就是我最近的感想。

所以有的時候我會被兩種文化所混淆了。現在有時候常常在我的腦袋裡會自己跟自己探討這個問題~我們萬佛城的文化是中國的嗎?還是美國的呢?師父上人從中國來美國,然後他把佛法從中國帶來美國,所以,基本上等於是中國式的傳承。現在佛法在美國這邊的發展可以說還是非常早期的時代,剛剛開始。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必須要由大部份的中國人或亞洲人來支持。因為大部份的美國人並不知道佛教。所以在這個亞洲跟中國的傳統,佛教已經很久了。所以,很多人都有支持佛教的這種精神。所以,我們萬佛城目前的情況也是一樣,大部份的信徒,大部份的支持都是從中國人跟亞洲人而來的。所以早期的這些人等於把萬佛城建立起來,就是好像是一個寺廟然後在這個寺廟裡面可以弘揚佛法。當弘揚佛法的時候,這些亞洲有中國背景的人都來支持萬佛城的運作。同樣我相信還有很多無形的天人也都參與這邊的法會,也都支持萬佛城的發展。

所以,師父來到美國以後,在早期的時候也花了很多心血,教美國的徒弟們有關於孔子的教育,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我相信我們在學習中文的時候,或者學習一種語文的時候,不能只是在書本上學習它的語文,我們必需要能夠融入它的文化,然後才能夠深入的了解它的語文。譬如舉個例~中國話在我們佛教裡面有一個常用的詞,就是「境界」。「境界」兩個字,我們翻譯的時候就沒辦法找到一個非常百分之百相對的英文字來表達這個意思。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兩邊的文化不同,這個文字就是從文化裡面發展出來的,那在英文裡面就沒有百分之百能夠相等的詞來表達「境界」這兩個字。

講到這裡,如果要學一國的文化就必需要去學它裡面的一些主要的文化裡面的精神,就像師父上人教孔子的思想。在美國這邊,我們學中文,因為師父是從中國來,所以我們跟師父學佛的教育就必需要學中文。那這樣子我們才能了解師父所教的佛法。那這個文化的互相的融合、互相的傳播也是在這個時候會發生。就像中國在以前,中國的文化被從印度傳來的佛教的文化受到深深的影響而產生了變化。就像「維摩詰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以後,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非常大的衝擊。而中國的文化也受其影響,而做了很多改變。現在我們學佛也是一樣,我們為了要學佛法,所以學中文也就變成一種工具,能夠幫助我們來學這個佛法。

記得最近有聽實法師上課的時候他有提到,有的時候淨土中的一些說法,美國人可能比較不太容易接受。為什麼呢?因為很多美國人生活很享受,而且他們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樂園裡面,他們有很多很快樂的事情。所以,極樂世界對他們來講好像並沒有那麼急迫。那當然,東方人就不一樣,在中國淨土的思想就比較容易接受,因為經過那麼長久的歷史。所以,我發現我也有中國朋友也有美國的朋友,我發現這些美國的朋友他們很難接受佛教的一些很基本的概念。譬如像「因果」,像「業報」這些。我講給他們聽,他們根本就沒辦法接受。那我就必需要再去想辦法建立一些基礎,然後讓他們才能夠了解這個「業報」的概念或者「因果」的概念。總而言之,我發現很難跟我的美國朋友談這個佛法上的一些事情。或許是因為我們所謂的善根,可能他們的善根還沒有成熟。他們多半認為他們現在的生活非常的有趣,所以對佛法的追求沒有那麼的急迫。

時間快到了,探討這個意義到底是怎麼辦呢?可能西方將來會把中國文化的一些基本的基礎能夠吸收進來,融入到美國的文化,那這樣就會產生一種新的文化。相信這個新的文化,第一個產生的地方就是萬佛城,我們正走在這條路上。我自己感覺到現在跟三十年前的聖城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所以,希望在短暫的未來,我們能夠漸漸的吸引更多的西方人來。如果說我們聖城裡面有一半是西方人的時候呢,這時候大家就也沒有多數,也沒有少數,大家能夠共同的互相的交流,那時候新的文化就變成可以領導整個西方的世界。記得實法師也有提過,說可能在下一代能夠接受上人的佛法,就是ABC能夠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好像一個橋樑一樣,介於東方跟西方,然後把兩邊連接起來。

謝謝,阿彌陀佛!

2012-3 觀音七心得報告

子林、果菊、James、親絲,講於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觀音七圓滿日晚 萬佛城大殿 The talks given on March 17 (Sat),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比丘近巖: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晚安!阿彌陀佛!

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就到了結七的日子。晚上是我們大眾來分享我們這七天用功的心得,做個報告,像往常這樣子。我們現在就開始,男眾、女眾輪流。

男眾這邊準備好的,可以先講。你們記著大概是7分鐘到10分鐘之間。在一開始的時候,先自我介紹一下名字,從哪裡來等等,簡單地介紹一下。我們現在就開始。

*     *     *

子林:晚上好!諸佛菩薩、各位法師:我是子林,來自中國。能夠來聖城的法臺上,跟大家分享心得,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事情,這都是諸佛菩薩、諸善知識慈悲。

我是第一次來聖城,感覺來聖城並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在來之前,金輪聖寺的法師反覆叮囑我:「要多念觀世音菩薩;如果遇到急事的時候,要祈求,『老和尚救我!』」這是很靈驗的一個教授,消除了我此行的違緣。

來到聖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佛殿裡的佛像。聖城裡邊的佛像都很莊嚴,讓人見到之後很歡喜。我們的觀音大士頷眉低首、鄭重合掌;如果你用心去感受的話,他好像在真心地傾聽你的心聲,又像授予你無盡的密意。從大士凝重的神情當中,你可以體會到一種殷重的期許,儘管我自己條件很差。佛殿裡邊的每一尊小佛像,都自然地流露出一種古樸之風,二目微睜,雙唇內斂,但卻掩飾不住內心的禪悅之喜。

在聖城第一次用早齋時,身邊一位長者指著自己粗糙的手,對一位義工說:「來聖城,是要來吃苦的。」我記住了這一教授,也為後面的觀音七做好了心理準備。這是我到聖城的第一課。

在以後的幾天裡,雖然身在聖城,但內心並不清凈,時而我慢如山,時而嫉心熾盛,有時還會觀過,內心很不自在。一方面覺察到自己業障非常深重,另一方面意識到待在聖城也非易事。為了能在聖城待下去,我只好每天禮拜上人,求懺悔、求加持。這個辦法很有效,不僅內心相對穩定,每天早起後也沒有疲勞感,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也沒有明顯的饑餓感。

聖城裡的修行生活雖然很清苦,但並不枯燥,每天早晨的拜願和晚間的跑西方,給修行生活平添了許多的趣味。拜願時,一聲聲地稱誦,一次次地禮拜,把內心坦露在佛菩薩面前,任慧光普照,任甘露見灌。因為自己有太多的黑惡需要發露,一小時的時間並不覺得太長,拜完後會覺得神清氣爽。

跑西方呢,其實就是在快步行走過程當中念佛。跑西方是一邊要跟上隊伍,一邊還要照顧好自己所念的佛號,所以要注意力非常集中,否則就會把佛號跑丟。這時候佛號昂揚奮進,法師們這時也會行色匆匆、長衣飄飄,宛若天仙共赴盛會。聖城學校的孩子們也會來參加這一佛事,他們會早早地等在佛殿外躍躍欲試。這些天真頑皮的孩子的身影,遊走在佛殿中,竟然也會樂此不疲。

這幾天法會後,內心感覺清凈了許多;見到上人法像時,也會偶爾浮現出一種親切感。雖然我沒有得一心不亂,也沒有見佛見光,但這次觀音七讓我堅定了信心,明確了方向,以後會更加努力。

一位佛友曾經反覆地對我們講:「聖城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我覺得聖城不僅神奇,還清凈、莊嚴、聖潔,值得盡形壽去珍重。我的分享就這些,感恩眾善知識!

*     *     *

果菊: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法友:阿彌陀佛!我的法名叫果菊。

今天我有一個機會,來跟大家分享我女兒Michelle的故事。現在是觀音七,所以剛好可以講這個故事。

我在1980年跟我先生,跟5個月大的兒子來到美國,那時候我並不了解佛法。我的一位同事是上人的弟子,她看到我家有很多的佛像,所以就問我:「妳有沒有幫佛像開光啊?」我說:「沒有。」她就說:「妳應該把佛像帶來開光。」所以我的朋友就帶我去見上人。

那個時候金山寺還是在第15街,所以我的朋友就把我們家介紹給上人認識,還有我們的那些要開光的佛像。我的先生就跟上人講話,但是我不知道他們說什麼。

在1984年,我跟我的兒子來到萬佛聖城,那是第一次,我們來參加浴佛節。我非常喜歡聖城,因為我覺得它非常清凈。我就想,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很想留在這邊修行;但是我沒有機會留下來,因為我需要工作,我的先生當時也非常地忙。

在1990年,那時候我已經有了兩個兒子,我知道我先生想要一個女兒,所以我就求觀世音菩薩:「可不可以給我一個女兒?」幾個月後,我發現我懷孕了;看過醫生,檢查過後知道我懷的是一個女兒,我非常地高興。我知道了以後也就不喝咖啡,也不穿高跟鞋,走路也非常地小心,想保護我的孩子,保護我的女兒。

懷孕5個半月以後,我的肚子劇痛,我並不知道其實我是要生了。醫生告訴我:「妳要趕快把小孩生下來。」當時我一直在哭,我說:「我不想要現在生,因為孩子提前3個半月,早產,我怕如果生下來她會活不了。」

醫生告訴我:「如果妳現在不把孩子生下來的話,妳們母女兩個人都沒有辦法活下來。她到底能不能活得下來,就要看妳能不能把她生下來。」我把我女兒生下來之前,醫生跟我解釋過,他說:「我們需要檢查她的心臟、她的腦部跟她的肺。如果這些都還可以的話,我們就會救她;如果這幾個器官都不行的話,那我們就必須要放她走。」

所以,她生下來的時候是已經長成型了,生下來也會哭,還有蠕動。當時她的體重只有1磅半,就是625克左右。醫生在對她進行全面檢查過後說:「都沒有問題,可是存活的幾率只有五成。」後來他們就把她帶到兒童的醫院,在奧克蘭的兒童醫院;我想,應該一切都沒有問題吧!但是後來,我第一次在醫院看到我女兒的時候,我感覺她非常地痛苦,因為她的身上插滿了管子。

所以我就跟觀世音菩薩請求,請她救我的女兒,我會吃素,一直吃到她好為止。後來我也發願,就是我一輩子都要終身素食,來保護我女兒的性命。我的朋友告訴我說,我應該每天都誦「大悲咒」21遍。那時候我還沒有把「大悲咒」背下來,所以剛念「大悲咒」的前幾天,對我來說非常困難。不過後來我每天每天誦,大概3個月我就把「大悲咒」背下來了。

我的女兒在醫院住了4個半月,當時已經長到6磅了,可以回家了。她的健康情形全部都非常正常,所以醫生說:「這就是一個奇跡。她是一個奇跡的孩子!」

她兩歲的時候,我就帶她來皈依上人,那是1992年的觀音七。我女兒12歲的時候,就送來萬佛聖城的培德女中讀書,住在宿舍裡面。3年以後,我的公司搬到沙加緬度去,所以我就把工作辭掉,來萬佛聖城當義工。後來我的先生也把他的工作辭掉,也搬來聖城當義工。

有一位法師告訴我,說:「妳知道嗎?你女兒是來度你跟你的先生,讓你們有機會來學佛的。」如果不是因為她的話,我也可能不會誦「大悲咒」。所以我非常感恩觀世音菩薩賜給我一個女兒,給我們一個機會來到萬佛聖城。如果當時她沒有來萬佛聖城讀書的話,我也不可能會有這個機會來這邊住。

我相信,如果我們對觀世音菩薩有信心的話,你什麼時候需要幫忙,她就什麼時候會幫你。這就是我的故事。阿彌陀佛!

*     *     *

James:我的名字叫James,我是從南加州來的。我們在這裡的時候,每個人都告訴我們:「這個觀音七是打一場仗。」當時我們也不知道,可是我現在知道這個觀音七是什麼樣子。所以,過去這個禮拜雖然不容易,我也有很多內心的矛盾,可是今天晚上我希望能跟各位報告一下為什麼我來聖城,我在觀音七體會了些什麼。

我第一次知道聖城,是當我在網上看到「三步一拜」故事的時候。我看完以後,覺得自己有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希望知道這個神秘的「城」到底是什麼樣子。我花了好幾天在網上看上人的思想,看聖城的各種照片,也看到許多聖城裡面舉辦的不同的活動,是給我們這些外面來的人參加的。

我有很多原因來聖城做義工,我今天晚上只報告其中幾個:

第一個,我過去學佛法只是從書本上看,但我希望能夠體驗到佛法。

第二個,我最近在家裡學習打坐,可是完全沒有紀律,很容易就散掉了。所以我想聖城是能給我一個很美好的環境,讓我來學習打坐。

最後,是我一生有很多煩惱,使我生命的方向不能往前進。我希望來到聖城以後,有機會去學習如何來統馭我的心,同時希望把我這些煩惱全部熄掉。

我想很重要的,就像我們要選擇吃東西的方法。就是假如說,有一大堆東西包在一個包包裡面,隨便你吃的話,很多時候可能你會生病。一直到你終於吃到一塊巧克力,你覺得:「哦!這個巧克力很好吃!」所以我們需要有知識、有信息,讓我們了解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從這方面來看,聖城裡面有很多書、很多CD、很多錄影帶,都是非常寶貴的知識。

我越讀上人的開示後,我就想讀到更多,所以我來了以後蒐集的書,比我想像的多了兩倍。

想要真正吃到巧克力的話,我們不能只看巧克力外面包裝上面說的是什麼東西,我們要去吃。同樣的,我們要能夠體驗到佛法的話,不能只是看書,而是真的要去行。這個就好像假如我們只是告訴一個盲人各種不同的顏色,那有很多東西都沒有辦法解釋給他。所以,我現在已經體驗到佛法,而且也體驗到裡面有一些不同的味道。這每一個味道都暗示我:更高的一層我應該怎麼去發掘。

當我開始在家裡學習打坐的時候,沒有什麼人教我,可是我有一個很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用打坐的方法把我自己整個轉過來。雖然在開始的時候很好,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練習得越來越少,而我的這些煩惱卻越來越多。我周邊可以吸引我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在打坐方面就慢慢退步了。

我參加了聖城的社團,我就比較容易使我這些外面的引誘,跟我自己的煩惱比較少一點。我發覺這裡有很多地方打坐,像佛殿裡面,跟其他不同的打坐的地方,都有很好的坐墊。在外面,在大樹底下,在小溪邊上,看自然環境裡動物的交往,聆聽自然的聲音,這些都能夠幫助我,使我的心越來越靜。

這個觀音法會,對我來講是極陰跟極陽。那麼,陰,一方面來講,我能夠經驗到很安靜的、像天堂一樣的這種和諧的氛圍。另一方面,我也進入到了地獄;因為當我打坐打到一個鐘頭的時候,全身都在痛。

這個《普門品》充滿了非常美麗的音樂,配合觀世音菩薩的故事。觀音菩薩的十二大願也是我最喜歡的。在這個觀音七裡,在誦《普門品》結束以後,我們繞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讓我的心慢慢更靜下來,這是我所需要的,讓我們進入打坐。

在開始打坐的時候,我的心很專注。可是不久我的身體就開始說了:「哦!我的腿痛啦!我的背也痛啦!今天午飯吃什麼呀……。」可是,因為我們是一直在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所以很多這種不正當的想法,已經給去掉了。

可是,當我們進入止靜的時候,我就覺得我一步一步走進地獄--因為我完全不能專注,變成非常地不自然,我的整個身體都在大叫,可是我還是堅持打到底。這個時候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因為從這裡開始上前繞念的時候,我就很容易地進入一種境相,就是我覺得全身的細胞都在念觀世音菩薩。

在這個觀音七以外,我們也有一個小組討論,這個小組是Doug Powers在主持,還有Kien Po,他是幫忙,發講義種種。另外我們也很幸運,有恒哲師跟恒音師,在這一起就是帶給我們很多的智慧。兩位比丘尼,帶給我們不可缺少的,知道出家人的生活。所以當我們看到她們幾位,都是永遠地充滿了喜悅,也充滿了幽默,很少看到他們臉上說沒有笑容。所以,我假如是一個佛教徒的話,我會說:「在這個觀音七裡面,我有很多東西給沖洗乾凈了。」

我來到聖城有三個原因,而每一個原因都完全圓滿地滿足了。所以,雖然我打坐還需要很多功力要補,可是我覺得我學到了怎樣正確地打坐。在這整個觀音七裡面,我覺得對我自己來講,每一分鐘都是非常非常喜悅的。我們這個小組討論,也是對我非常有影響的。雖然說是在最後打坐的時候,全身都在發痛,但對我來講,這整個的經驗是幫助我、改變我整個人生的一個經驗。謝謝我有這個機會來參加這個法會!

*     *     *

親絲: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各位法友:我是親絲,來自中國廣州。今天,很高興能夠被邀請上來分享我的心得。接下來,我會很簡單地談談我在聖城居住的感受以及觀音七的心得。

事實上,這一次的觀音七是我在聖城的第二次觀音七。去年在碩士畢業之後,就開車一路從芝加哥奔向了北加州。在柏克萊待了一個月之後,發現朋友的家就在柏克萊寺的旁邊,也就是恒實法師那個道場的旁邊,所以每天就跑到那邊去打坐。在那裡得知了聖城,於是決定去年10月來聖城打觀音七,然後就留在這邊做義工。

那一次的觀音七,其實是我生命中第一次進佛殿、做功課,也是第一次正式地居住在道場裡。現在想起來,那個時候真的是又笨又呆,什麼都不懂。在接下來的這5個月裡,我經歷了兩週的彌陀七、三週的禪七。所以有了那一次的觀音七,再看看這一次的觀音七,對比起來,我就是很驚訝地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長,以及看到聖城對我的影響有多大!

在去年10月的觀音七,《普門品》不會念,「大悲咒」不會念。好不容易念了幾天,終於可以跟上大眾了,卻一點都不明白經文到底講的什麼意思。所以只能怪自己的業障太重,讀誦真的經典大乘經句,卻一點點都生不起歡喜心,而且還經常會覺得說:「哎呀!跪拜拜得好累啊!」

可是,這一次的觀音七的第一天,重新讀《普門品》,我卻突然一下子就發現說:「哇!那麼地美妙,唱誦的調子是那麼地好聽!」以至於在唱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的時候,就眼睛突然,不知道為什麼就濕潤了,彷彿是感受到觀世音菩薩的那種慈悲攝受,還趕快偷偷地擦乾眼淚,一會兒怕周圍人看到。

其實說出來都不怕大家笑,去年觀音七的時候,甚至連繞佛都不會繞,就是走著走著,就開始東瞧瞧啊、西看看啊,經常還會踩到前面人的鞋。可是這一次繞佛的時候卻發現,哎!居然可以全神貫注,而且可以用觀音菩薩的聖號來都攝六根,口中念,耳中聽,心中想,腦中就觀想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形象。所以有的時候,就走著走著就覺得腦子……哎!突然一下子空蕩蕩的,然後身輕如燕。

對於打坐來說,去年的觀音七,每到打坐的時候,就是止靜的那半小時,可能就坐不到10分鐘腿就麻掉了。然後開始妄想紛飛,「今天中午吃什麼呀?」或者,「哎!怎麼還有5分鐘啊?還有10分鐘啊?」

那也許經歷了1月份三週禪七的一個洗禮,這一次的觀音七,止靜的時候感覺時間過得非常非常地快,有的時候就覺得眨眼間半小時就過了。所以每次當維那師響鈴的時候,都覺得還意猶未盡,還想再坐多一下。

不過,有一點我的感受,跟昨天法師提到的很像,也就是可能受到彌陀七的影響,或者是平常已經習慣於念佛,所以每次到開始打坐的時候,我都很無意識地又自動跳回去念「阿彌陀佛」。我想:「哎!是不是觀世音菩薩在叫我念阿彌陀佛呢?」我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相同的感受?雖然我知道,其實不管是念佛也好,或是念觀世音菩薩也好,他們都是一樣的,沒有區別,因為他們都能夠最終引領我們往生凈土。

來到這裡,我其實想要做一次自我檢討:因為這一次觀音七,沒有上一次觀音七參加得那麼認真;有的時候早上貪睡賴床,沒有起來做早課,有的時候因為要做工的原因,《普門品》可能念到一半就要離開,晚上聽經的時候,有的時候也覺得很疲倦,想要睡覺。

但是在這裡,我想說的是:我們在聖城的每一個人,都真的應該珍惜每一次法會的機會。在這次法會中,我認識了幾位從中國來的留學生,他們都是趁著春假一週的時間,從其他州或者從東岸飛過來參加法會;法會還沒有結束,又要趕回去上課。

同樣的,我身邊有很多在中國工作的朋友們,他們都對聖城真的是嚮往不已,希望能夠用短短年假的時間,來美國訪問聖城。還有幾位在香港讀博士的朋友,也在籌算,想要利用寒暑假的時間來聖城做義工。對於他們來說,過來參加一次法會,要花掉很多很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卻是那麼地容易,只要走幾步路到佛殿就可以了。所以我們真的應該珍惜,不能夠讓倦怠影響我們修道的心。

最後,在這裡我很想感謝,我真心地感謝聖城以及觀音法會,給予我在美國的留學生活,一次非比尋常的體驗和收獲。我已經跟自己制定了每日的修行計劃和功課,在法會結束之後,或者是以後離開聖城之後,我想我都一定會一直一直地堅持下去。因為身心變清凈了,妄想變少了,煩惱變少了,每天都無憂無慮的,我想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對我的加持吧。

所以,正如古聖先賢們所說到的一樣:「修行如初發心,成佛有餘!」所以,保持著修道的初發心,堅持下去,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夠在臨終的時候跟觀世音菩薩會合的。

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我的一些經驗和感受,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修行開悟需要善知識

比丘恆順 講於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 Heng Shun on April 25 (Wed),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我想我們大家都很有福報,有機會得到上人成為我們的善知識。善知識這個詞是來自梵文,梵文是 kalyānamitra。你可以翻譯成一個好朋友,或者是一個好老師。在《華嚴經》最後一品即「入法界品」,就講了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五個善知識。

另外,阿難尊者有一次跟佛陀說:「我發現我們從修行到開悟這條路,一半的條件就是要找善友。」佛陀回答他:「阿難,這樣不對!真正要走開悟這條路,是百分之一百要有善友,要有好老師。」所以,如果要走開悟這條路,有善友是非常需要的。

那麼,善財童子一開始去找不同的老師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就告訴他:「如果你要去找一切智智〈就是成佛〉,一定要從找一個好老師開始。當你找這個老師,這個善知識的時候,你不能生疲倦心。你要老實地跟著他所說的方法,你也不能批評他用的善巧方便。」

(原經文為: 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

上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他設計一些方法讓我們可以修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我們這個「萬佛寶懺」。他設計這些修行法門的時候,應該說是為了在西方這邊有佛法。但是有些人可能會說:「哎!這些修行法門,可能對西方人或者美國人不適合,特別是現代的美國人啊!」

但是我發現:上人是真正知道什麼是好的方法--他真的是找對的時候、對的地點,並根據當地的文化來教化眾生。所以我想,如果我們要從長期來看,從整體來看,以及過一陣子就慢慢地會發現:上人所設定的這些修行方法,會在美國比較能被接受。所以我想這個應該是有比較特別的智慧,才可以從長遠地來看清楚,用什麼修行方式西方人會真的可以接受。所以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很有福報--我們在這個時候,有這樣子一個機會可以這樣子接近佛法,可以這樣子修行,在世界上很少有這樣子的修行方法。

現在我要講一個懺悔改過的故事,這是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我已讀了很多次,在過去多年以來,我對男校學生也講了很多次。這就是恒具法師跟恒由法師--兩個美國的比丘,1973年三步一拜,從三藩市到西雅圖(華盛頓州)的故事。但是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們拜了一半的時候非常困難,因為天氣的問題,有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地方可以住,因此他們自己有一個帳篷,晚上就在帳篷裡面睡覺。但是這個時候真的天氣不好,環境也很困難,他們真的感覺很困難。

所以恒具法師就拜得特別快,就走得特別快,想要盡快可以拜完。那個時候他晚上也常住在居士家,因為外面的天氣真的不是很好。這個時候他拜得很快,因為真的感覺受不了了,所以每一步都走得特別大,拜得特別快。那個時候恒具法師受不了了,所以他常常對恒由比丘發脾氣,很生氣,那個時候真的是很痛苦。你只要看一看就會發現,他們真的是拜得很快,因為他們拜的這個距離(從三藩市到西雅圖),只用了10~11個月。

因此,當他們快要到目的地的時候,大概還有幾天就要到目的地時,有些人請他們去一個小超市,結果就有情況發生了。到這個小超市的時候,恒具法師就看到有很多人在走來走去,可能因為他們兩個人很出名的原因吧!因為報紙上、電視上都講到他們三步一拜的事。

這時候,他看到一個矮矮的老頭子,留著鬍子,戴著眼鏡,他講話時好像每個人都知道。他開了一輛 pick-up 車(小貨車),車裡有兩條狗,他的意思好像是要將這兩條狗送人的樣子。這個矮矮的老頭子就走到恒具法師的前面--恒具法師是很高個子的,大約有六英尺兩英寸--他就走到恒具法師前面說:「你是一個佛教徒嗎?」你知道,這個時候是1974年8月,那個時候(在美國)的佛教裡面沒有很多比丘的,真的是不多。恒具法師穿著他的袈裟,那個時候,恒由法師可能已經拜到前面去了,他沒有在這邊停留。

當這個老頭子問的時候,他並不是生氣或是想跟他爭論,他就只是很自然、很自在地這樣問他:「哎!你是一個佛教徒嗎?」恒具法師覺得很驚訝,就回答說:「對,我是佛教徒啊!」這個老頭子就跟恒具法師說:「那你要不要知道佛陀用英文怎麼教佛法的呢?就是用很直白的英文來跟你講的?」那個時候,恒具法師不知道應該怎麼回答。他自己就想:哇!這傢伙是從哪裡來的?我該如何回答呢?如果我說不要聽他的,這樣好像不客氣、不禮貌;如果我說要,又像我不知道,那必定很尷尬。於是恒具法師就說:「好啊,請告訴我,佛陀要怎麼樣子教呢?」

這個老頭子就說:「佛陀教大家要慈悲。佛陀說我們不要互相這樣子打來打去,但是大部分的人不要買這個東西,或者不接受這個教誨。」那個時候恒具法師就有點想要跟那個人爭論,他就問:「那要買什麼東西呢?」因為剛剛那個人說到慈悲時說「大部分人都不買這個東西」。那個老頭子就笑著說:「佛所教導的東西啊!我想你還沒有完全是一個佛教徒。」

這時候恒具法師就說:「我沒有說我是圓滿的啊!」就想要跟老頭子爭論。可是那個老頭子就走得更近了,就看著他的面孔。當他看著的時候,恒具法師一下子,在心裡就想到在這一個禮拜裡,自己對恒由法師真的是常常會發脾氣,很不高興,對他不好。

所以這個老頭子就對他說:「佛陀教導要慈悲,你真的需要比較慈悲。」然後他把他的眼鏡拿下來,就很近距離地看著恒具法師,這讓恒具法師感覺有點沒有面子,但也不知道應該說什麼了。然後老頭子就說:「我不是你的敵人哪,我是你的好朋友啊!你知道有幾個人能這樣子跟你講話?」那個時候,那個老頭子就這樣看著恒具法師。恒具法師不知道再可以說什麼了,只感覺很沒有面子,因為大家都站著,看著這兩個人在這裡做什麼。

因為也快拜完了,快到目的地了,所以他那時候心裡就OK,就又開始拜,一直拜到恒由法師那邊。到了恒由法師那邊,他就跟他道歉,說:「真的是很慚愧,一直對你發脾氣!」所以他真的是從心裡改變了,知道自己做錯了。

老頭子跟恒具法師說:「我不是你的敵人,我是你的朋友。」這話就像是提醒恒具法師,這是我們的善知識,是我們的善友。

下面的話不是我直接從上人那裡聽到的,那個恒具法師告訴我說,當拜完的時候,上人就跟他們說:「雖然你們在拜的時候,你沒有非常圓滿;因為最後你發脾氣啊、拜得很快……。但是因為你們這樣子受苦,所以還是圓滿了這個三步一拜。這位老頭子是文殊師利菩薩,他現身來教你的,他最後現身來教了你一點,所以這個像是感應一樣。」恒具法師告訴我說:「而這兩條狗呢,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兩隻獅子。」阿彌陀佛!

※                              ※                               ※                                ※

The talk was given by Bhikshu Heng Shun on April 25,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I was just thinking how fortunate we are to have the Venerable Master as our teacher. In Buddhism we call a good teacher a 善知識 (Shanzhishi). Actually the Chinese is a translation of the Sanskrit word,  “Kalyanamitra”, which literally means “good friend”. In the last chapter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we have the spiritual pilgrimage of the youth Sudhana (literally “Good Wealth”) who visits 55 Kalyanamitras. Each teacher represents a successive level of enlightenment on the Bodhisattva path. The Venerable Ananda once asked the Buddha, “World Honored One, I think 50 percent of practicing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is having good friends.” The Buddha told the Venerable Ananda,  “You are wrong Ananda. Having good friends is 100%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So in spiritual cultivation it’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have good friends i.e. good teachers. When Sudhana first started his pilgrimage to visit all these teachers on the Bodhisattva path, Manjushri Bodhisattva said to him, “If you wish to seek for all-wisdom (to become a Buddha), you absolutely must seek for a true good teacher, a Kalyanamitra. You must seek for a good teacher without becoming weary or lax. You must try to find a good teacher without ever becoming satiated. You must always comply with the teachings of the good teacher.  And you must never find fault with the skill-in-means of the good teacher.” So the search for Kalyanamitras was the catalyst for Good Wealth’s quest for Enlightenment.

We are very fortunate that Venerable Master, being the good teacher, the Kalyanamitra, had set up these opportunities for us to cultivate, like the Repentance Before the Ten Thousand Buddhas. Some people say that maybe some Americans don’t really like to practice these types of Dharmas or perhaps that are not appropriate for people in modernAmerica.  However, the Venerable Master, being the enlightened good teacher is someone who knows what’s appropriate for a specific place and time in a particular culture. I’m sure that, as time goes by, these practices that the Venerable Master has established will become widely accepted in our American culture. The true Kalyanamitra has a special kind of wisdom to know what’s appropriate and long lasting in terms of the Buddhist teachings inAmerica. We are very fortunate to be able to practice these things at a time when very few people in the world actually have these opportunities.

Now, I’m going to tell one of my favorite stories.  It is a story about repentance and reform.  I’ve read I’ve told this story many times to the students in theBoysSchoolover the years. Just like the Master’s lectures that we listen to every evening. Although we may have heard them several times already, we do not grow weary of hearing the Buddha-Dharma. That’s the proper attitude.

So this story is about the first Three Steps, One Bow pilgrimage by Heng Ju and Heng You. Many people don’t realize how difficult this bowing pilgrimage fromSan FranciscotoSeattlewas for Heng Ju and Heng You. They just had a tent to sleep in at night. When there was bad weather is was very hard to get a good night’s rest. Near the latter part of the bowing pilgrimage, when the weather was bad, it was so hard to bear that they often ended up sleeping in people’s houses at night.

During this time, when it was getting unbearably difficult for Heng Ju, he still stuck with the practice and kept bowing. However, Heng Ju would often get mad at Heng You. It took them about ten to eleven months to finish the pilgrimage fromSan FranciscotoSeattle. So at the very end of Heng Ju’s bowing pilgrimage, just a few days before they actually finished, they reached this place outside ofSeattle. Some people following the pilgrimage in the local newspapers and television had invited Heng Ju and Heng You to their general store, which sold all kinds of different products in addition to having a gas station.

A footnote to this story is that, because of the experience that Heng Ju and Heng You had with not having a proper shelter to stay in at night (particularly when there was bad weather), when Dharma Master Heng Shr and Marty did their bowing pilgrimage they decided to bring a station wagon that they could stay in at night. That made a great difference for them. However, getting back to the story. Heng Ju is bowing and he goes up to this general store. He sees all these people milling around wanting to see him. They had heard about his pilgrimage from the local newspaper and TV. There were probably 50 or more people waiting to see him. Then Heng Ju noticed a short old man with a white beard and glasses.  He acted like he knew everybody, and he was driving a pick-up truck with a makeshift trailer, a home-made trailer, on the back. He had two dogs, and as far as Heng Ju could tell, it looked like he was trying to give away these two dogs. So all of a sudden, this short old man (Heng Ju is pretty tall, about 6-foot-2) comes right up to Heng Ju. Remember, this was 1974, and Heng Ju was wearing Buddhist monastic robes. Heng You had bowed a little ahead of him and didn’t stop at the store. There was not a lot of Buddhist monks inAmericaat that time in 1974. Even though that was the case, this man comes right up to Heng Ju and says, “Do you call yourself a Buddhist?” Heng Ju noticed that this man was totally calm and relaxed. He wasn’t trying to challenge him. He just looks up at Heng Ju and says, “Do you call yourself a Buddhist?”

Heng Ju was surprised at this. He replied, “Why, yes.”  And the short little man then said,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 Buddha taught in plain English?” Now Heng Ju was even more taken aback. He thought to himself, “Wow! Where is this guy coming from? How should I answer this? If I say no, that would be rude. If I say yes, it’s like I don’t know and that would be embarrassing.” So he was caught in a dilemma. Finally, Heng Ju said, “What did the Buddha teach?”  And the man told him, “The Buddha taught compassion. The Buddha said we should stop knocking each other around, but most people don’t’ buy it.”

So then Heng Ju got defensive, and said, “Buy what?”  The old man responded, “What the Buddha taught,” he kind of laughed, “I don’t think you are a complete convert to Buddhism.”

Heng Ju was now getting very nervous and said, “I didn’t say I was perfect.” The little man paused and moved closer, then looked right into Heng Ju’s eyes.Heng Ju’s mind started flashing all the memories of how he would get angry with Heng You.  These events just started going through his mind as this man looked at him. The old man then said, “The Buddha taught compassion. Be more compassionate.”  Then he took off his glasses, and I could just imagine how the little man is probably as short as me and Heng Ju is almost a foot taller than him. So he takes off his glasses, puts his face about one foot away from Heng Ju’s, and he says, “I’m not your enemy. I’m your friend. How many people do you know who would talk to you like this?”

Now remember that during this entire encounter there are all these people watching in what must have been sort of stunned silence. Heng Ju was at the very end of his long, arduous pilgrimage and all of sudden he meets this rather extraordinary old man. Heng Ju thought, “Wow! This person can see right through me.” Finally Heng Ju, who was left speechless, just started to bow again. As all the people watched, he bowed away from the general store. When he caught up with Heng You, he told him what had just happened. He felt very ashamed that he had gotten angry with Heng You. This unusual old man who told Heng Ju “I’m your friend” reminds us of the good friend, the Kalyanamitra. The attitude of repentance that Heng Ju had at that time, is the same attitude that we should have as we do the Repentance Before the Ten Thousand Buddhas.   Heng Ju felt very repentant and ashamed of his behavior towards Heng You. He was very sorry that this had occurred.

Although I didn’t hear the Venerable Master say this, Heng Ju told me much later that the Venerable Master told him that the old man was actually a manifestation of Manjushri Bodhisattva.  Although he didn’t do as well as he wanted during the bowing pilgrimage, yet he was still able to stick with it and complete it, despite the many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So in response to his bowing, Manjushri Bodhisattva appeared to him and taught him an extremely important lesson about the Buddha’s teachings on compassion. I think Heng Ju told me that the two dogs were Manjushri’s lions, but I’m not 100% sure about that.

Amitofo!

育良、培德之教育宗旨與目標

比丘尼恆音 講於2012年4月22日星期日 萬佛城道源堂 A talk given by DM Heng Yin on April 22, 2012 at Dao Yuan Hall for ANCCS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編按: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於4月22 日來訪,此係女校校長恆音師對來訪的老師們所做的簡報。


汪會長、蘇副主任、各位老師、各位學生、家長:午安!歡迎你們到萬佛聖城,還有參觀我們的學校,跟我們做交流。我們很榮幸,有你們來參加浴佛節。我最近感冒了,抱歉。我只是稍微講一點點,因為從我們的學生跟老師在座談會會得到更多的細節。

上人為什麼創辦育良小學、培德中學?因為他來美國,來西方,看到教育破產;因為,倫理道德都沒有放在教育裡面。所以他希望以儒教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來救下一代的靈性;特別在小學,希望可以學到孝順父母。現在這個已經是被大家都忘掉了,連我自己也是。我是abc(American-born Chinese土生華人),以前上中文學校。我是聽到上人講他自己小時候怎麼樣孝順父母,從做一個壞孩子,後來開始拜父母、懺悔,然後在母親的墓旁守孝。我很感動,我從來沒有聽過這種的道理,要怎麼樣報父母的恩。基本上,我不是很壞的孩子,我就是把媽媽、爸爸給我所做的一切,當做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在小學強調孝道,在中學就是忠跟孝。忠是也要對社會有貢獻。我們學習,將來去上大學,不是為了名利。上人說,本來教育是為了明理,但是現在大家就是求名求利。

他也強調,育良跟培德這名字,不是單單指的學生,不是說我們只是要培養這些學生;其實你當老師的時候,你就是在培養這些德跟育良,在你自己裡面。因為你們都是老師,就知道你們有時候不成功,或者是為什麼學生不聽話,你就知道你自己「缺德」。你自己沒有耐心,你需要再多修一點。所以,學生是我們最好的善知識,讓我們知道哪裡需要修得更好。所以,當一個老師是個修行的好方法。

在這裡,我們也提倡義務教育,就是因為教育是個很神聖的工作,像孔子講的,老師是最重要的人。上人看到現在的人爭求加薪,所以在這裡,有義務制度的話,老師很明確地,就是為了教育而教育。當然我們也有一些老師是付薪水,但是他們的薪水只是外面的一半。所以他們也犧牲了很多,他們也是為了我們上人的宗旨而來。

還有,說要講到學校的課程。其實這個課程,等一下你們可能也會從學生聽到一些,也可以問他們。還有一個老師的課程,我覺得是比較重要。因為我們想要培德跟育良的話,老師是很重要。這整個團體跟道場裡面住的人,都在一起,互相溝通,互相互動。所以大家都是榜樣,互相學習。我們都知道,學生從老師學的,不是從你講的道理,是從你怎樣做。所以,如果我們講很多好的道理,但是我們做不到的話,他們就不會記得你所講的。

還有另外一個就是這個環境,這個生活,你可能已經從學生聽到,這邊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包括上殿、打坐、服務,去農場工作等等,學習到環保。還有很多規矩,很多限制,像男女分校、沒有媒體;這些限制都是學生來之前就知道,然後答應,願意接受。因為他們知道,或許應該知道那個好處,但是還是非常困難。青少年進到這種環境,放棄很多引誘,真的是很難得的。所以等一下你也可以問他們,那些酸甜苦辣。

如果要總結上人對學校的希望,就是希望以道德的教育,來救世界。因為你們都是老師,你們都可以參與這個願景。

我再讀一下我們的宗旨,稍微翻譯一下,就是我們佛教學校和家長一起合作,來培養學生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提供環境給學生,達到他們學術的潛能,然後成為優秀的公民,可以幫助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我們還有一個,是希望畢業生可以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諧的處世態度,以及領導溝通的能力;還有透過打坐以及其他靈性的教導,啟發內在本有的智慧。

這共有四個,第一個是品德,第二個是靈性方面的教導,第三個是在學術方面發展個人的潛能和人文、科學、藝術方面的才華。學術方面我們也在慢慢提高我們的程度,大家達到很好的標準,百分之百可申請到四年大學。第四個是具有全球性的宏觀胸襟,去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等一下學生也會分享一些這種活動。

我們的課程有一般的課程,像加州規定的。除了那些課程,還有打坐課,每一年級,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都有,從五分鐘開始,一直到半個小時以上。還有中文課。中文其實是個最好學習倫理道德的課程,因為中文字本身是倉頡菩薩創造的,所以他有他的智慧。還有中國文化、文學、四書五經等很多聖人的學問,所以能夠學中文是很好的,每一年級都學中文。這是我們唯一的第二語言。

打坐課也讓我們自己反省,認識自己,把自己的情緒靜下來,更專心地達到自己的目標。

我們也有些倫理道德課,在小學、高中。還有世界宗教的課。所以我們不只是學佛教的一些教導,也尊重了解所有的宗教。我們的小孩子也有從不同的宗教來的,所以我們都可以欣賞他們的學習,因為我們覺得每個宗教都有很大的智慧在裡面。我想,因為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裡。

2012 慶祝浴佛節午齋講法

慶祝浴佛節午齋講法 2012年4月22日星期日 萬佛城五觀齋堂  The talks were given on April 22 (Sunday), 2012 at Dinning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比丘近巖:各位法師跟各位居士:大家午安!在用齋的居士們請繼續用齋;還在打菜的居士們也慢慢來,不用急。現在,我們就跟大眾結個法緣。

如果問大家:「聖誕節是哪一天?」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說:「12月25號。」那麼,對於全球的佛教徒來講,這個佛誕才是真正的「聖誕日」。很多地方、很多國家,他們都是在農曆的4月初8慶祝佛誕,今天是4月初2。

我們都說:人間的四月天,不冷不熱。在早幾天之前,我們在打禪七,那時候是春寒料峭,還非常地冷。如果再過幾天,天氣就會非常地熱,尤其在北加州這邊。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是在氣候非常宜人的情況之下,來慶祝佛誕。

有眾多的佛友、朋友們來自全世界各地:南灣區、北灣區、南加州、北加州、東海岸、西海岸的,乃至於來自明州、馬里蘭州等等,很多很多的州;還有來自澳大利亞、法國、其他國家等等,這個因緣可以說是非常地殊勝。有人會說:「有需要這樣子隆重,這樣子注重這個形式嗎?」其實,不管說佛誕是在4月初8,還是不在4月初8,佛出生是在公元2500多年前,還是公元3000多年前,這個日子上的差異、意見上的分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他的這種精神。那麼,這個精神是什麼呢?

昨天晚上,方丈和尚在佛殿講《浴佛功德經》,也講到說,這是我們佛弟子們盡我們的一份孝思。過這個節,是我們佛教徒本人的一份孝思,傳承的一種師道。所以我們才會講說「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共同的基礎之上,我們求同存異,來促進社會的和諧,促進世界的大同,這才是其精神所在。我們通過慶祝佛誕,讓更多的人參與,接引更多的眾生來信佛、學佛。

我們也知道:聖誕節是一個節慶的假日,所以很長,有好幾天。目前香港,他們已經爭取到佛誕日是一個公假日。我們冀望在這個國家,於若干年之後,也能夠看到佛誕日也是一個公假日。

昨天晚上,方丈和尚講這個《浴佛功德經》。本來個人在準備這個講話題材的時候,無意之中,不知不覺也看到《浴佛功德經》,也準備了相同的材料跟內容。但是,有鑒於今天的時間非常緊促,我們還有眾多貴賓們會致辭,所以我想把這個內容壓縮,很快地就把它結束。

這個《浴佛功德經》,我不曉得是不是第一次在西方開講,這是很短的一部經,有一點像是《盂蘭盆經》,所以每一部經、每一部經都有它的眷屬經。這個講經說法,可以帶動佛經的翻譯、佛學資料的彙編。因為我們在網上查一下,現在有關於這個《浴佛功德經》的資料,講經淺釋,都還非常地少,非常有限。我們也希望之後有更多的資料,法師們可以講這方面的經,然後加以彙編、翻譯。

這部經其實很短,主要就兩個人物,一個是佛世尊,一個是清凈慧菩薩。主要講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清凈慧菩薩所問的「為何浴佛」,第二個問題是「云何浴佛」--為什麼要浴佛?怎麼樣來浴佛?這個答案在哪裡?在我們今天浴佛的所有程序上面,這個我就不用繼續講。

我們都知道,今天來的貴賓有我們Ukiah市的市長羅丁(Mari Rodin),有來自於華僑文教中心的蘇上傑副主任,還有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的汪會長等一行,所以非常地難得。我個人就講到這邊。阿彌陀佛!

*     *     *

瑜珈市市長羅丁(Mari Rodin):感謝大家邀請我來這邊演講!

今天我們慶祝浴佛節,同時也慶祝地球日,這是多麼巧合的一件事情!我很榮幸,能夠到這裡來跟大家講話。我跟萬佛城有三項因緣:第一次是在15年前左右,在你們非常好吃的這個餐廳裡頭用餐。第二個因緣,是恒音法師到Willits特許學校來參觀。第三個因緣,是在我準備做今天這個演講之前,我想到我的先生和我曾經在20多年前,參加過這裡的浴佛節。當時我們住在達摩鎮,離這裡並不遠。

從那時到現在,我的人生經歷過一段曲折的路程。我從聽障兒童教師,變成特許學校校長,然後變成建造商,現在我是民選官員。在我來到這裡之前,我針對這個浴佛節的儀式起源,做了一點研究及搜集資料--為了要準備我今天的演講。結果我發現:浴佛的目的,是要清凈我們的自心,讓我們免除貪、瞋、癡。

我也發現到:佛陀在當他接受到天龍的香雨,還有清凈雨的滋潤的時候,他其實是剛剛誕生到這個世界來。而他因為天龍的香雨滋潤,使他能夠免於這個世界上的許多毒素的侵擾。

我們所有的小朋友,我們未來年輕的公民,在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上,也同樣可以免於貪、瞋、癡。同時,並創造一個慷慨、富有愛心,同時也引人入勝的世界。那要怎麼做呢?有些孩子非常幸運,能夠生到一個家庭裡頭,是充滿著愛心、尊重,和能夠引導他們好奇心的,這樣的家庭就是小朋友的第一個學校。

接著,這樣的小朋友到我們的學校裡去,學習其他的東西,讓他們能夠免於這個世界上有害、有毒的事物干擾,像這些的育良小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這樣的學校--謝天謝地--事實上是在增加當中。例如華爾道夫學校,有反應的、互動式的學校;還有另外一所學校,像優德陀奇亞這樣的學校。

這些學校都是在教小朋友慈悲,不要有暴力。同時,這樣的教育環境也是充滿了對深度思考,以及專心的這樣子的愛好。所以對我而言,一個良好的學習以及團體生活的教育,就是像天龍所降下的香雨一樣,非常的清澈,讓人很歡喜。同時也強化我們的力量,讓我們能夠對抗這世界的毒素,讓我們能夠找到真正的道路。

當然,我們還有很多的毒素要去面對,要讓我們可以保護這個地球,以及保護人類免於這些毒素的傷害。那麼,有非常好的價值觀的這些學校,可以讓學生有同理心,有好奇心,同時更能夠深入地探索我們的內在世界。這樣子的學校,可以讓小朋友的人生變成非常的豐富,讓他們可以變成我們未來的領袖,同時,也變成我們這個星球未來的希望。

在他們的清澈的眼睛裡,以及他們受過良好教育的心靈裡,我們都可以看到這個星球未來的希望。所以,再一次感謝大家邀請我來參加這個盛會。

*     *     *

陳果璞居士:今天我們還有其他的貴賓,包括北加州中文聯合學會會長汪昌泰、秘書長王進德,我們還有一群中文老師也在這裡,跟我們一塊兒慶祝這個節日。接下來,我們要邀請臺北駐舊金山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官員來跟我們致辭。

*     *     *

臺北駐舊金山經濟文化辦事處蘇上傑副主任:方丈、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大家午安,大家好!

我今天非常榮幸,代表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金山灣區華僑文化服務中心,來參加今天這場莊嚴盛大的盛會,一同來慶祝我們佛陀的壽辰。這是我第一次來這個地方,對這周圍的環境,跟你們所做的一切,我覺得相當地印象深刻,也覺得非常地敬佩。

僑委會在海外,有提供非常多的中文學校的一些教科書和師資培訓的工作,我們知道,培德男校、女校長久以來在這個地方所展開的教育成效都非常地好。我想日後有很多機會,如果有學校需要我們的地方,請盡量跟我們合作,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來提供協助和支持。

最後,敬祝所有的大眾,所有的善知識,平安喜樂,諸事順利!

*     *     *

比丘尼恆輔:師父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非常地高興,大家都能夠回到萬佛城來參加浴佛法會。師父曾經說過:佛是大覺者,是個真正明白的人。佛的身體是清凈的,並不需要我們來灌浴,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浴佛呢?浴,就是浴我們自己的心,使它能夠恢復清凈。我們舉行今天這個慶祝法會,是以慎重追憶的心思,這是一種孝道。佛出生的那一天,有九龍吐水,所以流傳下來這個浴佛的儀式。昨天晚上,方丈和尚已經跟我們講解了《浴佛功德經》,現在我跟大家做一點點復習。

在《浴佛功德經》裡,佛曾經告訴清凈慧菩薩說:諸佛世尊具有三種身,我們如果能夠以至誠殷重的心,佛就會現無量的身來讓我們供養。我們如果能夠做這樣的供養,就會有15種殊勝的功德。

因為時間的關係,請大家到布告欄裡去看,在男、女眾的布告欄裡面,都有浴佛的15種功德,我簡單地跟大家介紹5種:第一個是常見諸佛,就是你常常可以看到佛菩薩。如果生在人中,你就會生在大姓、尊貴的家庭裡面,而且每個人都非常地恭敬你,看到你都能夠生歡喜心;你如果生在人中的話,很自然地你自己就會念佛了;還有一個,就是能夠在末法時期你就會來護持正法,所有十方的諸佛都會加被你。

清靜慧菩薩還問佛:要怎麼樣來浴這個佛像?佛就告訴他說:一定要對如來要起正念心,就是不要用邪心。我們的心也不要迷於「空」或是「有」,還要能對眾生起大慈悲心,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佛的三種身。

我們今天大家都來浴佛了,浴了佛以後,你就可以讓人、天大家都能夠受到福樂,而且沒有病,可以延你的壽命。你所求的所有的願都能夠滿你的願。而且你家裡的親友眷屬都能非常地平安。我們會永遠地離開所有的苦的根源;尤其是女孩子,就不用再受女身了,我們也很快地能夠覺悟成等正覺。

今天,大家都已經很誠心地浴佛了,所有的功德,我們不去求,也都會得到。接下來,我們要開始拜萬佛寶懺,但願大家都能夠善根增長,同證菩提。阿彌陀佛!

*     *     *

比丘恆律:師父上人、各位貴賓、各位法師們及各位善知識們:

我們很感恩,剛剛聽到各位貴賓及法師們給我們精闢的演說和開示,相信我們都獲益良多,有所啟發。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來顯示:雖然我們有身份、地位、年齡、性別、教育程度,乃至膚色的種種不同,但是我們都有成佛的潛力,那也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眾生皆具有佛性。

佛性是什麼呢?在哪裡呢?有一首偈頌是這麼說的: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那麼,談到靈山,靈山是不是我們世尊在印度靈鷲山講《法華經》的道場嗎?不是的。靈山就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具的清凈的自性,或者是我們的覺性,每一個眾生都具有的,只是我們不認得它,而離它越來越遠--所謂的背覺合塵。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追逐五欲短暫的刺激,我們跟著這五欲的刺激,越跑離我們清凈的覺性越遠,我們感覺到越空虛,越不滿足,甚至憤怒。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靈山塔來指引我們,回到我們清凈的靈山--自性,祥和的覺性當中。這個靈山塔是什麼呢?就是萬佛聖城的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

如果我們以此六大宗旨來修行的話,我們就回到我們清凈的靈山。換句話說,我們會發現:釋迦牟尼佛的靈山法會儼然未散!釋迦牟尼佛正在放大光明,轉妙法輪,而我們的心中會充滿著祥和的喜悅和智慧。所以,這偈頌說「好向靈山塔下修」,也就是說我們要互相鼓勵,來修行這六大宗旨。

今天,我們除了來慶祝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誕,同時在無言堂,我們也有一個難得的機會,能夠瞻仰佛陀的舍利、虛雲老和尚的舍利,及宣公上人的舍利,從現在到1點鐘為止。在1點鐘,佛殿我們有舉行放生法會,歡迎大家隨喜參加。最後,祝我們大家佛誕節快樂!

《冥報記》的醒世故事

孫海麗 講於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un Hai Li on April 13  (Fri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佛友:阿彌陀佛!這裡是孫海麗,今天上臺來跟各位分享兩則我所讀到的故事。

這兩則故事都是有關偷盜的,它們有兩個不同的結局跟果報,是摘自於一本書,叫做《冥報記》--幽冥界的冥,報應的報,記載的記,《冥報記》。這一本書是我從祖師殿請到的。所以我相信有人也許已經讀到,或者是聽到過的話,就只好再聽一遍了。

其實,我很高興能夠閱讀到這一本書,因為裡面講到很多有關因果報應、輪迴的故事,還有講到有的人死了以後,沒有多久又回到陽間來,訴說他們在陰間所看到的或是所遭遇到的一些事情。看了以後,讓我更深深地覺得,應該每天都要謹言慎行,而且要多多反省自己。

這書裡面有一則故事,我以前也曾經聽上人講過,所以這書裡面的故事,我相信每一則故事都是真的。第一則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很久遠的時候了,所以不曉得是什麼時候:

在中國有一位學者,他心地非常正直。有一天,在陰曹地府的第七殿缺人,那玉皇大帝就請這位學者來補這個缺--暫時補這個缺。每隔幾天,他就必須要到地獄去處理一些事情。他的工作也只是檢查登記簿,並不需要做判案的工作。

在地獄裡面,他看到每一個人,因為各人所造的業不同,受的果報也不同。所以有時候,他會看到有人自動地往刀山劍樹上走,他就會呼叫他們,想要找人來幫忙救他們。但是,每當他想要救那個人的時候,那個人就會往刀山劍樹上走得更快,所以幾乎是無法挽救那個人。

有一天,他在那個登記簿上看到有關於他的太太的一條罪狀:他的太太偷了鄰居的一隻雞;這隻雞以及雞毛總共稱起來是一斤十二兩。當他看了之後,他就把這一頁折起來,做一個記號。

當他回陽了之後,他就問他的太太:是否她有偷鄰居的雞?首先,他的太太還想要抵賴,不承認。後來當他告訴太太,在地獄裡看到的事情之後呢,他的太太就承認了,自首了。她說:因為這隻鄰居的雞吃了她曬的食物,所以她就不小心把牠打死了。她又害怕這位鄰居的婦人會很兇悍地對她,會責罵她,所以她就把這隻雞給藏起來了。

所以這對夫婦就把這隻雞給拿出來,一稱,真的是不多不少,就是一斤十二兩,他們非常地驚訝:這個登記簿上實在是太準了!所以他們就折合了市價,連同這一隻死雞拿去賠償鄰居,並且謝罪。

沒有多久,當他又回地獄去上班的時候,他就把這一本登記簿又打開看,這一頁仍舊在,但是他太太的罪狀已經消失了。這個就是第一則故事。第二個故事呢,是關於一個小男孩偷盜的故事。

在隋朝,有一個州叫濟州。濟州的城外有一個13歲的小男孩,他經常偷鄰居的雞蛋煮來吃。

有一天早上,當村子的人都還沒有起床的時候,他的父親聽到一個人在敲門,叫他兒子的名字,他就叫他的兒子出去開門。當這個兒子開門以後,見到門外有一個他不認識的人,跟他說:「有人告你偷東西,官府要傳喚你。」這個兒子就向他的父親說:「哦,他們是叫我去服勞役的。」所以他就進屋內,準備要帶一些衣服和乾糧。這位使者就說「不用了」,於是,就帶著這個小孩子出了這個村門。

那村子的南邊本來是一塊桑樹田,這桑樹田已經耕耘過,準備要等著下種。在這兒,現在忽然就出現了一座小城,這城的四面都是門樓,而且色彩非常艷麗。這個小孩子覺得非常地奇怪,就問這個人,說:「哎!什麼時候蓋的這一座城?」這位使者就呵斥他、罵他,不許他說話。

這位使者就把他帶到城的北門,叫他進去。這小孩子剛進城門的時候,城門就忽然關閉起來了。他一看,城內一個人都沒有,是一座空城,地上都是深到腳踝的熱灰跟碎火。他嚇得大聲呼叫,就奔走到南邊的門;快要到南邊的門的時候,門就關起來了。後來他又往東、西、北邊的門奔走,情形都是一樣:還沒有到時門是開的,快要走到的時候門就關閉了。

這個時候,村裡的人陸陸續續到田間去工作,男女老少都看到這個小孩子,在還沒有下種的桑樹預耕田裡面,四方奔跑,口裡好像在呼叫著什麼。大家都說:「哎!這個小孩子是不是發狂了,怎麼跑到這邊來遊戲個不停呢?」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採桑葉的人都回家了,這小男孩的父親就問人說:「哎!有沒有看到我的兒子呀?」採桑的人就回答說:「你兒子在村子的南邊奔走遊戲,叫都叫不來。」做父親的就走出了村子,遠遠地看到他的兒子在奔走,他就大聲地叫他兒子的名字;才叫了一聲,他的兒子就停止了奔跑,而且這個城墻和燒灰就都不見了。這小男孩一見到他的父親,整個人就倒了下來,就哭著就說這個經過的情形。

他的父親就看他兒子的腳,由小腿一半以上血肉都燒乾了,膝蓋以下呢,大部分都爛得像被炙過一樣,他的父親就把他抱回家療養。後來,大腿的肉就又長回來了,但是他膝蓋以下呢,就變成好像是枯骨一樣。

這些鄰里們就聽到這件事情以後,就走到這個小男孩走過的地方去看,大家都走得順利通暢,地上也沒有看到任何的熱灰呀跟碎火。所以,自從那以後,這個地方的這些人,不管是男女還是老幼,都統統開始持戒修行。我的故事講完了。阿彌陀佛!

我在君康(素食館)工作。我搬進來聖城住已經一年了,超過一年了。這一年之內,我感覺我的身心改變非常大。冥冥之中,我覺得,也得到佛菩薩以及上人的加被;不然的話,我覺得我是沒有辦法撐下來。我覺得自己個人的決心也是很重要的。

我感覺上人除了把佛法帶到西方,以及建立許多道場之外,他還有一個偉大的建設,就是建立了君康素食館。這個素食館讓許多的人能夠有機會來吃素,而且對沒有學佛的人是第一個起點;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吃,好吃的素食會讓人家高興,發菩提心和歡喜,漸漸地他們就會來學習佛法。

一天又一天,我看到很多不同的人來,或者還有很多同樣的客人都回來吃,他們都是吃不膩,而且都很稱讚。我知道,素食館是在1991年成立的,从那以后,也有許多,非常多的人辛苦撐下來,直到今天。

我出家的因緣

比丘尼恆寶 講於2012年4月7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Bao on April 7 (Satur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諸位法師:阿彌陀佛!今晚是恒寶上來結法緣。

很久沒有上來這邊講法,為什麼?在四年前曾經講過一次,講了之後,回去就精神很旺,不能睡覺,所以以後我都不敢再講下去。今晚看看能不能夠睡覺!

今天也是很好的因緣,上來與大眾結法緣。為什麼?前天是三月十五,是常智大師、大勢至(菩薩)的誕辰;昨天是師父宣化上人的誕辰,也是準提菩薩的誕辰,也是恒寶的出家日;今天呢,就是常仁大師的誕辰。

因為很久沒有上來講法,很多面孔都很生疏,所以我就想從頭再講一次我出家的因緣,從皈依到出家到現在。

在一九八一年,師父上人去馬來西亞弘法的時候,我就皈依了師父。在八一年,皈依之後,我每天發願,就說等我孩子長大,我要出家。十年之後,就是一九九零年,我就來萬佛城出家,到現在,看多少年了。

在皈依師父之後,我就只誦《楞嚴咒》和《大悲咒》。那時候我還要出去工作,所以,對念咒這門很熟悉。因為什麼?因為沒有什麼時間看經典,只是念咒,會背咒;在車上也念咒,念得很熟悉。

每天起來,都拜願,自己修。拜願之後就做早課,念《楞嚴咒》還有《大悲咒》;《楞嚴咒》是七遍,《大悲咒》是四十九遍。那時候,在經典看到的最多就是四十九遍,能夠每天持誦四十九遍就是很好的。每日這樣誦都沒有說去求什麼,可是很多感應,有什麼凶的危險的事情,都會化為吉祥。

因為在駕車,在路上,有時候會遇到很危險的事。有一次,就遇到路很滑,有高下的那個大路,好像有油。在期間,那個車輪就很滑,不受控制,好像一條蛇這樣,滑滑滑,滑不止。因為每次出門我都是念《大悲咒》,我就這樣念,那個車就沒辦法再控制,就轉轉轉到很急很危險的時候,就有一輛摩托車;原來有一個人躺在那邊,我的車就停住了;不然再下去的時候,有一個很深的坑,那邊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說,很危險的地方,有很多人在那邊往生的。

然後,我心還沒有定下來,從那個車輪下面又鑽出一個人來,我嚇得我以為是鬼,原來是警察,穿著便衣。他也是因為路很滑,他已經滑倒在那邊;我被他擋住了,就救了我一命。

再有一次,就是在我出門的時候。那時候戴著一條金鏈,平時我出門是穿著有領有袖,包住緊緊的。因為我平時把那些衣服已經差不多穿完了,周末的時候沒有衣服穿了,我就穿沒有領子的衣服,那個金項鏈就露出來了。我在一個朋友的門前停下來。那朋友叫我載她去某個地方,我就用;因為我的車上有很多書本,我就跑過去,將那個書本放到後座去。忽然間好像覺得有毛毛手,我就轉過頭來,就坐在那個車座上,一個男子就拿著一把刀,要搶我的金鏈。我那時候就喊了,我說打搶了。他說,「妳不能喊,喊了我就把妳砍下去。」我那時候心想,好了,你要我的金鏈,拿去。因為我有托著一個觀世音菩薩的金牌,你把我留下來好了。那個男子就硬把我的金鏈拉開了,可是那個牌呢,就掉在我的衣服上,沒有拿走。

等到他離開的時候,我起來,那個男子就站在路邊,他的電單車的旁邊。我駕車開到他旁邊,他就好像模特兒樣,拿著那金鏈就不會動了,就好像超級市場的那個模特兒,賣衣服的那個模特兒那樣,假人,不能動。他手拿著我的金鏈,傻傻地,眼盯著,腳也不動,什麼都不動。我想,「好了,我現在可以拿回來。」再想了想,我就起了一種慈悲心,我說,「好了,他大概是沒有錢了,就送給他吧」,所以我就把車開走了,然後他才可以動。

因為時間差不多,我也不要講太多感應,只講這兩個就好。現在我就想,因為去年禪七在最後的第幾天,在我的腦海中有出現句子,我就把它錄下來:

「佛法奧妙不思議,門門皆是最上乘。法乳甘露飲不盡,天地萬物皆蒙宜。感恩師父引進門,雖非童貞乃入道。皆因累世有師緣,作偈聊表報師恩。」

還有一個,第二個,就是:「奉勸同參莫懈怠,積存資糧功德足。一旦債主來討債,方得有糧可交代。」這個偈頌好奇怪的,就是在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二日,在我腦海中所出來的這些句子。我就把它錄下來。

因為個人不是專門修一門法門,就是雜修,不是一門深入;先修這個咒,我是很喜歡念咒的人,念咒念了十多年,二十年,又有境界來,就對念經起了興趣,就開始念經。

在兩年前,因為有居士很早就往生,聽到有法師為這個亡者念《華嚴經》。那時候,字啊,腦海中就想,自己幾時走也不知道,趁著還有一口氣,將《華嚴經》也念起來吧!因為每個人的緣,也不一定是有這麼好的運氣,有別人來替自己念經。所以,就趁自己有一口氣,還是自己用功。

因為自己平時是很喜歡存積這些書、經典的,越存越多。有一次回去馬來西亞,辦事情,差不多兩年多才回來。寮房裡面的書,就由師兄弟來搬走;等到回來的時候呢,有一位法師就在我面前這麼說,「妳存這麼多書哇,有一天妳死了之後誰來幫你搬?人家會起煩惱。」自從那天就想到,自己老了,趕快把這些存著的書或者是經典,捨出來吧!所以,自己有一套的這些經典,全都捨出來了。等到有一天自己要念,去向法師借。我說,我捨出來的書我現在是借來念;念到我所計劃的多少部呢,念完我就還給她。

因為專心念這部經呢,就越念越有法喜了。我想,師父也是給我們這個機會念這部經。阿彌陀佛!

談公平

比丘尼恆丙 講於2012年3月9日星期五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Bhikshuni Heng Bing on March 9 (Fri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我是恒丙。今天跟大家結結法緣。

因為我們這主題,我們自己選的很難,所以我想想在學校,我們每兩個月都有一個道德的主題。好像孝順、忠心……這三個月我們都有談公平,所以我就拿公平來講講。

為什麼我講這個呢?因為每天如果我們不想清楚,我們不知道它會起煩惱:「為什麼人家有,我們沒有?」對我們來說,就很障礙我們的修行。因為我們修行最好就是不要讓煩惱起來。

以前有一位年輕人,也是很不耐煩,他不接受為什麼這世界上這麼多不平等的事。他就很不接受,他去問佛,說:「為什麼這世界上有人有長命、短命,有人生出來就健康,有人生出來就殘廢?」他問種種,有人為什麼生出來大家就都很歡迎,有人生出來就每個人不要他?他問那些。如果不學佛法,一般人在外面都會生起這些問題,有時候就怨天尤人。所以我們都很幸運—學到佛法,只有佛法才有真正的答案給我們,知道那個原因。

這個時候佛就很簡單地給他答案,短短地,但是很有意思。佛說,每個人你看他的行為、他的語言、他的思想,同不同?每個人都不一樣啊!所以他造出來也是不一樣的結果,他自己造成的身、口、意業不一樣,他的三業好像他遺傳的寶貝,他的好朋友,都跟著他。好像我們的業障就這樣子跟著我們,我們所做造出來的。

還有一個故事,講出來可能大家都聽過。兩隻馬在講話,一個母親,一個兒子。然後呢,牠就工作,每次工作都很辛苦。主人就跟牠們說:「你好好做工,我會給你好的食物吃。」但是,他就給牠吃一把乾草。小馬忍不住跟媽媽抱怨:「媽媽為什麼我們就吃這個呢?我看到一隻豬在那邊,牠為什麼每次都吃不一樣的食物?有時候有這個菜,又有那個菜,常常就換了。牠的肚子肥肥的,好像那個牛奶似的,牠吃得很好吃的樣子。」牠的媽媽說:「你不要看著就說好,因為牠不一定好,你等著看吧!」

然後,時間久了,豬長大了,越來越胖了。過年到了,主人就殺那隻豬,慶祝他們的新年。所以小馬看了,就知道了。牠的媽媽也說:「你看,不一定看著它好就是好的。我們應該有什麼就安分的,不應該再計較,找另外那個;因為人家好,不是真的比我們來得好。」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我們要放鬆,不要再計較,計算什麼對我們有利益。因為我們種什麼得什麼。我們以前沒有做好,現在我們就得到什麼,這我們要受,不要再抱怨。因為抱怨,我們就發好多的戾氣,然後就起煩惱,對我們修行不好。

以前,有一個老修行,他很用功,做了一個廟的方丈,後來他往生了。從他往生後,這個廟裡就沒有人住。為什麼呢?有一天,有一個行腳的禪師,要來這個廟過夜。人們在那邊說:「法師,不要住這裡。在這裡每個晚上半夜的時候有個聲音,很可怕的,你不要住這邊。」那個禪師說:「為什麼?」他們說:「連我們都怕,所以我們搬走,不要在那個廟裡,那個廟已經沒有人住了。」

然後他們就跟那個法師說:「以前有一個老修行,他在那邊當家,後來他老了,病得很重。他的一些弟子不懂事,聽到醫生說,這老法師可能沒有力氣了,你們應該煮雞肉,拿著湯來餵他。那些弟子就依照這樣子做。老法師那個時候病重,也不知道,就逼他喝那個湯。然後喝湯,有時候他醒過來,他說:「你們給我什麼藥呢?」他們說:「是醫生教我們煮雞肉的湯給你喝。」他就生氣得不得了,生氣到死了。死了之後,他很怨恨,因為這樣子就墮落,他墮落到鬼道。

所以那個法師墮落到惡鬼,他每個半夜就出來了,每天都是這樣子。然後他就誦兩個偈頌,很懊惱的。每個人聽到都很害怕。他怎麼說呢?他說:「因病臥在床,一夜飲雞湯。」他就這樣子,每次講兩個偈頌,就哭,很大聲,每個人就很害怕。每個半夜都是這樣子。

那個禪師聽到,就決定說:「哦,這樣子,我也要住下去,然後看看。」那天他在那廟住下來,他等到半夜了,那個鬼也出來,他也一樣地,就誦兩個偈頌,就說:「因病臥在床,一夜飲雞湯。」這個禪師他趕快誦兩個偈頌,說:「三業好清淨,同佛往西方。」他就誦,這樣子鬼就聽到了,就覺悟了,從那個時候他沒有再出現。

他意思就是說,雖然你喝雞湯,但是如果你三業身口意,把它清凈了,你也是可以有機會同佛往西方去。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眼睛、兩個鼻子、兩個耳朵,我們只有一個口;但是口它就造成四惡在裡面。因為我們身有三惡,口有四惡,我們的心有三惡。身就是殺、盜、淫;口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我們的心就是貪、瞋、癡。所以我們的口,如果我們知道,我們就可避免這麼多麻煩。

在剛剛開始聽經的時候,上人提醒我們,不要造惡口,在道場裡面不要講是講非,這樣我們會造口業。

這兩個偈頌,也是我們漱口的時候,我們會念,提醒我們,是說:「漱口連心凈,吻水百花香,三業恒清凈,同佛往西方。」祝大家觀音七精進。

誠心懺悔消罪業

金曉丹 講於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Xiao Dan Jin on April 12 (Thurs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阿彌陀佛!今天輪到曉丹在這裡練習講法。如有講得不如法的地方,請慈悲指正!

因為還有一個多星期就是我們萬佛聖城每年一度的最大法筵:「萬佛寶懺」。所以,今天我想試著講講–懺悔。

那麼我首先把上次講法時最後有一段沒有講完的把它講完。因為這一段正好與懺悔有關。上次講到我孩子出生時的一段因緣,過了大約四五天後,當時在華嚴精舍當家的哲法師打電話過來問問我們的情況,我當時眼淚就流下來了。就感覺好像一位慈祥的母親在關懷和安慰她受傷的孩子一樣,我內心特別的感動。大約一個月左右,哲法師又打電話過來說:小孩子已出生快滿月了,這個星期天正好是慶祝「觀音菩薩聖誕」的法會,可以帶他到廟上來。我們聽了很高興,便在「觀音菩薩聖誕」法會的那天,一起來到華嚴精舍。

因為在家裡照顧孩子有一段時間沒有去華嚴精舍,這次再來到華嚴精舍有一種回家的感覺。當時華嚴精舍還在舊址,法會人很多,佛堂裡滿滿的,我便在最後一排找了一個位置。到拜願時我就很誠心的拜佛,感覺人的一生很不容易,要經歷很多事情,也不知未來還有什麼困苦和艱難等著自己。

我正在隨著大家誠心拜時,很奇怪我突然覺得我的整個臉開始膨脹腫起來,愈腫愈厲害,感覺整個臉都有些扭曲了。不過還好,我當時竟然沒有一點恐懼和緊張的感覺,想一定是自己的業障現前。我想我現在能做的,只有更加誠心的拜佛。後來慢慢的臉不再繼續膨脹,開始恢復。等拜完願後,我的臉基本上恢復過來,只感覺嘴還有點腫。拜願結束後,是午供時間。午供後大家排隊走去齋堂吃飯時,哲法師看到我,問我說:曉丹你的臉怎麼了?有些腫呢!可見我當時臉還沒有完全恢復。到下午時,我誦了一遍《楞嚴咒》。慢慢的,臉完全恢復了。我相信通過這一次,我的業障一定消了很多。

正是上人的感召力和法師的慈悲,從此以後我們全家每個星期天風雨無阻一定到華嚴精舍與大家共修。雖然從我們家到華嚴精舍往返的車程需要兩個小時。但即使下雪天我們也堅持去。記得有一年雪下得很大,有一個星期天早上,我們照常準備去華嚴精舍。當時,猷法師是華嚴精舍的當家。六點半左右,猷法師打電話過來說:曉丹,你們今天不要過來了,因為昨晚雪下得很大,停車場我們還沒來得及剷雪,沒有地方停車。所以,今天的法會取消了。我當時覺得心裡很失落。因為平時每天上班、下班、回家總是忙忙碌碌的。難得星期天到華嚴精舍薰修佛法感覺身心特別清淨和祥和。每個星期我都盼著這一天,可現在只能再等一個星期才可以去。這個星期我就很想念華嚴精舍,結果在這一個星期內,我先後夢見猷法師,還夢見上人。

談到懺悔,我常常覺得懺悔真是佛菩薩對我們凡夫眾生最最慈悲的一個方便法門,也是我們修行很重要的法門。使我們眾生有機會來懺悔自己,改過自新。懺悔我們過去無始劫來所造的種種惡業,懺悔我們今生所造的種種惡業。懺悔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造業的心念。每天生老病死苦常常逼迫著我們,我們的六根對著六塵,時時都在造業。正如《地藏經》中所說:「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我們的善心很難發起,一旦發起又很快就退失了。可是惡念一起,卻愈增愈多。所以有時我們對待人事上,要么不高興、要么不開心、要么想發脾氣。都是我們過去的習氣和業障讓我們常常不快樂而繼續造業。如果我們不知道懺悔,那我們就一直在造業,業障愈積愈多。

所以上人開示說:眾生因為背覺合塵,被一切塵勞五欲所轉,所以業障愈來愈深,而佛能超脫一切五欲塵勞,不再造業。眾生因為業障的緣故,所以凡是想成佛了道的,必需先要懺悔自己的業障。如果不生懺悔心就想成佛,這就猶如“煮沙成飯”。雖然煮到恆河沙那麼多的劫,也不可能成功的。所謂懺,是懺其前愆,對於以往所犯的罪業,生大慚愧心。悔,是悔其後過。立定主意,改過自新,永遠不再犯錯。一經過懺悔,要發誓願: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以後絕不再犯。這才能消了罪業。你要是能懺悔,就是多少罪業也都可以消滅。所以才說“佛前頂禮,罪滅河沙”。你在佛前頂禮,生一種真懺悔心,那麼恆河沙罪業都會消滅,都會沒有了。這個懺悔,你們每一個人,要拿出萬分萬分的至誠懇切心,在佛前來懺悔以往的罪業,懺悔得誠心,罪業就都消除了,善根就可以增長。你若不誠心懺悔,那罪業還是罪業,善根也不能增長。

聖城每年的「萬佛寶懺」都聚集著從世界各地而來的佛子,2004年我也是其中的一個。記得那次是我第一次來聖城參加「萬佛寶懺」。來之前常聽人說:萬佛城的「萬佛寶懺」非常不可思議。有很多人求消業的,可以消除業障。求袪病的可以消除疾病。求工作的也馬上有工作。其實我本人並不是對感應很感興趣的人。上人常說:你有誠心,自然有感應。有一分誠心就有一分感應。有十分誠心就有十分感應。沒有誠心,你就是想求也求不到。

也有人勸我說:你跑到那麼遠去拜,從東海岸飛到西海岸,在家裡自己拜不是一樣的嗎?後來我還是決定親自來拜。不過,想自己花了這麼多時間、金錢、精力來拜,一定要誠心的拜,否則都覺得對不起自己。所以到聖城後,我告訴自己要萬緣放下,既然來了就放下一切,不要打那麼多的妄想,誠心拜懺。因為有這種心裡準備,所以拜起來很專心。結果從第一天開始拜,就一直哭到最後第二十三天。在拜時,我儘量觀想每尊佛現在我的面前。我五體投地、至心歸命、誠心懺悔。有時很專心,就會時時感到佛的慈悲,使自己無法控制的痛哭流涕。想自己過去生中一定造了很多的罪業,才會感到這麼的懺悔。

「萬佛寶懺」真的很不可思議。之後有幾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現在列舉一二。我在這之前一兩年得了一種很奇怪的病。什麼病呢?沒有任何理由有兩三天我突然覺得很頭暈,感覺整個人失去平衡。有時天旋地轉,只有躺下來才舒服,過兩三天後自己就好了。去看醫生,醫生也不知道什麼原因。說大概病發作時也許可以測試出來。所以有時開車時我很擔心,怕突然頭暈了,失去控制。更奇怪的是大約每半年就犯一次。在拜「萬佛寶懺」期間,大約拜了一個星期左右,一天下午正在拜時,我又感到頭暈。拜下去起來就感到有些吃力了,我就擔心自己下一拜拜下去會不會起不來了。我想:糟糕,本來打算來聖城發心誠心誠意拜全程,這一犯病,又要躺上三天,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了。我心裡很難過,想自己真是業障深重,才拜了一個星期就犯病。我更加誠心的拜佛,想自己無論如何也要繼續拜下去,即使躺在萬佛殿裡也不能放棄。突然我感到從頭頂有一種很麻的感覺傳遍全身,兩個手指尖感覺特別的麻,之後我的頭暈就好了,順利的拜完了全程的「萬佛寶懺」。不過那時我還不確定是否以後我還會再犯呢?結果以後真的完全好了。所以誠心的拜「萬佛寶懺」,可以消除我們的病苦。

最後祝大家誠心拜「萬佛寶懺」,業障消除、善根增長、法喜充滿、早成道業。

繼續閱讀:用真正的孝心誦《地藏經》

禪卄一 隨喜有感

Simon Lau 講於2012年4月9日星期一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imon Lau on April 9 (Monday),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各位善知識:我是Simon Lau。今天在這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上一次參加禪七的感想。

這感想,有四個字我想到分亨的。什麼呢?我證到什麼呢?證到「不增不減」。怎麼講呢?因為打完禪七,自己智慧也沒「增」,所以不增,煩惱也沒有「減」,所以不減。也沒開悟,所以就這樣子。後來就寫了幾個字,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沒有開悟的話。

就寫了幾個字,也不算偈頌,但是因為我不會講話,所以就寫幾個字給大家報告一下。下面我是這樣寫的:

二零壹壹一月一       萬佛城中打禪七

未敢妄求來開悟       隨喜參行隨喜跑

盤腿攝身觀自在       甜酸苦辣五味全

忍盡千般刺骨痛       又如抽筋脫臼苦

如此這般參痛禪       細把自心搞清楚

痛時知痛這是誰       未痛之時又是誰

青菜白飯盤中餐       更要早起睡晚眠

正要合眼會周公       又聞板聲遠處响

坐完雪櫃睡冰箱       原來如此有文章

早知麈勞即佛事       何必當初被迷倒

莫說解脫容易事       方知僧衣披最難

夜不倒單一食宗       勞作參禪少閒談

臥虎藏龍如來寺       貌骨神清威儀揚

菩薩何須天外尋       對面就有活羅漢

禪定何曾口上說       腿下功夫表忍力

不爭不貪人間希       自度化他菩薩僧

僧寳僧寶三界尊       堪為人天作師表

上一次參加禪七,是我十多年來住最久的一次。因為以前這十多年都很少回到家裡來多住一陣子,所以這次,藉這個禪七我就在這兒又「睡」了二十多天。「睡」的時候,妄想也多,所以就寫了這一段,再回到家裡,跟家裡人分享一下。在萬佛城打禪七的時間,妄想了很多邋遢(沒智慧)的東西,但也有我真心裡的感想。所以打禪七的時候呢,我並沒有想過我這次來,要到禪堂裡開悟怎麼樣,沒有想。所以是在跟自家裡的人,來這邊學習學習,也只是學習。因為有很多年輕的,我這個殘兵敗將又來這兒盤盤腿看看自己在不在。所以在打坐的時候,腳痛,這兒哪兒痛,都是少不免的。

在這兒也學習得很多,期間對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打坐痛。以前打坐都痛,但是這次的痛不一樣,痛到我就感覺到有三個人在我裡邊:一個是腳痛的,一個是有一個人在看他的腳痛;有一個就去看,唉;有一個人在看那個腳痛的人。所以三個人在我裡邊,這是以前沒有這樣子痛的時候就找不到,所以在這痛裡找到了。為什麼有三個人呢?所以就寫下了我在找到痛的是誰。我怎麼有三個人呢?有三個人在那兒,可能有很多,但是我還沒找到。算了,腳痛就腳痛吧。所以那時候覺得,誒!為什麼這個人會去看他的腳痛。那個去看腳痛的人後面又有一個人在看着,唉!你為什麼去看那個腳痛的人。好像三個人在那兒商量,參禪,這就是那個時候的感覺。

原來這些禪堂裡面的每一個動作,還有上齋堂,晚上回寮房睡覺。以前我睡得都很少,這一次,坐在那裡,我們都知道,金山寺本來是出了名的冰箱,萬佛城也是金山寺演變過來,也就是雪櫃一樣,所以在禪堂裡面呢,我叫它雪櫃( 如來寺裡找不到暖爐)。那個寮房裡邊,是冰箱, 因為我睡的地方也沒有暖爐。所以後來覺得這些過程,裡面都是大有文章,不是沒有理由,原來祖師立下的規矩,或者這樣的一些環境,都是讓後人來練習,去體會去在感受。因為人的自我很難放下。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在這個地方呢,每一樣,每一件都是不可思議的。都讓你去體會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說我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就想,披袈裟多威風啊!要不要披一披呀?當時,還以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這幾十年來總覺得,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所以我一直都沒有披上。在這兒,這個袈裟真的很難披。古人說「將相容易為,袈裟披最難」。這話很有意思。但是,如果放下,也不難,放得下嗎?

在這麼多年,我見過的出家人,就是在我們聖城,老和尚座下出家的男眾、女眾,我都認識了很多,見很多,共事過的也很多,給我的印象,就是天上沒有,地下也沒有,只有萬佛城有。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給我這一生非常深刻的影響。因為他們都是很認眞的在修行。我雖然說是在家,但是我都非常想出家。因為這一生沒有什麼機會,所以就在那兒想,希望想一想下一次有機會就可以出家。所以,我說如來寺裡邊的出家人,我不是單單說如來寺,因為如來寺是代表上人的僧團,所有的比丘、比丘尼都包括在內,他們都是真人不露相,他們外表顯得很隨和的,其實我都知道,他們的功夫都很深。所以我說「臥虎藏龍如來寺」,我就這個意思。還有出家人日中一食,不是說他們不夠吃,而是要省下應該吃用的來作布施給需要的衆生。其實我們現在大家在廟上吃的都是僧侶省下來的。想到上人曾經開示說我們大家現在都是吃他老人家的血和肉,一點不差。

這個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這六大宗旨我想是其他地方不容易找到的。我記得以前有一次跟上人獨自在一起,那一次因為上人看到有一些徒弟沒有那麼理想,做了點令他不開心的事情,上人就說:「你拿寶劍去把那些人給殺了吧。」當時我就說:「師父呀師父」,我是這麼想的,我說:「萬佛城裡面的出家人啊,天上找不到,世間其它地方也不容易找到;因為師父你要求高,就看到徒弟有一點沒合你的意思,你就要罵他們一下。我怎麼會去罵他們呢?他們都是我覺得我們這兒的寶貝。」上人聽了後說,你給他們做律師。我說:「師父不是的,這是我的真話,世間上其他地方找不到。你看他們都是在我心裡邊,我說不是第一,也沒有人說第二。」

上人聽了後,有點笑了笑,說:「唉,你就是做律師。」但這樣他就有點寬心了,有點笑容出來了。這個不是一次兩次,很多次師父要是看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就講同樣的話,但是我還是同樣地答他,沒有第二句。這是,我在這兒就分享分享一下。

因為在這兒上一次打禪七的時候,也是近年來跟這麼多出家眾相處得最久一次。因為以前到廟上來,法會期間來一段時間就回去,就跑出去了。所以這次在這兒,真的就是把以前多年來我所見所聞,一起來做一個總結。這些就是我對這兒的出家人的看法。

我有一個感覺,就是上人對出家眾特別嚴格,有一點點毛病,他就找出來了。我跟上人說,我們都在學習呀,都是你的學生,所以毛病是不免的,大家都還沒有證果嘛。所以說,我在這兒,請在座的這麼多出家人,出家比丘、比丘尼,趕快證果;趕快證果,因為上人都在等著。阿彌陀佛。

補充:

1)這日中一食的「一食宗」之典固是出自上人有一次出外講法開示時,答覆有關有人提問上人屬何「宗派」,時上人未加思索即答: 「一食宗」。 (此「一食宗」公案是一位老居士當時隨行筆記。)

2)修行的道埸,不容易遇到,有清淨修道人的道場更加難遇。遇到了更要珍惜。所謂:

莫將容易得,視之等閒看。此處甚希有,多刼一遇難

所以說在萬佛城,「菩薩何須天外尋,對面就有活羅漢」,莫當這是信口開河講好聽的,其實活菩薩對面就是,看你認得否。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沙彌親光講於2012年3月7日星期三晚 萬佛城大殿   A talk given by Shramanera Chin Guang on March 7 (Wed), 2012 at Buddha Hall of CTTB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諸佛菩薩、宣公上人、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今晚輪到沙彌親光練習講法。如有不妥,敬請指教。今天晚上講的,就是一樣的,今年年終大考的一些心得報告。

修行在聖城,需了知,除有宣公上人的「一切是考驗,看你怎麼辦」的時時考外,還有每一年年終大考。這些考都是叫我們時時刻刻不要忘記修行,並要積極承擔生命種種的考驗,來達到最後能夠了生脫死。這就是大家來聖城的主要目的。

假如沒有經歷過純青爐火的考驗,是打造不出名貴的金剛寶劍。如來寺禪堂有對聯,「大冶洪爐煉金剛,十方諸佛護道場。一切聖賢從此出,娑婆又增法中王。」真是要衷心感激宣公上人及道場的法師們,恨鐵不成鋼的慈悲心腸,給予佛弟子們修學環境及歷練的機會。

佛法之可貴之處,是在於能夠解決人類生命的困苦,並能夠教導如何離苦得樂,隨眾生根性,可參禪、念佛、持咒、經教等等法門。

末學是以念佛為主,但不幸最近因為膝蓋折傷,不但不能夠盤腿,連彎腿都像刀子割了的疼痛。因為這些疼痛,也促使末學更要積極用功修行,也深感念佛的需要以及逼迫性。就像蓮池大師他所說的這個偈頌,「疾病由來是藥方,深知生死是無常。念念彌陀休背覺,心心極樂願還鄉。」這就是鼓勵我們要能夠警惕生死無常的痛苦,所以勸我們趕緊念佛到西方極樂的故鄉。

在《虛空打破明心地》的書上,有宣公上人鼓勵我們參禪修行的,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地,邁向十方世界。但是要如何去突破這一步呢?是末學極想知道的答案。在禪宗書上,末學讀過這樣的一個公案。

這個公案是發生在宋朝的臨濟宗第十一代祖師楊岐方會的時候。有一天,方會和尚到茶陵山的道場掛單。茶陵山就在現在的湖南衡陽縣。當時有一位茶陵郁禪師,他知道了這個臨濟宗的祖師大德來訪,就趕快去請法,請參禪的要旨。方會和尚就跟他說,過去,有一些弟子每次向法燈禪師請教,百尺竿頭要如何更進一步時,這位法燈禪師總是回答,「嗯。」只有「嗯」字,後面就沒有講什麼。今天你問我這個參禪的要旨,就是這個「嗯」。今後你要好好地用心參究,將會有好的消息。

所以這個茶陵郁禪師聽了以後呢,就守著這個「嗯」,在行住坐臥,二六時中,都未離開心念。這樣子就守了三年。有一天,外面的來請他去祈福,普照,就是做佛事。他騎著一只小驢,就前去。在路上經過一座木橋。這個小驢子走啊走,就踩到一個破洞。驢背上的禪師從驢背上摔了下來,跌了個滿天星斗。但這時候的一個剎那,他心還是緊扣著這個「嗯」的出來。

這時候的茶陵郁禪師如水清魚現,豁然大悟。於是他作了一個詩,說,「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他就回去請教方會和尚,給他印證。方會和尚印證,的確是明心見性。

茶陵郁禪師開悟了以後,他就專在廟上度眾生,收一些徒弟。其中有一位白雲守端禪師,就是他的剃度徒弟。白雲禪師也就是臨濟宗第十二代的接班人禪師。

這位白白雲守端禪師禪師,後來他也去方會和尚那裡去參學。有一天,老和尚問白雲禪師說,你的授業師,就是你的老師,剃度師是誰?他答說,茶陵郁和尚。他聽了以後就跟他說,我聽說茶陵郁和尚是有一天他過橋,摔了一跤,因此而開悟的。你記得他開悟的偈頌嗎?他的弟子白雲就把它誦出來。誦完以後,方會和尚不但沒有贊嘆他,就走到他面前,而且跟他笑了一下,「嘿嘿」,就走到他的禪房去。

這時候白雲禪師,真的是一頭霧水,不曉得是說錯了什麼,是怎樣子,這個老和尚怎麼嘿嘿地笑呢?白雲禪師就一肚子的疑惑,晚上也睡不好,一直捱到天亮,迫不及待地,就趕快去請教老和尚。老和尚就很正式地跟他說,你有沒有看到耍猴子把戲的小丑嗎?白雲說,我看過啊。那你根本就不能夠跟他比。

這時候的白雲更是不可思議,就問,你這個話是什麼意思。老和尚就跟他說,你看那個小丑啊,就是做出各種的動作或是聲音,都是千方百計要博得別人的歡笑;而你呢,卻經不起別人輕輕地一笑。

這時候,白雲禪師頓然地虛空粉碎,播雲見月一般地,無始來的根深柢固的我執跟我我見,都盪除乾凈。於是他說了一個偈頌,來贊嘆他的剃度師,就是茶陵郁禪師。是這樣寫的:

百尺竿頭曾進步,溪橋一踏沒山河;

從茲不出茶川上,吟嘯無非邏哩囉。

 這個是他的,也算是一個開悟的人。他後來就接第十二代臨濟宗祖師之位。

從以上的公案我們知道,關鍵人物就是臨濟宗祖師方會和尚,他使師徒兩個人都開悟。所以我們親近明師,善知識,是非常重要。還要加上自己用功,專心守一,即長遠心。最後還要加上成熟的機緣,好像摔跤啊,或是嘻嘻被一笑啊,都可以促成好消息,而成為歷史的公案。最後祝大家早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好消息,成為歷史的一個公案。阿彌陀佛。